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九·陵墓
關燈
小
中
大
道,樹碣大道邊,至今不廢。
湯公又于城西五裡堡以舊茶亭改建,其地軒敞,足以栖靈,即以舊祠僧奉香火。
五十三年,餘遊河南,深悉其事。
◎唐魯郡開國公顔真卿墓 顔魯公墓在偃師縣東北之邙山,明嘉靖中,先世祖樂閑公曾任偃師,嘗為清理,墓前有米芾書碑雲:“公之使賊也,謂餞者曰,吾昔在江南遇道士陶八,八授以刀圭碧霞,服之可以不死,且雲七十後有大厄,當會我于羅浮山後。
”公葬偃師縣北山。
有賈人至南海,見道士,奕托書寄至偃師顔家,及造訪,乃茔也。
守墓蒼頭識公書,大驚,乃蔔日開圹視之,棺已空矣。
其事甚奇,附錄于此。
◎唐遁璞先生墓 按先世《大宗譜》,先生諱師寶,字道圭,隐居不仕,武肅王六世祖始,蔔居臨安。
卒,葬臨安縣石鏡鄉大錢村,世稱遁璞先生。
◎唐贈尚書右仆射長城令公墓 《慶系譜》雲,公諱仁,字德純,遁璞先生子,武肅王五世祖也。
卒,葬大錢村父茔。
◎唐贈尚書左仆射檢校司空常州刺史公墓 《慶系譜》雲,公諱碩,字文甫,武肅王四世祖也。
高隐不仕,晦迹丘園。
夫人陳氏,合葬于臨安縣石鏡鄉。
◎唐宣州旌德縣令贈尚書禮部郎右谏議大夫洪勝王墓 《慶系譜》雲,公諱沛,字仁澤,武肅王高祖,梁開平中追贈吏部尚書、左仆射,建廟于臨安,春秋緻飨,追封洪勝王。
配童氏,追封齊國太夫人,改封趙國太夫人,合葬于臨安縣錦南鄉石鏡溪祖茔。
◎唐贈尚書左仆射加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建初王墓 《慶系譜》雲,公諱宇,字道古,武肅王祖也。
幼承庭訓,精習詩書,而性尤至孝,唐贈尚書左仆射,加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梁贈檢校司空、彭城侯,追封建初王。
《墳廟記》雲,建初王墳在天目鄉官田橋中沙裡,去縣五裡,計十三畝二角,墳客宋德。
東至盛自福桑園,西至衆戶行路并水田,南至大官路,北至墳後直上大<谷龍>,分水為界。
◎水丘太夫人墳 《墳廟記》雲,在錦南鄉上錢王堡,計一十四畝一角,四面有高石塘,墳客李承禮。
東至官路,西至錢照田,是錢壽田為主。
南至朱仁佑田,是俞宗貴為主。
北至戴照田,是錢長兒為主。
康熙舊志雲,水丘夫人墓在縣南水丘塢,旁有定安院。
《慶系譜》雲,水丘太夫人為武肅王祖母,建初王之原配也。
景福二年,敕自河南郡太君,加封河南郡太夫人,曆封楚、魏、粱、陳四國太夫人,累贈晉國、許國太夫人、九華太夫人。
年九十餘而薨,準敕廟配享,生子一,諱寬,即英顯王也。
◎英顯王墓 《吳越備史》雲,皇考諱寬,字宏道,僖宗文德元年以子吳越王功高,敕授威勝軍節度推官、檢校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禦史,加檢校尚書職方郎中,兼禦史中丞,進太府少卿、朝散大夫、檢校禮部尚書。
乾甯二年夏四月乙巳薨,贈尚書左仆射,累贈特進、檢校司徒、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保、太尉、太傅、太師、中書令,追封英顯王。
至光化三年庚申十一月己酉,始葬皇考太師于安國縣錦北鄉清風裡之原。
