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不如此,務欲得中,要使是非分明,而各得和平,乃朝廷意也。
豈有如珥所謂欲使一世之人,同於己論,而強定是非者哉?若是如此,則爲此者,乃是小人牢籠一世之事,豈有聖明在上,而群臣乃敢如是?此言大不是也。
」渾等曰:「所謂君子小人者,乃是推極言之也。
」瞻曰:「君子小人之言,亦是有意,不可謂不是也。
」宇顒曰:「人之所見,有緩有急,雖有不同,而論其大分,則欲持公論,非有私意,則皆有公論,何可非之乎?」成龍曰:「大槪,朝廷之意,極欲安靖,故議論稍過者,務欲裁之,持論如此平和矣。
曷嘗有如珥所論之意哉?」瞻曰:「珥之言,固無他意,其論則大誤,後人傅會幻出,則恐成士林之禍。
」成龍曰:「士林之禍,人多懼之。
臣謂必不然。
士林之禍,必在人主不察之時。
今聖明在上,洞察下淸,豈有如此乎?隻是分形各立,悉懷疑慮,不敢有爲,而紀綱日就陵夷,此爲可慮爾。
」參判樸素立曰:「珥言甚不是。
」又曰:「所謂小人之言,亦不可非之也。
」右相姜士尙曰:「珥意豈有他哉?」宇顒又曰:「所論不是,故歷陳達之。
非以珥爲不可人也。
珥之爲人,自上固已知之,臣又知之甚悉。
其心隻爲國也。
但其爲人,全無莊重沈密氣像,故慮事不審矣。
珥以帷幄腹心近臣,身雖退處,而不敢忘憂世之心。
其心欲朝著安靖,措世治安而已。
傳聞訛誤,不復緻祥,遂謂時論大偏,國事乖宜,過懷憂憤,發其狂言爾。
其言雖過,而出於憂國之意也。
但其所論大誤,恐反眩亂是非,故不得不達。
自上旣知其失,而又恕其枉言,則尤爲幸甚。
」瞻曰:「珥論固不是。
但近臣上疏言事,恐當回諭爲佳。
」宇顒曰:「固然。
若以爾論非是之意,回賜敎諭,則君臣之間,得爲通情,似尤善矣。
」 6月22日 ○丙申,弘文館上箚,論前大司諫李珥上疏論沈義謙、金孝元之事,措語謬戾事,入啓。
答曰:「敢自強辨,未知其當。
」 6月25日 ○己亥,有政。
李文馨拜吏曹判書。
○司諫院啓:「鹹興判官梁思俊,曾爲守令,剝割,奔喪之際,多有悖理之事,請罷職不敍。
」 6月27日 ○辛醜,全羅監司書狀:道內大水漲溢,人物多數漂流,田畓盡爲沈沒,前古所無之災,所見極爲慘酷事。
6月28日 ○壬寅,吏曹判書李文馨辭職。
答曰:「勿辭。
」 ○司諫院正言宋應泂啓曰:「頃日白仁傑上疏,論時事一款,李珥代述之事,朝著之間,莫不聞知。
至有親見其代稿者,仁傑老耄,不足責也。
珥以經幄舊臣,退處山野,凡有所懷,直達無隱,有何顧忌,而乃敢匿迹回互,隱然代述,冀惑天聽?實非直道事君之義,故臣不勝駭怪,直據所聞,欲論其罪,以正人臣說詭不直之失,而爲同僚所沮抑,臣之所見謬矣。
請遞臣職。
」大司諫權德輿、司諫任國老、獻納李養中、正言洪世英啓曰:「仁傑疏中論時事一款,乃出於李珥之手雲。
果若此言,珥固不得辭其責。
但近來朝廷當以和平爲主,若因此事,而必至於論劾,則恐緻囂囂之益甚。
且其論之也,欲罷則休官在野,欲推則非幹公事,別無可爲之事。
故與宋應泂論議不合,今觀其避嫌之辭,至以匿迹詭秘斥之,臣等之意,則不以爲然。
請遞臣等之職。
」答曰:「幷勿辭,退待物論。
」 6月30日 ○甲辰,司憲府來啓曰:「李珥代述之事,至發於經席之上,臣等忝在言地,默無一言,處置諫院,實所未安,請遞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弘文館箚子: 大槪李珥代述之事,都下喧傳,臣等亦聞之矣。
但珥豈爲如是無理之事乎?或有簡劄相通之事,而流傳或至於過實也。
德輿等之不從,實出於公,應泂之欲劾,雖有後弊,亦非有他意也。
豈可以論議之不合,或遞或出,起朝家不靖之患,啓縉紳攻擊之漸乎?大司憲李拭等,以不言爲嫌,是不過難信傳播之言而然也。
有何所失?請李拭以下權德輿以下,竝命出仕。
答曰:「明日當發落。
」 秋七月 7月1日 ○朔乙巳,招吏曹判書李文馨問曰:「聞卿往白仁傑家,仁傑自言,頃日上疏,乃出李珥之手雲。
此言是乎?」回啓曰:「臣往見白仁傑,偶問曰:『前日疏中一款,與李珥疏辭有相同處,何歟?』仁傑答曰:『李珥通之。
』雲。
」傳曰:「知道。
」答玉堂箚曰:「敎人上疏,此實驚駭。
意雖貴於和平,理難掩其罪過。
出仕事,依啓。
