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九·碑帖
關燈
小
中
大
之家廟》、《臧懷恪》、《中興頌》、《宋廣平》、《元次山》、《元靖先生》、《顔氏家廟》諸碑,有書大小兩本者乎?則永叔所謂愈看愈妙者,不過一時興會語,不可遂為典據也。
今曾賓谷中丞家有一大字本,尚是舊拓。
◎唐開成石刻十二經 餘家有《開成石經》舊本,其用筆絕類歐陽率更,可備書家一格。
《舊唐書》譏其字體頗乖師法,言其與經文相淆雜,非議其書法也。
故顧甯人尤诋之,而不知原刻殘阙,為後人修改補綴,以至魯魚莫辨。
顧氏未見原刻,但憑修改之本而駁诘之,誤矣。
乾隆壬辰歲,畢秋帆先生為陝西巡撫,見諸碑率棄榛莽,瞻顧歎惜,始議興修,賴以不墜。
第卷帙浩繁,椎拓之難,裝池之費,不能家置一部也。
茲記其目錄于此:《周易》九卷,計九石;《尚書》十三卷,計十石;《毛詩》廿卷,計十六石;《周禮》十一卷,計十七石;《儀禮》十七卷,計二十石;《禮記》廿卷,計三十三石;《春秋左傳》三十卷,計六十七石;《春秋公羊傳》十二卷,計十七石;《春秋梁傳》十二卷,計十六石;《孝經》一卷,計一石;《論語》十卷,計七石;《爾雅》三卷,計五石;又《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共十石,每石高七八尺,廣三四尺不等,都計六十五萬二千五十二字。
乾隆國學《石經》,即仿《開成》舊式也。
◎四唐碑 畢秋帆先生巡撫陝西時,得唐碑四種,其一為《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國渤海高福墓志》(開元十二年),其二為《京兆府美原縣尉張昕墓志》(開元廿四年),其三為《内侍省内常侍孫志廉墓志》(天寶十三載),其四為《遊擊将軍守左衛馬邑郡尚德府折沖都尉左龍武軍宿衛上柱國張希古墓志》(天寶十五載)。
乾隆戊申八月,餘在先生河南幕府,由黑岡口登舟,乘黃河南下,曾将四碑帶回,安置樂圃之賜閑堂。
至嘉慶四年九月,有旨查抄,為錢塘馮鹭亭編修購去,道光六年又為嘉興張叔未解元所得,今在新篁裡。
◎唐石幢 吳門碑刻,遭建炎兵火,十不存一,故漢、唐之碑絕少,今所存者惟石幢耳。
其一在西洞庭山包山寺,會昌二年九月僧契元書;又一幢無年月,與前幢東西對峙;又一幢亦無年月,座上有宋開禧乙醜閏中秋續刻題名;又一幢座上有明僧呆庵道人法住偈語。
按朱長文《墨池編》載有鹹通五年于僧翰書在洞庭山者,似即此中之一也。
其二在光福寺前,大中五年五月立;又一幢大中六年十二月立,俱正書,亦東西對峙。
其三在直鎮,今元和縣所轄,大中八年秋崔渙書,有宋皇五年重立字樣。
其四在常熟北山興福寺,即唐時破山寺也。
寺前有二幢,一平原陸行書,年月剝蝕不可辨,後有女弟子徐十四娘及樹幢僧智峰等名;一京兆全貞書,亦無年月。
按錢叔寶《續吳都文粹》雲:“破山寺石幢,唐大中間建造,宋建炎三年己酉八月重立。
”偶閱縣志,竟以為宋時所建,是前人未之考耳。
其五在常熟梅李鎮胭脂墩庵中,上刻乾符五年歲次戊戌七月乙未十四日戊申建,又一座同勾當弟子許亮李帖代贊各舍三千文雲雲。
計五處,餘皆椎拓之。
又一幢在虎丘劍池,顯德五年高陽許氏建,則五代周時物矣。
◎後梁鎮東軍牆隍廟碑記 乾隆辛亥歲,餘在紹興與修府志,于卧龍山上城隍廟拓得此碑,前載表奏,次列敕旨,最後作記,時在梁開平二年,先武肅王撰文,有官階甚長。
碑以城隍為牆隍,以戊辰為武辰,俱避全忠祖父名也。
◎後晉吳越文穆王神道碑 先《文穆王神道碑》在今杭州城外玉皇山之陽,墓前三百餘步,地名頭城門,玉皇山即龍山也。
