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八·古迹
關燈
小
中
大
,勾踐迎擊之,敗于李。
據府志雲,在桐鄉濮院之西,濮院即李墟也。
其地有範蠡塢。
(秀水) ◎魏塘 嘉善東門外有河一道,通清風泾,曰魏塘,亦名武塘。
相傳魏武帝經此,故名。
(嘉善) ◎石尊 石尊在湖州府城南二裡岘山上,是大石一塊,中{穴窪}可以貯酒,故又名{穴窪}尊。
唐開元中,李之為湖州别駕,每挈所親登山酣飲。
後顔魯公為湖州刺史,借賓客門生弟侄輩作《{穴窪}尊聯句詩》,即此。
今石尊上有一亭未圮,而所謂逸考堂者,已片瓦無存矣。
(鳥程) ◎墨妙亭 墨妙亭在湖州府署後,嘉慶癸酉初冬,餘始至吳興。
時陽湖趙季由為吳興太守,遂與尋覓漢、唐諸刻,竟無有存者,遂賦二詩雲:“苕花正浮雪,橘林新著霜。
謝公到郡久,今始來斯堂。
握手招殘碑,一笑傾壺觞。
墨妙已無亭,寒花尚餘香。
羲獻不可作,顔徐亦難量。
俯仰感古今,緬焉暗神傷。
”“坡公來吳興,嘗晤孫莘老。
酬贈詩最多,當時和者少。
屈指七百年,此事誰複讨。
青山依然在,古刻迹如掃。
乃悟金石質,年壽猶不保。
何如飲美酒,令我顔色好。
”(烏程) ◎王右軍别業 按《嘉泰會稽志》,即山陰縣東北蕺山下之戒珠寺,寺門有右軍塑像,青巾道服,坐于正中。
王梅溪有詩雲:“欲吊右軍千載魂,祠堂荊棘斷碑存。
老僧相見話遺事,問我蘭亭幾世孫。
”(山陰) ◎東府 《吳越備史》雲,唐乾甯三年,先武肅王平董昌,敕改威勝軍為鎮東軍,以王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遂有越州之地。
梁開平二年,升為大都督府,謂之東府。
周廣順元年,大元帥吳越國忠懿王即越州東府,又築宮治園圃,即今之紹興府治也。
(山陰) ◎清白堂 紹興府治中有清白堂,宋康定中範文正公仲淹知越州時所建,并自作記。
乾隆五十七年,餘與修郡志,太守李公屬餘隸書,刻諸堂上。
(山陰) ◎越王台 《名勝志》雲:蕭山縣西九裡有越王台,李太白詩“西陵拱越台”是也。
《祥符圖經》雲種山東北亦有越王台。
種山即今之卧龍山,在紹興府城内。
其山盤旋回繞,形如卧龍,相傳越大夫文種葬此,故名。
府志雲嘉定十五年,郡守汪綱于卧龍山西南又築一台,有曾耆年篆書三大字,刻諸石,今不存。
(山陰) ◎柯亭 柯亭在山陰縣西南四十裡,今亭已廢,即為柯橋寺。
按郡志,千秋亭一名柯亭,又名高遷亭。
漢末蔡中郎避難會稽,宿于柯亭,仰觀椽竹,因取為笛,今詞家所謂“柯亭辨笛”是也。
乾隆十六年,高宗皇帝南巡,有《柯亭詩》。
(山陰) ◎蓬萊閣 閣在紹興府署後。
《名勝志》雲錢武肅王建,即五代鎮東軍節度使官廨,今府門前有鎮東閣,尚其遺址。
其名蓬萊者,取元微之詩“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猶得住蓬萊”也。
宋淳熙元年,武肅八世孫端禮知越州,重修。
自元戊辰郡守章修之,又四十八年汪綱複修,由來久矣。
乾隆辛亥、壬子之間,餘嘗盤桓于此,啟窗一望,千岩萬壑,畢呈案前,幽鳥閑雲,時親坐上,又在趙千裡仙山樓閣中也。
(山陰) ◎雷門 雷門即今紹興府城之五雲門,《元和郡縣志》雲勾踐所立,以吳有蛇門,得雷而發,表事吳之意。
《會稽記》雲雷門上有大鼓,圍二丈八尺,每一鼓,聲聞洛陽。
孫恩之亂,鼓為軍人砟破,有雙白鶴飛出,後遂不鳴。
