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小猛育,去宛頂不過二百裡,計将士皆可到,然後遣之出,而自以身死賊中,嗚呼!此意良可悲矣。
方軍勢日蹙時,鬥愈力,嘗謂諸将曰:“賊已知我力竭,然必決死戰者,正欲賊知我國家威令嚴明,将士用命。
雖窮蹙至此,無一人不盡力,則賊知所畏,而後來者易于接辦。
”此其謀國之深猷,尤非徒慷慨赴死者所可同日語矣。
癸酉,兵将至宛頂者已多,時巡撫鄂尚未知将軍陣亡的耗,即将“額爾登額、譚五格逗遛不進失誤軍機,及得将軍聲息并不通知内地,實屬有心贻誤”具劾。
奉旨俱逮問。
越數日,得将軍兇問上聞,上震悼,賜恤立祠。
後于四月中,命侍衛兵弁及将軍明瑞之家人數人赴猛育尋收将軍遣骸,歸葬京師。
額爾登額解赴京,上親訊,額尚以無糧對。
上愈怒,廷訊時,譚五格自稱老臣,上命侍衛撻至數百,額爾登額論磔刑。
明瑞喪到日,上親奠于郊,即用額爾登額以享之,譚五格亦正法。
是月,命協辦大學士阿裡衮來滇協辦軍務,即授為參贊,以鄂甯為總督,調江蘇巡撫明德為南巡撫。
三十三年二月丁亥,授大學士忠勇公傅恒為經略,阿裡衮、阿桂為副将軍,舒赫德為參贊。
傅恒俟将次進兵再行前往,阿裡衮已赴滇,舒赫德即馳驿遄行。
是月,派荊州滿洲兵一千五百名,成都滿洲兵一千五百名赴南,以荊州将軍永瑞統之。
是月,派京兵來滇。
時以進剿,于去歲三千兵之外,複派健銳營兵一千,火器營兵二千,前鋒護軍二千,令将校率領,陸續來滇,其前鋒護軍二千旋停止。
是月,以五福為南提督。
是月,副将軍阿裡衮抵南,時幕府為郎中明善、員外郎薩靈阿。
三月,參贊刑部尚書舒赫德抵永昌,會同總督鄂甯密奏籌辦情形,略以每兵千名應需馬三千九百,非馬十萬不足濟用,又稱現已設法招緻緬匪投誠。
疏上,得嚴旨發原折命廷臣遍閱,饬其乖謬可鄙可笑之處,下部議,革尚書職,得旨,給副都統銜前赴烏什,令總督鄂甯複奏。
是月戊戌,猛勇召功率其弟召糯臘及緬賊目布足撻喇帶緬子三百人,猛勇、整欠擺夷三百人由猛勇、猛籠遂至九龍江外。
越二日,昭通鎮佟國英護普洱鎮七十一率兵于蠻紅接戰,炮擊佟國英手掌,官兵舊勇陣亡者數十人,賊衆退至猛混。
乙巳,緬賊節蓋率緬子一百餘人,孟艮召散率擺夷四百餘人,由大猛養進猛遮,土弁刀召钤伏弩截殺,次日亦退至猛混,與召坎等會合。
己酉,出打樂隘退歸孟艮。
尋奉旨,荊州、成都兵俱赴普洱。
是月,副将軍阿裡衮等請調鄰近各省道、府來滇,辦理軍務,派出道三員,知府六員,其丞、ヘ、州、縣、佐雜每省各派四五員。
晦日,都司哈廷标于宛頂遇大山土司之從子阿籠,雲二月間随伊季父于猛烈地方谒見将軍明,後于猛育沖殺相失。
副将軍阿裡衮、總督鄂甯奏準暫為養贍,俟進兵時往勘情形酌辦。
四月,撤随将軍明瑞進剿之兵回京,其老官屯一路之兵仍留滇。
是月,緬酋差我兵之被俘者許爾功等八人具蒲葉緬文求和,并赍楊重英禀一封,稱:“緬王不殺,屢有投誠之意,且緬國各頭目俱願投誠。
是以苟延至今,同客長李萬全、尹士玢等宣谕我國德威,極力招撫,仍照舊例辦理。