」 ○大司諫權德輿以下啓曰:「李珥代疏之言,
豈有如珥所謂欲使一世之人,同於己論,而強定是非者哉?若是如此,則爲此者,乃是小人牢籠一世之事,豈有聖明在上,而群臣乃敢如是?此言大不是也。
」渾等曰:「所謂君子小人者,乃是推極言之也。
」瞻曰:「君子小人之言,亦是有意,不可謂不是也。
」宇顒曰:「人之所見,有緩有急,雖有不同,而論其大分,則欲持公論,非有私意,則皆有公論,何可非之乎?」成龍曰:「大槪,朝廷之意,極欲安靖,故議論稍過者,務欲裁之,持論如此平和矣。
曷嘗有如珥所論之意哉?」瞻曰:「珥之言,固無他意,其論則大誤,後人傅會幻出,則恐成士林之禍。
」成龍曰:「士林之禍,人多懼之。
臣謂必不然。
士林之禍,必在人主不察之時。
今聖明在上,洞察下淸,豈有如此乎?隻是分形各立,悉懷疑慮,不敢有爲,而紀綱日就陵夷,此爲可慮爾。
」參判樸素立曰:「珥言甚不是。
」又曰:「所謂小人之言,亦不可非之也。
」右相姜士尙曰:「珥意豈有他哉?」宇顒又曰:「所論不是,故歷陳達之。
非以珥爲不可人也。
珥之爲人,自上固已知之,臣又知之甚悉。
其心隻爲國也。
但其爲人,全無莊重沈密氣像,故慮事不審矣。
珥以帷幄腹心近臣,身雖退處,而不敢忘憂世之心。
其心欲朝著安靖,措世治安而已。
傳聞訛誤,不復緻祥,遂謂時論大偏,國事乖宜,過懷憂憤,發其狂言爾。
其言雖過,而出於憂國之意也。
但其所論大誤,恐反眩亂是非,故不得不達。
自上旣知其失,而又恕其枉言,則尤爲幸甚。
」瞻曰:「珥論固不是。
但近臣上疏言事,恐當回諭爲佳。
」宇顒曰:「固然。
若以爾論非是之意,回賜敎諭,則君臣之間,得爲通情,似尤善矣。
」 6月22日 ○丙申,弘文館上箚,論前大司諫李珥上疏論沈義謙、金孝元之事,措語謬戾事,入啓。
答曰:「敢自強辨,未知其當。
」 6月25日 ○己亥,有政。
李文馨拜吏曹判書。
○司諫院啓:「鹹興判官梁思俊,曾爲守令,剝割,奔喪之際,多有悖理之事,請罷職不敍。
」 6月27日 ○辛醜,全羅監司書狀:道內大水漲溢,人物多數漂流,田畓盡爲沈沒,前古所無之災,所見極爲慘酷事。
6月28日 ○壬寅,吏曹判書李文馨辭職。
答曰:「勿辭。
」 ○司諫院正言宋應泂啓曰:「頃日白仁傑上疏,論時事一款,李珥代述之事,朝著之間,莫不聞知。
至有親見其代稿者,仁傑老耄,不足責也。
珥以經幄舊臣,退處山野,凡有所懷,直達無隱,有何顧忌,而乃敢匿迹回互,隱然代述,冀惑天聽?實非直道事君之義,故臣不勝駭怪,直據所聞,欲論其罪,以正人臣說詭不直之失,而爲同僚所沮抑,臣之所見謬矣。
請遞臣職。
」大司諫權德輿、司諫任國老、獻納李養中、正言洪世英啓曰:「仁傑疏中論時事一款,乃出於李珥之手雲。
果若此言,珥固不得辭其責。
但近來朝廷當以和平爲主,若因此事,而必至於論劾,則恐緻囂囂之益甚。
且其論之也,欲罷則休官在野,欲推則非幹公事,別無可爲之事。
故與宋應泂論議不合,今觀其避嫌之辭,至以匿迹詭秘斥之,臣等之意,則不以爲然。
請遞臣等之職。
」答曰:「幷勿辭,退待物論。
」 6月30日 ○甲辰,司憲府來啓曰:「李珥代述之事,至發於經席之上,臣等忝在言地,默無一言,處置諫院,實所未安,請遞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弘文館箚子: 大槪李珥代述之事,都下喧傳,臣等亦聞之矣。
但珥豈爲如是無理之事乎?或有簡劄相通之事,而流傳或至於過實也。
德輿等之不從,實出於公,應泂之欲劾,雖有後弊,亦非有他意也。
豈可以論議之不合,或遞或出,起朝家不靖之患,啓縉紳攻擊之漸乎?大司憲李拭等,以不言爲嫌,是不過難信傳播之言而然也。
有何所失?請李拭以下權德輿以下,竝命出仕。
答曰:「明日當發落。
」 秋七月 7月1日 ○朔乙巳,招吏曹判書李文馨問曰:「聞卿往白仁傑家,仁傑自言,頃日上疏,乃出李珥之手雲。
此言是乎?」回啓曰:「臣往見白仁傑,偶問曰:『前日疏中一款,與李珥疏辭有相同處,何歟?』仁傑答曰:『李珥通之。
』雲。
」傳曰:「知道。
」答玉堂箚曰:「敎人上疏,此實驚駭。
意雖貴於和平,理難掩其罪過。
出仕事,依啓。
」 ○大司諫權德輿以下啓曰:「李珥代疏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