初,太師薨,王因受制讨董昌,而淮帥楊行密遣将台蒙等圍我姑蘇、嘉禾等處以應昌,又遣安仁義、田κ等攻我鎮戍,昌複構湖州刺史李師悅率兵四千人侵我封境,王命顧全武、許再思自西陵趨石城讨昌,進圍越城,遂拔之,昌既死。
至四年四月,我師複從海道以救嘉禾,破賊寨十有八,所擒賊将魏約、張宣等及士卒三千餘人,嘉禾平。
秋八月,王再命顧全武等複姑蘇,而昭宗賜鐵券适至。
其明年,我師救蘇州,生擒淮将李近思,斬首一千餘級,再戰又斬其将梁琮、張庸等。
而楊行密複遣将李簡率兵屯無錫,我師複攻之,獲其偏将陳益等,餘皆散走。
冬十月乃克姑蘇,淮将台蒙等皆宵遁,蘇州平。
其年閏十月,婺州王壇抗命,而衢州刺史陳岌複貳于我。
光化二年春,我師複大敗陳岌黨于龍丘,而命副指揮使方密、羅聚等濟師于婺州。
其次年正月,淮将康儒、徐從臯等複攻婺州,王命從弟率師讨之,遂大敗賊徒于軒渚,并絕其糧道,王壇急奔宣城,陳岌降,王以岌為浙東安撫使。
是年冬十月,敕遣中使取王形圖于淩煙閣。
五年之中,王未嘗有一日之安,是以緩也。
英顯王配水丘氏,即太夫人侄女,敕封越國、秦國太夫人。
天複元年九月壬子薨,累贈太元太夫人,與英顯王合葬焉。
《墳廟記》雲,墓在錦北鄉,去縣五裡,計三頃六十六畝二角四十步,看管羅青,東至官路,見有石雲雲。
泳謹案縣志,錦北鄉即今之縣治也。
宋時始建,則今縣治二堂之後有錢王墓者,其為英顯王墓無疑矣。
國朝乾隆十年,滇南李公名元,來宰臨安,見縣治二堂時有異鳥翔集,且循曆巷道,空洞有聲,因令一人持炬就空穴處,入丈許,則石屋寬敞,行數十步,磚甓堅固,見有一碑模糊不辨,疑為武肅隧道,既出,遂蓋淨土,就堂改祠,以奉香火。
其後绛州趙公民洽莅任,謂神人不并治,墓可存疑,而堂不可為祠也,因移建于舊墓前,工垂成,調去。
嶺南嚴公天召繼之,立石存焉。
今土人俱誤視為武肅王墓,而實非也。
(以上先世七墓,《臨安縣志》俱失載) ◎武肅王墓 先武肅王墓,在今臨安縣城内安國山下,《備史》雲,長興三年壬辰春二月,唐主遣吏部侍郎盧詹、刑部郎中楊薰賜王國信湯藥等。
三月己酉,夜大雪,至庚戌(三月二十八日)。
王薨于正寝,年八十有一,在位四十一年。
朝廷聞訃,廢朝七日,哀悼不已。
诏谥曰武肅,命将作監臣李锴、光祿少卿臣張褒宣命。
夏四月庚午,奉靈盾殡于衣錦軍,即今之臨安也。
應順元年甲午春正月壬午,敕葬王于安國縣衣錦鄉茅山之原,命工部侍郎楊凝式為碑文。
《墳廟記》雲,武肅王墳山并祠堂在縣城内,計二頃四十五畝二角五十步,看管羅青、吳贊。
東至縣子城,西至縣牆,南至官街火星池,北至大溪廟基,計一十一畝,祠堂基計九畝二角三十步,廟後墳山地計一百四十畝二角。
又雲裡城東桑園地計七十畝,祠堂西桑園地計一十四畝二角二十步,墓南向,後坐安國山,即茅山也。
前對功臣山,山上有一塔,為功臣塔,甚聳秀。
墓營左右有龍虎沙兩條回抱,前神道碑已倒,一字無存,華表一對、石馬、石羊、石虎俱全,石翁仲兩對,石将軍一對,享堂五楹,其中供奉武肅王木主,以文穆、忠獻、忠遜、忠懿四王配享,享堂之東數武有關帝廟,即吳越之太廟也。
今居民尚稱之曰太廟山,廟後有石室,即所謂五祖也。
墓門之前,即是大街。
泳謹案,武肅王墓載于《浙江通志》、《杭州府志》、《臨安縣志》及《吳越備史》、《十國春秋》、《五代史記》諸書。
宋時墓基并祠堂,據碑記載有二頃四十五畝二角五十步,其四至餘地,皆曆曆可考。
元、明以來如舊,弘治間邑令王公翔鳳、毛公忠相繼知縣事,嘗為置立屋舍栅門,令人看守,禁止作踐,春秋設
