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收藏
關燈
小
中
大
嘗倩同邑陶君名赓考諸人名号爵裡甚詳,有小記附于後。
馬遠《松陰高士圖》,吾鄉李芥軒先生所藏,閱百年矣。
嘉慶庚申,從子有谷持以示餘。
按遠畫本師李唐,用焦墨作樹石,筆力矯矯,千古獨絕,吳小仙所從出也。
李營丘《秋山行旅》,吳門缪武子家藏。
凡宋人大幅畫絹素狹,俱是雙摒,此僅存半幅矣。
乾隆戊申歲,畢秋帆先生為河南巡撫,聞其名,為物色之,有客攜至汴梁者。
餘時在節署,因獲觀焉。
米元晖《雲山圖》卷,紙本,款題“紹興十一年九月五日懶拙米元晖戲作”十六字,後有元人韓性、王逢、楊遵、顧祿、宇文公諒、朱文瑛、陶九成諸題,道光乙酉四月偶于汪氏見之。
◎元 趙榮祿書《壽春堂記》,大楷書,是絹本屏幅,剪裝巨冊者。
嘉慶元年,餘客兩浙轉運使幕中,雲間陳古華太守攜以見示,同海豐張穆庵都轉、烏程陳無軒學博披覽一過,後阮雲台先生嘗刻石武林。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烏絲方格,字大迳寸,前有篆書八大字,作四行本,文計六十三行,每行八字,有董思白、李日華兩跋,錢塘梁文莊公家藏物也。
嘉慶元年二月,餘谒山舟先生,始觀此卷。
曲阜孔氏既刻《鑒真帖》,而長白煦齋相國見而愛之,因介餘往錢塘雙鈎,又收入《松雪齋帖》。
二贊二圖詩卷,凡二百三十二字,後有卞華伯、王州、董思白、陳眉公、文湛持五跋。
思翁謂是卷學顔魯公《送蔡明遠叙》,兼米海嶽用筆,迥異平日之作,洵至論也。
向藏畢秋帆尚書家,餘嘗鈎刻入《經訓堂帖》。
嘉慶己巳,偶遊京師,知為劉文清得之,今又為煦齋相國所有矣。
《汲黯傳》小楷,用歐筆,爛漫千餘言,當為松雪平生傑作。
惟餘近年所見者已三本,俱有文衡山補書,絹紙相雜,真赝莫辨。
甚矣哉,作僞之人也! 《天冠山》詩,本廿八首,今陝刻隻廿四首。
乾隆戊申、己酉間,北平翁覃溪先生督學江西,得一本,紙墨完好。
後松雪自題雲:“道士祝丹陽示餘《天冠山圖》,求賦詩,為作此廿八首。
”按其時是延二年,松雪在京師,官集賢學士,未嘗至此山也。
陝刻跋雲:“予昨遊天冠山,且謂山在丹陽郡,不知是山在江西貴溪。
”丹陽乃道士号,足證陝刻之不真。
然用筆自佳,非近世人所能為之,或曰文待诏少年作也。
小楷《過秦論》三篇,刻于《戲鴻堂帖》者惟一篇耳。
嘉慶乙亥,嫠源齊梅麓員外宰吾邑,偶談此卷,雲真迹在其同鄉董小楂編修處,越數年果得之,既而董又取去,且雲五年後當惠贈也。
梅麓賦詩雲:“鷗波妙墨世原稀,況複香光論入微。
趙璧竟從千裡去,吳鈎今許五年歸。
米颠豪奪真無賴,季布盟言豈有違。
寄語山靈好呵護,莫教化作朵雲飛。
”他日此卷竟來,餘當為員外一并上石,以與《戲鴻》、《滋蕙》兩刻抗衡,亦快事也。
《洛神賦》,松雪平生臨本最多,相傳松雪曾見過王子敬墨迹者。
餘曩在京師,見司馬達甫中翰家一本,紙墨如新,今為孫制府平叔氏所藏。
粵東吳荷屋方伯亦有一本,惜前缺數行,乞诒晉主人補書之。
其餘如梁蕉林所藏刻入《秋碧堂》者,尚是真迹,至《經訓堂帖》所刻楷書本,則僞矣。
而學者甚多,有翻刻盛行于世,異哉! 《頭ヌ寺碑》文,吳門蔣氏所藏,餘于己卯三月在斌笠耕觀察舟中見之,用筆在《洛神》、《枯樹》之間,可寶也。
