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三·科第
關燈
小
中
大
則吳縣吳信中;道光壬辰科,則吳縣吳鐘駿也。
康熙丁醜科,榜眼為常熟嚴虞;康熙乙未科,榜眼為吳縣缪曰藻;嘉慶乙醜科,榜眼為長洲徐;嘉慶辛未科,榜眼為吳縣王毓吳。
順治乙未探花,長洲秦钅弋也;順治己亥探花,昆山葉方藹也;康熙庚戌探花,昆山徐乾學也;康熙癸醜探花,昆山徐秉義也;康熙丙辰探花,常熟翁叔元也;康熙壬戌探花,長洲彭甯求也;康熙壬辰探花,吳江徐葆光也;乾隆乙卯探花,吳縣潘世璜也;嘉慶辛未探花,吳縣吳廷珍也。
◎元 自有科第以來,中式三元者,十有一人:唐張又新、崔元翰,宋孫何、王曾、宋庠、楊真、王岩叟、馮京,金孟宗獻,元王宗哲,明商辂,本朝則錢、陳繼昌二人而已。
吳中會、狀連元者,凡六人:韓、彭定求、陸肯堂、彭啟豐、錢、吳廷琛也。
惟彭氏一家,祖孫會、狀。
其餘則寶應王式丹、儀征陳亻炎、仁和金莘、嘉善蔡以台、秀水汪如洋,及近時陳繼昌六人也。
相傳蘇州解元,自明宏治戊午科唐寅以科場事斥革後,總不利。
長洲範龍,吳縣申オ、施震铨,昆山王生,吳縣張兆鵬,長洲惠士奇、施陛錦、薛觀光,元和梅ρ,常熟仲嘉德,昆山孫登标,昭文李景。
惟錢中會、狀,顧元熙官翰林侍講。
其沈清瑞、張祖勳、陸仁虎,俱不甚顯達,亦異事也。
吳門蔣時庵侍郎元益,字希元,中乾隆乙醜會元。
圓妙觀道士有李仙隐者,戲謂侍郎曰:“君本三元,惜名與字已占兩元耳。
”初侍郎會試,原拟第七名進呈,高宗禦筆,親改第一。
殿試卷以重寫“策”字,不得進呈。
高宗每拆一卷,必問:“會元在那裡?”問至三。
阿文端公在旁,對以不在内,自六卷以下,遂不複拆。
甲午典試浙江,陛辭請訓,高宗謂元益曰:“你是狀元乎?”元益對曰:“臣是會元。
”高宗曰:“你很可做狀元。
”可知凡人命名之與遭際竟有暗合者。
後錢湘ぎ閣學為侍郎門生,且館于侍郎家最久,竟得三元。
乾隆乙酉科,吳門顧梅坡為龍泉令,入闱分校。
至九月初四日,各房薦卷俱已中定,将出榜矣,諸房考相聚飲,惟一令尚在房閱卷,共邀之。
某令持一卷出,謂:“此卷可中魁,惜首場第一藝已用藍筆抹,奈何?”諸人取閱,鹹稱善。
第已抹,無複薦理。
顧公曰:“如果欲薦,吾能洗之。
”其法将白紙襯,用淨筆洗去,有微痕,加密點焉。
随呈薦,主司擊節歎賞,即發刻。
因魁卷已定,置廿餘名外。
揭榜,乃杭州潘庭筠也。
赴鹿鳴宴,見房師某,某指梅坡謂潘曰:“此汝恩師也。
”因告之故,潘泥首謝,稱門生焉。
至辛卯會試,潘首場遇同鄉友抱病,拟曳白,潘勸之,且示以己作,囑其運化。
其人喜,直鈔之,餘仍自作,病乃愈,完二三場。
闱中兩卷俱薦此人,定魁,而會元即潘也。
後以雷同并黜,潘大恚,遂成心疾。
後仍捷禮闱,入詞林,官至禦史。
其孫恭壽,中道光辛卯恩科解元。
嘉慶戊午科,江南鄉試,揚州出文武兩解元:黃承吉,江都人;張金彪,甘泉人。
其明年會試,會元又江都史緻俨也。
道光壬辰,元旦黎明,蘇州正誼書院講堂前有喜鵲數十,飛鳴往來。
山長泾縣朱蘭友先生親見之,以為祥。
是年會元為馬學易,狀元為吳鐘駿,俱肄業于正誼者。
康熙乙酉科,長洲蔣學海以五經中式。
是科進呈《題名錄》,蔣列于解元之前,稱“五經解元”,前此無有也。
◎異事 吾邑中父子同榜者,前明惟崇祯己卯科秦欽翼及子也。
國朝康熙乙酉,則秦道然與子芝田,然父北而子南。
雍正壬子,則周永禧之與子曰萬,皆南榜也。
曰萬與弟某同入泮,與父同舉鄉試,與季弟曰瓒乾隆辛未同捷南宮,亦科名異事。
有甯波秀才金法者,素有心疾,發狂鎖禁者已數年矣。
乾隆乙酉年秋試時,忽愈,遂進場。
及揭榜,中魁選。