”與守備程轍、盧懷亮、馬子健、王承瑞等同具。
副将軍阿裡衮以聞,不許。
五月,總督鄂甯複奏雲:“舒赫德稱廷論複剿緬匪一事,急切不能前驅掃穴,賊匪投誠,即遣人探去,亦未為不可,實因冒昧誤稱設法招緻。
”得旨,二人所見乖謬,彼此原屬相等。
下部議,革總督鄂甯職,奉旨鄂甯降補福建巡撫,以阿桂代。
時阿桂在伊犁,總督印務以阿裡衮署行。
宥烏爾登額、甯珠、華封、趙宏榜罪,令在軍營效力。
趙宏榜行次河南襄城縣中痰,至七月卒。
是月,巡撫明德赴永昌。
是月,以滇兵忄匡怯積懦,撥貴州兵五千名來滇撥補。
是月,木邦酋苗溫差人至猛古地方之蠻遮寨頭人金猛處,令送字與遮放土司,懇内地八土司代乞求和,并偵探從前八人具書求和之信。
其緬文内有“天朝四位大臣來滇,可否準和”之語,副将軍阿裡衮據奏。
七月,奉旨:“普洱今歲不必進兵,駐紮普洱将軍永瑞等加意防守。
”是月,嚴奸民販貨出緬之禁,汰滇冗兵,議改曲浔、楚姚、永北三鎮為副将,改定營制,于大兵事竣後行。
總督阿裡衮、巡撫明德修省城至永昌一路傾頹道路。
八月,調四川馬五千八百,駝載馬騾二千。
九月,總督副将軍阿桂抵滇,時幕府為革職郎中王昶、中書趙文哲。
十月,副将軍阿裡衮駐兵于騰越,遣待衛達裡善至南坎,殺二百餘人,海蘭察至頓拐,亦殺二百餘人。
襲戛鸠前鋒,抵江邊焚其寨栅,又殺賊六七百名,以馬力不足,未渡江而還。
具奏,巡撫明德以經理馬匹不善,得嚴旨。
十二月,廣東、廣西營馬及購買馬共一萬,于下旬陸續起程,期于明歲春間抵滇。
奉旨令查訊“本年二月,烏拉撤地方被兵一事,前巡撫鄂甯何以奏報并無一賊,副将軍阿裡衮等奏稱房屋未經焚毀,搶去四百餘人及牛馬”。
尋落巡撫鄂甯職,給侍衛銜,軍營效力。
是月,派索倫兵二千名來滇,明年春,複派一千,吉林兵一千,盛京新滿洲西{棘火}兵一千。
三十四年正月,奉旨令台灣總兵葉相德選福建水師兵二千赴滇。
戊申,阿裡衮、阿桂俱授為副将軍,其總督以明德補授,巡撫以喀甯阿補授。
二月庚午,大學士忠勇公經略傅恒自京起程。
是月,複派厄魯特兵一千餘名。
三月,命伊犁将軍伊勒圖來滇。
提督五福、将軍永瑞率兵巡邊,行次打樂遇賊,剿殺出境。
是月,經略抵滇,即馳赴永昌。
先是滇省頒布谒見經略儀注,自平夷至永昌修館舍、戒仆夫以待。
時從行之幕府為侍讀學士毓奇、侍讀孫士毅、給事中劉秉恬、郎中博卿額、主事惠齡。
是役也,前後征調本省兵一萬六千名,四川兵七千名有奇,貴州兵四千三百名,滿、漢兵共三萬有奇,議以九月二十日以前抵永昌,以待進取。
是月,降南總督明德為江蘇巡撫,以彰寶為總督,經略奏留暫辦總督事。
尋以阿思哈為總督,複奉旨令阿思哈于新街扼要之地駐守。
以彰寶為南巡撫,調喀甯阿為河南巡撫,俟彰寶到任,再赴新任。
是月,令擴軍統領伍三泰、副都禦史富顯等赴野牛壩。
時船料釘鐵已備,至秋初,船造成,而富、伍俱以瘴卒。
五月,續派京兵一千名,即先派前鋒護軍之半也。
六月,奉旨:“阿思哈到滇後,其巡撫印務原着明德署理,阿思哈帶兵前進後,總督印務亦着明德署理。
