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九·碑帖
關燈
小
中
大
郡庠名宦祠移至觀中,立于禦書堂之左庑,而以三石柱副之。
于時翁覃溪閣學、梁山舟侍講、阮雲台中丞亦各有詩文以紀其事,俱刻于三石柱之側,真藝林佳話也。
楊文襄一清記雲:“表忠觀諸碑十有四,徙于星門北之兩偏,疑此兩石之外,尚有十餘石,不知淪沒何所矣。
”案紹興舊刻所雲曾孫婿楊亻契者,即楊和王沂中子,代州崞縣人,見《宋史·楊沂中傳》,惟稱曾孫婿,殊不可解。
據《榮國公忱墓志》,亻契娶榮國第三女,其系銜尚是右中大夫、充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
榮國為武肅七世孫,實是第八代孫婿,何雲曾孫婿耶?考古亦無此稱呼也。
◎墨妙亭詩刻 宋孫莘老嘗知湖州,彙集漢、唐諸賢名迹石刻于郡齋,署曰墨妙亭。
東坡為作記,并賦詩刻石,中有雲:“吳興太守真好古,購買斷缺揮缣缯。
龜趺入座螭隐壁,空齋晝靜聞登登。
”蓋紀實也。
《吳興志》雲元人守湖州,粗砂大石皆磨去,是以漢、唐諸刻無有存者,惟存東坡詩一石而已。
後此石亦斷缺不全。
其一片嘉靖中王陽明守仁谪龍場驿丞時得之,曾琢為硯,存十二字,見裘文達公曰修記。
一時朝貴俱有詩,蔣心餘七古一首尤為絕妙。
其一片天啟初黃石齋道周得之,亦琢為硯,存十七字,為吳興姚玉裁所藏,後歸桐鄉汪氏,當時如厲樊榭、丁龍泓、蔣心餘諸公亦各有詩紀之,載吾友張芑堂征君《金石契》中。
餘幼時猶見拓本,今《戲鴻堂帖》所刻全篇,是思翁取舊刻重摹,非真迹入石也。
◎宋刻 古有碑無帖,隋開皇時嘗以王右軍《蘭亭》模于石版,其墨本猶在人間。
唐太宗既得《蘭亭》真迹,命供奉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四人各鈎拓數本,分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而一時能書者如歐、褚諸公皆臨拓相尚。
又《樂毅論》相傳為右軍親手書刻者,其餘皆紙素。
所傳太宗裒集二王墨迹,惟《樂毅論》為石本,當為刻帖之始。
自賀季真手模右軍書十卷為《澄清堂帖》以開其端,至南唐升元二年,李先主又出秘府所藏右軍真迹,刻為四卷,為《升元帖》,則刻帖成部者,實南唐始也。
宋太宗削平諸鎮,四方圖籍悉輸内府,江南文物素盛,藏蓄前代遺墨尤多,至太宗淳化三年壬辰,有诏命翰林侍書學士王著鈎模三代、秦、漢、魏、晉、六朝、唐人諸名迹,彙刻為《淳化閣帖》,又有《秘閣前帖》,然大半皆仿書,或唐人雙鈎,随意集成,未必盡是真迹也。
米元章、黃長睿辨之甚悉。
自此之後,法帖盛行。
仁宗慶曆五年乙酉,僧慧超與希白臨模諸帖,刻石長沙,謂之《長沙帖》。
皇中,廬陵蕭太傅汝器與其弟汝智相繼宰和州之含山,得劉楚公丞相《被賜閣帖》,重模載以歸廬陵,謂之《廬陵帖》。
哲宗元五年,秘書省鄧洵武、孫谔等請旨,乞以《淳化閣》所未備,取前代遺墨刻之,至建中靖國元年畢工,曆十二年而成,凡費缗錢一百十五萬,是為《秘閣帖》十卷。
