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太宗伐明
天聰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與明巡撫袁崇煥書,申講和議。
崇煥信其言,故對莊烈帝有“五載複遼”之語,實受文皇绐也。
帝乃因其不備,假科爾沁部道,自喜峰口洪山入,明人震驚,薊遼總督劉策潛逃。
帝率八旗勁旅抵燕,圍之匝月,諸将争請攻城,帝笑曰:“城中癡兒,取之若反掌耳。
但其疆圉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若簡兵練旅以待天命可也。
”因解圍向房山,谒金太祖陵返,下遵化四城,振旅而歸。
偉哉帝言,雖周武觀兵孟津何以異哉?明人罔知深謀,如姚希孟輩,反謂本朝夙無大志,真蠡測之見也。
◎太宗讀金史 太宗天資敏捷,雖于軍旅之際,手不釋卷。
曾令儒臣翻譯《三國志》及《遼》、《金》、《元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
嘗讀《金世宗本紀》,見其申女真人學漢人衣冠之禁,心偉其語。
曾禦翔鳳樓傳谕諸王大臣,不許褒衣博帶以染漢人習氣,凡祭享明堂,必須手自割俎以昭其敬。
諄諄數千言,詳載聖訓。
故純皇帝欽依祖訓,凡八旗較射處,皆立卧碑以示警焉。
◎設間誅袁崇煥 本朝自攻撫順後,明人望風而潰,無敢撄其鋒者,惟明巡撫袁崇煥固守甯遠,攻之六月未下。
高皇拂然曰:“何戆兒乃敢阻我兵力?”因罷兵歸。
故文皇深蓄大仇,必欲甘心于袁。
己巳冬,大兵既抵燕,崇煥千裡入援,自恃功高。
文皇乃擒明楊太監監于帳中,密紮鮑承先在帳外作私語曰:“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撫意,不日伊即輸誠矣。
”複陰縱楊監歸。
明莊烈帝信其間,乃立磔崇煥。
舉朝無以為枉者,殊不知中帝之間也。
◎用洪文襄 松山既破,擒洪文襄歸。
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詈不休,文皇命諸文臣勸勉,洪不答一語。
上乃親至洪館,解貂裘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洪茫然視上久之,歎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頭請降。
上大悅,即日賞赉無算,陳百戲以作賀。
諸将皆不悅,曰:“洪承疇一羁囚,上何待之重也?”上曰:“吾侪所以栉風沐雨者,究欲何為?”衆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獲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也!”衆乃服。
乃毛西河謂洪初不降,繼命優人誘惑。
洪故閩人,夙習好男寵,因之失節。
何厚誣之甚。
故明帝初聞其死,設壇以祭,非無因也。
◎收孔耿二王 皮島自誅毛文龍後,衆皆解體,孔有德等據登、萊叛,為明将擊敗,逃入海峤,流離無所歸。
文皇帝聞之,乃命達文成公等往相撫綏,招孔、耿二王至盛京。
上親迎至都門,賞赉其厚,即日授都招讨印,命其兵為天,故其将卒皆用命。
尚平南、沈續順等相繼歸降,明皮島遂墟。
◎世祖問喀爾喀使者 章皇即位時甫七齡,時喀爾喀使者來朝,随班祝賀,拜跪失儀,上即宣問。
侍臣答以遠方使者,未娴禮節,上乃悅。
時上在沖齡,即聰慧若此。
◎世祖勤政 大兵入關時,明臣迎降,睿忠王權宜任之,故勝國弊政,未盡厘正。
世祖親政後,任法嚴肅,凡在臣專擅如陳名夏、譚泰、陳之遴、劉正宗輩,無不立正典刑。
故人知畏懼,夙弊盡革,以成一代雍熙之治也。
◎世祖善禅機 章皇帝沖齡踐祚,博覽書史,無不貫通,其于禅語,尤為闡悟。
嘗召玉琳、木陳二和尚入京,命駐萬善殿,機務之暇,時相過訪,與二師談論禅機,皆徹通大乘。
惟王文靖、麻文僖、孫學士諸文臣扈從,互相問難,有遠公虎溪之風,真天縱夙悟也。
◎世祖畫牛 章皇勤政之暇,尤善繪事。
曾賜宋商邱冢宰《牧牛圖》,筆意生動,雖戴嵩莫過焉。
王文簡公士祯曾紀以詩雲。
◎親定陵寝 章皇嘗校獵遵化,至今孝陵處,停辔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郁非常,可以為朕壽宮。
”因自取佩<韋>擲之,谕侍臣曰:“<韋>落處定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
