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八·古迹
關燈
小
中
大
紀載,未必皆親曆其境也。
惟本朝王太初、王季重、潘稼堂、齊巨山四公為得其詳。
然此山周圍數百裡,一丘一壑,一溪一澗,風雲之出沒,花木之興衰,古今不同,随時變幻,移步換形。
即四公者,亦不過領略其大概,豈能窮幽曆險,一一筆之于書?餘遊天台凡兩次,所到之地,百不得一,如讀《史》、《漢》選本,不可謂之讀過《史》、《漢》也。
即如石橋之瀑,險怪百出,桃源之山,壁立萬仞,豈語言筆墨之所能盡?然古人記載,往往言過其實,逾于所見。
孔靈符《會稽記》曰:“懸溜千仞,謂之瀑布。
”《臨海記》曰:“飛泉懸流,千丈如布。
”《啟蒙記注》謂“天台去天不遠,有石橋闊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絕冥之澗”者,皆傳聞之誤。
即如李太白詩所謂“天台四萬八千丈”,又誰為之量丈耶?(天台) ◎桃源洞 桃源洞在天台縣北二十裡十四都護國寺之東,相傳漢永平中劉晨、阮肇遇仙于此。
攢峰疊嶂,左右回環,中有一澗,随山曲折,水窮道盡,則有一洞潛通山足,仰頭一望,但見諸峰插天,殆非人境。
道光五年九月,餘以重修先世會稽郡王墓時過桃源,真奇境也。
(天台) ◎桐柏宮 桐柏宮在天台縣西二十五裡,道家所謂七十二福地之一。
由清溪迤北而入,其路曲折清幽,至宮門,則一望如平疇,四山蒼然,九峰回抱,别有天地。
縣志雲,唐景雲二年,為司馬承祯建,然梁沈約有《桐柏山金庭觀碑記》,則唐以前先有之矣。
至太和、鹹通之間,道士徐靈府、葉藏質新之,元微之、劉處靜為記。
五代開平中,先武肅王重建,名桐柏宮。
至宋大中祥符元年,又改名崇道觀。
觀中有上清閣,閣藏宋太宗、真宗禦書,及高宗所臨晉、唐法帖共五十三卷。
又吳越國王所舍銅像天尊十位,連金銀銅所鑄火焰台座,檀香三清像一龛,計二百六十區;玉花八株,銅三清像,金銀字經二百函;睦親宅昭成太子宮聖迹四十軸,曆代珍襲供奉。
至明吳元年遘火,化為丘墟。
惟存檀香像一區而已。
洪武間重建,永樂中又加新之。
其時尚有唐人碑刻,如《崔尚碑頌》,韓擇木八分書。
本朝雍正間又火,一椽無存。
大吏奏請重建,乾隆初年始訖工。
今觀基雖宏壯,不過十之二三矣。
(天台) ◎李太白書堂 唐李白書堂在華頂峰最高處,相傳太白嘗遊天台,讀書于此。
今為拜經台,高僧修道,結茅其上,四圍築以石城護之,防風雪也。
其下有積水,為王右軍墨池。
(天台) ◎石橋 石橋在天台縣北五十裡,橋之上下有上方廣、下方廣兩寺。
其橋在昙華亭之下,如一龍橫卧于兩崖之間。
其上則雙澗合流,俱由橋下沖激,遂成飛瀑,一落數丈,聲如殷雷,真奇觀也。
(天台) ◎白雲山 台州府城東北隅有白雲山,宋紹興初,有先世賜第,賢穆大長公主所居也。
道光三年三月,餘往台州拜觀唐賜鐵券,曾一至焉。
惟有祠堂三間,左右皆菜圃而已。
(臨海) ◎嚴子陵釣台 七裡泷在嚴州府東北二十裡,乾隆甲寅、乙卯之間,餘往來者凡數次。
其所謂釣台者甚高,台上有嚴公祠,兩側配享者為唐之賀知章、宋之謝臯羽也。
台下急流洶湧,怪石嵯峨,綠樹青山,四圍環繞。
祠旁有嚴氏子孫數家,以奉祀事,多以漁樵為業。
餘有詩雲:“直鈎釣國曲鈎名,富貴原無足重輕。
