I 為何讀書與如何讀書
關燈
小
中
大
切,就是因為詩人既不乏壓縮和簡化的能力,又富有擴展和渲染的才華。
如何評判書的優劣 以自己的感受力盡可能多地從書中獲取印象&mdash&mdash這是讀書時首先要做的,但這樣隻完成了一半。
如果想獲得讀書的全部樂趣,就必須完成讀書的全過程。
我們必須對自己從書中獲取的各種印象作出判斷,必須使那些閃閃爍爍的印象凝固,形成持久的形象。
這不能着急,要等塵埃落定、疑問平息之後才行。
這期間不妨去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撕撕玫瑰花幹枯的花瓣;要不然,幹脆去睡一覺也可以。
這之後,可能你自己也不會想到&mdash&mdash自然的變化往往就是這樣&mdash&mdash你讀過的那本書又突然回來了,但完全變了樣:它完整地浮現在你的腦海裡,和當初從分散的詞句中所獲取的那些零星印象已大不一樣。
書裡的種種細節都有了固定的、适當的位置;書的整體形象,從頭到尾都顯露得一清二楚,就如我們看到一間谷倉、一個豬圈或者一座大教堂那樣。
現在,就像可以把建築和建築加以比較,我們也可以把書和書加以比較了。
不過,這種比較将意味着我們對書的态度已經改變:我們不再是作者的同夥,而成了他的審判官。
作為同夥,我們對作者的态度應該是寬容的&mdash&mdash無論怎樣寬容也不會過分;作為審判官,我們對作者的态度應該是嚴厲的,而且無論怎樣嚴厲,也同樣不會過分。
有些書,既浪費我們的時間,又濫用我們的好意&mdash&mdash難道不能說,這不是一種罪過嗎?有些作者,盡寫些華而不實的書、謊言連篇的書、陳腐不堪的書,甚至有毒有害的書&mdash&mdash難道不能說,他們不是社會公敵、民族敗類和害人蟲嗎?所以,我們應該對書嚴加審判,應該把每一本書都和曆史上最好的好書加以比較。
好在有些書早有定評,我們人人心裡明白,它們是書的楷模,如《魯濱孫漂流記》《愛瑪》和《還鄉》等。
因此,我們理應把自己正在讀的小說和它們比較一下&mdash&mdash即便是最近出版的、最微不足道的小說,也應該和最出色的小說一起受到審判。
詩歌也一樣&mdash&mdash當我們從美妙的詩韻中平靜下來、從華麗的辭藻中解脫出來之後,一首詩的完整形象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mdash&mdash我們理應把它和《李爾王》《菲德爾》以及《序曲》加以比較;即便不和這些作品比,也應該和我們自己認為最好的詩篇比一比。
至于标準,我們完全可以确信,隻要把那些用來評判古代作品的标準稍作修改即可,不必另外制定,因為所謂的「新詩」和「新小說」,其實并無真正的新穎之處,不過是為了掩飾其膚淺罷了。
盡管如此,若認為讀書過程的第二步,即判斷和比較,和第一步一樣容易&mdash&mdash認為隻要放眼去接受那些紛至沓來的無數印象就行了,那也不免過于愚蠢。
要放下手裡的書而把讀書過程持續下去,要把某本書的整體形象和另一本書的整體形象加以比較,不僅需要有相當大的閱讀量,還要有足夠的判斷力,才能做得既生動又富有啟發&mdash&mdash這已經夠難的了。
更難的是,你還要進一步指出:「我要求一本書不僅可讀,還要有某種價值;因此,這裡是失敗的,那裡是成功的;這裡寫得好,那裡寫得不好。
」作為讀者,要想完成這一部分的讀書過程,需要有極高的學識水平、極大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而這樣的天賦,恐怕是任何一個普通讀者都很難具備的,即便是最自信的讀者,也隻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一點點類似這種天賦的影子。