”七月,降荊州将軍永瑞、南提督五福為三等侍衛,尋革職,以開化鎮調駐思茅之兵丁張國甯因奸被殺,約束不嚴也。
以本進忠為提督,旋卒,以長青代。
經略既至永昌,越八日,兩阿将軍及伊犁将軍伊勒圖偕至。
南徼地多瘴,群議宜俟霜降後出師,經略遲之,謂:“若是須坐守四五月,既糜饷。
且軍初至,當及鋒而用,久則先懈,非計也。
”其進兵之路,以阿瓦城在大金江之西,若從錫箔,則阿瓦仍隔江外。
惟騰越州西戛鸠江即大金江之上流,過江則為猛拱、猛養兩土司。
前明王骥征麓川,追思機發到此,刻石江邊,所謂“石爛江枯爾乃得渡”者也。
由猛拱、猛養可搗其木梳之老巢,由木梳至阿瓦又皆陸行,步騎可直抵城下。
乃定議大兵渡戛鸠而西,其偏師先議在普洱為聲勢,後改議從猛密夾江而下,造舟于蠻暮以通往來。
部署既定,七月二十日,經略大兵起行。
阿裡衮時病瘍不能行,經略請留養疾,阿裡衮誓從征,乃留阿桂于蠻暮督造戰船。
經略至戛鸠,集舟結筏,凡十日乃畢。
師次猛拱,土司官渾覺先遁,絷其小妻招之,乃來降,獻馴象四,貝葉書一,牛百頭,糧數百石。
至猛養,亦有牛米之獻。
于是所曆二千餘裡,皆不血刃而下。
惟途間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馬倒,則所負糧帳盡失,軍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濕之中,以緻多疾病。
猛拱、猛養雖緬屬,非緬腹地,故緬酋不遣兵來。
而緬俗以八月前刈禾,至中秋則集兵出。
九月下旬,阿桂造百船成,所調閩、粵習流之士亦至,将由蠻暮江出大金江。
賊已列船扼江口,阿桂擊敗之,賊目賓雅得諾被創死,由是江路無阻。
伊勒圖往迎經略,遇于哈坎,經略以十月朔渡江回蠻暮。
是役也,奔走數千裡,疲乏軍力,而初無遇一賊,經略之聲名遂損,因羞恚得病。
賊輕我兵,遂以大衆水陸來犯。
阿桂将步兵,哈國興将水兵,陸路之賊先沸唇至,旌旗蔽野,勢張甚。
阿桂麾兵以鳥槍連環進,弓矢繼之,騎兵又從旁蹂之,賊不支,遂大潰,我兵追殺無算。
哈國興率舟師順流下,賊猶列艦以拒。
有閩兵躍入賊船,一賊泅水遁,閩兵即入水斬之。
賊奪氣,我兵歡而奮,因風水之勢蹴之,賊舟自相撞擊多覆,凡殺溺死者數千,江水為之赤。
江之西亦有賊,結栅自固,阿裡衮提兵往攻之,連破二栅,餘賊皆逃。
是時諸路軍皆大捷,會經略病重,諸将遂欲以是蒇功,阿裡衮曰:“老官屯有賊栅,前歲額爾登額進攻處也。
距此僅一舍,不往破之,何以報命?”策馬先行,經略以下皆随之。
賊栅據大坡,周二裡許,自坡迤逦下插于江,栅木皆徑尺,埋土甚深,遇樹則橫貫之以為柱。
栅之外掘深濠三層,濠外又卧橫木之多枝者,銳其末于外,名曰木簽,守禦甚備,我兵阻旬餘不得進。
先用大炮擊之,栅木甚堅不折,有折者,賊辄補之。
哈國興斫箐中老藤長數百丈者,系鐵鈎于端,募敢死士夜往鈎其栅。
三千人曳藤以裂之,為賊覺,斫藤斷而罷。
經略又命火攻,先制擋牌禦槍炮,一牌可護數十人,以兩人舁而前,十數人各挾薪一束随之,百餘牌同時并舉,如牆而進。
撥簽越濠,至寨下方燃火,忽西北風起,火反燒我軍,遂卻回。
