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錄卷一

關燈
,惟代以翻切,并未譯得其秘指,清文句意明暢,反可得其三昧,故設清字經館于西華門内,命章嘉國師經理其事,達天、蓮筏諸僧人助之,考取滿譽錄、纂修若幹員纟番譯經卷。

    先後凡十餘年,《大藏》告蒇,然後四體經字始備焉。

    初貯經闆于館中,後改為實錄館,乃移其闆于五鳳樓中存貯焉。

     ◎石經 漢靈帝時,立《五經》石碑于白虎觀,蔡邕等為之校刊。

    其碑經魏、晉之亂,盡皆湮沒。

    唐開成中,刻《九經》文于國學,至今傳千餘年,字皆漫漶失真。

    又間有明人補刊者,字體惡劣,實無足觀。

    雍正中,有生員蔣衡字湘帆者善書法,立志書《十三經》,十餘年乃成,于乾隆初上之。

    特賜國子監學正,藏其書于大内。

    乾隆庚戌,上念衡尊經之功,未忍磨滅,乃命刊其書于太學中,乙卯春告成。

    筆力蒼勁,燦然兩庑間,士大夫過者,無不摩挲賞鑒焉。

     ◎千叟宴 康熙癸巳,仁皇帝六旬,開千叟宴于乾清宮,預宴者凡一千九百餘人。

    乾隆乙巳,純皇帝以五十年開千叟宴于乾清宮,預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賜鸠杖。

    丙辰春,聖壽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禮成,開千叟宴于皇極殿,六十以上預宴者凡五千九百餘人,百歲老民至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

    百餘年間,聖祖神孫三舉盛典,使黃發鲐背者歡飲殿庭,視古虞庠東序養老之典,有過之無不及者,實熙朝之盛事也。

     ◎宗室宴 乾隆甲子,上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餘人于豐澤園,更其殿名叙殿,以示行葦燕毛之意。