赴鹿鳴宴,憶及策内脫寫第三問,心恐磨勘罰停會試,仍發狂,複鎖禁數年而死。
康熙中有長洲周某,年才舞勺,應院試。
遇一癡道人謂周曰:“功名有路消寒會,喜氣全憑一字中。
”不解何義。
及十八歲入泮,則九九也。
應鄉試數科,始中副車。
聞報日,值重陽,亦九九也。
八十一歲,以老生欽賜舉人,亦九九也。
殁後,以子貴贈官,适九十九歲,亦九九也。
消寒之數,無不相符,亦奇矣哉。
吳門蔣西原,中康熙癸巳科鄉榜第四,至乙未科,又中會榜第四。
虞山孫子潇,中乾隆乙卯科鄉榜第二,至嘉慶乙醜科,又中會榜第二。
又有楊沂秀者,貴州定遠人,嘉慶甲戌進士。
幼時為童子試,縣府察院考,俱列第五。
後鄉會榜亦俱中第五。
挑選陝西鄂縣知縣,掣簽亦第五名。
人稱為“楊第五”,尤奇。
嘉定秦簪園殿撰為秀才時,曾入韋蘇州祠祈夢,終夜目不交睫。
天明而起,覺頭上似有一物,以手摸之,乃大蜈蚣,為其一夾,痛不可忍。
隔十年後中狀元,始悟頭上一甲耳。
夢神之巧如此。
吾鄉有蔡瓊枝者,曾遇日者言:“子當得科第,然必為僧乃中耳。
”後入泮,學官索贽儀,蔡奇貧,無所贽,學官乃拘而閉之一室,瓊枝讀書不辍。
時場期已逼,邑中大半赴金陵。
會學官他出,其夫人偶步外庭,聞讀書聲,問:“何人?”曰:“生員也。
”夫人曰:“今試期已迫,奈何拘此!”放之出,乃步行赴試。
将入城,門已閉,寄宿僧寮。
是夜衣冠盡被偷兒竊去,不得已,借僧衣帽服之,入城訪友寓,始易去。
是科遂中式,果應日者言。
此康熙初年事。
餘姚邵二雲先生名晉涵,中乾隆辛卯科會元。
是科首題為“若臧武仲之知”四句,是日忽文思澀滞,至夜半而首藝尚未成,心甚慌惚。
憶前己醜科落卷内有“子在陳曰”至“狂簡”後二比似可移置,不暇修改,而竟直抄之,聊以塞責完篇。
并不妄思捷獲,而主試者閱至此二比,遂句句歎賞,以為空中議論,通場所無,竟置榜首。
先生學問素充,經經緯史,下筆千言,何至有枯索之時
康熙丁醜科,榜眼為常熟嚴虞;康熙乙未科,榜眼為吳縣缪曰藻;嘉慶乙醜科,榜眼為長洲徐;嘉慶辛未科,榜眼為吳縣王毓吳。
順治乙未探花,長洲秦钅弋也;順治己亥探花,昆山葉方藹也;康熙庚戌探花,昆山徐乾學也;康熙癸醜探花,昆山徐秉義也;康熙丙辰探花,常熟翁叔元也;康熙壬戌探花,長洲彭甯求也;康熙壬辰探花,吳江徐葆光也;乾隆乙卯探花,吳縣潘世璜也;嘉慶辛未探花,吳縣吳廷珍也。
◎元 自有科第以來,中式三元者,十有一人:唐張又新、崔元翰,宋孫何、王曾、宋庠、楊真、王岩叟、馮京,金孟宗獻,元王宗哲,明商辂,本朝則錢、陳繼昌二人而已。
吳中會、狀連元者,凡六人:韓、彭定求、陸肯堂、彭啟豐、錢、吳廷琛也。
惟彭氏一家,祖孫會、狀。
其餘則寶應王式丹、儀征陳亻炎、仁和金莘、嘉善蔡以台、秀水汪如洋,及近時陳繼昌六人也。
相傳蘇州解元,自明宏治戊午科唐寅以科場事斥革後,總不利。
長洲範龍,吳縣申オ、施震铨,昆山王生,吳縣張兆鵬,長洲惠士奇、施陛錦、薛觀光,元和梅ρ,常熟仲嘉德,昆山孫登标,昭文李景。
惟錢中會、狀,顧元熙官翰林侍講。
其沈清瑞、張祖勳、陸仁虎,俱不甚顯達,亦異事也。
吳門蔣時庵侍郎元益,字希元,中乾隆乙醜會元。
圓妙觀道士有李仙隐者,戲謂侍郎曰:“君本三元,惜名與字已占兩元耳。
”初侍郎會試,原拟第七名進呈,高宗禦筆,親改第一。
殿試卷以重寫“策”字,不得進呈。
高宗每拆一卷,必問:“會元在那裡?”問至三。
阿文端公在旁,對以不在内,自六卷以下,遂不複拆。
甲午典試浙江,陛辭請訓,高宗謂元益曰:“你是狀元乎?”元益對曰:“臣是會元。
”高宗曰:“你很可做狀元。
”可知凡人命名之與遭際竟有暗合者。
後錢湘ぎ閣學為侍郎門生,且館于侍郎家最久,竟得三元。
乾隆乙酉科,吳門顧梅坡為龍泉令,入闱分校。