最後遣兵穴地,至其栅底,實火藥轟之。
栅果突然起高丈餘。
賊驚繞,喊聲震天。
我軍挺槍抽刀以待栅破而掩殺,無何,栅忽落而平,又起又落,如是者三,不複動,栅如故。
蓋立栅之坡斜而下,而地道乃平進,故坡土厚不能迸裂也。
然賊自是懼。
其栅之插入江者,開水門以通舟,運糧械不絕。
阿桂謂如是則賊終無坐困之日也,撥戰艦五十,越過其栅截之。
時阿裡衮已病甚,猶力疾攻栅,視槍炮最多處辄當之。
經略慮其傷,令統舟師以息勞,戰艦整列,賊糧械不得入,由是益懼。
其酋帥曰眇枉模者,遣人來乞和,願結栅于兩軍适中之地,請将軍等往莅,眇枉模親來面受要約。
經略不許,諸将以兵多染瘴,日有死亡,争勸受降撤兵,乃遣哈國興往責眇枉模以進表、納貢、返土司地諸事。
議未決,眇枉模左顧而去,哈國興單騎入其栅責之,渺枉模不敢見,别遣人出請如約,經略遂凱旋。
三十五年春,谒上于津門,自請罷劾,上憐其疾,優容之。
傅文忠因之憂恚而卒。
總督彰寶遣守備蘇爾相往責前之約,乃被拘留,上大怒,複議興師,以前副将軍阿桂首倡罷兵議,因褫其職,以白衣從軍。
會金川蠢動,遂罷南征議。
逾四年金川平,上複命阿桂往南會總督李侍堯相機進兵,會緬酋縱蘇爾相還,其事乃已。
至五十四年,緬酋懵駁被弑,其弟孟隕初為僧,國人立之,因遣使輸誠納貢,遂縱楊重英還。
重英自陷緬,獨居蕭寺幾二十年,未改本朝冠服,上大喜。
受降,召緬使朝見于避暑山莊,優赉之,許其十年一次入貢。
複重英道銜,比以蘇武之節,禦制《蘇楊論》以旌之。
重英尋卒。
緬酋從此感化,臣服如他屬國焉。
方軍勢日蹙時,鬥愈力,嘗謂諸将曰:“賊已知我力竭,然必決死戰者,正欲賊知我國家威令嚴明,将士用命。
雖窮蹙至此,無一人不盡力,則賊知所畏,而後來者易于接辦。
”此其謀國之深猷,尤非徒慷慨赴死者所可同日語矣。
癸酉,兵将至宛頂者已多,時巡撫鄂尚未知将軍陣亡的耗,即将“額爾登額、譚五格逗遛不進失誤軍機,及得将軍聲息并不通知内地,實屬有心贻誤”具劾。
奉旨俱逮問。
越數日,得将軍兇問上聞,上震悼,賜恤立祠。
後于四月中,命侍衛兵弁及将軍明瑞之家人數人赴猛育尋收将軍遣骸,歸葬京師。
額爾登額解赴京,上親訊,額尚以無糧對。
上愈怒,廷訊時,譚五格自稱老臣,上命侍衛撻至數百,額爾登額論磔刑。
明瑞喪到日,上親奠于郊,即用額爾登額以享之,譚五格亦正法。
是月,命協辦大學士阿裡衮來滇協辦軍務,即授為參贊,以鄂甯為總督,調江蘇巡撫明德為南巡撫。
三十三年二月丁亥,授大學士忠勇公傅恒為經略,阿裡衮、阿桂為副将軍,舒赫德為參贊。
傅恒俟将次進兵再行前往,阿裡衮已赴滇,舒赫德即馳驿遄行。
是月,派荊州滿洲兵一千五百名,成都滿洲兵一千五百名赴南,以荊州将軍永瑞統之。
是月,派京兵來滇。
時以進剿,于去歲三千兵之外,複派健銳營兵一千,火器營兵二千,前鋒護軍二千,令将校率領,陸續來滇,其前鋒護軍二千旋停止。
是月,以五福為南提督。
是月,副将軍阿裡衮抵南,時幕府為郎中明善、員外郎薩靈阿。