”後有善青烏者,視邱驚曰:“雖命我輩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
”所以奠我國家萬年之業也。
◎聖祖拿鳌拜 餘嘗聞參領成文言,國初鳌拜輔政時,凡一時威福,盡出其門。
因正白旗圈地事,以直隸總督朱公昌祚、巡撫王公聯登、戶部尚書蘇公納海與之龃龉,乃将三公立加誅夷,聖祖不預知也。
嘗托病不朝,要上親往問疾。
上幸其第,入其寝,禦前侍衛和公托見其貌變色,乃急趨至榻前,揭席刃見。
上笑曰:“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也。
”因即返駕。
以弈棋故,召索相國額圖入謀畫。
數日後,伺鳌拜入見日,召諸羽林士卒入,因面問曰:“汝等皆朕股肱耆舊,然則畏朕欤,抑畏拜也?”衆曰:“獨畏皇上。
”帝因谕鳌拜諸過惡,立命擒之。
聲色不動而除巨慝,信難能也。
◎論三逆 國初既定雲、貴,因命吳三桂、耿繼茂、尚可喜等世守邊圉,以為藩鎮,後漸跋扈,擁兵自重。
聖祖欲除之,召諸大臣謀畫,惟富察尚書米思翰首言其兵可撤,明相國珠和之,餘皆嘿然。
上曰:“吳、尚等蓄彼兇謀已久,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可也。
”因立下移藩之谕。
三逆果叛,時争咎首謀者,上曰:“此出自朕意,伊等何罪?”故明相感上恩,竭力籌畫以緻成功也。
◎愛惜滿洲士卒 國初自定中原後,複遭三逆之亂,故八旗士卒,多争先用命,效死疆場,丁口稀少。
上嘗怃然曰:“吾廿年之久,始得獲一滿洲士卒之用,何可不厚恤也?”故當時時加賞恤,至為之代償債務,凡撫字之術,無不備施。
雖一時不無濫溢,而滿洲士卒感戴如天,凡征讨之所,争先緻死焉。
◎崇理學 仁皇夙好程、朱,深談性理,所著《幾暇餘編》,其窮理盡性處,雖夙儒耆學,莫能窺測。
所任李文貞光地、湯文正斌等皆理學耆儒。
嘗出《理學真僞論》以試詞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書》等書,特命朱子配祠十哲之列。
故當時宋學昌明,世多醇儒耆學,風俗醇厚,非後所能及也。
◎解易占 噶爾丹叛時,侵犯烏闌布通,其勢甚急。
上命李文貞公占易,得複之上六,文貞變色。
上笑曰:“今噶爾丹背天犯順,自蹈危機,兆
崇煥信其言,故對莊烈帝有“五載複遼”之語,實受文皇绐也。
帝乃因其不備,假科爾沁部道,自喜峰口洪山入,明人震驚,薊遼總督劉策潛逃。
帝率八旗勁旅抵燕,圍之匝月,諸将争請攻城,帝笑曰:“城中癡兒,取之若反掌耳。
但其疆圉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若簡兵練旅以待天命可也。
”因解圍向房山,谒金太祖陵返,下遵化四城,振旅而歸。
偉哉帝言,雖周武觀兵孟津何以異哉?明人罔知深謀,如姚希孟輩,反謂本朝夙無大志,真蠡測之見也。
◎太宗讀金史 太宗天資敏捷,雖于軍旅之際,手不釋卷。
曾令儒臣翻譯《三國志》及《遼》、《金》、《元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
嘗讀《金世宗本紀》,見其申女真人學漢人衣冠之禁,心偉其語。
曾禦翔鳳樓傳谕諸王大臣,不許褒衣博帶以染漢人習氣,凡祭享明堂,必須手自割俎以昭其敬。
諄諄數千言,詳載聖訓。
故純皇帝欽依祖訓,凡八旗較射處,皆立卧碑以示警焉。
◎設間誅袁崇煥 本朝自攻撫順後,明人望風而潰,無敢撄其鋒者,惟明巡撫袁崇煥固守甯遠,攻之六月未下。
高皇拂然曰:“何戆兒乃敢阻我兵力?”因罷兵歸。
故文皇深蓄大仇,必欲甘心于袁。
己巳冬,大兵既抵燕,崇煥千裡入援,自恃功高。
文皇乃擒明楊太監監于帳中,密紮鮑承先在帳外作私語曰:“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撫意,不日伊即輸誠矣。
”複陰縱楊監歸。
明莊烈帝信其間,乃立磔崇煥。
舉朝無以為枉者,殊不知中帝之間也。
◎用洪文襄 松山既破,擒洪文襄歸。
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詈不休,文皇命諸文臣勸勉,洪不答一語。
上乃親至洪館,解貂裘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洪茫然視上久之,歎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頭請降。
