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二·藝能
關燈
小
中
大
士、蕪湖黃左田尚書、上海趙謙士侍郎、揚州江秋史侍禦、江甯司馬達甫舍人,又有紅蘭主人與英夢禅、董元鏡、趙佩德諸公,俱有秦、漢印癖者也。
汪繡峰啟淑,歙之綿潭人。
家本素封,以資為戶部員外郎。
喜藏古今文籍字畫,尤酷嗜印章,搜羅漢、魏、晉、唐、宋、元、明人印極多,凡金銀、玉石、瑪瑙、珊瑚、水晶、青金、蜜蠟、青田、昌化、壽山及銅磁、象牙、黃楊、檀香、竹根諸印,一見辄收,至數萬枚,集有《讠刃庵集古印存》二十四卷,又刻《飛鴻堂印譜》三集,皆延近時諸名家攢集而成,海内傳為至寶。
餘在秋帆尚書家,與繡峰時相過從,見餘案頭有一銅印鼻鈕刻“楊恽”二字,的是漢人。
繡峰欲豪奪,餘不許,遂長跪不起,不得已,笑而贈之。
其風趣如此。
惟少鑒别,不論精粗美惡,皆為珍重,亦見其好之笃也。
自稱“印癖先生”。
餘頗嗜篆刻,十五六時始見吳江張雨槐,是專學顧雲美、陳陽山者。
比長,聞光福鎮有徐翁友竹亦擅此技,乃投刺谒之,一見傾倒,因得見所刻《西京職官印錄》八卷。
是按《前漢書·百官公卿表》為之考正,如淮陰侯韓信、ガ侯蕭何,依次刻之,吳中篆刻,自雲美後又一變矣。
近時模印者,辄效法陳曼生司馬。
餘以為不然。
司馬篆法未嘗不精,實是丁龍泓一派,偶一為之可也,若以為可法者,其在天都諸君乎?蓋天都人俱從程穆倩入手,而上追秦、漢,無有元、明人惡習,所謂刻鹄不成尚類鹜者也。
他如江甯之張止原、蔡伯海,錫山之嵇道昆、吳鏡江,揚州之程漱泉、王古靈,長洲之吳介祉、張容庭,海鹽之張文魚,泾縣之胡海漁,仁和之陳秋堂,虞山之屈元安,華亭之徐漁村,武進之鄒牧村,皆有可觀,亦何必一定法曼生耶? ◎刻碑 自漢、魏、六朝、唐、宋、元、明以來,碑闆不下千萬種,其書丹之人,有大家書,有名家書,亦有并不以書名而随手屬筆者。
總視刻人之優劣,以分書之高下,雖姿态如虞、褚,嚴勁如歐、顔,若刻手平常,遂成惡劄。
至如《唐騎都尉李文墓志》,其結體用筆,全與《磚塔銘》相似,王虛舟雲必是敬客一手書,而刻手惡劣,較《磚塔銘》竟有天壤之隔。
又《西平王李晟碑》,是裴晉公撰文,在柳誠懸當日書碑時,自然極力用意之作,乃如市儈村夫之筆,與《玄秘塔》截然兩途,真不可解也。
唐人碑版如此類者甚多,其實皆刻手優劣之故。
大凡刻手優劣,如作書作畫,全仗天分。
天分高則姿态橫溢,如劉雨若之刻《快雪堂帖》,管一虬之刻《洛神十三行》是也。
文氏《停雲館帖》,章簡甫所刻也。
然惟刻晉、唐小楷一卷最為得筆,其餘皆俗工所為,了無意趣。
書法一道,一代有一代之名人,而刻碑者亦一時有一時之能手,需其人與書碑者日相往來,看其用筆,如為人寫照,必親見其人而後能肖其面目、精神,方稱能事,所謂下真迹一等也。
世所傳兩晉、六朝、唐、宋碑刻,其面目尚有存者,至于各種法帖,大率皆由拓本赝本轉轉模勒,不特對照寫照,且不知其所寫何人,又烏能辨其面目、精神耶?吾故曰藏帖不如看碑,與其臨帖之假精神,不如看碑之真面目。
刻手不可不知書法,又不可工于書法。
假如其人能書,自然胸有成見,則恐其将他人之筆法,改成自己之面貌;如其人不能書,胸無成見,則又恐其依樣胡蘆,形同木偶,是與石工木匠雕刻花紋何異哉? 刻行楷書似難而實易,刻篆隸書似易而實難。
蓋刻人自幼先從行楷入手,未有先刻篆隸者,猶童蒙學書,自然先習行楷,行楷工深,再進篆隸。
今人刻行楷尚不精,況篆隸乎? ◎選毫 筆以吳興人制者為佳,其所謂狼毫、兔毫、羊毫、兼毫者,各極其妙。
然毫之中有剛柔利鈍之不同,南北中山之互異。