元七年壬申,劉次莊得呂和卿閣本臨模為《戲魚堂帖》,有釋文十卷,因刻于清江,又名之曰《清江帖》。
是年,又有诏旨以《淳化》、《秘閣》二帖未有之迹入石,為《秘閣續帖》十卷,實居《長沙》、《廬陵》、《清江》三刻之後。
大觀初,徽宗以《淳化閣帖》漫漶,且王著标題率多舛錯,有诏出内府所藏真迹,命龍大淵等更定次序,又命丞相蔡京重題,名《大觀帖》,又增入《十七帖》、《書譜》并他帖總二十卷,因刻石于太清樓下,為《大觀太清樓帖》。
三年己醜,汝州守谷陽王き又采集晉、唐、五代名人書刻石,置于郡齋之坐嘯堂,每段皆刻汝州印記,謂之《汝州帖》。
會稽有翻本,黃長睿深譏其謬。
又驸馬都尉潘師旦所刻之《绛州帖》,劉楚公丞相所刻之《潭州帖》,今人謂之《绛帖》、《潭帖》是也。
又黃山谷所刻之《臨江帖》,山谷自有釋文刻于後。
紹興初,有《國子帖》,又《米帖》。
紹興十一年辛酉,郡守張斛集《秘閣》、《潭》、《汝》、《臨江》諸帖,參校而成為《武陵帖》,又《鼎帖》亦張斛所摹。
紹興十四年甲子六月,九江郡守林師說為镌薛尚功《鐘鼎疑識帖》,後郡守谯令憲又别镌王右軍之《十七帖》,置于庾樓,淳熙十二年修,内史奉旨,又翻刻《淳化秘閣帖》,謂之前帖。
又集王右軍《樂毅論》不全本,與《黃庭經》起,及唐明皇、歐陽詢、褚庭誨、孫思邈、狄仁傑、張旭、顔真卿、李陽冰、李德裕、畢П、李商隐、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等書,共為六卷,每一卷後俱有淳熙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奉聖旨模勒上石字樣,謂之《秘閣續帖》。
紹熙、慶元之間,太師平原郡王韓胄刻《閱古堂帖》;開禧二年以罪死,籍沒其家,石入内府,改名《群玉堂帖》,計十卷。
他如吳雲壑之《玉麟堂帖》,嶽倦翁之《寶真齋法書》,秦子明之《黔江帖》,武岡軍重模之《武岡帖》,前後總二十卷。
湖州張氏之《烏鎮帖》,福州所刻之《福清帖》,沣陽所刻之《沣陽帖》,上蔡所模之《蔡州帖》,彭州所刻之《彭州帖》,山陰陸放翁之《荔枝樓帖》,新昌石熙明又模漢《熹平石經》殘字以及《黃庭》、《樂毅》、《曹娥像贊》并歐、虞、褚、顔小楷,謂之《越州石氏本》。
嘉熙、淳之間,曾宏父所刻之《鳳墅帖》及《續帖》,前後共四十冊,置吉州鳳山書院,七年乃成。
雲《鳳墅》者,刻于廬陵郡之鳳山别墅,故名也。
曾又刻有《畫帖》、《時賢題詠帖》、宋宣獻之《賜書堂帖》、廬江李氏之《甲秀堂帖》、曹尚書彥約之《星鳳樓帖》、王曼慶之《百一帖》、曹之格之《寶晉齋帖》、賈似道之《世彩堂帖》、太平府學之《姑熟帖》。
嘉定間劉元剛集顔魯公諸書為《忠孝堂帖》,又留忠宣與曾無玷三帖。
又宋人集諸家法書刻石為《博古堂帖》,又《英光堂帖》,大半皆以《淳化》、《大觀》為祖本而遞增遞改者。
亦有采集諸名家法書在諸帖之外者,亦有專刻一家者。
凡此之類,皆謂之宋刻。
其中優劣之各殊,椎拓之先後,真僞之混淆無序,紙墨之濃淡不同,未可同日而語也。
