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雖有雲雲,其間曲折,未能盡悉,臣等之意,妄以和平爲主,亦欲輕論,隻應泂所斥之言,實似過當,故不敢從之,而反被沮抑之誚。
今若苟合,則後弊無窮,臺諫事體,斷不如是,勢不可相容。
請命遞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 ○宋應泂啓曰:「近來士氣摧頹,淸議不振,小有激揚之論,則輒以過當譏之。
今者李珥之事,其於所聞,實所駭怪,旣知其非,而含默不言,又失言責,故區區之心,非是自信所聞,深治其失,以抵於罪也。
不過論其所失,一以戒其非,一以杜後日之弊而已。
旣與同僚有異,又被玉堂之譏議,決不可出仕,請命遞臣職。
」答曰:「勿辭,幷退待物論。
」 ○司憲府啓:「宋應泂出仕,權德輿以下遞差事。
」如啓。
宋應泂以玉堂箚中,有譏斥之語,又避嫌而退。
○金宇顒於筵中,論應泂有攻擊不靖之氣,無愛護善良之意,應泂遂罷。
7月2日 ○丙午,司憲府:「以昨日處置諫院失當,玉堂論議譁然,是欲爲主和平,而適足以啓循默之漸,杜言官之口也。
顯被譏議,不可在職,請命遞臣等之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玉堂箚子,大槪幷出兩司之意,欲爲鎭定之計,而正言宋應泂輕信所聞,欲遂己意,就職之後,煩瀆引避,至有不平之語。
若此不已,恐啓不靖,請遞大司憲李拭。
當初強避不當避之嫌,顯爲避事之態,及諫院再避之時,處置乖當,有若攻擊之端,請命竝遞。
如啓。
掌令鄭熙績、韓準、持平奇大鼎、尹先覺遞差。
○有政。
○白仁傑上疏,大槪:「欲論時事,慮文短不能達意,送于李珥潤色之。
程子亦多代人著述,故臣意不以爲嫌。
傳說於人,臣雖無狀,豈非其意,聽人之敎乎?答曰:」省卿上疏,始知首末,卿宜安心。
「 ○是政。
鄭芝衍拜大司憲,洪渾拜執義,李元翼、金誠一拜掌令,成渾、姜緖拜持平,具鳳齡拜大司諫,崔滉拜司諫,李輅拜獻納,金泰庭、許鑑拜正言。
十二月 12月6日 ○丁醜,仁聖大妃禫日,百官將陳賀,玉堂箚陳賀,上不從。
○司諫院啓:「禫祭後請停陳賀之禮,該司秘密公事回啓後,不通于臺諫,請禮曹堂上、色郞廳推考。
」 ○司憲府啓:「禫祭後請停陳賀。
」答曰:「禮曹推考事,當隨後發落。
賀禮事,非必欲受賀也。
異議之習,不可長也。
」後允之。
○奉化縣監趙穆重鄕校。
鄕校失舊基,僻在縣西,甚湫陋,體制又不備,而所謂舊基,則已建鄕序堂,勢難撓動久矣。
趙穆下車,卽聚鄕人,喩以鄕校復舊基之命,撤鄕序堂,移創聖廟焉,先是殿內、宋賢位次與東賢,幷列於南隅,趙穆嘗以爲未安,欲於奉安之時,上達改正。
故特廣其殿制,計未成而遞歸。
厥後以此意言于朝紳,使啓請改之。
列邑聖殿宋賢位次之正,皆自此始。
○徵士成運卒。
〈五月庚午日。
〉字健叔,自少力學,隱居三山縣之大谷,累被徵召,終不就列。
壽八十三,學者稱爲大谷先生。
上遣禮官賜祭。
其祭文曰: 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早志于學,長益精思。
翔于國庠,人擬老成。
愷悌君子,邦家之楨。
科名衒身,豈爾所屑?隱晦求志,實爾所樂。
婆娑丘壑,益務舊學。
忠信內積,英華外發。
秋月其懷,永雪其操。
間氣天挺,餘事詞藻。
不煩雕琢,水湧山出。
謙抑自藏,衆善之集。
言行允孚,表裏其一。
世念已絶,沖襟自適。
菽水不繼,草廬容膝。
自予先王,好善有誠。
側席屈體,虛館開迎。
揚陋起滯,爾膺召命。
藏修有素,六條其行。
皤皤鶴髮,金馬門來。
病未登對,屢辭控哀。
宸翰丁寧,溫諭不許。
醫來藥繼,殊禮特擧。
天眷雖隆,爾病亦深。
遂乞還鄕,缺然聖心。
白駒難縶,皎皎空谷。
惟予沖人,患不知德。
克追先志,爰加薄秩。
非敢爵之,用示不忘。
庶幾無疾,或可來揚。
年齡漸高,筋力難強。
臥雲益堅,何計能緻?予念善人,天地之記。
縱未共理,亦足廉頑。
雖然竝生,一未接顔。
予歎方切,無以爲情。
何料今日,永隔幽明?聞訃驚惻,況然如失。
一老不慦,百夫難贖,遣醫盡返,湯劑無及。
予實不誠,慙慟何意?嗚呼哀哉,芝蘭不茂。
菉葹易盛,邦家不幸。
宿儒彫盡,鄕無善俗。
人漸泯泯,叨居艱大。
予惟用憫,予因從臣。
更聞風緻。
晩年靜養,造詣尤邃。
如鑑未塵,若水不波。
見者自醉,聞者咨嗟。
予雖不敏,實感中心。
眄彼俗離,山高水深。
君子攸芋,典刑猶存。