每一枝筆,隻要選其最健者二三根入其中,則用之經年不敗,謂之選毫。
相傳趙松雪能自制筆,取千百枝筆試之,其中必有健者數十枝,則取數十枝拆開,選最健之毫并為一枝,如此則得心應手,一枝筆可用五六年,此其所以妙也。
諺雲“能書不擇筆”,實妄言耳。
大凡書家以小筆書大字必薄,以大筆書小字必厚,其勢然也。
功夫淺則薄,功夫深則厚,其理然也。
餘幼時聞老輩作書,有取香火燒其筆尖,然後用之者,故其書秃,無有鋒穎,以此為厚,不亦謬乎! ◎制墨 昔人有雲,筆陳如草,墨陳如寶。
所謂陳者,欲其多隔幾年,稍脫火性耳,未必指唐、宋之墨始為陳也。
今人言古墨者,辄曰李廷、潘谷,否則程君房、方于魯,甚至有每一笏直數十百金者,其實皆無所用。
餘嘗見诒晉齋主人及劉文清公書,凡用古墨者,不論卷冊大小幅,皆模糊,滿紙如滲如污。
蓋墨古則膠脫,膠脫則不可用,任其煙之細,制之精,實無所取,不過置案頭飾觀而已。
《說文》:“墨者,黑也。
”松煙所成,隻要煙細。
東坡所謂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
近時曹素功、詹子雲、方密庵、汪節庵輩所制者,俱可用。
如取煙不細,終成棄物。
◎捶紙 紙類不一,各随所制。
近時常用者不過竹料綿料兩種,竹料用之印書,綿料用之寫字。
然紙質雖細,總有灰性存乎其間,落筆辄滲。
若欲去其灰性,必用糯米漿,或白芨水,或清膠水拖之,然後卷在木杆上,以椎千捶萬捶,則灰性去而紙質堅。
米南宮制紙亦用是法。
若欲灰性自退,非百餘年不可,然其質仍松不可用也。
箋紙近以杭州制者為佳,捶箋粉箋蠟箋俱可用,蓋杭粉細,水色峭,制度精,松江、蘇州俱所不及也。
有虛白齋制者,海内盛傳,以梁山舟侍講稱之得名。
餘終嫌其膠礬太重,不能垂久。
書箋花樣多端,大約起于唐、宋,所謂衍波箋、浣花箋,今皆不傳。
每見元、明人書劄中有印花砑花精妙絕倫者
汪繡峰啟淑,歙之綿潭人。
家本素封,以資為戶部員外郎。
喜藏古今文籍字畫,尤酷嗜印章,搜羅漢、魏、晉、唐、宋、元、明人印極多,凡金銀、玉石、瑪瑙、珊瑚、水晶、青金、蜜蠟、青田、昌化、壽山及銅磁、象牙、黃楊、檀香、竹根諸印,一見辄收,至數萬枚,集有《讠刃庵集古印存》二十四卷,又刻《飛鴻堂印譜》三集,皆延近時諸名家攢集而成,海内傳為至寶。
餘在秋帆尚書家,與繡峰時相過從,見餘案頭有一銅印鼻鈕刻“楊恽”二字,的是漢人。
繡峰欲豪奪,餘不許,遂長跪不起,不得已,笑而贈之。
其風趣如此。
惟少鑒别,不論精粗美惡,皆為珍重,亦見其好之笃也。
自稱“印癖先生”。
餘頗嗜篆刻,十五六時始見吳江張雨槐,是專學顧雲美、陳陽山者。
比長,聞光福鎮有徐翁友竹亦擅此技,乃投刺谒之,一見傾倒,因得見所刻《西京職官印錄》八卷。
是按《前漢書·百官公卿表》為之考正,如淮陰侯韓信、ガ侯蕭何,依次刻之,吳中篆刻,自雲美後又一變矣。
近時模印者,辄效法陳曼生司馬。
餘以為不然。
司馬篆法未嘗不精,實是丁龍泓一派,偶一為之可也,若以為可法者,其在天都諸君乎?蓋天都人俱從程穆倩入手,而上追秦、漢,無有元、明人惡習,所謂刻鹄不成尚類鹜者也。
他如江甯之張止原、蔡伯海,錫山之嵇道昆、吳鏡江,揚州之程漱泉、王古靈,長洲之吳介祉、張容庭,海鹽之張文魚,泾縣之胡海漁,仁和之陳秋堂,虞山之屈元安,華亭之徐漁村,武進之鄒牧村,皆有可觀,亦何必一定法曼生耶? ◎刻碑 自漢、魏、六朝、唐、宋、元、明以來,碑闆不下千萬種,其書丹之人,有大家書,有名家書,亦有并不以書名而随手屬筆者。
總視刻人之優劣,以分書之高下,雖姿态如虞、褚,嚴勁如歐、顔,若刻手平常,遂成惡劄。
