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三·科第

關燈
,岸旁鳴金伐鼓。

    見洪濤中一蛇緣楫而上,一蛇從空而降。

    寤以告觀察公,玉衡公之兄也,謂公必中。

    蛇者巳也,金屬辛。

    其歲适聖壽開科,乃取金牌中字,改名玉綸,至是果中會榜,時公年才三十耳。

    見湘ぎ閣學所撰年譜。

     李石渠先生名殿圖,嘗官福建按察使。

    少時祈夢蔔科第,夢神語之曰:“遇亨而通。

    ”不解所謂。

    乾隆乙酉中式北榜,出劉侍讀亨地房。

    丙戌會試,盧學士文召薦中,撥入紀太仆複亨房,夢始驗。

     蘇州何一山中翰桂馨,入泮前,夢中得詩雲:“第一才名第一仙,聲華好并李青蓮。

    世人莫笑詩腸澀,匹馬秋風落照前。

    ”後中甲科,授庶吉士。

    散館欽定一等第一,授編修。

    及翰詹大考,以詩中錯字,列下等,改授中書。

    何下名即李重輪也,則“秋風落照前”五字悉應矣。

     泾陽怡廷相鄰居有村學究,夜夢城隍廟前有大紅緞金書雲“庚子科解元柳邁祖”八大字,遂以夢告之廷相。

    廷相即于是科中式,其榜首果柳邁祖也。

     ◎鼎甲 順治十年,江南學政石公申,歲試案遲遲不發。

    既而謂諸生曰:“餘苦心力索得三狀元,是以遲滞。

    ”一昆山徐元文,一吳縣缪彤,一長洲韓<香分>。

    石公召韓,謂之曰:“子文元氣渾涵,如玉在璞中,其光必發。

    然光焰太藏,不在其身,将在其子孫乎?”後徐、缪兩人俱中狀元。

    韓以青衿終其身,其子果中癸醜狀元。

    始知石公巨眼,文有定評如此。

     順治乙未會試,題“詩可以興”七句。

    會元秦钅式卷,本房以為平而棄之。

    會世祖作此題,典試官探知破題為“詩教有七”,急欲索七股格者以定元。

    遍索不得,再翻落卷,得秦文,正七股,遂置第一。

    及進呈,世祖大稱賞,朱筆濃圈,擊節不置。

    胪唱日,一甲至二名不及秦,世祖色變,至第三名為秦钅式,世祖乃大悅,拍案曰:“吾意此人必鼎甲也。

    ”賜袍服特比狀元。

    一時稱之,以為異數。

     順治戊戌狀元為常熟孫公承恩,世祖甚器重之。

    時公生子,入朝,世祖問曰:“爾子曾取名乎?”公對曰:“未也。

    ”世祖曰:“爾是狀元,盍名為元?”既而曰:“狀元是爾已做過,将來必為宰相,當名曰相。

    ”後公随駕冒風寒,未幾卒。

    其子相,坎轲終身。

     蘇城吳氏始祖茔,明時葬在胥門外桐泾,與七子山相對。

    有術者過其地曰:“此吉壤也,逢壬戌當發,惟先旺女家耳。

    ”及嘉靖壬戌,申文定公時行中狀元,申為吳婿。

    天啟壬戌,陳文莊公仁錫中探花,陳為吳甥。

    康熙壬戌,彭太史甯求中控花,彭為吳婿。

    乾隆壬戌,陸明府桂森中進士,陸為吳甥。

    嘉慶壬戌,吳裔孫棣華、殿撰廷琛始中會、狀。

    道光壬辰,廷琛堂侄鐘駿又中狀元。

     韓文懿公,字元少,家故貧,能力學。

    性嗜酒,有李太白風。

    其為文也,原本六經,出以典雅,不蹈天、崇決裂之習。

    補博士第子員,以欠糧三升,為奏銷案黜革。