(會稽) ◎窆石 會稽禹廟,後坐鏡湖,前對宛委山。
地甚宏敞,而無唐、宋舊碑,惟窆石為最古。
石在廟之左偏,狀如稱錘,上有亭覆之。
《圖經》雲:“禹葬會稽,取此石為窆,上有古篆不可讀。
”王順伯《金石錄》以為漢刻,或以為三國吳告祭文。
有宋、元人題名,可辨者惟會稽令趙與升及元人員峤真逸李倜兩題而已。
(會稽) ◎蘭亭 蘭亭在山陰縣西南二十七裡,其地相傳為越王勾踐種蘭處,因名。
晉王右軍《曲水詩序》即于此作也。
由婁公埠舍舟而途,約行五六裡許,即天章寺。
亭在寺東,右軍書序所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者,至此始信。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聖祖仁皇帝臨幸于此,有禦書大字蘭亭穹碑一座,上覆以亭。
乾隆十六年春,高宗純皇帝南巡,又有《禦制蘭亭即事詩》一首,即刻其陰。
癸醜三月三日,郡守李曉園亨特嘗邀袁簡齋太史、平寬夫宮詹輩二十一人,作修禊之會,餘亦與焉。
今五十餘年矣,歲月易遷,歡情難再,可為太息者也。
會中有桐城姚秋槎觀察仿《西園雅集圖》作記一篇,刻于郡志。
(會稽) ◎智永禅師書閣 書閣在會稽縣之雲門寺後,即王右軍七代孫智永禅師臨池之所也。
隋、唐間《禊帖》真本即藏此閣。
閣凡七間,甚高敞,閣後皆植竹,直接山頂。
世所傳退筆冢,即在竹中,今無其迹矣。
乾隆壬子三月,餘嘗與袁簡齋太史、平寬夫詹事、徐朗齋孝廉、陳鬥泉文學一宿其中。
(會稽) ◎江文通宅 江文通宅在蕭山縣城,今為覺苑寺。
寺前有夢筆橋,相沿已久,寺中古刻甚多。
(蕭山) ◎天台山 天台山在浙東三百裡,自古來遊天台者,要皆得之耳食,或蹈前人
據府志雲,在桐鄉濮院之西,濮院即李墟也。
其地有範蠡塢。
(秀水) ◎魏塘 嘉善東門外有河一道,通清風泾,曰魏塘,亦名武塘。
相傳魏武帝經此,故名。
(嘉善) ◎石尊 石尊在湖州府城南二裡岘山上,是大石一塊,中{穴窪}可以貯酒,故又名{穴窪}尊。
唐開元中,李之為湖州别駕,每挈所親登山酣飲。
後顔魯公為湖州刺史,借賓客門生弟侄輩作《{穴窪}尊聯句詩》,即此。
今石尊上有一亭未圮,而所謂逸考堂者,已片瓦無存矣。
(鳥程) ◎墨妙亭 墨妙亭在湖州府署後,嘉慶癸酉初冬,餘始至吳興。
時陽湖趙季由為吳興太守,遂與尋覓漢、唐諸刻,竟無有存者,遂賦二詩雲:“苕花正浮雪,橘林新著霜。
謝公到郡久,今始來斯堂。
握手招殘碑,一笑傾壺觞。
墨妙已無亭,寒花尚餘香。
羲獻不可作,顔徐亦難量。
俯仰感古今,緬焉暗神傷。
”“坡公來吳興,嘗晤孫莘老。
酬贈詩最多,當時和者少。
屈指七百年,此事誰複讨。
青山依然在,古刻迹如掃。
乃悟金石質,年壽猶不保。
何如飲美酒,令我顔色好。
”(烏程) ◎王右軍别業 按《嘉泰會稽志》,即山陰縣東北蕺山下之戒珠寺,寺門有右軍塑像,青巾道服,坐于正中。
王梅溪有詩雲:“欲吊右軍千載魂,祠堂荊棘斷碑存。
老僧相見話遺事,問我蘭亭幾世孫。
”(山陰) ◎東府 《吳越備史》雲,唐乾甯三年,先武肅王平董昌,敕改威勝軍為鎮東軍,以王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遂有越州之地。
梁開平二年,升為大都督府,謂之東府。
周廣順元年,大元帥吳越國忠懿王即越州東府,又築宮治園圃,即今之紹興府治也。