百代之下,人皆仰尊。
遙遣薄奠,詎酬予忱。
靈其不昧,冀紆一歆。
今若苟合,則後弊無窮,臺諫事體,斷不如是,勢不可相容。
請命遞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 ○宋應泂啓曰:「近來士氣摧頹,淸議不振,小有激揚之論,則輒以過當譏之。
今者李珥之事,其於所聞,實所駭怪,旣知其非,而含默不言,又失言責,故區區之心,非是自信所聞,深治其失,以抵於罪也。
不過論其所失,一以戒其非,一以杜後日之弊而已。
旣與同僚有異,又被玉堂之譏議,決不可出仕,請命遞臣職。
」答曰:「勿辭,幷退待物論。
」 ○司憲府啓:「宋應泂出仕,權德輿以下遞差事。
」如啓。
宋應泂以玉堂箚中,有譏斥之語,又避嫌而退。
○金宇顒於筵中,論應泂有攻擊不靖之氣,無愛護善良之意,應泂遂罷。
7月2日 ○丙午,司憲府:「以昨日處置諫院失當,玉堂論議譁然,是欲爲主和平,而適足以啓循默之漸,杜言官之口也。
顯被譏議,不可在職,請命遞臣等之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玉堂箚子,大槪幷出兩司之意,欲爲鎭定之計,而正言宋應泂輕信所聞,欲遂己意,就職之後,煩瀆引避,至有不平之語。
若此不已,恐啓不靖,請遞大司憲李拭。
當初強避不當避之嫌,顯爲避事之態,及諫院再避之時,處置乖當,有若攻擊之端,請命竝遞。
如啓。
掌令鄭熙績、韓準、持平奇大鼎、尹先覺遞差。
○有政。
○白仁傑上疏,大槪:「欲論時事,慮文短不能達意,送于李珥潤色之。
程子亦多代人著述,故臣意不以爲嫌。
傳說於人,臣雖無狀,豈非其意,聽人之敎乎?答曰:」省卿上疏,始知首末,卿宜安心。
「 ○是政。
鄭芝衍拜大司憲,洪渾拜執義,李元翼、金誠一拜掌令,成渾、姜緖拜持平,具鳳齡拜大司諫,崔滉拜司諫,李輅拜獻納,金泰庭、許鑑拜正言。
十二月 12月6日 ○丁醜,仁聖大妃禫日,百官將陳賀,玉堂箚陳賀,上不從。
○司諫院啓:「禫祭後請停陳賀之禮,該司秘密公事回啓後,不通于臺諫,請禮曹堂上、色郞廳推考。
」 ○司憲府啓:「禫祭後請停陳賀。
」答曰:「禮曹推考事,當隨後發落。
賀禮事,非必欲受賀也。
異議之習,不可長也。
」後允之。
○奉化縣監趙穆重鄕校。
鄕校失舊基,僻在縣西,甚湫陋,體制又不備,而所謂舊基,則已建鄕序堂,勢難撓動久矣。
趙穆下車,卽聚鄕人,喩以鄕校復舊基之命,撤鄕序堂,移創聖廟焉,先是殿內、宋賢位次與東賢,幷列於南隅,趙穆嘗以爲未安,欲於奉安之時,上達改正。
故特廣其殿制,計未成而遞歸。
厥後以此意言于朝紳,使啓請改之。
列邑聖殿宋賢位次之正,皆自此始。
○徵士成運卒。
〈五月庚午日。
〉字健叔,自少力學,隱居三山縣之大谷,累被徵召,終不就列。
壽八十三,學者稱爲大谷先生。
上遣禮官賜祭。
其祭文曰: 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早志于學,長益精思。
翔于國庠,人擬老成。
愷悌君子,邦家之楨。
科名衒身,豈爾所屑?隱晦求志,實爾所樂。
婆娑丘壑,益務舊學。
忠信內積,英華外發。
秋月其懷,永雪其操。
間氣天挺,餘事詞藻。
不煩雕琢,水湧山出。
謙抑自藏,衆善之集。
言行允孚,表裏其一。
世念已絶,沖襟自適。
菽水不繼,草廬容膝。
自予先王,好善有誠。
側席屈體,虛館開迎。
揚陋起滯,爾膺召命。
藏修有素,六條其行。
皤皤鶴髮,金馬門來。
病未登對,屢辭控哀。
宸翰丁寧,溫諭不許。
醫來藥繼,殊禮特擧。
天眷雖隆,爾病亦深。
遂乞還鄕,缺然聖心。
白駒難縶,皎皎空谷。
惟予沖人,患不知德。
克追先志,爰加薄秩。
非敢爵之,用示不忘。
庶幾無疾,或可來揚。
年齡漸高,筋力難強。
臥雲益堅,何計能緻?予念善人,天地之記。
縱未共理,亦足廉頑。
雖然竝生,一未接顔。
予歎方切,無以爲情。
何料今日,永隔幽明?聞訃驚惻,況然如失。
一老不慦,百夫難贖,遣醫盡返,湯劑無及。
予實不誠,慙慟何意?嗚呼哀哉,芝蘭不茂。
菉葹易盛,邦家不幸。
宿儒彫盡,鄕無善俗。
人漸泯泯,叨居艱大。
予惟用憫,予因從臣。
更聞風緻。
晩年靜養,造詣尤邃。
如鑑未塵,若水不波。
見者自醉,聞者咨嗟。
予雖不敏,實感中心。
眄彼俗離,山高水深。
君子攸芋,典刑猶存。
百代之下,人皆仰尊。
遙遣薄奠,詎酬予忱。
靈其不昧,冀紆一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