我亦久忘名利者,合來祠下拜先生。
”“祠堂傾側草蕭蕭,奉祀雲礻乃亦寂寥。
猶有先人家法在,多因避客混漁樵。
”(建德) ◎九仙山烏石山 福建省城藩署前南行裡許曰獅子樓,即五代王審知還珠門也。
又裡許,過保泰橋,其東為九仙山,有定光塔;其西為烏石山,有堅牢塔。
九仙山大石縱橫,疊如樓閣,磨崖題名甚多,其可辨者,小華峰之側有熙甯元年光祿卿、直昭文館、知軍州事程師孟及沈紳、劉彜等七人題名,又廓然台後有紹興壬子程晉道題名,平遠台左方有淳熙丙申陳休齋分書兩題,又紹興二年鄭滋德篆書。
其郡志所載野意亭、丹井、醉石、杏壇諸勝,俱無從蹤迹矣。
烏石山上有李少溫篆書“般若台”三字摩崖,其旁亦有宋人題名,不暇細讀。
堅牢塔凡七級,其第五級有林同穎《造塔記》,有永隆紀年,今俱鑿去,尚露筆尖。
第七級又有僞閩王延曦宮嫔官屬題名,此朱竹、吳志伊輩所未搜求者。
餘嘗賦詩雲:“琅琊建國太匆匆,兩世兵戈一霎中。
負海自居天子座,因山猶築梵王宮。
至今殘石留名姓,細辨題年記永隆。
極目孤城思往事,塔鈴無語怨東風。
”(閩縣) ◎延平津 延平津在福建延平府延福門外,相傳為雷、華沉劍處。
山上有明翠閣、景雲樓、鳳冠岩諸勝。
餘以乾隆六十年二月十六日過此,是日東北風甚急,松杉怒号,桃李無色。
與山僧坐話者久之,有《建河歸棹詩》雲:“建河天下險,說起便生愁。
衆水趨崩壑,群山夾亂流,身居煙霭國,家在木蘭舟。
最怕前灘急,停桡更绾留。
落日張湖坂,奔流勢漸平,急鳴巫峽雨,又激海濤聲。
對飯誰能食,推篷暗自驚。
仙霞望不見,惟有暮雲征。
夜泊延平驿,津頭月一彎。
悲風号獨樹,野火燒空山。
幹莫何時出,鬥牛不可攀。
我來憑吊古,歎息水潺潺。
”(南平)
惟本朝王太初、王季重、潘稼堂、齊巨山四公為得其詳。
然此山周圍數百裡,一丘一壑,一溪一澗,風雲之出沒,花木之興衰,古今不同,随時變幻,移步換形。
即四公者,亦不過領略其大概,豈能窮幽曆險,一一筆之于書?餘遊天台凡兩次,所到之地,百不得一,如讀《史》、《漢》選本,不可謂之讀過《史》、《漢》也。
即如石橋之瀑,險怪百出,桃源之山,壁立萬仞,豈語言筆墨之所能盡?然古人記載,往往言過其實,逾于所見。
孔靈符《會稽記》曰:“懸溜千仞,謂之瀑布。
”《臨海記》曰:“飛泉懸流,千丈如布。
”《啟蒙記注》謂“天台去天不遠,有石橋闊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絕冥之澗”者,皆傳聞之誤。
即如李太白詩所謂“天台四萬八千丈”,又誰為之量丈耶?(天台) ◎桃源洞 桃源洞在天台縣北二十裡十四都護國寺之東,相傳漢永平中劉晨、阮肇遇仙于此。
攢峰疊嶂,左右回環,中有一澗,随山曲折,水窮道盡,則有一洞潛通山足,仰頭一望,但見諸峰插天,殆非人境。
道光五年九月,餘以重修先世會稽郡王墓時過桃源,真奇境也。
(天台) ◎桐柏宮 桐柏宮在天台縣西二十五裡,道家所謂七十二福地之一。
由清溪迤北而入,其路曲折清幽,至宮門,則一望如平疇,四山蒼然,九峰回抱,别有天地。
縣志雲,唐景雲二年,為司馬承祯建,然梁沈約有《桐柏山金庭觀碑記》,則唐以前先有之矣。
至太和、鹹通之間,道士徐靈府、葉藏質新之,元微之、劉處靜為記。
五代開平中,先武肅王重建,名桐柏宮。
至宋大中祥符元年,又改名崇道觀。