(山陰) ◎清白堂 紹興府治中有清白堂,宋康定中範文正公仲淹知越州時所建,并自作記。
乾隆五十七年,餘與修郡志,太守李公屬餘隸書,刻諸堂上。
(山陰) ◎越王台 《名勝志》雲:蕭山縣西九裡有越王台,李太白詩“西陵拱越台”是也。
《祥符圖經》雲種山東北亦有越王台。
種山即今之卧龍山,在紹興府城内。
其山盤旋回繞,形如卧龍,相傳越大夫文種葬此,故名。
府志雲嘉定十五年,郡守汪綱于卧龍山西南又築一台,有曾耆年篆書三大字,刻諸石,今不存。
(山陰) ◎柯亭 柯亭在山陰縣西南四十裡,今亭已廢,即為柯橋寺。
按郡志,千秋亭一名柯亭,又名高遷亭。
漢末蔡中郎避難會稽,宿于柯亭,仰觀椽竹,因取為笛,今詞家所謂“柯亭辨笛”是也。
乾隆十六年,高宗皇帝南巡,有《柯亭詩》。
(山陰) ◎蓬萊閣 閣在紹興府署後。
《名勝志》雲錢武肅王建,即五代鎮東軍節度使官廨,今府門前有鎮東閣,尚其遺址。
其名蓬萊者,取元微之詩“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猶得住蓬萊”也。
宋淳熙元年,武肅八世孫端禮知越州,重修。
自元戊辰郡守章修之,又四十八年汪綱複修,由來久矣。
乾隆辛亥、壬子之間,餘嘗盤桓于此,啟窗一望,千岩萬壑,畢呈案前,幽鳥閑雲,時親坐上,又在趙千裡仙山樓閣中也。
(山陰) ◎雷門 雷門即今紹興府城之五雲門,《元和郡縣志》雲勾踐所立,以吳有蛇門,得雷而發,表事吳之意。
《會稽記》雲雷門上有大鼓,圍二丈八尺,每一鼓,聲聞洛陽。
孫恩之亂,鼓為軍人砟破,有雙白鶴飛出,後遂不鳴。
(會稽) ◎窆石 會稽禹廟,後坐鏡湖,前對宛委山。
地甚宏敞,而無唐、宋舊碑,惟窆石為最古。
石在廟之左偏,狀如稱錘,上有亭覆之。
《圖經》雲:“禹葬會稽,取此石為窆,上有古篆不可讀。
”王順伯《金石錄》以為漢刻,或以為三國吳告祭文。
有宋、元人題名,可辨者惟會稽令趙與升及元人員峤真逸李倜兩題而已。
(會稽) ◎蘭亭 蘭亭在山陰縣西南二十七裡,其地相傳為越王勾踐種蘭處,因名。
晉王右軍《曲水詩序》即于此作也。
由婁公埠舍舟而途,約行五六裡許,即天章寺。
亭在寺東,右軍書序所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者,至此始信。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聖祖仁皇帝臨幸于此,有禦書大字蘭亭穹碑一座,上覆以亭。
乾隆十六年春,高宗純皇帝南巡,又有《禦制蘭亭即事詩》一首,即刻其陰。
癸醜三月三日,郡守李曉園亨特嘗邀袁簡齋太史、平寬夫宮詹輩二十一人,作修禊之會,餘亦與焉。
今五十餘年矣,歲月易遷,歡情難再,可為太息者也。
會中有桐城姚秋槎觀察仿《西園雅集圖》作記一篇,刻于郡志。
(會稽) ◎智永禅師書閣 書閣在會稽縣之雲門寺後,即王右軍七代孫智永禅師臨池之所也。
隋、唐間《禊帖》真本即藏此閣。
閣凡七間,甚高敞,閣後皆植竹,直接山頂。
世所傳退筆冢,即在竹中,今無其迹矣。
乾隆壬子三月,餘嘗與袁簡齋太史、平寬夫詹事、徐朗齋孝廉、陳鬥泉文學一宿其中。
(會稽) ◎江文通宅 江文通宅在蕭山縣城,今為覺苑寺。
寺前有夢筆橋,相沿已久,寺中古刻甚多。
(蕭山) ◎天台山 天台山在浙東三百裡,自古來遊天台者,要皆得之耳食,或蹈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