◎明刻 有元八十餘年中,無刻帖者,雖如趙松雪之工書,亦惟究心二王,于有唐一代除褚中令、李北海外,似無當于意,臨模亦鮮。
即虞伯生、鮮于伯機、鄧善之、柯丹邱、張伯雨輩善于賞鑒,亦未聞刻帖成大部者。
明洪武初,有泉州府知府常性始以《閣帖》祖本重刻之為《泉州帖》。
周憲王為世子時,又以《閣帖》為主,而參之以《秘閣帖》,又增入宋、元人書,為《東書堂帖》。
晉靖王為世子時,又以《閣帖》、《大觀》、《寶晉》為主,而益以所藏,刻為《寶賢堂帖》。
肅王又翻刻《淳化閣帖》舊本,謂之《肅府本》。
成化間,長洲文征仲父子刻《停雲館帖》,章簡甫再模之,今謂之章闆,校原刻略瘦。
嘉靖中,錫山華東沙刻《真賞齋帖》。
章簡甫又刻《墨池堂帖》,歙縣吳用卿刻《餘清齋帖》。
天、崇間,華亭董思翁刻《戲鴻堂帖》;金壇王太史肯堂刻《郁岡齋帖》;宜興蔣一先刻《淨雲枝帖》;雲間陳眉公聚集蘇文忠書,刻《晚香堂帖》,又集米元章書,刻《來儀堂帖》;莆陽宋比玉集臨蔡君谟書,為《古香齋帖》;漢陽太守孫克宏刻《東臯草堂帖》。
崇祯庚辰,陸起龍又刻《片玉堂詞翰》十二冊,皆陸深書。
莫方伯如忠及其子雲卿刻《崇蘭館帖》。
雲間顧從義曾翻刻《淳化閣帖》十卷,上海潘氏亦曾翻刻《淳化閣帖》十卷。
明末潘允端又刻《蘭亭松雪十八跋》,後周東山又翻刻之。
又曾見有《國朝名人書》十二卷,皆有明一代之人,不記何人所刻也。
海甯陳氏刻《玉煙堂帖》二十四卷,又《渤海藏真帖》八卷,又取思翁最得意書為《小玉煙堂帖》四卷,《蓮華經》七卷;他如《銅龍館帖》、《大來堂帖》、《來仲樓帖》、《
于時翁覃溪閣學、梁山舟侍講、阮雲台中丞亦各有詩文以紀其事,俱刻于三石柱之側,真藝林佳話也。
楊文襄一清記雲:“表忠觀諸碑十有四,徙于星門北之兩偏,疑此兩石之外,尚有十餘石,不知淪沒何所矣。
”案紹興舊刻所雲曾孫婿楊亻契者,即楊和王沂中子,代州崞縣人,見《宋史·楊沂中傳》,惟稱曾孫婿,殊不可解。
據《榮國公忱墓志》,亻契娶榮國第三女,其系銜尚是右中大夫、充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
榮國為武肅七世孫,實是第八代孫婿,何雲曾孫婿耶?考古亦無此稱呼也。
◎墨妙亭詩刻 宋孫莘老嘗知湖州,彙集漢、唐諸賢名迹石刻于郡齋,署曰墨妙亭。
東坡為作記,并賦詩刻石,中有雲:“吳興太守真好古,購買斷缺揮缣缯。
龜趺入座螭隐壁,空齋晝靜聞登登。
”蓋紀實也。
《吳興志》雲元人守湖州,粗砂大石皆磨去,是以漢、唐諸刻無有存者,惟存東坡詩一石而已。
後此石亦斷缺不全。
其一片嘉靖中王陽明守仁谪龍場驿丞時得之,曾琢為硯,存十二字,見裘文達公曰修記。
一時朝貴俱有詩,蔣心餘七古一首尤為絕妙。
其一片天啟初黃石齋道周得之,亦琢為硯,存十七字,為吳興姚玉裁所藏,後歸桐鄉汪氏,當時如厲樊榭、丁龍泓、蔣心餘諸公亦各有詩紀之,載吾友張芑堂征君《金石契》中。
餘幼時猶見拓本,今《戲鴻堂帖》所刻全篇,是思翁取舊刻重摹,非真迹入石也。
◎宋刻 古有碑無帖,隋開皇時嘗以王右軍《蘭亭》模于石版,其墨本猶在人間。