    旋冒籍嘉定,拔取後又以攻讦除名。

    應吳邑童子試,題系“狂者進取”一句(或雲“其在宗廟朝廷”一句)。

    邑宰見其文,以為不通,貼文于照牆,不取。

    時海寇作亂,蘇郡中有駐防兵來守,韓公家居婁門,其屋盡被圈封為屯兵之所,其裝折尚欲著房主辦理。

    公既無居,益落魄不偶。

    迨昆山徐大司寇乾學來蘇,方夜寝,有門生候于門者,争誦公之文,以為笑柄。

    徐聞之,急問公姓氏,曰:“此文開風氣之先,真盛世元音也。

    ”次早即命延見,收為門生。

    遂引入都中,援例中北闱鄉榜。

    康熙癸醜會、狀連捷,官至大宗伯。

    噫!韓非徐不足以為師,徐非韓不可以為弟,誠千古知己也。

     常州莊本淳學士培因,少時頗自負才華,不作第二人想。

    乾隆乙醜,其兄方耕少宗伯存與榜眼及第,時學士猶未捷南宮也。

    賦詩調之雲:“他年小宋魁天下,始信人間有弟兄。

    ”後果中甲戌狀元。

    潘芝軒尚書未第時,與其兄樹庭中翰鹹為名諸生,有聲黉序。

    其封翁雲浦參軍索餘書楹帖一聯雲:“老蘇文學能傳子,小宋才名不讓兄。

    ”後芝軒中癸醜狀元。

    樹庭頗惡此聯,為易去之,皆谶也。

     乾隆辛巳殿試時,兆将軍惠方奏凱歸,高宗隆其遇,亦派入閱卷。

    兆自陳不習漢文,上谕以諸臣各有圈點,圈多者即佳也。

    将軍撿得趙翼卷獨九圈,遂以進呈。

    先是,曆科進呈卷皆彌封,俟上親定甲乙,然後拆封。

    是科因禦史奏,改先拆封,傳集引見。

    上是日閱卷逾時,見第一卷系趙翼,江南人;第二卷胡高望,浙江人,且皆中書。

    而第三卷王傑,則陝西人也,因特召讀卷大臣,問:“本朝陝西曾有狀元否?”對曰:“未有。

    ”上即以三卷互易,趙為第三人及第。

    傳胪之日,三人者例出班跪,而趙獨帶數珠。

    上升殿遙見,以問傅恒,恒以軍機中書對,且言:“昔汪由敦應奉文字,皆其所拟也。

    ”上心識之。

    其明日,谕諸臣,謂:“趙翼文自佳,然江、浙多狀元,無足異。

    陝西則本朝尚未有,即與一狀元,亦不為過耳。

    ”于是趙翼之名益著。

     吳中有諺雲:“潮過唯亭出狀元。

    ”唯亭,鎮名也,去郡東四十餘裡。

    乾隆庚子六月十八日夜,東北風大作,海潮洶湧,直至婁關。

    明年辛醜,長洲錢湘ぎ解元果中會元,胪唱第一。

    道光辛卯八月,潮水又過唯亭。

    其明年壬辰,吳縣吳鐘駿狀元及第。

    是科會元馬學易亦在同城。

     本朝鼎甲之盛,莫盛于蘇州一府,而狀元尤多于榜、探。

    順治戊戌科,則常熟孫承恩;順治己亥科,則昆山徐元文;康熙丁未科,則吳縣缪彤;康熙癸醜科,則長洲韓;康熙丙辰科,則長洲彭定求;康熙己未科,則常熟歸允肅;康熙乙醜科,則長洲陸肯堂;康熙庚辰科,則常熟汪繹;康熙壬辰科,則長洲王世琛;康熙乙未科,則昆山徐陶璋;康熙戊戌科,則常熟汪應铨;雍正丁未科,則長洲彭啟豐;乾隆丙戌科,則吳縣張書勳;乾隆己醜科,則元和陳初哲;乾隆辛醜科,則長洲錢;乾隆庚戌科,則吳縣石韫玉;乾隆癸醜科,則吳縣潘世恩;嘉慶壬戌科,則元和吳廷琛;嘉慶戊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