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江 上
關燈
小
中
大
子胥望着昭關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換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卻真實地獲得了真實的生命。
這裡再也不會那樣被人談講着,被人算計着,被人恐懼着了,他重新感到他又是一個自由的人。
時節正是晚秋,回想山的北邊,陰暗而沉郁,冬天已經到來;山的這邊,眼前還是一片綠色,夏天仿佛還沒有結束。
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煙稀少的平原,在這廣大的原野裡,子胥渴望着,這時應該有一個人能分擔他新生的幸福。
他知道,這寂寞的平原的盡處是一道大江,他隻有任憑他的想像把他全生命的饑渴擴張到還一眼望不見的大江以南去。
他離開了昭關,守昭關的兵士對于這中間逃脫的民伕應該怎樣解釋呢?是聽其自然呢,還是往下根究?子胥在欣慶他的自由時,一想起宛丘的夜,昭關的夜,以及在楚國東北角的那些無數的夜,他便又不自覺地感到,後面好像有人在追趕:一個鳥影,一陣風聲,都會增加他的疑惑。
他在這荒涼的原野裡走了三四天,後來原野漸漸變成田疇,村落也随着出現了,子胥穿過幾個村落,最後到了江邊。
一到江邊,他才忽然感到,江水是能阻住行人的。
子胥剛到江邊時,太陽已經西斜,岸上并沒有一個人,但是等他站定了,正想着不知怎樣才能渡過時,轉瞬間不知從哪裡來的,三三兩兩集聚了十來個人:有的操着吳音,有的說着楚語,可是沒有一個人注意子胥的行動,也不覺得他是什麼特殊的人。
子胥卻局促不安,江過不去,望後一步也不能退,隻好選擇一塊石頭坐下。
等到他聽出談話的内容時,也就心安了。
他聽着,有人在抱怨,二十年來,這一帶總是打過來打過去,不是楚國的兵來了,就是吳國的兵來了,弄得田也不好耕,買賣也不好做,一切不容許你在今天計劃明天的事。
其中有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接着說:&ldquo前幾年吳王餘昧死了,本應該傳給季劄,全吳國的人也都盼望傳給季劄,但是季劄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王位隻好落在餘昧的兒子叫做僚的身上。
這僚王仍然是本着先王的傳統,興兵動衆,好像和楚國有什麼解不開的仇似的。
&mdash&mdash誰不希望季劄能夠繼位,改變改變世風呢?他周遊過列國,在中原有多少賢人士大夫都尊重他,和他結交;他在魯國聽人演奏各國音樂,從音樂裡就聽得出各國的治亂興衰。
一個這樣賢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潔。
&rdquo &ldquo這算什麼高潔呢;使全吳國的人都能保持高潔才是真高潔。
他隻自己保持高潔,而一般人都還在水火裡過日子&mdash&mdash我恨這樣的人,因為追溯根源,我們都是吃了他高潔的苦。
&rdquo一個年輕的人憤恨地說。
那老年人卻諒解季劄,并且含着稱贊的口氣:&ldquo人各有志,我們也不能相強啊。
他用好的行為啟示我們,感動我們,不是比做國王有意義的多嗎?一代的興隆不過是幾十年的事,但是一個人善良的行為卻能傳于永久。
&mdash&mdash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劍的那件事而論,有人或者會以為是愚蠢的事,但對于友情是怎樣好的一幅圖畫!&rdquo 季劄在死友墓旁挂劍的事,子胥從前也若有所聞,他再低下頭看一看自己身邊佩着的劍,不覺起了一個願望:&ldquo我這時若有一個朋友,我也願意把我的劍,十年未曾離身的劍,當作一個友情的贈品&mdash&mdash不管這朋友活着也好,死了也好。
而我永久隻是一個人。
&rdquo子胥這樣想時,也就和那些人的談話隔遠了,江水裡的雲影在變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
這時江水的上遊忽然浮下一隻漁船,船上回環不斷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 與子期乎蘆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馳,是怎樣感動子胥的心!他聽着歌聲,身不由己地從這塊石頭站起來,讓歌聲吸引着,向蘆葦叢中走去。
那些江邊聚談的人,還說得很熱鬧,子胥卻不得不離開他們,雖然他對于他們的争論也感到一些興趣。
他不理解那漁夫的歌詞到底含有什麼深的意義,他隻逡巡在蘆葦旁。
西沉的太陽把蘆花染成金色,半圓的月也顯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裡邊永久捉不到的一塊寶石。
子胥正在迷惑不解身在何境時,漁夫的歌聲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 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歌聲越唱越近,漁舟在蘆葦旁停住了。
