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八·談詩
關燈
小
中
大
◎總論
白香山使老妪解詩,為千古佳話,餘亦謂詩非帷簿之言,何人不可與談哉?然不可與談者卻有幾等:工于時藝者,不可與談詩;鄉黨自好者,不可與談詩;市井小人營營于勢利者,亦不可與談詩。
若與此等人談詩,毋甯與老妪談詩也。
詩文家俱有三足:言理足、意足、氣足也。
蓋理足則精神,意足則蘊藉,氣足則生動。
理與意皆輔氣而行,故尤必以氣為主,有氣即生,無氣則死。
但氣有大小,不能一緻,有若看春空之雲,舒卷無迹者;有若聽幽澗之泉,曲折便利者;有若削泰、華之峰,蒼然而起者;有若勒奔是之馬,截然而止者。
倏忽萬變,難以形容,總在作者自得之。
沈歸愚宗伯與袁簡齋太史論詩,判若水火。
宗伯專講格律,太史專取性靈。
自宗伯三種《别裁集》出,詩人日漸日少;自太史《随園詩話》出,詩人日漸日多。
然格律太嚴固不可,性靈太露亦是病也。
餘嘗論詩無格律,視古人詩即為格,詩之中節者即為律。
詩言志也,志人人殊,詩亦人人殊,各有天分,各有出筆,如雲之行,水之流,未可以格律拘也。
故韓、杜不能強其作王、孟,溫、李不能強其作韋、柳。
如松柏之性,傲雪淩霜,桃李之姿,開華結實,豈能強松柏之開花,逼桃李之傲雪哉?《尚書》曰“聲依永,律和聲”,即謂之格律可也。
古人以詩觀風化,後人以詩寫性情,性情有中正和平、奸惡邪散之不同,詩亦有溫柔敦厚、噍殺浮僻之互異。
性靈者,即性情也,沿流讨源,要歸于正,詩之本教也。
如全取性靈,則将以樵歌牧唱盡為詩人乎?須知笙、镛、筝、笛,俱不可廢,《國風》、《雅》、《頌》,夫子并收,總視其性情之偏正而已。
唐人五古凡數變,約而舉之,奪魏、晉之風骨,換梁、陳之俳優。
譬諸書法,歐、虞、褚、薛俱步兩晉、六朝後塵,而整齊之耳。
若李、杜兩家又當别論,然李之《古風》五十九首,俨然阮公《詠懷》,杜之《前後出塞》、《無家别》、《垂老别》諸篇,亦曹孟德之《苦寒行》、王仲宣之七哀等作也。
七古以氣格為主,非有天姿之高妙,筆力之雄健,音節之铿锵,未易言也。
尤須沈郁頓挫以出之,細讀杜、韓詩便見。
若無天姿、筆力、音節三者,而強為七古,是猶秦庭之舉鼎而絕其膑矣。
餘每勸子弟勿輕易動筆作七古,正為此。
如以張、王、元、白為宗,梅村為體,雖著作盈尺,終是旁門。
詩之為道,如草木之花,逢時而開,全是天工,并非人力。
溯所由來,萌芽于《三百篇》,生枝布葉于漢、魏,結蕊含香于六朝,而盛開于有唐一代,至宋、元則花謝香消,殘紅委地矣。
間亦有一枝兩枝晚發之花,率精神薄弱,葉影離披,無複盛時光景。
若明之前後七子,則又為刮絨通草諸花,欲奪天工,頗由人力。
迨本朝而枝條再榮,群花競放,開到高、仁兩朝,其花尤盛,實能發洩陶、謝、鮑、庾、王、孟、韋、柳、李、杜、韓、白諸家之英華,而自出機杼者,然而亦斷無有竟作陶、謝、鮑、庾、王、孟、韋、柳、李、杜、韓、白諸家之集讀者。