東坡《表忠觀碑》“龍山之陽,巋焉新宮”是也。
碑甚豐大,約高二丈許。
龜趺螭首,上有一穿額,題《大晉故天下兵馬都元帥守尚書令吳越國文穆王神道之碑》二十四字,篆書。
本文五十行,行九十字,剝蝕過半,今存者尚有一千八百餘字。
取家刻全文校之,皆無誤。
撰文者為丞相和凝,書丹篆額者則司農卿權令詢也。
餘嘗命石工護之,作《護碑圖》。
碑西南三百餘步名玉屏峰,峰下吳氏墓,茶園之内尚有王子《忠獻王神道碑》一座,亦螭首,碑略小。
據《十國春秋》,太常卿張昭撰文,則剝蝕無一字矣。
相傳為明時太常吳誠、尚書江瀾先後占葬時所毀。
乾隆五十八年九月,餘始訪得之。
◎吳越僧統慧因普光大師塔銘 是碑在臨安功臣山下淨度寺桑園中。
碑載普光号令因,為武肅王第十九子,幼通禅理,梁乾化三年出家,住安國羅漢寺,時年十三。
梁授法相大師,封安國羅漢寺主,加兩浙僧統。
龍德三年,改授吳越僧統,賜号慧因普光大師。
寶大元年八月十三日夜,集衆諷經,乃為遺章,申辭王父,圓寂于真身寶塔寺,時年二十有四。
王命歸窆于錦裡功臣山南,營建塔院。
是碑撰書系銜皆磨滅難辨,惟有“鎮東軍節度使”六字及文内“業職忝詞林”五字。
《十國春秋》載皮光業以文字受知武肅,特賜進士第、秘書郎、右補阙,尋遷兩浙觀察使;文穆王嗣位,拜丞相。
此碑雖殘阙,而詞句清麗,其為光業無疑。
光業即日休子也。
◎蜀石經 福州梁ぇ林先生為江蘇方伯,得孟蜀石經《春秋》殘本,正文三百九十五字,注二百六十七字,計三頁,共三十五行,皆昭二年傳,《左氏》之第二十卷也。
後有翁覃溪閣學、家竹汀宮詹跋語,考之甚詳,定為孟知祥廣政中據蜀時所刻。
曾宏父《石刻鋪叙》謂為皇元年樞密直學士田況刻,非也。
先生既賦詩于後,複以示餘,真古刻中之秘寶雲。
◎馬楚銅柱銘 嘉慶四年,楚南苗民既平,有好事者拓得五代時《楚王馬殷銅柱銘》至京師者。
銘文為李宏臯所撰,吳任臣《十國春秋》、朱竹《五代史記注》皆引之。
南昌相國為裝池巨冊,以為至寶。
餘題其後雲:“楚王樹國建功多,《銅柱》镌書繼伏波。
欲識五溪平複事,誓文墨拓好摩挲。
八百年來瘴雨零,行人指點一痕青。
吾家鐵券今還守,敢勝溪州柱上銘。
”相國見之笑曰:“此的真錢生詩,不可移易他人。
” ◎宋高宗禦書石經 高宗禦書石經,在今杭州府學星門内左右兩庑,計《周易》、《尚書》、《毛詩》、《中庸》、《論語》、《孟子》、《左傳》七種,僅存八十七石。
餘于嘉慶初年嘗館于兩浙轉運使署,府學即在其西南隅。
每當春秋佳日,辄同二三知己步入學宮,遍觀石經及李伯時所畫《七十二賢像贊》。
曩餘仿《熹平石經》體,書《孝經》、《論語》、《大學》、《中庸》刻石,即于是時始也。
案《元史》載申屠緻遠為杭州路推官,時有西僧楊琏真伽欲取高宗所書諸經石刻築浮屠,賴緻遠力拒之,則今之僅存者,實緻遠力也。
◎宋表忠觀碑 蘇文忠《表忠觀碑》有四,一刻有趙清獻官階九十餘字,即《宣和書譜》所稱有張有篆額者,今不存矣;一刻紹興二十九年歲次己卯三月丙辰朔,曾孫婿左朝散大夫權書,工部侍郎楊亻契重刊;一刻行書,本字如大指,今在杭州府學,惟二小石,亦不全;一刻明嘉靖三十九年,杭州府知府陳柯重模,今立在湧金門外重建表忠觀禦書堂前右庑,兩面刻者是也。
其紹興間所刻者,本在龍山表忠觀舊址,宋末兵興,觀廢,遂露立于草莽中。
至明正德十二年,巡按禦史宋廷佐始将此碑移入郡庠,後複遺失。
本朝乾隆四年,諸暨餘懋秉為府學教授,其同年友趙石函者來視餘,忽于齋旁隙地得之,計二石,又缺其下半截,因置名宦祠中,一時名士如傅玉笥、桑甫、勵樊榭、周穆門、丁龍泓諸公俱賦詩以紀其事。