至如《唐騎都尉李文墓志》,其結體用筆,全與《磚塔銘》相似,王虛舟雲必是敬客一手書,而刻手惡劣,較《磚塔銘》竟有天壤之隔。
又《西平王李晟碑》,是裴晉公撰文,在柳誠懸當日書碑時,自然極力用意之作,乃如市儈村夫之筆,與《玄秘塔》截然兩途,真不可解也。
唐人碑版如此類者甚多,其實皆刻手優劣之故。
大凡刻手優劣,如作書作畫,全仗天分。
天分高則姿态橫溢,如劉雨若之刻《快雪堂帖》,管一虬之刻《洛神十三行》是也。
文氏《停雲館帖》,章簡甫所刻也。
然惟刻晉、唐小楷一卷最為得筆,其餘皆俗工所為,了無意趣。
書法一道,一代有一代之名人,而刻碑者亦一時有一時之能手,需其人與書碑者日相往來,看其用筆,如為人寫照,必親見其人而後能肖其面目、精神,方稱能事,所謂下真迹一等也。
世所傳兩晉、六朝、唐、宋碑刻,其面目尚有存者,至于各種法帖,大率皆由拓本赝本轉轉模勒,不特對照寫照,且不知其所寫何人,又烏能辨其面目、精神耶?吾故曰藏帖不如看碑,與其臨帖之假精神,不如看碑之真面目。
刻手不可不知書法,又不可工于書法。
假如其人能書,自然胸有成見,則恐其将他人之筆法,改成自己之面貌;如其人不能書,胸無成見,則又恐其依樣胡蘆,形同木偶,是與石工木匠雕刻花紋何異哉? 刻行楷書似難而實易,刻篆隸書似易而實難。
蓋刻人自幼先從行楷入手,未有先刻篆隸者,猶童蒙學書,自然先習行楷,行楷工深,再進篆隸。
今人刻行楷尚不精,況篆隸乎? ◎選毫 筆以吳興人制者為佳,其所謂狼毫、兔毫、羊毫、兼毫者,各極其妙。
然毫之中有剛柔利鈍之不同,南北中山之互異。
每一枝筆,隻要選其最健者二三根入其中,則用之經年不敗,謂之選毫。
相傳趙松雪能自制筆,取千百枝筆試之,其中必有健者數十枝,則取數十枝拆開,選最健之毫并為一枝,如此則得心應手,一枝筆可用五六年,此其所以妙也。
諺雲“能書不擇筆”,實妄言耳。
大凡書家以小筆書大字必薄,以大筆書小字必厚,其勢然也。
功夫淺則薄,功夫深則厚,其理然也。
餘幼時聞老輩作書,有取香火燒其筆尖,然後用之者,故其書秃,無有鋒穎,以此為厚,不亦謬乎! ◎制墨 昔人有雲,筆陳如草,墨陳如寶。
所謂陳者,欲其多隔幾年,稍脫火性耳,未必指唐、宋之墨始為陳也。
今人言古墨者,辄曰李廷、潘谷,否則程君房、方于魯,甚至有每一笏直數十百金者,其實皆無所用。
餘嘗見诒晉齋主人及劉文清公書,凡用古墨者,不論卷冊大小幅,皆模糊,滿紙如滲如污。
蓋墨古則膠脫,膠脫則不可用,任其煙之細,制之精,實無所取,不過置案頭飾觀而已。
《說文》:“墨者,黑也。
”松煙所成,隻要煙細。
東坡所謂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
近時曹素功、詹子雲、方密庵、汪節庵輩所制者,俱可用。
如取煙不細,終成棄物。
◎捶紙 紙類不一,各随所制。
近時常用者不過竹料綿料兩種,竹料用之印書,綿料用之寫字。
然紙質雖細,總有灰性存乎其間,落筆辄滲。
若欲去其灰性,必用糯米漿,或白芨水,或清膠水拖之,然後卷在木杆上,以椎千捶萬捶,則灰性去而紙質堅。
米南宮制紙亦用是法。
若欲灰性自退,非百餘年不可,然其質仍松不可用也。
箋紙近以杭州制者為佳,捶箋粉箋蠟箋俱可用,蓋杭粉細,水色峭,制度精,松江、蘇州俱所不及也。
有虛白齋制者,海内盛傳,以梁山舟侍講稱之得名。
餘終嫌其膠礬太重,不能垂久。
書箋花樣多端,大約起于唐、宋,所謂衍波箋、浣花箋,今皆不傳。
每見元、明人書劄中有印花砑花精妙絕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