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二·藝能
關燈
小
中
大
,亦有粗俗不堪者,其紙雖舊,花樣總不如近今。
自乾隆四十年間蘇、杭、嘉興人始為之,愈出愈奇,争相角勝,然總視畫工之優劣,以定箋之高下。
花樣雖妙,紙質粗松,舍本逐末,可發一笑。
◎豕硯 石之出于端州者,概而名之曰端。
端非一種,種非一類,隻要質理細,發墨易,便是佳硯。
其他名色甚多,如鸲鹆眼、黃龍紋、蕉葉白之類,而石質粗笨,不發墨,則亦安用其名色耶?(近日阮雲台宮保在粵東,又得恩平茶坑石,甚發墨,五色俱有,較端州新坑為優,此前人之所未見) 石之細而發墨者,亦不必端州,即如歙之龍尾、蘇之村,漢宮之瓦當,魏、晉之宮殿磚,松花江之砥石,俱可為硯。
近又以日本國石為硯者,皆出于通州福山一帶,人家牆壁内時時有之,相傳為明時倭寇入江南壓船帶來者,其質堅而細,甚發墨,有黃紫黑三種,莫名其為何石,近亦漸少矣。
餘嘗論豕硯之工,全在乎取材,不必問做手。
如硯材不佳,雖妙手亦何能為耶?曩時在小倉山房識江甯衛凫溪,手段卻好,惟所豕之硯皆是棄材,不過陳設案頭,與假古銅磁飾觀而已。
◎銅匠 鑄銅之法,三代已備,鼎鐘彜器,制度各殊,漢、魏而下,鐵木并用。
至唐、宋始有磁器,磁器行而銅器廢矣。
鮑照詩雲:“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斫複萬镂,上刻秦女攜手仙。
”則知古人之精于此技者,代不乏人,如梁之開皇、唐之開元鑄有造像,宋之宣和、明之宣德鑄有爐瓶,則去古法漸遠矣。
近吳門有甘、王兩姓,能仿造三代彜器,可以亂真。
又嘉定有錢大田者,能仿造壺爵,與古無異;子秉田亦傳其法,嘗為吳盤齋大令鑄祭器十種,為餘鑄金塗塔鐵券。
又有江甯人馮錫與者,為餘鑄如意百柄,蟾镫一具,及帶鈎銅璧、靈鐘清磬、鐵箫、鐵笛、書鎮之屬,亦能仿商、周之嵌金銀,此又甘、王、錢三家所不及也。
自鳴鐘表皆出于西洋,本朝康熙間始進中國,今士大夫家皆用之。
案張鹭《朝野佥載》言武後如意中海州進一匠,能造十二辰車,回轅正南則午門開,有一人騎馬出,手持一牌,上書“午時”二字,如旋機玉衡十二時,循環不爽,則唐時已有之矣。
近廣州、江甯、蘇州工匠亦能造,然較西法究隔一層。
測十二時者,古來惟有漏壺,而後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月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風雨,則不可用矣。
嘗見京師天主堂又有寒暑表、陰晴表,其法不傳于中國,惟自鳴鐘表不論日夜風雨,皆可用。
推此法而行之,故測天象又作渾天儀,以南北定極,衆星旋轉,玩二十八宿于股掌之間,法妙矣。
而近時婺源齊梅麓員外又倩工作中星儀,外盤分天度為二十四氣,每一氣分十五日,内盤分十二時為三百六十刻,無論日夜,能知某時某刻某星在某度,毫發不爽,令天星旋轉,時刻運行,一望而知,是開千古以來未有之能事,誠精微之極至矣。
其法日間開鐘對定時刻,然後移星盤之節氣,線與時針切(如立春第一日,則将時針切立春第一線)。
則得真正中星;如夜間開鐘對定中星,然後移時針與星盤之節氣線切,則得真正時刻。
◎玉工 攻玉之工,古尚質樸,今尚工細,故古玉器中以宋做為最精,而本朝制作較宋尤精,此亦商質周文之義也。
近三十年來玉工漸漸改業,則賤金玉而貴粟菽矣。
◎周制 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創此法,故名周制。
其法以金銀、寶石、真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玳瑁、車渠、青金、綠松、螺甸、象牙、密蠟、沉香為之,雕成山水、人物、樹木、樓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
大而屏風、桌倚、窗、書架,小則筆床、茶具、硯匣、書箱,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未有之奇玩也。
乾隆中有王國琛、盧映之輩,精于此技。
今映之孫葵生亦能之。
嘉慶十九年,圓明園新構竹園一所,上夏日納涼處。
其年八月,有旨命兩淮鹽政承辦紫檀裝修大小二百餘件,其花樣曰榴開百子,曰萬代長春,曰芝仙祝壽。
二十二年十二月,圓明園接秀山房落成,又有旨命兩淮鹽政承辦紫檀窗棂二百餘扇,鸠工一千餘人,其窗皆高九尺二寸,又多寶架三座,高一丈二尺,地罩三座,高一丈二尺,俱用周制,其花樣又有曰萬壽長春,曰九秋同慶,曰福增貴子,曰壽獻蘭孫,諸名色皆上所親頒。