三月,參贊刑部尚書舒赫德抵永昌,會同總督鄂甯密奏籌辦情形,略以每兵千名應需馬三千九百,非馬十萬不足濟用,又稱現已設法招緻緬匪投誠。
疏上,得嚴旨發原折命廷臣遍閱,饬其乖謬可鄙可笑之處,下部議,革尚書職,得旨,給副都統銜前赴烏什,令總督鄂甯複奏。
是月戊戌,猛勇召功率其弟召糯臘及緬賊目布足撻喇帶緬子三百人,猛勇、整欠擺夷三百人由猛勇、猛籠遂至九龍江外。
越二日,昭通鎮佟國英護普洱鎮七十一率兵于蠻紅接戰,炮擊佟國英手掌,官兵舊勇陣亡者數十人,賊衆退至猛混。
乙巳,緬賊節蓋率緬子一百餘人,孟艮召散率擺夷四百餘人,由大猛養進猛遮,土弁刀召钤伏弩截殺,次日亦退至猛混,與召坎等會合。
己酉,出打樂隘退歸孟艮。
尋奉旨,荊州、成都兵俱赴普洱。
是月,副将軍阿裡衮等請調鄰近各省道、府來滇,辦理軍務,派出道三員,知府六員,其丞、ヘ、州、縣、佐雜每省各派四五員。
晦日,都司哈廷标于宛頂遇大山土司之從子阿籠,雲二月間随伊季父于猛烈地方谒見将軍明,後于猛育沖殺相失。
副将軍阿裡衮、總督鄂甯奏準暫為養贍,俟進兵時往勘情形酌辦。
四月,撤随将軍明瑞進剿之兵回京,其老官屯一路之兵仍留滇。
是月,緬酋差我兵之被俘者許爾功等八人具蒲葉緬文求和,并赍楊重英禀一封,稱:“緬王不殺,屢有投誠之意,且緬國各頭目俱願投誠。
是以苟延至今,同客長李萬全、尹士玢等宣谕我國德威,極力招撫,仍照舊例辦理。
”與守備程轍、盧懷亮、馬子健、王承瑞等同具。
副将軍阿裡衮以聞,不許。
五月,總督鄂甯複奏雲:“舒赫德稱廷論複剿緬匪一事,急切不能前驅掃穴,賊匪投誠,即遣人探去,亦未為不可,實因冒昧誤稱設法招緻。
”得旨,二人所見乖謬,彼此原屬相等。
下部議,革總督鄂甯職,奉旨鄂甯降補福建巡撫,以阿桂代。
時阿桂在伊犁,總督印務以阿裡衮署行。
宥烏爾登額、甯珠、華封、趙宏榜罪,令在軍營效力。
趙宏榜行次河南襄城縣中痰,至七月卒。
是月,巡撫明德赴永昌。
是月,以滇兵忄匡怯積懦,撥貴州兵五千名來滇撥補。
是月,木邦酋苗溫差人至猛古地方之蠻遮寨頭人金猛處,令送字與遮放土司,懇内地八土司代乞求和,并偵探從前八人具書求和之信。
其緬文内有“天朝四位大臣來滇,可否準和”之語,副将軍阿裡衮據奏。
七月,奉旨:“普洱今歲不必進兵,駐紮普洱将軍永瑞等加意防守。
”是月,嚴奸民販貨出緬之禁,汰滇冗兵,議改曲浔、楚姚、永北三鎮為副将,改定營制,于大兵事竣後行。
總督阿裡衮、巡撫明德修省城至永昌一路傾頹道路。
八月,調四川馬五千八百,駝載馬騾二千。
九月,總督副将軍阿桂抵滇,時幕府為革職郎中王昶、中書趙文哲。
十月,副将軍阿裡衮駐兵于騰越,遣待衛達裡善至南坎,殺二百餘人,海蘭察至頓拐,亦殺二百餘人。
襲戛鸠前鋒,抵江邊焚其寨栅,又殺賊六七百名,以馬力不足,未渡江而還。
具奏,巡撫明德以經理馬匹不善,得嚴旨。
十二月,廣東、廣西營馬及購買馬共一萬,于下旬陸續起程,期于明歲春間抵滇。
奉旨令查訊“本年二月,烏拉撤地方被兵一事,前巡撫鄂甯何以奏報并無一賊,副将軍阿裡衮等奏稱房屋未經焚毀,搶去四百餘人及牛馬”。
尋落巡撫鄂甯職,給侍衛銜,軍營效力。