至九月初四日,各房薦卷俱已中定,将出榜矣,諸房考相聚飲,惟一令尚在房閱卷,共邀之。
某令持一卷出,謂:“此卷可中魁,惜首場第一藝已用藍筆抹,奈何?”諸人取閱,鹹稱善。
第已抹,無複薦理。
顧公曰:“如果欲薦,吾能洗之。
”其法将白紙襯,用淨筆洗去,有微痕,加密點焉。
随呈薦,主司擊節歎賞,即發刻。
因魁卷已定,置廿餘名外。
揭榜,乃杭州潘庭筠也。
赴鹿鳴宴,見房師某,某指梅坡謂潘曰:“此汝恩師也。
”因告之故,潘泥首謝,稱門生焉。
至辛卯會試,潘首場遇同鄉友抱病,拟曳白,潘勸之,且示以己作,囑其運化。
其人喜,直鈔之,餘仍自作,病乃愈,完二三場。
闱中兩卷俱薦此人,定魁,而會元即潘也。
後以雷同并黜,潘大恚,遂成心疾。
後仍捷禮闱,入詞林,官至禦史。
其孫恭壽,中道光辛卯恩科解元。
嘉慶戊午科,江南鄉試,揚州出文武兩解元:黃承吉,江都人;張金彪,甘泉人。
其明年會試,會元又江都史緻俨也。
道光壬辰,元旦黎明,蘇州正誼書院講堂前有喜鵲數十,飛鳴往來。
山長泾縣朱蘭友先生親見之,以為祥。
是年會元為馬學易,狀元為吳鐘駿,俱肄業于正誼者。
康熙乙酉科,長洲蔣學海以五經中式。
是科進呈《題名錄》,蔣列于解元之前,稱“五經解元”,前此無有也。
◎異事 吾邑中父子同榜者,前明惟崇祯己卯科秦欽翼及子也。
國朝康熙乙酉,則秦道然與子芝田,然父北而子南。
雍正壬子,則周永禧之與子曰萬,皆南榜也。
曰萬與弟某同入泮,與父同舉鄉試,與季弟曰瓒乾隆辛未同捷南宮,亦科名異事。
有甯波秀才金法者,素有心疾,發狂鎖禁者已數年矣。
乾隆乙酉年秋試時,忽愈,遂進場。
及揭榜,中魁選。
赴鹿鳴宴,憶及策内脫寫第三問,心恐磨勘罰停會試,仍發狂,複鎖禁數年而死。
康熙中有長洲周某,年才舞勺,應院試。
遇一癡道人謂周曰:“功名有路消寒會,喜氣全憑一字中。
”不解何義。
及十八歲入泮,則九九也。
應鄉試數科,始中副車。
聞報日,值重陽,亦九九也。
八十一歲,以老生欽賜舉人,亦九九也。
殁後,以子貴贈官,适九十九歲,亦九九也。
消寒之數,無不相符,亦奇矣哉。
吳門蔣西原,中康熙癸巳科鄉榜第四,至乙未科,又中會榜第四。
虞山孫子潇,中乾隆乙卯科鄉榜第二,至嘉慶乙醜科,又中會榜第二。
又有楊沂秀者,貴州定遠人,嘉慶甲戌進士。
幼時為童子試,縣府察院考,俱列第五。
後鄉會榜亦俱中第五。
挑選陝西鄂縣知縣,掣簽亦第五名。
人稱為“楊第五”,尤奇。
嘉定秦簪園殿撰為秀才時,曾入韋蘇州祠祈夢,終夜目不交睫。
天明而起,覺頭上似有一物,以手摸之,乃大蜈蚣,為其一夾,痛不可忍。
隔十年後中狀元,始悟頭上一甲耳。
夢神之巧如此。
吾鄉有蔡瓊枝者,曾遇日者言:“子當得科第,然必為僧乃中耳。
”後入泮,學官索贽儀,蔡奇貧,無所贽,學官乃拘而閉之一室,瓊枝讀書不辍。
時場期已逼,邑中大半赴金陵。
會學官他出,其夫人偶步外庭,聞讀書聲,問:“何人?”曰:“生員也。
”夫人曰:“今試期已迫,奈何拘此!”放之出,乃步行赴試。
将入城,門已閉,寄宿僧寮。
是夜衣冠盡被偷兒竊去,不得已,借僧衣帽服之,入城訪友寓,始易去。
是科遂中式,果應日者言。
此康熙初年事。
餘姚邵二雲先生名晉涵,中乾隆辛卯科會元。
是科首題為“若臧武仲之知”四句,是日忽文思澀滞,至夜半而首藝尚未成,心甚慌惚。
憶前己醜科落卷内有“子在陳曰”至“狂簡”後二比似可移置,不暇修改,而竟直抄之,聊以塞責完篇。
并不妄思捷獲,而主試者閱至此二比,遂句句歎賞,以為空中議論,通場所無,竟置榜首。
先生學問素充,經經緯史,下筆千言,何至有枯索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