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八·古迹

關燈
間題詩幾遍,有蕭尺木畫壁,甚妙。

    鹹以為畫勝于詩,近亦刷去不存。

    (當塗) ◎識舟亭 亭在蕪湖鶴兒山頂,俯瞰大江,帆樯四列。

    相傳為謝宣城“天際識歸舟”處也。

    壁間有前明方逢時、王思任題詩石刻。

    (蕪湖) ◎滴翠軒 滴翠軒在蕪湖赭山廣濟院塔旁,宋黃山谷讀書處,舊名桧軒,為鸠江名勝。

    (蕪湖) ◎烏江 烏江在和州東南,距江口三裡許。

    有土山甚峻,叢木郁然。

    山下有項王廟,遺像在焉,兩側以亞父範增、司馬龍苴配享。

    後殿塑夫人像,是為虞姬也。

    又有項王墓在廟後,據《史記》,葬項王谷城,安得複有墓在此乎?想前人附會耳。

    讀汪佃碑記,知舊時有唐李少溫篆額,今不存。

    又一碑刻王畫像半身,石光瑩然若鏡,餘有詩雲:“不渡江東忍自亡,天心人事本難量。

    英雄已足稱千古,香火還留祭一方。

    叢木秋風餘殺氣,鬼磷墓雨落星光。

    我來羲棹寒塘晚,惟聽江流悲未央。

    ”(和州) ◎天門山 天門山在和州東南,與太平府之博望山東西對峙,中隔一江,今人謂之東梁山、西梁山。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廿九日,餘泊舟山下,因登岸。

    攜一仆造其絕頂,山形秀削,石路盤纡,俯瞰大江,聲喧足底,即李青蓮詩所謂“天門中斷楚江開”是也。

    山下設遊擊一員,以備守禦。

    距蕪湖關不過四十裡耳。

    (和州) ◎濡須 濡須山在巢縣東南,濡須水所經也。

    《方輿勝覽》雲:“濡須山謂之東關,七寶山謂之西關。

    ”胡三省《通鑒注》:“東關即濡須口,亦謂之栅江口,當三面之險,相傳為夏禹所築。

    ”按東關之名,見于《三國志·魏書》、《陳書》及《水經注》、《唐書·地理志》雲巢縣東南四十裡有故東關是也。

    其地高峻險狹,實守厄之所。

    餘于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六日,扁舟過此。

    又行數裡,過踟蹰山,《春秋》昭五年“楚子觀兵坻箕山”,即此。

    乃披衣而起,回望濡須、龍洞諸山,已在微茫煙霭之間。

    秋林堕葉,半紅半黃,落日暮雲,忽青忽紫,宛如一幅徐崇嗣沒骨法也。

    (巢縣) ◎孔子台 孔子台在巢縣西北五十裡,土名柘臯。

    《名勝志》雲:“孔子南遊至橐臯,與弟子憩台而反。

    ”即此。

    按巢縣即夏、商時南巢地,周為巢伯國,後屬楚,秦置居巢縣,《史記·項羽本紀》居巢人範增是也。

    其雲橐臯者,春秋時為吳邑,哀十二年“公會吳于橐臯”,漢置橐臯縣,屬九江郡。

    《三國·吳志·朱桓傳》及杜預《左傳注》、《括地志》,俱有橐臯之名,不知何時訛為柘臯。

    想“橐”“拓”音相近,後人又因“拓”字類“柘”,而再訛也。

    (巢縣) ◎芍陂 芍陂在壽州南八十裡,春秋時為楚相孫叔敖所造。

    陂周三百二十四裡,橫徑百裡。

    陂有五門,上承氵卑水,吐納川流。

    西北為香門,陂水北流,經孫叔敖廟下,謂之芍陂渎。

    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注,為黎漿;一水曰葛渎。

    又北流入壽春城中,又北迳相國城東,又北出城,注淝水。

    《壽州志》雲:“西自六安州龍穴山,東自濠州橫石,東南自龍池山,其水胥會于此。

    ”按《後漢書》,建初八年,王景為廬江太守,郡界有故芍陂稻田,景率吏民修起蕪廢,灌田可萬頃,境内豐贍。

    《魏書》志建安五年劉馥修芍陂堰。

    《宋書》高祖遣毛修之複芍陂,灌田數千頃。

    又長沙王義欣鎮壽陽,使參軍殷肅因舊溝引氵卑水入芍陂,溉田萬餘頃。

    自唐、宋、元、明以來,或浚或廢。

    本朝順治十二年,壽州知州李大升又修之。

    真萬世之利也。

    (壽州) ◎淮水 淮水出桐柏山胎簪峰,下有禹廟,廟前有三井,是為淮源。

    自漢以來,治淮者嘗禱之。

    餘至正陽關,必渡淮水,是年淮水大決,淹沒民田以數十萬計,為歎息者久之,乃作詩雲:“淮渎滔滔控數州,東馳千裡未能休。

    幾看禱廟尋三井,安得探源溯上流?秋潦漲時成竄鼠,阪田沒處有浮鷗。

    我來問渡斜陽晚,白草黃沙漫野愁。

    ”(壽州) ◎颍水 颍水出颍州府城北。

    餘自乾隆丁未十月将之汴梁,道出颍川,由太和至周家口,舟行者數日,遇如臯林鐵箫,有詩雲:“颍水流不息,楓林落日黃。

    扁舟獨西走,群雁向南翔。

    兄弟經年别,關河去路長。

    篷窗無限意,還見野鴛鴦(水邊鴛鴦甚多)。

    暮寒泊村店,沽酒認青旗。

    犬吠閉門早,樵歸生月遲。

    喜聞鄉國信,況有故人期。

    相對挑燈坐,舉杯聊酌之。

    ”(阜陽) ◎錢塘江 餘以乾隆乙巳歲春三月始遊錢塘,嗣後往來于浙東西者幾三十餘年。

    其山則有南高峰、北高峰之峻險,其水則有西湖、玉泉之清冽,其寺宇則有淨慈、靈隐之雄壯,其洞壑則有飛來、金鼓之幽深。

    古迹之多,名勝之雅,林木之秀,花鳥之蕃,當為海内第一。

    惟八月之濤最為奇觀,其來如三座雪峰,其聲如百萬軍鼓,心搖目眩,頃刻而至,則天下所無矣。

    按錢塘之号,先于周、秦,見《史記·始皇本紀》。

    至先武肅王築塘捍海,而名益著耳。

    (錢塘) ◎煙雨樓 嘉興府東南有煙雨樓。

    五代時武肅王第六子元為中吳軍節度使,築煙雨樓于氵彪湖之上,即此,又名鴛鴦湖。

    (嘉興) ◎李城 按《史記·吳泰伯世家》,吳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