子胥又被歌聲吸引着,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風塵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氣,立即感到水的溫柔。
子
這裡再也不會那樣被人談講着,被人算計着,被人恐懼着了,他重新感到他又是一個自由的人。
時節正是晚秋,回想山的北邊,陰暗而沉郁,冬天已經到來;山的這邊,眼前還是一片綠色,夏天仿佛還沒有結束。
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煙稀少的平原,在這廣大的原野裡,子胥渴望着,這時應該有一個人能分擔他新生的幸福。
他知道,這寂寞的平原的盡處是一道大江,他隻有任憑他的想像把他全生命的饑渴擴張到還一眼望不見的大江以南去。
他離開了昭關,守昭關的兵士對于這中間逃脫的民伕應該怎樣解釋呢?是聽其自然呢,還是往下根究?子胥在欣慶他的自由時,一想起宛丘的夜,昭關的夜,以及在楚國東北角的那些無數的夜,他便又不自覺地感到,後面好像有人在追趕:一個鳥影,一陣風聲,都會增加他的疑惑。
他在這荒涼的原野裡走了三四天,後來原野漸漸變成田疇,村落也随着出現了,子胥穿過幾個村落,最後到了江邊。
一到江邊,他才忽然感到,江水是能阻住行人的。
子胥剛到江邊時,太陽已經西斜,岸上并沒有一個人,但是等他站定了,正想着不知怎樣才能渡過時,轉瞬間不知從哪裡來的,三三兩兩集聚了十來個人:有的操着吳音,有的說着楚語,可是沒有一個人注意子胥的行動,也不覺得他是什麼特殊的人。
子胥卻局促不安,江過不去,望後一步也不能退,隻好選擇一塊石頭坐下。
等到他聽出談話的内容時,也就心安了。
他聽着,有人在抱怨,二十年來,這一帶總是打過來打過去,不是楚國的兵來了,就是吳國的兵來了,弄得田也不好耕,買賣也不好做,一切不容許你在今天計劃明天的事。
其中有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接着說:&ldquo前幾年吳王餘昧死了,本應該傳給季劄,全吳國的人也都盼望傳給季劄,但是季劄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王位隻好落在餘昧的兒子叫做僚的身上。
這僚王仍然是本着先王的傳統,興兵動衆,好像和楚國有什麼解不開的仇似的。
&mdash&mdash誰不希望季劄能夠繼位,改變改變世風呢?他周遊過列國,在中原有多少賢人士大夫都尊重他,和他結交;他在魯國聽人演奏各國音樂,從音樂裡就聽得出各國的治亂興衰。
一個這樣賢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潔。
&rdquo &ldquo這算什麼高潔呢;使全吳國的人都能保持高潔才是真高潔。
他隻自己保持高潔,而一般人都還在水火裡過日子&mdash&mdash我恨這樣的人,因為追溯根源,我們都是吃了他高潔的苦。
&rdquo一個年輕的人憤恨地說。
那老年人卻諒解季劄,并且含着稱贊的口氣:&ldquo人各有志,我們也不能相強啊。
他用好的行為啟示我們,感動我們,不是比做國王有意義的多嗎?一代的興隆不過是幾十年的事,但是一個人善良的行為卻能傳于永久。
&mdash&mdash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劍的那件事而論,有人或者會以為是愚蠢的事,但對于友情是怎樣好的一幅圖畫!&rdquo 季劄在死友墓旁挂劍的事,子胥從前也若有所聞,他再低下頭看一看自己身邊佩着的劍,不覺起了一個願望:&ldquo我這時若有一個朋友,我也願意把我的劍,十年未曾離身的劍,當作一個友情的贈品&mdash&mdash不管這朋友活着也好,死了也好。
而我永久隻是一個人。
&rdquo子胥這樣想時,也就和那些人的談話隔遠了,江水裡的雲影在變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
這時江水的上遊忽然浮下一隻漁船,船上回環不斷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 與子期乎蘆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馳,是怎樣感動子胥的心!他聽着歌聲,身不由己地從這塊石頭站起來,讓歌聲吸引着,向蘆葦叢中走去。
那些江邊聚談的人,還說得很熱鬧,子胥卻不得不離開他們,雖然他對于他們的争論也感到一些興趣。
他不理解那漁夫的歌詞到底含有什麼深的意義,他隻逡巡在蘆葦旁。
西沉的太陽把蘆花染成金色,半圓的月也顯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裡邊永久捉不到的一塊寶石。
子胥正在迷惑不解身在何境時,漁夫的歌聲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 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歌聲越唱越近,漁舟在蘆葦旁停住了。
子胥又被歌聲吸引着,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風塵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氣,立即感到水的溫柔。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