《神仙篇》五首,一張正見,二盧思道,三王融,四陳思王,五郭景純,後書“大德改元三月廿六日水精宮道人書”。
字如中指大,靈和峭拔,當似松雪中年得意之筆。
然觀其卷中如“億”之作“憶”,“娥”之作“蛾”,“阿誰”作“何誰”,“進趨”作“進趣”,恐松雪未必至此,其為僞本無疑。
今在英相國家。
舊聞當湖家夢廬處有松雪臨《黃庭經》卷,思之十年,不得一見。
道光丙戌春日,偶于梅麓員外寓齋閱之,後無年月可考,審其結體用筆,實松雪早年書,殊乏英俊之氣。
有鄧善之、楊載等十六人題跋,皆真。
臨褚河南《枯樹賦》卷,白宋箋本,長洲宋小岩編修所藏,後歸畢秋帆先生。
有趙孟淳、白、陳深、龔肅、周天球、黃姬水、彭年、文嘉、王世貞、文伯仁、黎民表諸題,最後有太仆寺印及撫治鄖陽等處關防,是明時王敬美家舊物。
“快雪時晴”四大字,乃是題張伯雨臨右軍帖前者,後有徐幼文山水一幅,今藏查小山比部家。
《仇府君墓碑》,字與《壽春堂記》相等,前篆額六行,計廿四字,内兩行為後人重補。
此卷今藏笠耕少仆家,惜文中阙數行,失去仇公諱字,後有倪钲一跋,雲仇字彥中,又見虞道園《書仇公墓志》,始知仇名锷也。
嘉慶己未春,餘在京師,過質郡王府,見松雪畫陶靖節像,闊袖幅巾,手攜一杖,翩翩欲仙,上書《歸去來辭》小楷十二行,真妙筆也。
郡王薨後,世子尚幼,惜不能再見矣。
孫平叔制府家有松雪小楷《歸去來辭》,是畢氏廣堪齋舊物,餘嘗模入《集珍帖》中,審其用筆,當為中年之作。
松雪所題《蘭亭十三跋》墨迹,并《定武蘭亭》,餘嘗于吳杜村太史家見之,所謂獨孤長老本是也。
尚有吳傅朋、錢舜舉及柯九思二跋。
為商丘陳望之中丞所藏,後德清談韬華觀察得之。
談沒後被火,圖籍俱失,惟此卷尚存數字,今在英相國家。
吳門陸謹庭嘗得松雪畫《李太白廬山觀瀑圖》,青綠山水,一紙皆滿,無空隙處,而一種幽深玄遠之趣,溢于尺寸間,非松雪妙筆,不能傳之也。
後有元、明人題識甚多,其姚公绶一跋最長,惜為後人妄加“趙氏子昂”四字朱文印,真為蛇足。
庚戌三月,餘往婁東,在畢澗飛員外家見魏公自繪小像,紙本,長尺許,闊七寸,作一鏡。
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豐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
上惟有仲穆書贊兩行。
又在友人處見一像,有自題七律雲:“緻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水頭。
老子難同韓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
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甯堪見督郵?準拟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系似沙鷗。
”後題“大德二年正月人日趙孟ぽ自題”,又一行雲“至治二年八月男雍拜裝”。
觀魏公此詩,其出山服官,非素所願,然亦何苦作此白之玷也。
趙松雪嘗拜中峰和尚為師,為畫一小像甚妙,盤椅一張,師橫卧其上,朱履一雙脫在椅前。
此種畫法,古所未見。
後有偈雲:“身如天目山,寂然不動尊。
慈雲灑法雨,遍滿十方界。
化身千百億,非幻亦非真。