湯公又于城西五裡堡以舊茶亭改建,其地軒敞,足以栖靈,即以舊祠僧奉香火。
五十三年,餘遊河南,深悉其事。
◎唐魯郡開國公顔真卿墓 顔魯公墓在偃師縣東北之邙山,明嘉靖中,先世祖樂閑公曾任偃師,嘗為清理,墓前有米芾書碑雲:“公之使賊也,謂餞者曰,吾昔在江南遇道士陶八,八授以刀圭碧霞,服之可以不死,且雲七十後有大厄,當會我于羅浮山後。
”公葬偃師縣北山。
有賈人至南海,見道士,奕托書寄至偃師顔家,及造訪,乃茔也。
守墓蒼頭識公書,大驚,乃蔔日開圹視之,棺已空矣。
其事甚奇,附錄于此。
◎唐遁璞先生墓 按先世《大宗譜》,先生諱師寶,字道圭,隐居不仕,武肅王六世祖始,蔔居臨安。
卒,葬臨安縣石鏡鄉大錢村,世稱遁璞先生。
◎唐贈尚書右仆射長城令公墓 《慶系譜》雲,公諱仁,字德純,遁璞先生子,武肅王五世祖也。
卒,葬大錢村父茔。
◎唐贈尚書左仆射檢校司空常州刺史公墓 《慶系譜》雲,公諱碩,字文甫,武肅王四世祖也。
高隐不仕,晦迹丘園。
夫人陳氏,合葬于臨安縣石鏡鄉。
◎唐宣州旌德縣令贈尚書禮部郎右谏議大夫洪勝王墓 《慶系譜》雲,公諱沛,字仁澤,武肅王高祖,梁開平中追贈吏部尚書、左仆射,建廟于臨安,春秋緻飨,追封洪勝王。
配童氏,追封齊國太夫人,改封趙國太夫人,合葬于臨安縣錦南鄉石鏡溪祖茔。
◎唐贈尚書左仆射加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建初王墓 《慶系譜》雲,公諱宇,字道古,武肅王祖也。
幼承庭訓,精習詩書,而性尤至孝,唐贈尚書左仆射,加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梁贈檢校司空、彭城侯,追封建初王。
《墳廟記》雲,建初王墳在天目鄉官田橋中沙裡,去縣五裡,計十三畝二角,墳客宋德。
東至盛自福桑園,西至衆戶行路并水田,南至大官路,北至墳後直上大<谷龍>,分水為界。
◎水丘太夫人墳 《墳廟記》雲,在錦南鄉上錢王堡,計一十四畝一角,四面有高石塘,墳客李承禮。
東至官路,西至錢照田,是錢壽田為主。
南至朱仁佑田,是俞宗貴為主。
北至戴照田,是錢長兒為主。
康熙舊志雲,水丘夫人墓在縣南水丘塢,旁有定安院。
《慶系譜》雲,水丘太夫人為武肅王祖母,建初王之原配也。
景福二年,敕自河南郡太君,加封河南郡太夫人,曆封楚、魏、粱、陳四國太夫人,累贈晉國、許國太夫人、九華太夫人。
年九十餘而薨,準敕廟配享,生子一,諱寬,即英顯王也。
◎英顯王墓 《吳越備史》雲,皇考諱寬,字宏道,僖宗文德元年以子吳越王功高,敕授威勝軍節度推官、檢校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禦史,加檢校尚書職方郎中,兼禦史中丞,進太府少卿、朝散大夫、檢校禮部尚書。
乾甯二年夏四月乙巳薨,贈尚書左仆射,累贈特進、檢校司徒、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保、太尉、太傅、太師、中書令,追封英顯王。
至光化三年庚申十一月己酉,始葬皇考太師于安國縣錦北鄉清風裡之原。
初,太師薨,王因受制讨董昌,而淮帥楊行密遣将台蒙等圍我姑蘇、嘉禾等處以應昌,又遣安仁義、田κ等攻我鎮戍,昌複構湖州刺史李師悅率兵四千人侵我封境,王命顧全武、許再思自西陵趨石城讨昌,進圍越城,遂拔之,昌既死。