花之開謝,實由于時,雖爛漫盈園,無關世事,則人亦何苦作詩,亦何必刻集哉?覆醬覆醅,良有以也。
每見選詩家,總例以蓋棺論定一語,橫亘胸中,隻錄已過者,餘獨謂不然。
古人之詩有一首而傳,有一句而傳,毋論其人之死生,惟取其可傳者而選之可也,不可以修史之例而律之也。
然而亦有以人存詩,以詩存人者。
以詩存人,此選詩也;以人存詩,非選詩也。
詩人之出,總要名公卿提倡,不提倡則不出也。
如王文簡之與朱檢讨,國初之提倡也。
沈文悫之與袁太史,乾隆中葉之提倡也。
曾中丞之與阮宮保,又近時之提倡也。
然亦如園花之開,江月之明。
何也?中丞官兩淮運使,刻《邗上題襟集》,東南之士,群然向風,惟恐不及,迨總理鹽政時,又是一番境界矣。
宮保為浙江學政,刻《兩浙軒錄》,東南之士,亦群然向風,惟恐不及,迨總制粵東時,又是一番境界矣。
故知瓊花吐豔,惟爛漫于芳春,璧月含晖,隻團栾于三五,其義一也。
蒙古法時帆先生工詩,尤長五律,為世傳誦。
餘一日谒先生于京邸,索餘書一小額曰“四十賢人之室”。
是時吳蘭雪舍人亦在座,因問所典。
先生曰:“昔人論五言律詩如四十賢人,其中著一屠沽兒不得,而四十人中又須人人知己,心心相印,方臻絕詣。
”餘謂觀此則凡古今體五七言皆然,如人之身,微有一點痛癢,則滿身不适也。
先生與蘭雪俱以餘為知言。
有某孝廉作詩,善用僻典,尤通釋氏之書,故所作甚多,無一篇曉暢者。
一日,示餘二詩,餘口噤不能讀,遂謂人曰:“記得少時誦李、杜詩,似乎首首明白。
”聞者大笑。
始悟詩文一道,用意要深切,立辭要淺顯,不可取僻書釋典夾雜其中。
但看古人詩文,不過将眼面前數千字搬來搬去,便成絕大文章。
乃知聖賢學問,亦不過将倫常日用之事,終身行之,便為希賢希聖,非有六臂三首、牛鬼蛇神之異也。
口頭言語俱可入詩,用得合拍便成佳句,如歸真子之“無可奈何仍話别,不曾真個已魂銷”,溪弟之“未免有情終,明知無益卻思量”,皆妙。
元中峰和尚詠雪詩雲:“冰雲四合雪漫漫,誰解當機作水看?”近人詠牡丹詩雲:“漫道此花真富貴,有誰來看未開時?”此詩家先後一層法也。
作詩易于造作,難于自然。
坡公嘗言能道得眼前真景,便是佳句。
餘嘗在燈下誦前人詩,每有佳句,辄拍案叫絕。
一妾在旁,問何妙若此,試請解之。
餘為之講釋,乃曰:“此自然景象,何足取耶?”餘笑曰:“吾所取者,正為自然也。
” 唐窦Н論書入微,不聞其書法過于歐、虞,司空圖論詩入微,不聞其詩學過于李、杜,乃知善醫者不識藥,善将者不言兵也。
◎以詩存人 唐字仙,一字孺含,常熟之葑溪人,為明諸生,工歌詩。
甲申、乙酉後,遂棄去,教授于沙溪、直塘之間,以終其身。
與長洲汪鈍翁友善。
鈍翁序其詩,以為使陸務觀、範緻能而在,與先生角逐于文酒之會,雖善論者未易優劣之也。
其推重如此。
今遺集不傳,餘偶得數首,錄于左。
《破山寺》雲:“松光澹陰陰,數裡度林樾。
精藍隐深翠,恍與前山絕。
峰回壑自幽,地破泉迥合。
神物無端倪,諸天有遷越。