唐太宗既得《蘭亭》真迹,命供奉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四人各鈎拓數本,分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而一時能書者如歐、褚諸公皆臨拓相尚。
又《樂毅論》相傳為右軍親手書刻者,其餘皆紙素。
所傳太宗裒集二王墨迹,惟《樂毅論》為石本,當為刻帖之始。
自賀季真手模右軍書十卷為《澄清堂帖》以開其端,至南唐升元二年,李先主又出秘府所藏右軍真迹,刻為四卷,為《升元帖》,則刻帖成部者,實南唐始也。
宋太宗削平諸鎮,四方圖籍悉輸内府,江南文物素盛,藏蓄前代遺墨尤多,至太宗淳化三年壬辰,有诏命翰林侍書學士王著鈎模三代、秦、漢、魏、晉、六朝、唐人諸名迹,彙刻為《淳化閣帖》,又有《秘閣前帖》,然大半皆仿書,或唐人雙鈎,随意集成,未必盡是真迹也。
米元章、黃長睿辨之甚悉。
自此之後,法帖盛行。
仁宗慶曆五年乙酉,僧慧超與希白臨模諸帖,刻石長沙,謂之《長沙帖》。
皇中,廬陵蕭太傅汝器與其弟汝智相繼宰和州之含山,得劉楚公丞相《被賜閣帖》,重模載以歸廬陵,謂之《廬陵帖》。
哲宗元五年,秘書省鄧洵武、孫谔等請旨,乞以《淳化閣》所未備,取前代遺墨刻之,至建中靖國元年畢工,曆十二年而成,凡費缗錢一百十五萬,是為《秘閣帖》十卷。
元七年壬申,劉次莊得呂和卿閣本臨模為《戲魚堂帖》,有釋文十卷,因刻于清江,又名之曰《清江帖》。
是年,又有诏旨以《淳化》、《秘閣》二帖未有之迹入石,為《秘閣續帖》十卷,實居《長沙》、《廬陵》、《清江》三刻之後。
大觀初,徽宗以《淳化閣帖》漫漶,且王著标題率多舛錯,有诏出内府所藏真迹,命龍大淵等更定次序,又命丞相蔡京重題,名《大觀帖》,又增入《十七帖》、《書譜》并他帖總二十卷,因刻石于太清樓下,為《大觀太清樓帖》。
三年己醜,汝州守谷陽王き又采集晉、唐、五代名人書刻石,置于郡齋之坐嘯堂,每段皆刻汝州印記,謂之《汝州帖》。
會稽有翻本,黃長睿深譏其謬。
又驸馬都尉潘師旦所刻之《绛州帖》,劉楚公丞相所刻之《潭州帖》,今人謂之《绛帖》、《潭帖》是也。
又黃山谷所刻之《臨江帖》,山谷自有釋文刻于後。
紹興初,有《國子帖》,又《米帖》。
紹興十一年辛酉,郡守張斛集《秘閣》、《潭》、《汝》、《臨江》諸帖,參校而成為《武陵帖》,又《鼎帖》亦張斛所摹。
紹興十四年甲子六月,九江郡守林師說為镌薛尚功《鐘鼎疑識帖》,後郡守谯令憲又别镌王右軍之《十七帖》,置于庾樓,淳熙十二年修,内史奉旨,又翻刻《淳化秘閣帖》,謂之前帖。
又集王右軍《樂毅論》不全本,與《黃庭經》起,及唐明皇、歐陽詢、褚庭誨、孫思邈、狄仁傑、張旭、顔真卿、李陽冰、李德裕、畢П、李商隐、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等書,共為六卷,每一卷後俱有淳熙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奉聖旨模勒上石字樣,謂之《秘閣續帖》。