那麼,幹脆把這一部分過程舍去,讓給那些批評家,那些穿厚大衣、大禮服的專家權威,讓他們替我們評定一本書到底有沒有價值&mdash&mdash這難道不是聰明的做法嗎?可惜,這樣不行! 在讀書時,我們可能很重視感應的價值,可能會盡量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來;但是,我們自己也明白,我們不可能對書裡的一切都完全抱着同感,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掩埋起來。
因為我們總覺得内心有個搗蛋鬼在悄悄地說:「我恨!」「我愛!」而要他不做聲,又不可能。
實際上,正因為我們有恨有愛,我們才能和詩人、小說家保持那麼親密的關系。
所以,讓另外一個不相幹的人插在中間,我們會感到無法容忍。
即使我們的意見與人不合,即使我們的判斷是錯誤的,我們的趣味仍然是我們讀書時的指路明燈,因為唯有趣味才能使我們身心激動不已。
我們是憑着感情來讀書的;我們不能壓制自己的癖好,就是加以限制也不行。
但是,讀書的時間久了,我們或許可以培養自己的趣味,也可以接受某些限制。
當初,我們的趣味貪婪而雜亂地吞食各種各樣的書&mdash&mdash詩歌、小說、曆史和傳記,後來,它停止了吞食,希望回到廣闊的現實世界,嘗一嘗多變而複雜的現實生活的滋味。
這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趣味有點變了,變得不再那麼貪食了,而是更喜歡思考了。
它不僅僅帶着我們去對這本書或那本書作出判斷,而且還開始要我們去掌握某一類書的某一共同特點。
它會對我們說注意,這一特點應該怎麼說?」也許,它會要求我們先讀一讀《李爾王》,然後再讀一讀《阿加門農》,以此向我們表明,這兩本書就有這種共同的特點。
于是,在我們的趣味引導下,我們就開始大膽越出某一本書的範圍,開始尋找把某些書組合成一類的某些特點。
我們還開始給某些特點起名稱,并制定出某種法則,以便把我們的讀書感受加以歸納,使其變得有條有理。
如何評判書的優劣 以自己的感受力盡可能多地從書中獲取印象&mdash&mdash這是讀書時首先要做的,但這樣隻完成了一半。
如果想獲得讀書的全部樂趣,就必須完成讀書的全過程。
我們必須對自己從書中獲取的各種印象作出判斷,必須使那些閃閃爍爍的印象凝固,形成持久的形象。
這不能着急,要等塵埃落定、疑問平息之後才行。
這期間不妨去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撕撕玫瑰花幹枯的花瓣;要不然,幹脆去睡一覺也可以。
這之後,可能你自己也不會想到&mdash&mdash自然的變化往往就是這樣&mdash&mdash你讀過的那本書又突然回來了,但完全變了樣:它完整地浮現在你的腦海裡,和當初從分散的詞句中所獲取的那些零星印象已大不一樣。
書裡的種種細節都有了固定的、适當的位置;書的整體形象,從頭到尾都顯露得一清二楚,就如我們看到一間谷倉、一個豬圈或者一座大教堂那樣。
現在,就像可以把建築和建築加以比較,我們也可以把書和書加以比較了。
不過,這種比較将意味着我們對書的态度已經改變:我們不再是作者的同夥,而成了他的審判官。
作為同夥,我們對作者的态度應該是寬容的&mdash&mdash無論怎樣寬容也不會過分;作為審判官,我們對作者的态度應該是嚴厲的,而且無論怎樣嚴厲,也同樣不會過分。
有些書,既浪費我們的時間,又濫用我們的好意&mdash&mdash難道不能說,這不是一種罪過嗎?有些作者,盡寫些華而不實的書、謊言連篇的書、陳腐不堪的書,甚至有毒有害的書&mdash&mdash難道不能說,他們不是社會公敵、民族敗類和害人蟲嗎?所以,我們應該對書嚴加審判,應該把每一本書都和曆史上最好的好書加以比較。
好在有些書早有定評,我們人人心裡明白,它們是書的楷模,如《魯濱孫漂流記》《愛瑪》和《還鄉》等。
因此,我們理應把自己正在讀的小說和它們比較一下&mdash&mdash即便是最近出版的、最微不足道的小說,也應該和最出色的小說一起受到審判。