摩挲古桧庭,挑藓讀殘碣。
如聞老龍吟,叫{穴條}風濤雜。
山僧寡威儀,客至懶酬接。
晚鐘戛然鳴,投瞑命回轍。
”《桃源澗》雲:“群溜争有托,一迳入深杳。
清響散高林,暗流出淺草。
石脈互起複,安所窮杳渺。
潛羽靜不飛,幽花寂相照。
久立神智生,返淺濕芒╂。
不見桃花紅,彌徑翳松茑。
閑心淡忘歸,避世苦不早。
武陵何必優,肯與外人道?”《江樓》雲:“江樓望不極,飒飒亂帆回。
落日千家郭,秋風萬裡台。
但聞南雁至,不見北書來。
孤客正愁絕,那堪畫角哀。
”《拟出塞》雲:“将軍猿臂志成灰,馬上琵琶去不回。
偏向沙場留勝迹,明妃青冢李陵台。
古戰場邊蟋蟀吟,月寒沙白夜陰陰。
悲笳嗚咽三更動,喚起封侯萬裡心。
”仙佩又自号雪井老人。
吳喬又名殳,字修齡,昆山人。
高才博學,尤工于詩。
王阮亭嘗稱之曰:“善學《西昆》。
”陳其年贈詩亦有“最愛玉峰禅老子,力追豔體鬥《西昆》”之句。
然觀其語必沈雄,情多感激,正不僅以妝金抹粉,步趨楊、劉諸公而已。
所著詩名《舒拂集》。
餘僅見其七律一卷。
《寒食虎丘》雲:“王澤潛消帝座傾,黃腰白幟遍神京。
金瓯不閉千重險,麥飯誰澆十二陵?一半山光埋朔雪,五分花氣落春冰。
香鞯寶毂相娛賞,肯信江淮隻兩層?”《登北固山》雲:“渺渺川原坐榻前,村村瞑色亂吹煙。
江邊鐵甕城三裡,雲外金焦石二卷。
今夜且呼京口酒,明朝重泛渡頭船。
生平不忘中流楫,每到登臨便怆然。
”《雪夜感懷》雲:“酒盡燈殘夜二更,打窗風雪映空明。
馳來北馬多驕氣,歌到南風盡死聲。
海外更無奇事報,國中惟有旅葵生。
不知冰冱何時了,一見梅花眼便清。
”
若與此等人談詩,毋甯與老妪談詩也。
詩文家俱有三足:言理足、意足、氣足也。
蓋理足則精神,意足則蘊藉,氣足則生動。
理與意皆輔氣而行,故尤必以氣為主,有氣即生,無氣則死。
但氣有大小,不能一緻,有若看春空之雲,舒卷無迹者;有若聽幽澗之泉,曲折便利者;有若削泰、華之峰,蒼然而起者;有若勒奔是之馬,截然而止者。
倏忽萬變,難以形容,總在作者自得之。
沈歸愚宗伯與袁簡齋太史論詩,判若水火。
宗伯專講格律,太史專取性靈。
自宗伯三種《别裁集》出,詩人日漸日少;自太史《随園詩話》出,詩人日漸日多。
然格律太嚴固不可,性靈太露亦是病也。
餘嘗論詩無格律,視古人詩即為格,詩之中節者即為律。
詩言志也,志人人殊,詩亦人人殊,各有天分,各有出筆,如雲之行,水之流,未可以格律拘也。
故韓、杜不能強其作王、孟,溫、李不能強其作韋、柳。
如松柏之性,傲雪淩霜,桃李之姿,開華結實,豈能強松柏之開花,逼桃李之傲雪哉?《尚書》曰“聲依永,律和聲”,即謂之格律可也。
古人以詩觀風化,後人以詩寫性情,性情有中正和平、奸惡邪散之不同,詩亦有溫柔敦厚、噍殺浮僻之互異。
性靈者,即性情也,沿流讨源,要歸于正,詩之本教也。
如全取性靈,則将以樵歌牧唱盡為詩人乎?須知笙、镛、筝、笛,俱不可廢,《國風》、《雅》、《頌》,夫子并收,總視其性情之偏正而已。