覓贊不可得,為師作贊竟。
至大二年正月人日弟子吳
馬遠《松陰高士圖》,吾鄉李芥軒先生所藏,閱百年矣。
嘉慶庚申,從子有谷持以示餘。
按遠畫本師李唐,用焦墨作樹石,筆力矯矯,千古獨絕,吳小仙所從出也。
李營丘《秋山行旅》,吳門缪武子家藏。
凡宋人大幅畫絹素狹,俱是雙摒,此僅存半幅矣。
乾隆戊申歲,畢秋帆先生為河南巡撫,聞其名,為物色之,有客攜至汴梁者。
餘時在節署,因獲觀焉。
米元晖《雲山圖》卷,紙本,款題“紹興十一年九月五日懶拙米元晖戲作”十六字,後有元人韓性、王逢、楊遵、顧祿、宇文公諒、朱文瑛、陶九成諸題,道光乙酉四月偶于汪氏見之。
◎元 趙榮祿書《壽春堂記》,大楷書,是絹本屏幅,剪裝巨冊者。
嘉慶元年,餘客兩浙轉運使幕中,雲間陳古華太守攜以見示,同海豐張穆庵都轉、烏程陳無軒學博披覽一過,後阮雲台先生嘗刻石武林。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烏絲方格,字大迳寸,前有篆書八大字,作四行本,文計六十三行,每行八字,有董思白、李日華兩跋,錢塘梁文莊公家藏物也。
嘉慶元年二月,餘谒山舟先生,始觀此卷。
曲阜孔氏既刻《鑒真帖》,而長白煦齋相國見而愛之,因介餘往錢塘雙鈎,又收入《松雪齋帖》。
二贊二圖詩卷,凡二百三十二字,後有卞華伯、王州、董思白、陳眉公、文湛持五跋。
思翁謂是卷學顔魯公《送蔡明遠叙》,兼米海嶽用筆,迥異平日之作,洵至論也。
向藏畢秋帆尚書家,餘嘗鈎刻入《經訓堂帖》。
嘉慶己巳,偶遊京師,知為劉文清得之,今又為煦齋相國所有矣。
《汲黯傳》小楷,用歐筆,爛漫千餘言,當為松雪平生傑作。
惟餘近年所見者已三本,俱有文衡山補書,絹紙相雜,真赝莫辨。
甚矣哉,作僞之人也! 《天冠山》詩,本廿八首,今陝刻隻廿四首。
乾隆戊申、己酉間,北平翁覃溪先生督學江西,得一本,紙墨完好。
後松雪自題雲:“道士祝丹陽示餘《天冠山圖》,求賦詩,為作此廿八首。
”按其時是延二年,松雪在京師,官集賢學士,未嘗至此山也。
陝刻跋雲:“予昨遊天冠山,且謂山在丹陽郡,不知是山在江西貴溪。
”丹陽乃道士号,足證陝刻之不真。
然用筆自佳,非近世人所能為之,或曰文待诏少年作也。
小楷《過秦論》三篇,刻于《戲鴻堂帖》者惟一篇耳。
嘉慶乙亥,嫠源齊梅麓員外宰吾邑,偶談此卷,雲真迹在其同鄉董小楂編修處,越數年果得之,既而董又取去,且雲五年後當惠贈也。
梅麓賦詩雲:“鷗波妙墨世原稀,況複香光論入微。
趙璧竟從千裡去,吳鈎今許五年歸。
米颠豪奪真無賴,季布盟言豈有違。
寄語山靈好呵護,莫教化作朵雲飛。
”他日此卷竟來,餘當為員外一并上石,以與《戲鴻》、《滋蕙》兩刻抗衡,亦快事也。
《洛神賦》,松雪平生臨本最多,相傳松雪曾見過王子敬墨迹者。
餘曩在京師,見司馬達甫中翰家一本,紙墨如新,今為孫制府平叔氏所藏。
粵東吳荷屋方伯亦有一本,惜前缺數行,乞诒晉主人補書之。
其餘如梁蕉林所藏刻入《秋碧堂》者,尚是真迹,至《經訓堂帖》所刻楷書本,則僞矣。
而學者甚多,有翻刻盛行于世,異哉! 《頭ヌ寺碑》文,吳門蔣氏所藏,餘于己卯三月在斌笠耕觀察舟中見之,用筆在《洛神》、《枯樹》之間,可寶也。
《神仙篇》五首,一張正見,二盧思道,三王融,四陳思王,五郭景純,後書“大德改元三月廿六日水精宮道人書”。
字如中指大,靈和峭拔,當似松雪中年得意之筆。