◎刻書 刻書以宋刻為上,至元時翻宋,尚有佳者。
有明中葉,寫書匠改為方筆,非顔非歐,已不成字,近時則愈惡劣,無筆畫可尋矣。
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刻之書,如《佩文齋書畫譜》、《骈字類編》、《淵鑒類函》及《五禮通考》諸書,尚有好手。
今則寫刻愈劣,而價愈貴矣,豈亦有運會使然耶? ◎裝潢 裝潢以本朝為第一,各省之中以蘇工為第一。
然而雖有好手,亦要取料淨,運帚勻,用漿宿,工夫深,方稱善也。
乾隆中,高宗深于賞鑒,凡海内得宋、元、明人書畫者,必使蘇工裝潢。
其時海内收藏家有畢秋帆尚書、陳望之中丞、吳杜村觀察為之提獎,故秦長年、徐名揚、張子元、戴彙昌諸工,皆名噪一時。
今書畫久不行,不過好事士大夫家略有所藏,亦不精究裝法,故工于此者日漸日少矣。
◎成衣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甯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甯波人也。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詢主人之性情、年紀、狀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獨不言尺寸。
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長而後短。
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後長。
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身仄。
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緩者,宜衣長。
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問耶?”餘謂斯匠可與言成衣矣。
今之成衣者辄以舊衣定尺寸,以新樣為時尚,不知短長之理,先蓄觑觎之心,不論男
自乾隆四十年間蘇、杭、嘉興人始為之,愈出愈奇,争相角勝,然總視畫工之優劣,以定箋之高下。
花樣雖妙,紙質粗松,舍本逐末,可發一笑。
◎豕硯 石之出于端州者,概而名之曰端。
端非一種,種非一類,隻要質理細,發墨易,便是佳硯。
其他名色甚多,如鸲鹆眼、黃龍紋、蕉葉白之類,而石質粗笨,不發墨,則亦安用其名色耶?(近日阮雲台宮保在粵東,又得恩平茶坑石,甚發墨,五色俱有,較端州新坑為優,此前人之所未見) 石之細而發墨者,亦不必端州,即如歙之龍尾、蘇之村,漢宮之瓦當,魏、晉之宮殿磚,松花江之砥石,俱可為硯。
近又以日本國石為硯者,皆出于通州福山一帶,人家牆壁内時時有之,相傳為明時倭寇入江南壓船帶來者,其質堅而細,甚發墨,有黃紫黑三種,莫名其為何石,近亦漸少矣。
餘嘗論豕硯之工,全在乎取材,不必問做手。
如硯材不佳,雖妙手亦何能為耶?曩時在小倉山房識江甯衛凫溪,手段卻好,惟所豕之硯皆是棄材,不過陳設案頭,與假古銅磁飾觀而已。
◎銅匠 鑄銅之法,三代已備,鼎鐘彜器,制度各殊,漢、魏而下,鐵木并用。
至唐、宋始有磁器,磁器行而銅器廢矣。
鮑照詩雲:“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斫複萬镂,上刻秦女攜手仙。
”則知古人之精于此技者,代不乏人,如梁之開皇、唐之開元鑄有造像,宋之宣和、明之宣德鑄有爐瓶,則去古法漸遠矣。
近吳門有甘、王兩姓,能仿造三代彜器,可以亂真。
又嘉定有錢大田者,能仿造壺爵,與古無異;子秉田亦傳其法,嘗為吳盤齋大令鑄祭器十種,為餘鑄金塗塔鐵券。
又有江甯人馮錫與者,為餘鑄如意百柄,蟾镫一具,及帶鈎銅璧、靈鐘清磬、鐵箫、鐵笛、書鎮之屬,亦能仿商、周之嵌金銀,此又甘、王、錢三家所不及也。
自鳴鐘表皆出于西洋,本朝康熙間始進中國,今士大夫家皆用之。
案張鹭《朝野佥載》言武後如意中海州進一匠,能造十二辰車,回轅正南則午門開,有一人騎馬出,手持一牌,上書“午時”二字,如旋機玉衡十二時,循環不爽,則唐時已有之矣。
近廣州、江甯、蘇州工匠亦能造,然較西法究隔一層。
測十二時者,古來惟有漏壺,而後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月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風雨,則不可用矣。