唐人五古凡數變,約而舉之,奪魏、晉之風骨,換梁、陳之俳優。
譬諸書法,歐、虞、褚、薛俱步兩晉、六朝後塵,而整齊之耳。
若李、杜兩家又當别論,然李之《古風》五十九首,俨然阮公《詠懷》,杜之《前後出塞》、《無家别》、《垂老别》諸篇,亦曹孟德之《苦寒行》、王仲宣之七哀等作也。
七古以氣格為主,非有天姿之高妙,筆力之雄健,音節之铿锵,未易言也。
尤須沈郁頓挫以出之,細讀杜、韓詩便見。
若無天姿、筆力、音節三者,而強為七古,是猶秦庭之舉鼎而絕其膑矣。
餘每勸子弟勿輕易動筆作七古,正為此。
如以張、王、元、白為宗,梅村為體,雖著作盈尺,終是旁門。
詩之為道,如草木之花,逢時而開,全是天工,并非人力。
溯所由來,萌芽于《三百篇》,生枝布葉于漢、魏,結蕊含香于六朝,而盛開于有唐一代,至宋、元則花謝香消,殘紅委地矣。
間亦有一枝兩枝晚發之花,率精神薄弱,葉影離披,無複盛時光景。
若明之前後七子,則又為刮絨通草諸花,欲奪天工,頗由人力。
迨本朝而枝條再榮,群花競放,開到高、仁兩朝,其花尤盛,實能發洩陶、謝、鮑、庾、王、孟、韋、柳、李、杜、韓、白諸家之英華,而自出機杼者,然而亦斷無有竟作陶、謝、鮑、庾、王、孟、韋、柳、李、杜、韓、白諸家之集讀者。
花之開謝,實由于時,雖爛漫盈園,無關世事,則人亦何苦作詩,亦何必刻集哉?覆醬覆醅,良有以也。
每見選詩家,總例以蓋棺論定一語,橫亘胸中,隻錄已過者,餘獨謂不然。
古人之詩有一首而傳,有一句而傳,毋論其人之死生,惟取其可傳者而選之可也,不可以修史之例而律之也。
然而亦有以人存詩,以詩存人者。
以詩存人,此選詩也;以人存詩,非選詩也。
詩人之出,總要名公卿提倡,不提倡則不出也。
如王文簡之與朱檢讨,國初之提倡也。
沈文悫之與袁太史,乾隆中葉之提倡也。
曾中丞之與阮宮保,又近時之提倡也。
然亦如園花之開,江月之明。
何也?中丞官兩淮運使,刻《邗上題襟集》,東南之士,群然向風,惟恐不及,迨總理鹽政時,又是一番境界矣。
宮保為浙江學政,刻《兩浙軒錄》,東南之士,亦群然向風,惟恐不及,迨總制粵東時,又是一番境界矣。
故知瓊花吐豔,惟爛漫于芳春,璧月含晖,隻團栾于三五,其義一也。
蒙古法時帆先生工詩,尤長五律,為世傳誦。
餘一日谒先生于京邸,索餘書一小額曰“四十賢人之室”。
是時吳蘭雪舍人亦在座,因問所典。
先生曰:“昔人論五言律詩如四十賢人,其中著一屠沽兒不得,而四十人中又須人人知己,心心相印,方臻絕詣。
”餘謂觀此則凡古今體五七言皆然,如人之身,微有一點痛癢,則滿身不适也。
先生與蘭雪俱以餘為知言。
有某孝廉作詩,善用僻典,尤通釋氏之書,故所作甚多,無一篇曉暢者。
一日,示餘二詩,餘口噤不能讀,遂謂人曰:“記得少時誦李、杜詩,似乎首首明白。
”聞者大笑。
始悟詩文一道,用意要深切,立辭要淺顯,不可取僻書釋典夾雜其中。
但看古人詩文,不過将眼面前數千字搬來搬去,便成絕大文章。
乃知聖賢學問,亦不過将倫常日用之事,終身行之,便為希賢希聖,非有六臂三首、牛鬼蛇神之異也。