至五十九年八月,餘監修表忠觀落成,始請諸兩浙轉運使秦公震鈞、杭嘉湖道秦公瀛、浙江督糧道張公映玑,暨錢塘知縣蔣公重耀從
今曾賓谷中丞家有一大字本,尚是舊拓。
◎唐開成石刻十二經 餘家有《開成石經》舊本,其用筆絕類歐陽率更,可備書家一格。
《舊唐書》譏其字體頗乖師法,言其與經文相淆雜,非議其書法也。
故顧甯人尤诋之,而不知原刻殘阙,為後人修改補綴,以至魯魚莫辨。
顧氏未見原刻,但憑修改之本而駁诘之,誤矣。
乾隆壬辰歲,畢秋帆先生為陝西巡撫,見諸碑率棄榛莽,瞻顧歎惜,始議興修,賴以不墜。
第卷帙浩繁,椎拓之難,裝池之費,不能家置一部也。
茲記其目錄于此:《周易》九卷,計九石;《尚書》十三卷,計十石;《毛詩》廿卷,計十六石;《周禮》十一卷,計十七石;《儀禮》十七卷,計二十石;《禮記》廿卷,計三十三石;《春秋左傳》三十卷,計六十七石;《春秋公羊傳》十二卷,計十七石;《春秋梁傳》十二卷,計十六石;《孝經》一卷,計一石;《論語》十卷,計七石;《爾雅》三卷,計五石;又《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共十石,每石高七八尺,廣三四尺不等,都計六十五萬二千五十二字。
乾隆國學《石經》,即仿《開成》舊式也。
◎四唐碑 畢秋帆先生巡撫陝西時,得唐碑四種,其一為《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國渤海高福墓志》(開元十二年),其二為《京兆府美原縣尉張昕墓志》(開元廿四年),其三為《内侍省内常侍孫志廉墓志》(天寶十三載),其四為《遊擊将軍守左衛馬邑郡尚德府折沖都尉左龍武軍宿衛上柱國張希古墓志》(天寶十五載)。
乾隆戊申八月,餘在先生河南幕府,由黑岡口登舟,乘黃河南下,曾将四碑帶回,安置樂圃之賜閑堂。
至嘉慶四年九月,有旨查抄,為錢塘馮鹭亭編修購去,道光六年又為嘉興張叔未解元所得,今在新篁裡。
◎唐石幢 吳門碑刻,遭建炎兵火,十不存一,故漢、唐之碑絕少,今所存者惟石幢耳。
其一在西洞庭山包山寺,會昌二年九月僧契元書;又一幢無年月,與前幢東西對峙;又一幢亦無年月,座上有宋開禧乙醜閏中秋續刻題名;又一幢座上有明僧呆庵道人法住偈語。
按朱長文《墨池編》載有鹹通五年于僧翰書在洞庭山者,似即此中之一也。
其二在光福寺前,大中五年五月立;又一幢大中六年十二月立,俱正書,亦東西對峙。
其三在直鎮,今元和縣所轄,大中八年秋崔渙書,有宋皇五年重立字樣。
其四在常熟北山興福寺,即唐時破山寺也。
寺前有二幢,一平原陸行書,年月剝蝕不可辨,後有女弟子徐十四娘及樹幢僧智峰等名;一京兆全貞書,亦無年月。
按錢叔寶《續吳都文粹》雲:“破山寺石幢,唐大中間建造,宋建炎三年己酉八月重立。
”偶閱縣志,竟以為宋時所建,是前人未之考耳。
其五在常熟梅李鎮胭脂墩庵中,上刻乾符五年歲次戊戌七月乙未十四日戊申建,又一座同勾當弟子許亮李帖代贊各舍三千文雲雲。
計五處,餘皆椎拓之。
又一幢在虎丘劍池,顯德五年高陽許氏建,則五代周時物矣。
◎後梁鎮東軍牆隍廟碑記 乾隆辛亥歲,餘在紹興與修府志,于卧龍山上城隍廟拓得此碑,前載表奏,次列敕旨,最後作記,時在梁開平二年,先武肅王撰文,有官階甚長。
碑以城隍為牆隍,以戊辰為武辰,俱避全忠祖父名也。
◎後晉吳越文穆王神道碑 先《文穆王神道碑》在今杭州城外玉皇山之陽,墓前三百餘步,地名頭城門,玉皇山即龍山也。
東坡《表忠觀碑》“龍山之陽,巋焉新宮”是也。
碑甚豐大,約高二丈許。
龜趺螭首,上有一穿額,題《大晉故天下兵馬都元帥守尚書令吳越國文穆王神道之碑》二十四字,篆書。