觀中有上清閣,閣藏宋太宗、真宗禦書,及高宗所臨晉、唐法帖共五十三卷。
又吳越國王所舍銅像天尊十位,連金銀銅所鑄火焰台座,檀香三清像一龛,計二百六十區;玉花八株,銅三清像,金銀字經二百函;睦親宅昭成太子宮聖迹四十軸,曆代珍襲供奉。
至明吳元年遘火,化為丘墟。
惟存檀香像一區而已。
洪武間重建,永樂中又加新之。
其時尚有唐人碑刻,如《崔尚碑頌》,韓擇木八分書。
本朝雍正間又火,一椽無存。
大吏奏請重建,乾隆初年始訖工。
今觀基雖宏壯,不過十之二三矣。
(天台) ◎李太白書堂 唐李白書堂在華頂峰最高處,相傳太白嘗遊天台,讀書于此。
今為拜經台,高僧修道,結茅其上,四圍築以石城護之,防風雪也。
其下有積水,為王右軍墨池。
(天台) ◎石橋 石橋在天台縣北五十裡,橋之上下有上方廣、下方廣兩寺。
其橋在昙華亭之下,如一龍橫卧于兩崖之間。
其上則雙澗合流,俱由橋下沖激,遂成飛瀑,一落數丈,聲如殷雷,真奇觀也。
(天台) ◎白雲山 台州府城東北隅有白雲山,宋紹興初,有先世賜第,賢穆大長公主所居也。
道光三年三月,餘往台州拜觀唐賜鐵券,曾一至焉。
惟有祠堂三間,左右皆菜圃而已。
(臨海) ◎嚴子陵釣台 七裡泷在嚴州府東北二十裡,乾隆甲寅、乙卯之間,餘往來者凡數次。
其所謂釣台者甚高,台上有嚴公祠,兩側配享者為唐之賀知章、宋之謝臯羽也。
台下急流洶湧,怪石嵯峨,綠樹青山,四圍環繞。
祠旁有嚴氏子孫數家,以奉祀事,多以漁樵為業。
餘有詩雲:“直鈎釣國曲鈎名,富貴原無足重輕。
我亦久忘名利者,合來祠下拜先生。
”“祠堂傾側草蕭蕭,奉祀雲礻乃亦寂寥。
猶有先人家法在,多因避客混漁樵。
”(建德) ◎九仙山烏石山 福建省城藩署前南行裡許曰獅子樓,即五代王審知還珠門也。
又裡許,過保泰橋,其東為九仙山,有定光塔;其西為烏石山,有堅牢塔。
九仙山大石縱橫,疊如樓閣,磨崖題名甚多,其可辨者,小華峰之側有熙甯元年光祿卿、直昭文館、知軍州事程師孟及沈紳、劉彜等七人題名,又廓然台後有紹興壬子程晉道題名,平遠台左方有淳熙丙申陳休齋分書兩題,又紹興二年鄭滋德篆書。
其郡志所載野意亭、丹井、醉石、杏壇諸勝,俱無從蹤迹矣。
烏石山上有李少溫篆書“般若台”三字摩崖,其旁亦有宋人題名,不暇細讀。
堅牢塔凡七級,其第五級有林同穎《造塔記》,有永隆紀年,今俱鑿去,尚露筆尖。
第七級又有僞閩王延曦宮嫔官屬題名,此朱竹、吳志伊輩所未搜求者。
餘嘗賦詩雲:“琅琊建國太匆匆,兩世兵戈一霎中。
負海自居天子座,因山猶築梵王宮。
至今殘石留名姓,細辨題年記永隆。
極目孤城思往事,塔鈴無語怨東風。
”(閩縣) ◎延平津 延平津在福建延平府延福門外,相傳為雷、華沉劍處。
山上有明翠閣、景雲樓、鳳冠岩諸勝。
餘以乾隆六十年二月十六日過此,是日東北風甚急,松杉怒号,桃李無色。
與山僧坐話者久之,有《建河歸棹詩》雲:“建河天下險,說起便生愁。
衆水趨崩壑,群山夾亂流,身居煙霭國,家在木蘭舟。
最怕前灘急,停桡更绾留。
落日張湖坂,奔流勢漸平,急鳴巫峽雨,又激海濤聲。
對飯誰能食,推篷暗自驚。
仙霞望不見,惟有暮雲征。
夜泊延平驿,津頭月一彎。
悲風号獨樹,野火燒空山。
幹莫何時出,鬥牛不可攀。
我來憑吊古,歎息水潺潺。
”(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