上大悅,即日賞赉無算,陳百戲以作賀。
諸将皆不悅,曰:“洪承疇一羁囚,上何待之重也?”上曰:“吾侪所以栉風沐雨者,究欲何為?”衆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獲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也!”衆乃服。
乃毛西河謂洪初不降,繼命優人誘惑。
洪故閩人,夙習好男寵,因之失節。
何厚誣之甚。
故明帝初聞其死,設壇以祭,非無因也。
◎收孔耿二王 皮島自誅毛文龍後,衆皆解體,孔有德等據登、萊叛,為明将擊敗,逃入海峤,流離無所歸。
文皇帝聞之,乃命達文成公等往相撫綏,招孔、耿二王至盛京。
上親迎至都門,賞赉其厚,即日授都招讨印,命其兵為天,故其将卒皆用命。
尚平南、沈續順等相繼歸降,明皮島遂墟。
◎世祖問喀爾喀使者 章皇即位時甫七齡,時喀爾喀使者來朝,随班祝賀,拜跪失儀,上即宣問。
侍臣答以遠方使者,未娴禮節,上乃悅。
時上在沖齡,即聰慧若此。
◎世祖勤政 大兵入關時,明臣迎降,睿忠王權宜任之,故勝國弊政,未盡厘正。
世祖親政後,任法嚴肅,凡在臣專擅如陳名夏、譚泰、陳之遴、劉正宗輩,無不立正典刑。
故人知畏懼,夙弊盡革,以成一代雍熙之治也。
◎世祖善禅機 章皇帝沖齡踐祚,博覽書史,無不貫通,其于禅語,尤為闡悟。
嘗召玉琳、木陳二和尚入京,命駐萬善殿,機務之暇,時相過訪,與二師談論禅機,皆徹通大乘。
惟王文靖、麻文僖、孫學士諸文臣扈從,互相問難,有遠公虎溪之風,真天縱夙悟也。
◎世祖畫牛 章皇勤政之暇,尤善繪事。
曾賜宋商邱冢宰《牧牛圖》,筆意生動,雖戴嵩莫過焉。
王文簡公士祯曾紀以詩雲。
◎親定陵寝 章皇嘗校獵遵化,至今孝陵處,停辔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郁非常,可以為朕壽宮。
”因自取佩<韋>擲之,谕侍臣曰:“<韋>落處定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
”後有善青烏者,視邱驚曰:“雖命我輩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
”所以奠我國家萬年之業也。
◎聖祖拿鳌拜 餘嘗聞參領成文言,國初鳌拜輔政時,凡一時威福,盡出其門。
因正白旗圈地事,以直隸總督朱公昌祚、巡撫王公聯登、戶部尚書蘇公納海與之龃龉,乃将三公立加誅夷,聖祖不預知也。
嘗托病不朝,要上親往問疾。
上幸其第,入其寝,禦前侍衛和公托見其貌變色,乃急趨至榻前,揭席刃見。
上笑曰:“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也。
”因即返駕。
以弈棋故,召索相國額圖入謀畫。
數日後,伺鳌拜入見日,召諸羽林士卒入,因面問曰:“汝等皆朕股肱耆舊,然則畏朕欤,抑畏拜也?”衆曰:“獨畏皇上。
”帝因谕鳌拜諸過惡,立命擒之。
聲色不動而除巨慝,信難能也。
◎論三逆 國初既定雲、貴,因命吳三桂、耿繼茂、尚可喜等世守邊圉,以為藩鎮,後漸跋扈,擁兵自重。
聖祖欲除之,召諸大臣謀畫,惟富察尚書米思翰首言其兵可撤,明相國珠和之,餘皆嘿然。
上曰:“吳、尚等蓄彼兇謀已久,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可也。
”因立下移藩之谕。
三逆果叛,時争咎首謀者,上曰:“此出自朕意,伊等何罪?”故明相感上恩,竭力籌畫以緻成功也。
◎愛惜滿洲士卒 國初自定中原後,複遭三逆之亂,故八旗士卒,多争先用命,效死疆場,丁口稀少。
上嘗怃然曰:“吾廿年之久,始得獲一滿洲士卒之用,何可不厚恤也?”故當時時加賞恤,至為之代償債務,凡撫字之術,無不備施。
雖一時不無濫溢,而滿洲士卒感戴如天,凡征讨之所,争先緻死焉。
◎崇理學 仁皇夙好程、朱,深談性理,所著《幾暇餘編》,其窮理盡性處,雖夙儒耆學,莫能窺測。
所任李文貞光地、湯文正斌等皆理學耆儒。
嘗出《理學真僞論》以試詞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書》等書,特命朱子配祠十哲之列。
故當時宋學昌明,世多醇儒耆學,風俗醇厚,非後所能及也。
◎解易占 噶爾丹叛時,侵犯烏闌布通,其勢甚急。
上命李文貞公占易,得複之上六,文貞變色。
上笑曰:“今噶爾丹背天犯順,自蹈危機,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