是月,派索倫兵二千名來滇,明年春,複派一千,吉林兵一千,盛京新滿洲西{棘火}兵一千。
三十四年正月,奉旨令台灣總兵葉相德選福建水師兵二千赴滇。
戊申,阿裡衮、阿桂俱授為副将軍,其總督以明德補授,巡撫以喀甯阿補授。
二月庚午,大學士忠勇公經略傅恒自京起程。
是月,複派厄魯特兵一千餘名。
三月,命伊犁将軍伊勒圖來滇。
提督五福、将軍永瑞率兵巡邊,行次打樂遇賊,剿殺出境。
是月,經略抵滇,即馳赴永昌。
先是滇省頒布谒見經略儀注,自平夷至永昌修館舍、戒仆夫以待。
時從行之幕府為侍讀學士毓奇、侍讀孫士毅、給事中劉秉恬、郎中博卿額、主事惠齡。
是役也,前後征調本省兵一萬六千名,四川兵七千名有奇,貴州兵四千三百名,滿、漢兵共三萬有奇,議以九月二十日以前抵永昌,以待進取。
是月,降南總督明德為江蘇巡撫,以彰寶為總督,經略奏留暫辦總督事。
尋以阿思哈為總督,複奉旨令阿思哈于新街扼要之地駐守。
以彰寶為南巡撫,調喀甯阿為河南巡撫,俟彰寶到任,再赴新任。
是月,令擴軍統領伍三泰、副都禦史富顯等赴野牛壩。
時船料釘鐵已備,至秋初,船造成,而富、伍俱以瘴卒。
五月,續派京兵一千名,即先派前鋒護軍之半也。
六月,奉旨:“阿思哈到滇後,其巡撫印務原着明德署理,阿思哈帶兵前進後,總督印務亦着明德署理。
”七月,降荊州将軍永瑞、南提督五福為三等侍衛,尋革職,以開化鎮調駐思茅之兵丁張國甯因奸被殺,約束不嚴也。
以本進忠為提督,旋卒,以長青代。
經略既至永昌,越八日,兩阿将軍及伊犁将軍伊勒圖偕至。
南徼地多瘴,群議宜俟霜降後出師,經略遲之,謂:“若是須坐守四五月,既糜饷。
且軍初至,當及鋒而用,久則先懈,非計也。
”其進兵之路,以阿瓦城在大金江之西,若從錫箔,則阿瓦仍隔江外。
惟騰越州西戛鸠江即大金江之上流,過江則為猛拱、猛養兩土司。
前明王骥征麓川,追思機發到此,刻石江邊,所謂“石爛江枯爾乃得渡”者也。
由猛拱、猛養可搗其木梳之老巢,由木梳至阿瓦又皆陸行,步騎可直抵城下。
乃定議大兵渡戛鸠而西,其偏師先議在普洱為聲勢,後改議從猛密夾江而下,造舟于蠻暮以通往來。
部署既定,七月二十日,經略大兵起行。
阿裡衮時病瘍不能行,經略請留養疾,阿裡衮誓從征,乃留阿桂于蠻暮督造戰船。
經略至戛鸠,集舟結筏,凡十日乃畢。
師次猛拱,土司官渾覺先遁,絷其小妻招之,乃來降,獻馴象四,貝葉書一,牛百頭,糧數百石。
至猛養,亦有牛米之獻。
于是所曆二千餘裡,皆不血刃而下。
惟途間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馬倒,則所負糧帳盡失,軍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濕之中,以緻多疾病。
猛拱、猛養雖緬屬,非緬腹地,故緬酋不遣兵來。
而緬俗以八月前刈禾,至中秋則集兵出。
九月下旬,阿桂造百船成,所調閩、粵習流之士亦至,将由蠻暮江出大金江。
賊已列船扼江口,阿桂擊敗之,賊目賓雅得諾被創死,由是江路無阻。
伊勒圖往迎經略,遇于哈坎,經略以十月朔渡江回蠻暮。