口頭言語俱可入詩,用得合拍便成佳句,如歸真子之“無可奈何仍話别,不曾真個已魂銷”,溪弟之“未免有情終,明知無益卻思量”,皆妙。
元中峰和尚詠雪詩雲:“冰雲四合雪漫漫,誰解當機作水看?”近人詠牡丹詩雲:“漫道此花真富貴,有誰來看未開時?”此詩家先後一層法也。
作詩易于造作,難于自然。
坡公嘗言能道得眼前真景,便是佳句。
餘嘗在燈下誦前人詩,每有佳句,辄拍案叫絕。
一妾在旁,問何妙若此,試請解之。
餘為之講釋,乃曰:“此自然景象,何足取耶?”餘笑曰:“吾所取者,正為自然也。
” 唐窦Н論書入微,不聞其書法過于歐、虞,司空圖論詩入微,不聞其詩學過于李、杜,乃知善醫者不識藥,善将者不言兵也。
◎以詩存人 唐字仙,一字孺含,常熟之葑溪人,為明諸生,工歌詩。
甲申、乙酉後,遂棄去,教授于沙溪、直塘之間,以終其身。
與長洲汪鈍翁友善。
鈍翁序其詩,以為使陸務觀、範緻能而在,與先生角逐于文酒之會,雖善論者未易優劣之也。
其推重如此。
今遺集不傳,餘偶得數首,錄于左。
《破山寺》雲:“松光澹陰陰,數裡度林樾。
精藍隐深翠,恍與前山絕。
峰回壑自幽,地破泉迥合。
神物無端倪,諸天有遷越。
摩挲古桧庭,挑藓讀殘碣。
如聞老龍吟,叫{穴條}風濤雜。
山僧寡威儀,客至懶酬接。
晚鐘戛然鳴,投瞑命回轍。
”《桃源澗》雲:“群溜争有托,一迳入深杳。
清響散高林,暗流出淺草。
石脈互起複,安所窮杳渺。
潛羽靜不飛,幽花寂相照。
久立神智生,返淺濕芒╂。
不見桃花紅,彌徑翳松茑。
閑心淡忘歸,避世苦不早。
武陵何必優,肯與外人道?”《江樓》雲:“江樓望不極,飒飒亂帆回。
落日千家郭,秋風萬裡台。
但聞南雁至,不見北書來。
孤客正愁絕,那堪畫角哀。
”《拟出塞》雲:“将軍猿臂志成灰,馬上琵琶去不回。
偏向沙場留勝迹,明妃青冢李陵台。
古戰場邊蟋蟀吟,月寒沙白夜陰陰。
悲笳嗚咽三更動,喚起封侯萬裡心。
”仙佩又自号雪井老人。
吳喬又名殳,字修齡,昆山人。
高才博學,尤工于詩。
王阮亭嘗稱之曰:“善學《西昆》。
”陳其年贈詩亦有“最愛玉峰禅老子,力追豔體鬥《西昆》”之句。
然觀其語必沈雄,情多感激,正不僅以妝金抹粉,步趨楊、劉諸公而已。
所著詩名《舒拂集》。
餘僅見其七律一卷。
《寒食虎丘》雲:“王澤潛消帝座傾,黃腰白幟遍神京。
金瓯不閉千重險,麥飯誰澆十二陵?一半山光埋朔雪,五分花氣落春冰。
香鞯寶毂相娛賞,肯信江淮隻兩層?”《登北固山》雲:“渺渺川原坐榻前,村村瞑色亂吹煙。
江邊鐵甕城三裡,雲外金焦石二卷。
今夜且呼京口酒,明朝重泛渡頭船。
生平不忘中流楫,每到登臨便怆然。
”《雪夜感懷》雲:“酒盡燈殘夜二更,打窗風雪映空明。
馳來北馬多驕氣,歌到南風盡死聲。
海外更無奇事報,國中惟有旅葵生。
不知冰冱何時了,一見梅花眼便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