詩歌也一樣&mdash&mdash當我們從美妙的詩韻中平靜下來、從華麗的辭藻中解脫出來之後,一首詩的完整形象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mdash&mdash我們理應把它和《李爾王》《菲德爾》以及《序曲》加以比較;即便不和這些作品比,也應該和我們自己認為最好的詩篇比一比。
至于标準,我們完全可以确信,隻要把那些用來評判古代作品的标準稍作修改即可,不必另外制定,因為所謂的「新詩」和「新小說」,其實并無真正的新穎之處,不過是為了掩飾其膚淺罷了。
盡管如此,若認為讀書過程的第二步,即判斷和比較,和第一步一樣容易&mdash&mdash認為隻要放眼去接受那些紛至沓來的無數印象就行了,那也不免過于愚蠢。
要放下手裡的書而把讀書過程持續下去,要把某本書的整體形象和另一本書的整體形象加以比較,不僅需要有相當大的閱讀量,還要有足夠的判斷力,才能做得既生動又富有啟發&mdash&mdash這已經夠難的了。
更難的是,你還要進一步指出:「我要求一本書不僅可讀,還要有某種價值;因此,這裡是失敗的,那裡是成功的;這裡寫得好,那裡寫得不好。
」作為讀者,要想完成這一部分的讀書過程,需要有極高的學識水平、極大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而這樣的天賦,恐怕是任何一個普通讀者都很難具備的,即便是最自信的讀者,也隻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一點點類似這種天賦的影子。
那麼,幹脆把這一部分過程舍去,讓給那些批評家,那些穿厚大衣、大禮服的專家權威,讓他們替我們評定一本書到底有沒有價值&mdash&mdash這難道不是聰明的做法嗎?可惜,這樣不行! 在讀書時,我們可能很重視感應的價值,可能會盡量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來;但是,我們自己也明白,我們不可能對書裡的一切都完全抱着同感,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掩埋起來。
因為我們總覺得内心有個搗蛋鬼在悄悄地說:「我恨!」「我愛!」而要他不做聲,又不可能。
實際上,正因為我們有恨有愛,我們才能和詩人、小說家保持那麼親密的關系。
所以,讓另外一個不相幹的人插在中間,我們會感到無法容忍。
即使我們的意見與人不合,即使我們的判斷是錯誤的,我們的趣味仍然是我們讀書時的指路明燈,因為唯有趣味才能使我們身心激動不已。
我們是憑着感情來讀書的;我們不能壓制自己的癖好,就是加以限制也不行。
但是,讀書的時間久了,我們或許可以培養自己的趣味,也可以接受某些限制。
當初,我們的趣味貪婪而雜亂地吞食各種各樣的書&mdash&mdash詩歌、小說、曆史和傳記,後來,它停止了吞食,希望回到廣闊的現實世界,嘗一嘗多變而複雜的現實生活的滋味。
這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趣味有點變了,變得不再那麼貪食了,而是更喜歡思考了。
它不僅僅帶着我們去對這本書或那本書作出判斷,而且還開始要我們去掌握某一類書的某一共同特點。
它會對我們說注意,這一特點應該怎麼說?」也許,它會要求我們先讀一讀《李爾王》,然後再讀一讀《阿加門農》,以此向我們表明,這兩本書就有這種共同的特點。
于是,在我們的趣味引導下,我們就開始大膽越出某一本書的範圍,開始尋找把某些書組合成一類的某些特點。
我們還開始給某些特點起名稱,并制定出某種法則,以便把我們的讀書感受加以歸納,使其變得有條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