是役也,奔走數千裡,疲乏軍力,而初無遇一賊,經略之聲名遂損,因羞恚得病。
賊輕我兵,遂以大衆水陸來犯。
阿桂将步兵,哈國興将水兵,陸路之賊先沸唇至,旌旗蔽野,勢張甚。
阿桂麾兵以鳥槍連環進,弓矢繼之,騎兵又從旁蹂之,賊不支,遂大潰,我兵追殺無算。
哈國興率舟師順流下,賊猶列艦以拒。
有閩兵躍入賊船,一賊泅水遁,閩兵即入水斬之。
賊奪氣,我兵歡而奮,因風水之勢蹴之,賊舟自相撞擊多覆,凡殺溺死者數千,江水為之赤。
江之西亦有賊,結栅自固,阿裡衮提兵往攻之,連破二栅,餘賊皆逃。
是時諸路軍皆大捷,會經略病重,諸将遂欲以是蒇功,阿裡衮曰:“老官屯有賊栅,前歲額爾登額進攻處也。
距此僅一舍,不往破之,何以報命?”策馬先行,經略以下皆随之。
賊栅據大坡,周二裡許,自坡迤逦下插于江,栅木皆徑尺,埋土甚深,遇樹則橫貫之以為柱。
栅之外掘深濠三層,濠外又卧橫木之多枝者,銳其末于外,名曰木簽,守禦甚備,我兵阻旬餘不得進。
先用大炮擊之,栅木甚堅不折,有折者,賊辄補之。
哈國興斫箐中老藤長數百丈者,系鐵鈎于端,募敢死士夜往鈎其栅。
三千人曳藤以裂之,為賊覺,斫藤斷而罷。
經略又命火攻,先制擋牌禦槍炮,一牌可護數十人,以兩人舁而前,十數人各挾薪一束随之,百餘牌同時并舉,如牆而進。
撥簽越濠,至寨下方燃火,忽西北風起,火反燒我軍,遂卻回。
最後遣兵穴地,至其栅底,實火藥轟之。
栅果突然起高丈餘。
賊驚繞,喊聲震天。
我軍挺槍抽刀以待栅破而掩殺,無何,栅忽落而平,又起又落,如是者三,不複動,栅如故。
蓋立栅之坡斜而下,而地道乃平進,故坡土厚不能迸裂也。
然賊自是懼。
其栅之插入江者,開水門以通舟,運糧械不絕。
阿桂謂如是則賊終無坐困之日也,撥戰艦五十,越過其栅截之。
時阿裡衮已病甚,猶力疾攻栅,視槍炮最多處辄當之。
經略慮其傷,令統舟師以息勞,戰艦整列,賊糧械不得入,由是益懼。
其酋帥曰眇枉模者,遣人來乞和,願結栅于兩軍适中之地,請将軍等往莅,眇枉模親來面受要約。
經略不許,諸将以兵多染瘴,日有死亡,争勸受降撤兵,乃遣哈國興往責眇枉模以進表、納貢、返土司地諸事。
議未決,眇枉模左顧而去,哈國興單騎入其栅責之,渺枉模不敢見,别遣人出請如約,經略遂凱旋。
三十五年春,谒上于津門,自請罷劾,上憐其疾,優容之。
傅文忠因之憂恚而卒。
總督彰寶遣守備蘇爾相往責前之約,乃被拘留,上大怒,複議興師,以前副将軍阿桂首倡罷兵議,因褫其職,以白衣從軍。
會金川蠢動,遂罷南征議。
逾四年金川平,上複命阿桂往南會總督李侍堯相機進兵,會緬酋縱蘇爾相還,其事乃已。
至五十四年,緬酋懵駁被弑,其弟孟隕初為僧,國人立之,因遣使輸誠納貢,遂縱楊重英還。
重英自陷緬,獨居蕭寺幾二十年,未改本朝冠服,上大喜。
受降,召緬使朝見于避暑山莊,優赉之,許其十年一次入貢。
複重英道銜,比以蘇武之節,禦制《蘇楊論》以旌之。
重英尋卒。
緬酋從此感化,臣服如他屬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