然觀其卷中如“億”之作“憶”,“娥”之作“蛾”,“阿誰”作“何誰”,“進趨”作“進趣”,恐松雪未必至此,其為僞本無疑。
今在英相國家。
舊聞當湖家夢廬處有松雪臨《黃庭經》卷,思之十年,不得一見。
道光丙戌春日,偶于梅麓員外寓齋閱之,後無年月可考,審其結體用筆,實松雪早年書,殊乏英俊之氣。
有鄧善之、楊載等十六人題跋,皆真。
臨褚河南《枯樹賦》卷,白宋箋本,長洲宋小岩編修所藏,後歸畢秋帆先生。
有趙孟淳、白、陳深、龔肅、周天球、黃姬水、彭年、文嘉、王世貞、文伯仁、黎民表諸題,最後有太仆寺印及撫治鄖陽等處關防,是明時王敬美家舊物。
“快雪時晴”四大字,乃是題張伯雨臨右軍帖前者,後有徐幼文山水一幅,今藏查小山比部家。
《仇府君墓碑》,字與《壽春堂記》相等,前篆額六行,計廿四字,内兩行為後人重補。
此卷今藏笠耕少仆家,惜文中阙數行,失去仇公諱字,後有倪钲一跋,雲仇字彥中,又見虞道園《書仇公墓志》,始知仇名锷也。
嘉慶己未春,餘在京師,過質郡王府,見松雪畫陶靖節像,闊袖幅巾,手攜一杖,翩翩欲仙,上書《歸去來辭》小楷十二行,真妙筆也。
郡王薨後,世子尚幼,惜不能再見矣。
孫平叔制府家有松雪小楷《歸去來辭》,是畢氏廣堪齋舊物,餘嘗模入《集珍帖》中,審其用筆,當為中年之作。
松雪所題《蘭亭十三跋》墨迹,并《定武蘭亭》,餘嘗于吳杜村太史家見之,所謂獨孤長老本是也。
尚有吳傅朋、錢舜舉及柯九思二跋。
為商丘陳望之中丞所藏,後德清談韬華觀察得之。
談沒後被火,圖籍俱失,惟此卷尚存數字,今在英相國家。
吳門陸謹庭嘗得松雪畫《李太白廬山觀瀑圖》,青綠山水,一紙皆滿,無空隙處,而一種幽深玄遠之趣,溢于尺寸間,非松雪妙筆,不能傳之也。
後有元、明人題識甚多,其姚公绶一跋最長,惜為後人妄加“趙氏子昂”四字朱文印,真為蛇足。
庚戌三月,餘往婁東,在畢澗飛員外家見魏公自繪小像,紙本,長尺許,闊七寸,作一鏡。
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豐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
上惟有仲穆書贊兩行。
又在友人處見一像,有自題七律雲:“緻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水頭。
老子難同韓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
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甯堪見督郵?準拟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系似沙鷗。
”後題“大德二年正月人日趙孟ぽ自題”,又一行雲“至治二年八月男雍拜裝”。
觀魏公此詩,其出山服官,非素所願,然亦何苦作此白之玷也。
趙松雪嘗拜中峰和尚為師,為畫一小像甚妙,盤椅一張,師橫卧其上,朱履一雙脫在椅前。
此種畫法,古所未見。
後有偈雲:“身如天目山,寂然不動尊。
慈雲灑法雨,遍滿十方界。
化身千百億,非幻亦非真。
覓贊不可得,為師作贊竟。
至大二年正月人日弟子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