本文五十行,行九十字,剝蝕過半,今存者尚有一千八百餘字。
取家刻全文校之,皆無誤。
撰文者為丞相和凝,書丹篆額者則司農卿權令詢也。
餘嘗命石工護之,作《護碑圖》。
碑西南三百餘步名玉屏峰,峰下吳氏墓,茶園之内尚有王子《忠獻王神道碑》一座,亦螭首,碑略小。
據《十國春秋》,太常卿張昭撰文,則剝蝕無一字矣。
相傳為明時太常吳誠、尚書江瀾先後占葬時所毀。
乾隆五十八年九月,餘始訪得之。
◎吳越僧統慧因普光大師塔銘 是碑在臨安功臣山下淨度寺桑園中。
碑載普光号令因,為武肅王第十九子,幼通禅理,梁乾化三年出家,住安國羅漢寺,時年十三。
梁授法相大師,封安國羅漢寺主,加兩浙僧統。
龍德三年,改授吳越僧統,賜号慧因普光大師。
寶大元年八月十三日夜,集衆諷經,乃為遺章,申辭王父,圓寂于真身寶塔寺,時年二十有四。
王命歸窆于錦裡功臣山南,營建塔院。
是碑撰書系銜皆磨滅難辨,惟有“鎮東軍節度使”六字及文内“業職忝詞林”五字。
《十國春秋》載皮光業以文字受知武肅,特賜進士第、秘書郎、右補阙,尋遷兩浙觀察使;文穆王嗣位,拜丞相。
此碑雖殘阙,而詞句清麗,其為光業無疑。
光業即日休子也。
◎蜀石經 福州梁ぇ林先生為江蘇方伯,得孟蜀石經《春秋》殘本,正文三百九十五字,注二百六十七字,計三頁,共三十五行,皆昭二年傳,《左氏》之第二十卷也。
後有翁覃溪閣學、家竹汀宮詹跋語,考之甚詳,定為孟知祥廣政中據蜀時所刻。
曾宏父《石刻鋪叙》謂為皇元年樞密直學士田況刻,非也。
先生既賦詩于後,複以示餘,真古刻中之秘寶雲。
◎馬楚銅柱銘 嘉慶四年,楚南苗民既平,有好事者拓得五代時《楚王馬殷銅柱銘》至京師者。
銘文為李宏臯所撰,吳任臣《十國春秋》、朱竹《五代史記注》皆引之。
南昌相國為裝池巨冊,以為至寶。
餘題其後雲:“楚王樹國建功多,《銅柱》镌書繼伏波。
欲識五溪平複事,誓文墨拓好摩挲。
八百年來瘴雨零,行人指點一痕青。
吾家鐵券今還守,敢勝溪州柱上銘。
”相國見之笑曰:“此的真錢生詩,不可移易他人。
” ◎宋高宗禦書石經 高宗禦書石經,在今杭州府學星門内左右兩庑,計《周易》、《尚書》、《毛詩》、《中庸》、《論語》、《孟子》、《左傳》七種,僅存八十七石。
餘于嘉慶初年嘗館于兩浙轉運使署,府學即在其西南隅。
每當春秋佳日,辄同二三知己步入學宮,遍觀石經及李伯時所畫《七十二賢像贊》。
曩餘仿《熹平石經》體,書《孝經》、《論語》、《大學》、《中庸》刻石,即于是時始也。
案《元史》載申屠緻遠為杭州路推官,時有西僧楊琏真伽欲取高宗所書諸經石刻築浮屠,賴緻遠力拒之,則今之僅存者,實緻遠力也。
◎宋表忠觀碑 蘇文忠《表忠觀碑》有四,一刻有趙清獻官階九十餘字,即《宣和書譜》所稱有張有篆額者,今不存矣;一刻紹興二十九年歲次己卯三月丙辰朔,曾孫婿左朝散大夫權書,工部侍郎楊亻契重刊;一刻行書,本字如大指,今在杭州府學,惟二小石,亦不全;一刻明嘉靖三十九年,杭州府知府陳柯重模,今立在湧金門外重建表忠觀禦書堂前右庑,兩面刻者是也。
其紹興間所刻者,本在龍山表忠觀舊址,宋末兵興,觀廢,遂露立于草莽中。
至明正德十二年,巡按禦史宋廷佐始将此碑移入郡庠,後複遺失。
本朝乾隆四年,諸暨餘懋秉為府學教授,其同年友趙石函者來視餘,忽于齋旁隙地得之,計二石,又缺其下半截,因置名宦祠中,一時名士如傅玉笥、桑甫、勵樊榭、周穆門、丁龍泓諸公俱賦詩以紀其事。
至五十九年八月,餘監修表忠觀落成,始請諸兩浙轉運使秦公震鈞、杭嘉湖道秦公瀛、浙江督糧道張公映玑,暨錢塘知縣蔣公重耀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