    乾隆壬寅,普宴宗室于乾清宮,凡三千餘人,極為一時之盛。

    嘉慶甲子,今上遵循舊制,複宴近支宗室百餘人于叙殿,賜酒賦詩。

    其聯句詩為成王所拟書,詞翰并妙,抒寫一時盛典如繪,非他詞臣所拟者之可及也。

     ◎北郊齋宮 自明嘉靖中更定祀典,分祀天地,北郊因循未建齋宮。

    純皇帝念祀典甚钜,未可二郊異宜,因建北郊齋宮,規模一如南郊,然後二郊之制始備。

    乾隆己巳,上宿齋宮,以天時暑熱,從者多有喝者,因仍舊制齋于内宮,體恤臣僚故也。

    其後齋宮為更衣别殿,不複駐跸焉。

     ◎親禱 康熙中,孟夏間久旱,上虔誠祈禱,由乾清門步禱南郊,諸王大臣皆雨纓素服以從。

    南未至天橋,四野濃雲驟合,甘霖立降。

    乾隆己卯,上因旱,屢禱于三壇、社稷,雨不時降。

    乃步禱于南郊,次夕,澍雨普被,歲仍大稔,上詠《喜雨詩》以志之。

    二聖轸念農食惟艱,甘屈萬乘之尊為民請命,其于桑林之責,千古若合符節也。

     ◎射布靶 國家以弧矢定天下,凡八旗士大夫無不習弓馬,殊有古風。

    每歲上狩木蘭前,将派往扈從王公大臣、文武官員等習射于出入賢良門,上親閱之以定優劣,其中三矢以上者,優赉有差。

    今上自甲戌春,命八旗護軍、前鋒營每旗揀選善射者百人,上親閱視,其中優者,立為擢升,歲以為常,大有安不忘危之意。

    然周制有大射、燕射、賓射之别,今每春習射,及秋前習射,有古人燕射之意,至于春秋大射之儀尚未之備。

    餘立朝時,每為言官等言之,初未有入奏者。

    然此大禮,終必有議及之日也。

     ◎文臣射鹿 每歲射布靶時,漢大臣官員有能射者,亦許與及,上每特賜花翎以旌獎之。

    趙謙士侍郎每歲貫侯,屢為文臣之冠,上甚嘉之。

    戴文端公衢亨任修撰時,随從木蘭,嘗射鹿以獻,純皇帝大悅,曾賦天章以紀其事焉。

    惟江畹香中丞蘭于習射時,甫彎弓,其<韋>崩壞,弓矢盡落于地,上大笑,時謂之“江三丢”雲。

     ◎奏事處 國朝鑒明季科臣紛嚣,每緻政務叢脞,特設立奏事處,遴選六部、内務府司員之能書寫者,為奏事官。

    十年一為更易,統屬于禦前大臣,又命禦前侍衛一員總統其事。

    凡外庭章奏,許其傳達,蓋以其官職卑末,不敢壅滞耳目。

    至于露奏本章,仍令六科傳遞,以符舊制,仿周官小臣緻命之意也。

     ◎奏蒙古事侍衛 舊制,選六班蒙古侍衛中之熟谙蒙古語者,與奏事官同事,專奏外藩王公呈奏事件,國語謂之卓親轄。

    蓋以其語言氣習與之相近,易通曉其意指,亦柔遠人之一道也。

     ◎常朝 自後唐明宗改入閣儀為百官五日候起居之制,曆代相沿以為钜典。

    本朝列聖憂勤政事,凡離宮燕寝無不披覽奏章,召對大臣,堂廉之際,甚為通達。

    然相沿古制,凡王、公、将軍、六曹冗員,無政事之責者,于每月五日朝集于午門前,朝服坐班。

    上駐跸大内日,王公皆于太和門坐班侍衛,賜茶始散。

    上駐跸園中時,王公則同百官坐班午門外,科道官輪班察核,不至者立劾之。

    時謂之常朝雲。

     ◎萬壽節 本朝萬壽節,王公、大臣、文武職官等,鹹蟒袍補服,于黎明時排班圓明園之正大光明殿前,三品以下者,排班于出入賢良門外。

    上龍袍珠冠入座,鴻胪官唱排班,引導宣贊,一如大朝儀。

    上受賀畢始還宮。

    如遇上幸木蘭時,諸王、大臣則齊集午門外遙祝萬壽雲。

     ◎本朝祧廟之制 自商、周時尊契、稷為始祖,曆代相沿,各追崇四親帝号,供奉太廟,而開創之君反居其下。

    至親盡廟祧時,太祖始正南向之位,非曆有百年,其典不備,如唐之憲、懿,宋之僖、宣,屢經罷複,渾如兒戲,識者譏之。

    本朝太祖肇基東土,撫有寰區,追崇原皇帝四聖神主,即安奉于太廟後殿。

    遇四時祭享,遣親王一人為之攝祭;元旦、萬壽節日,特遣官緻祭;每歲袷祭時,則命覺羅官恭捧四聖神主合祭于太廟中,禮成仍安奉于後殿焉。

    時享之時,既不預九廟之數,複不壓高皇帝南向之尊,實祭典之良制,百世宜遵奉者焉。

     ◎薦新 《月令》,季春之月,天子始乘舟薦鲔于廟,方氏雲:“王必乘舟而後薦新,所以示親漁也。

    ”今奉先殿每月薦新,仍沿明制。

    而列聖秋木蘭,凡親射之鹿獐,必驿傳至京,薦新于奉先殿,即《月令》王親漁之意也。

     ◎射牲 古禮,王祭于廟,親射牲以獻。

    今坤甯宮跳神儀,凡牲入,上迎出戶,俟牲進,上随入,跪視庖人執鸾刀以屠割畢,方叩頭興。

    即古射牲之遺意也。

     ◎皇後入廟之制 古制,後先帝崩則祀于廟,設位于其姑下,然遇行袷祭之禮,動多關礙。

    至明世宗預祧仁宗,以方後入,益非法矣。

    本朝定制,凡後先帝崩時,則奉安神主于奉先殿夾室中,俟大行皇帝崩後,始一同入廟。

    如孝敬憲皇後、孝賢純皇後、孝儀純皇後皆沿是制,有勝于古制多矣。

     ◎壽皇殿 壽皇殿在景山門内,正北殿凡九室,重檐金楹,一如太廟之制,供奉列聖禦容。

    上遇元旦、歲暮及聖誕、忌辰之日,皆行親谒禮,凡諸皇子、皇孫及近支親、郡王皆從行禮。

    其旁永思殿即列聖苫廬地,凡瞻谒日,必于永思殿傳膳辦事,蓋亦示孺慕之意也。

     ◎安佑宮 安佑宮在圓明園西北隅,朱扉黃甍,一如寝廟之制,内供奉仁皇帝、憲皇帝、純皇帝三聖神牌。

    上于臨禦園中日,行瞻谒禮,每年四月八日,率領諸皇子近侍拜谒,其朔望薦熟徹馔,一如生時禮。

    皆隸内務府大臣承辦,即古原廟之制也。

     ◎皇史 皇史在東華門外迤南,與普度寺相近,蓋明南内地也。

    殿庑七楹,扉牖楹楣以石代之,内貯金漆櫃數十,蓋古人金匮石室之意。

    凡列聖實錄、玉牒、聖訓皆藏其中,設旗員年老者八人守之,地甚嚴密。

    餘于丁卯冬奉迎《純皇帝實錄》,曾一至其地。

    嘗聞徐昆山先生述聞李穆堂侍郎言,其中藏全分《永樂大典》,較今翰苑所貯者多一千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