至四年四月,我師複從海道以救嘉禾,破賊寨十有八,所擒賊将魏約、張宣等及士卒三千餘人,嘉禾平。
秋八月,王再命顧全武等複姑蘇,而昭宗賜鐵券适至。
其明年,我師救蘇州,生擒淮将李近思,斬首一千餘級,再戰又斬其将梁琮、張庸等。
而楊行密複遣将李簡率兵屯無錫,我師複攻之,獲其偏将陳益等,餘皆散走。
冬十月乃克姑蘇,淮将台蒙等皆宵遁,蘇州平。
其年閏十月,婺州王壇抗命,而衢州刺史陳岌複貳于我。
光化二年春,我師複大敗陳岌黨于龍丘,而命副指揮使方密、羅聚等濟師于婺州。
其次年正月,淮将康儒、徐從臯等複攻婺州,王命從弟率師讨之,遂大敗賊徒于軒渚,并絕其糧道,王壇急奔宣城,陳岌降,王以岌為浙東安撫使。
是年冬十月,敕遣中使取王形圖于淩煙閣。
五年之中,王未嘗有一日之安,是以緩也。
英顯王配水丘氏,即太夫人侄女,敕封越國、秦國太夫人。
天複元年九月壬子薨,累贈太元太夫人,與英顯王合葬焉。
《墳廟記》雲,墓在錦北鄉,去縣五裡,計三頃六十六畝二角四十步,看管羅青,東至官路,見有石雲雲。
泳謹案縣志,錦北鄉即今之縣治也。
宋時始建,則今縣治二堂之後有錢王墓者,其為英顯王墓無疑矣。
國朝乾隆十年,滇南李公名元,來宰臨安,見縣治二堂時有異鳥翔集,且循曆巷道,空洞有聲,因令一人持炬就空穴處,入丈許,則石屋寬敞,行數十步,磚甓堅固,見有一碑模糊不辨,疑為武肅隧道,既出,遂蓋淨土,就堂改祠,以奉香火。
其後绛州趙公民洽莅任,謂神人不并治,墓可存疑,而堂不可為祠也,因移建于舊墓前,工垂成,調去。
嶺南嚴公天召繼之,立石存焉。
今土人俱誤視為武肅王墓,而實非也。
(以上先世七墓,《臨安縣志》俱失載) ◎武肅王墓 先武肅王墓,在今臨安縣城内安國山下,《備史》雲,長興三年壬辰春二月,唐主遣吏部侍郎盧詹、刑部郎中楊薰賜王國信湯藥等。
三月己酉,夜大雪,至庚戌(三月二十八日)。
王薨于正寝,年八十有一,在位四十一年。
朝廷聞訃,廢朝七日,哀悼不已。
诏谥曰武肅,命将作監臣李锴、光祿少卿臣張褒宣命。
夏四月庚午,奉靈盾殡于衣錦軍,即今之臨安也。
應順元年甲午春正月壬午,敕葬王于安國縣衣錦鄉茅山之原,命工部侍郎楊凝式為碑文。
《墳廟記》雲,武肅王墳山并祠堂在縣城内,計二頃四十五畝二角五十步,看管羅青、吳贊。
東至縣子城,西至縣牆,南至官街火星池,北至大溪廟基,計一十一畝,祠堂基計九畝二角三十步,廟後墳山地計一百四十畝二角。
又雲裡城東桑園地計七十畝,祠堂西桑園地計一十四畝二角二十步,墓南向,後坐安國山,即茅山也。
前對功臣山,山上有一塔,為功臣塔,甚聳秀。
墓營左右有龍虎沙兩條回抱,前神道碑已倒,一字無存,華表一對、石馬、石羊、石虎俱全,石翁仲兩對,石将軍一對,享堂五楹,其中供奉武肅王木主,以文穆、忠獻、忠遜、忠懿四王配享,享堂之東數武有關帝廟,即吳越之太廟也。
今居民尚稱之曰太廟山,廟後有石室,即所謂五祖也。
墓門之前,即是大街。
泳謹案,武肅王墓載于《浙江通志》、《杭州府志》、《臨安縣志》及《吳越備史》、《十國春秋》、《五代史記》諸書。
宋時墓基并祠堂,據碑記載有二頃四十五畝二角五十步,其四至餘地,皆曆曆可考。
元、明以來如舊,弘治間邑令王公翔鳳、毛公忠相繼知縣事,嘗為置立屋舍栅門,令人看守,禁止作踐,春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