紹熙、慶元之間,太師平原郡王韓胄刻《閱古堂帖》;開禧二年以罪死,籍沒其家,石入内府,改名《群玉堂帖》,計十卷。
他如吳雲壑之《玉麟堂帖》,嶽倦翁之《寶真齋法書》,秦子明之《黔江帖》,武岡軍重模之《武岡帖》,前後總二十卷。
湖州張氏之《烏鎮帖》,福州所刻之《福清帖》,沣陽所刻之《沣陽帖》,上蔡所模之《蔡州帖》,彭州所刻之《彭州帖》,山陰陸放翁之《荔枝樓帖》,新昌石熙明又模漢《熹平石經》殘字以及《黃庭》、《樂毅》、《曹娥像贊》并歐、虞、褚、顔小楷,謂之《越州石氏本》。
嘉熙、淳之間,曾宏父所刻之《鳳墅帖》及《續帖》,前後共四十冊,置吉州鳳山書院,七年乃成。
雲《鳳墅》者,刻于廬陵郡之鳳山别墅,故名也。
曾又刻有《畫帖》、《時賢題詠帖》、宋宣獻之《賜書堂帖》、廬江李氏之《甲秀堂帖》、曹尚書彥約之《星鳳樓帖》、王曼慶之《百一帖》、曹之格之《寶晉齋帖》、賈似道之《世彩堂帖》、太平府學之《姑熟帖》。
嘉定間劉元剛集顔魯公諸書為《忠孝堂帖》,又留忠宣與曾無玷三帖。
又宋人集諸家法書刻石為《博古堂帖》,又《英光堂帖》,大半皆以《淳化》、《大觀》為祖本而遞增遞改者。
亦有采集諸名家法書在諸帖之外者,亦有專刻一家者。
凡此之類,皆謂之宋刻。
其中優劣之各殊,椎拓之先後,真僞之混淆無序,紙墨之濃淡不同,未可同日而語也。
◎明刻 有元八十餘年中,無刻帖者,雖如趙松雪之工書,亦惟究心二王,于有唐一代除褚中令、李北海外,似無當于意,臨模亦鮮。
即虞伯生、鮮于伯機、鄧善之、柯丹邱、張伯雨輩善于賞鑒,亦未聞刻帖成大部者。
明洪武初,有泉州府知府常性始以《閣帖》祖本重刻之為《泉州帖》。
周憲王為世子時,又以《閣帖》為主,而參之以《秘閣帖》,又增入宋、元人書,為《東書堂帖》。
晉靖王為世子時,又以《閣帖》、《大觀》、《寶晉》為主,而益以所藏,刻為《寶賢堂帖》。
肅王又翻刻《淳化閣帖》舊本,謂之《肅府本》。
成化間,長洲文征仲父子刻《停雲館帖》,章簡甫再模之,今謂之章闆,校原刻略瘦。
嘉靖中,錫山華東沙刻《真賞齋帖》。
章簡甫又刻《墨池堂帖》,歙縣吳用卿刻《餘清齋帖》。
天、崇間,華亭董思翁刻《戲鴻堂帖》;金壇王太史肯堂刻《郁岡齋帖》;宜興蔣一先刻《淨雲枝帖》;雲間陳眉公聚集蘇文忠書,刻《晚香堂帖》,又集米元章書,刻《來儀堂帖》;莆陽宋比玉集臨蔡君谟書,為《古香齋帖》;漢陽太守孫克宏刻《東臯草堂帖》。
崇祯庚辰,陸起龍又刻《片玉堂詞翰》十二冊,皆陸深書。
莫方伯如忠及其子雲卿刻《崇蘭館帖》。
雲間顧從義曾翻刻《淳化閣帖》十卷,上海潘氏亦曾翻刻《淳化閣帖》十卷。
明末潘允端又刻《蘭亭松雪十八跋》,後周東山又翻刻之。
又曾見有《國朝名人書》十二卷,皆有明一代之人,不記何人所刻也。
海甯陳氏刻《玉煙堂帖》二十四卷,又《渤海藏真帖》八卷,又取思翁最得意書為《小玉煙堂帖》四卷,《蓮華經》七卷;他如《銅龍館帖》、《大來堂帖》、《來仲樓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