嘗見京師天主堂又有寒暑表、陰晴表,其法不傳于中國,惟自鳴鐘表不論日夜風雨,皆可用。
推此法而行之,故測天象又作渾天儀,以南北定極,衆星旋轉,玩二十八宿于股掌之間,法妙矣。
而近時婺源齊梅麓員外又倩工作中星儀,外盤分天度為二十四氣,每一氣分十五日,内盤分十二時為三百六十刻,無論日夜,能知某時某刻某星在某度,毫發不爽,令天星旋轉,時刻運行,一望而知,是開千古以來未有之能事,誠精微之極至矣。
其法日間開鐘對定時刻,然後移星盤之節氣,線與時針切(如立春第一日,則将時針切立春第一線)。
則得真正中星;如夜間開鐘對定中星,然後移時針與星盤之節氣線切,則得真正時刻。
◎玉工 攻玉之工,古尚質樸,今尚工細,故古玉器中以宋做為最精,而本朝制作較宋尤精,此亦商質周文之義也。
近三十年來玉工漸漸改業,則賤金玉而貴粟菽矣。
◎周制 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創此法,故名周制。
其法以金銀、寶石、真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玳瑁、車渠、青金、綠松、螺甸、象牙、密蠟、沉香為之,雕成山水、人物、樹木、樓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
大而屏風、桌倚、窗、書架,小則筆床、茶具、硯匣、書箱,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未有之奇玩也。
乾隆中有王國琛、盧映之輩,精于此技。
今映之孫葵生亦能之。
嘉慶十九年,圓明園新構竹園一所,上夏日納涼處。
其年八月,有旨命兩淮鹽政承辦紫檀裝修大小二百餘件,其花樣曰榴開百子,曰萬代長春,曰芝仙祝壽。
二十二年十二月,圓明園接秀山房落成,又有旨命兩淮鹽政承辦紫檀窗棂二百餘扇,鸠工一千餘人,其窗皆高九尺二寸,又多寶架三座,高一丈二尺,地罩三座,高一丈二尺,俱用周制,其花樣又有曰萬壽長春,曰九秋同慶,曰福增貴子,曰壽獻蘭孫,諸名色皆上所親頒。
◎刻書 刻書以宋刻為上,至元時翻宋,尚有佳者。
有明中葉,寫書匠改為方筆,非顔非歐,已不成字,近時則愈惡劣,無筆畫可尋矣。
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刻之書,如《佩文齋書畫譜》、《骈字類編》、《淵鑒類函》及《五禮通考》諸書,尚有好手。
今則寫刻愈劣,而價愈貴矣,豈亦有運會使然耶? ◎裝潢 裝潢以本朝為第一,各省之中以蘇工為第一。
然而雖有好手,亦要取料淨,運帚勻,用漿宿,工夫深,方稱善也。
乾隆中,高宗深于賞鑒,凡海内得宋、元、明人書畫者,必使蘇工裝潢。
其時海内收藏家有畢秋帆尚書、陳望之中丞、吳杜村觀察為之提獎,故秦長年、徐名揚、張子元、戴彙昌諸工,皆名噪一時。
今書畫久不行,不過好事士大夫家略有所藏,亦不精究裝法,故工于此者日漸日少矣。
◎成衣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甯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甯波人也。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詢主人之性情、年紀、狀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獨不言尺寸。
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長而後短。
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後長。
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身仄。
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緩者,宜衣長。
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問耶?”餘謂斯匠可與言成衣矣。
今之成衣者辄以舊衣定尺寸,以新樣為時尚,不知短長之理,先蓄觑觎之心,不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