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為何讀書與如何讀書
關燈
小
中
大
這樣的分門别類,能使我們有一種讀書更深人的感覺&mdash&mdash這固然很好,但要知道,關于書的法則總是要在和書的實際接觸中被不斷打破的&mdash&mdash憑空制定出和事實毫不相幹的法則,這是最容易、也是最愚蠢的事&mdash&mdash所以,當我們在作這一艱難嘗試時,若想使自己不緻陷人混亂,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助于某、些才能罕見的作家,他們能給我們以啟發,能幫助我們怎樣把文學當作一門藝術來看待。
譬如,柯勒律治、德萊頓和約翰遜博士經過深思熟慮而寫下的那些評論文章,還有許多詩人和小說家雖未經深思熟慮、但有切身體會的經驗之談,往往都非常中肯,貼切&mdash&mdash它們能幫助我們理清萦繞在我們頭腦裡的一團團模糊概念。
隻不過,當我們向他們請教時,自己心裡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問題和看法,而且是在自己的讀書過程中老老實實累積起來的&mdash&mdash這樣,他們才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否則,若是隻知道一味崇拜他們的權威,像一群躺在樹陰下的綿羊,那他們也是無能為力的。
為讀書而讀書 理想的讀書需要有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斷力,而這些素質又不是常人所具有的,所以,你也許會說,既然文學是這樣一門複雜的藝術,那麼我們即使讀上一輩子書,也不可能做出什麼有價值的文學批評了?是的,我們始終隻是讀者而已;我們的頭上永遠不可能出現光環&mdash&mdash這種光環隻屬于那些被稱為「批評家」的罕見人物。
然而,作為普通讀者,我們仍然有我們的責任,甚至重要性。
我們認定的标準,我們作出的判斷,會悄無聲息地散布開去,會像空氣一樣彌漫在作家身邊,影響他的寫作。
我們作出的某種反應,盡管它并不印在書刊上,但始終會對作家産生影響。
尤其是現在,文學批評由于某種原因一直不太景氣,讀者的反應&mdash&mdash如果這種反應是有水平、有生氣、有特色、有誠意的話&mdash&mdash就更有重大價值了。
因為,現在的批評家評論書,就像在打靶場上打一隊隊當作靶子的動物,隻花一秒鐘裝上子彈,稍稍瞄準一下,就開始射擊。
所以,如果他把野兔當作老虎打,或者把天上的鷹當作谷倉裡的雞來打,甚至完全打偏了,把子彈胡亂地射到了一頭正在田野裡靜靜地吃着草的母牛身上,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
而現在的作家,除了經常受到這種不講準确性的射擊,如果說還能得到其他什麼評論的話,那就是普通讀者的反應了&mdash&mdash普通讀者是為讀書而讀書的,沒有什麼專業目的,讀得不慌不忙;他們的判斷時而非常寬容,時而又非常嚴厲&mdash&mdash這對于提高作家的寫作質量,難道沒有好處嗎?如果說,這樣能使作家們的書寫得更健康、更充實、更精彩,那麼努力去這樣做,當然是非常值得的。
但是,話又得說回來,我們讀書時,誰會抱有這樣的預期目的?我們熱衷于做某件事情,難道就是因為這件事有實際好處嗎?難道追求樂趣,就不能作為最終目的嗎?我們讀書,難道不能說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嗎?至少,我是這樣的&mdash&mdash我有時會這樣的想象:到了最後審判時,上帝會獎賞人類曆史上那些偉大的征服者、偉大的立法者和偉大的政治家&mdash&mdash他們會得到上帝賞賜的桂冠,他們的名字會被刻在大理石上而永垂不朽;而我們,當我們每人手裡夾着一本書走到上帝面前時,萬能的上帝會看看我們,然後轉過身去,聳聳肩膀對旁邊的聖彼得說你看,這些人不需要我的獎賞。
我們這裡也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他們隻喜歡讀書。
」 [1]簡·奧斯汀、皮科克、特羅洛普、司各特、梅瑞狄斯,均為19世紀英國小說家。
[2]16世紀英國詩人,《阿卡迪亞》是他所寫的傳奇故事。
[3]16世紀英國詩人。
[4]16世紀英國著名詩人,與莎士比亞齊名。
[5]18世紀英國散文作家。
[6]18世紀英國諷刺作家,著名作品是《格列佛遊記》。
[7]18世紀英國作家。
[8]18世紀英國作家。
[9]均為18世紀英國作家。
[10]18世紀法國貴族夫人,伏爾泰等人的庇護者。
[11]18世紀英國大詩人。
[12]18世紀末英國小說家。
[13]19世紀英國大作家,與狄更斯齊名。
[14]18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家與軍事家。
[15]18世紀英國著名藝術史家查爾斯·伯爾内與前妻所生的女兒。
[16]16世紀無名氏遺詩中的一段。
[17]16世紀波蒙與弗萊徹合著的劇本《少女的悲劇》裡的詩句。
[18]17世紀劇作家約翰·福特的劇本《情人愁》裡的詩句。
[19]19世紀詩人華茲華斯的長詩《序曲》中的一段。
[20]19世紀詩人柯勒律治的長詩《古舟子詠》中的一段。
[21]此詩出處不詳。
[22]簡·奧斯汀的長篇小說。
[23]哈代的長篇小說。
[24]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
[25]17世紀法國悲劇家拉辛的著名劇作。
[26]華茲華斯的長詩。
[27]古希臘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的劇作。
[28]17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和批評家。
[29]即塞缪爾·約翰遜,18世紀英國著名學者。
譬如,柯勒律治、德萊頓和約翰遜博士經過深思熟慮而寫下的那些評論文章,還有許多詩人和小說家雖未經深思熟慮、但有切身體會的經驗之談,往往都非常中肯,貼切&mdash&mdash它們能幫助我們理清萦繞在我們頭腦裡的一團團模糊概念。
隻不過,當我們向他們請教時,自己心裡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問題和看法,而且是在自己的讀書過程中老老實實累積起來的&mdash&mdash這樣,他們才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否則,若是隻知道一味崇拜他們的權威,像一群躺在樹陰下的綿羊,那他們也是無能為力的。
為讀書而讀書 理想的讀書需要有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斷力,而這些素質又不是常人所具有的,所以,你也許會說,既然文學是這樣一門複雜的藝術,那麼我們即使讀上一輩子書,也不可能做出什麼有價值的文學批評了?是的,我們始終隻是讀者而已;我們的頭上永遠不可能出現光環&mdash&mdash這種光環隻屬于那些被稱為「批評家」的罕見人物。
然而,作為普通讀者,我們仍然有我們的責任,甚至重要性。
我們認定的标準,我們作出的判斷,會悄無聲息地散布開去,會像空氣一樣彌漫在作家身邊,影響他的寫作。
我們作出的某種反應,盡管它并不印在書刊上,但始終會對作家産生影響。
尤其是現在,文學批評由于某種原因一直不太景氣,讀者的反應&mdash&mdash如果這種反應是有水平、有生氣、有特色、有誠意的話&mdash&mdash就更有重大價值了。
因為,現在的批評家評論書,就像在打靶場上打一隊隊當作靶子的動物,隻花一秒鐘裝上子彈,稍稍瞄準一下,就開始射擊。
所以,如果他把野兔當作老虎打,或者把天上的鷹當作谷倉裡的雞來打,甚至完全打偏了,把子彈胡亂地射到了一頭正在田野裡靜靜地吃着草的母牛身上,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
而現在的作家,除了經常受到這種不講準确性的射擊,如果說還能得到其他什麼評論的話,那就是普通讀者的反應了&mdash&mdash普通讀者是為讀書而讀書的,沒有什麼專業目的,讀得不慌不忙;他們的判斷時而非常寬容,時而又非常嚴厲&mdash&mdash這對于提高作家的寫作質量,難道沒有好處嗎?如果說,這樣能使作家們的書寫得更健康、更充實、更精彩,那麼努力去這樣做,當然是非常值得的。
但是,話又得說回來,我們讀書時,誰會抱有這樣的預期目的?我們熱衷于做某件事情,難道就是因為這件事有實際好處嗎?難道追求樂趣,就不能作為最終目的嗎?我們讀書,難道不能說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嗎?至少,我是這樣的&mdash&mdash我有時會這樣的想象:到了最後審判時,上帝會獎賞人類曆史上那些偉大的征服者、偉大的立法者和偉大的政治家&mdash&mdash他們會得到上帝賞賜的桂冠,他們的名字會被刻在大理石上而永垂不朽;而我們,當我們每人手裡夾着一本書走到上帝面前時,萬能的上帝會看看我們,然後轉過身去,聳聳肩膀對旁邊的聖彼得說你看,這些人不需要我的獎賞。
我們這裡也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他們隻喜歡讀書。
」 [1]簡·奧斯汀、皮科克、特羅洛普、司各特、梅瑞狄斯,均為19世紀英國小說家。
[2]16世紀英國詩人,《阿卡迪亞》是他所寫的傳奇故事。
[3]16世紀英國詩人。
[4]16世紀英國著名詩人,與莎士比亞齊名。
[5]18世紀英國散文作家。
[6]18世紀英國諷刺作家,著名作品是《格列佛遊記》。
[7]18世紀英國作家。
[8]18世紀英國作家。
[9]均為18世紀英國作家。
[10]18世紀法國貴族夫人,伏爾泰等人的庇護者。
[11]18世紀英國大詩人。
[12]18世紀末英國小說家。
[13]19世紀英國大作家,與狄更斯齊名。
[14]18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家與軍事家。
[15]18世紀英國著名藝術史家查爾斯·伯爾内與前妻所生的女兒。
[16]16世紀無名氏遺詩中的一段。
[17]16世紀波蒙與弗萊徹合著的劇本《少女的悲劇》裡的詩句。
[18]17世紀劇作家約翰·福特的劇本《情人愁》裡的詩句。
[19]19世紀詩人華茲華斯的長詩《序曲》中的一段。
[20]19世紀詩人柯勒律治的長詩《古舟子詠》中的一段。
[21]此詩出處不詳。
[22]簡·奧斯汀的長篇小說。
[23]哈代的長篇小說。
[24]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
[25]17世紀法國悲劇家拉辛的著名劇作。
[26]華茲華斯的長詩。
[27]古希臘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的劇作。
[28]17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和批評家。
[29]即塞缪爾·約翰遜,18世紀英國著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