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收藏
關燈
小
中
大
◎總論
收藏書畫,與文章、經濟全不相關,原是可有可無之物。
然而有笃好為性命者,似覺玩物喪志;有視為土苴者,亦未免俗不可醫。
餘嘗論之,其為人也多文,雖不知書畫,可也;其為人也無文,雖知書畫,不可也。
大約千人之中,難得一人愛之,即愛之而不得其愛之之道,雖金題玉躞,插架盈箱,亦何異于市中之骨董鋪邪? 考訂之與詞章,固是兩途,賞鑒之與考訂,亦截然相反,有賞鑒而不知考訂者,有考訂而不明賞鑒者。
宋、元人皆不講考訂,故所見書畫題跋殊空疏不切,至明之文衡山、都元敬、王州諸人,始兼考訂。
若本朝朱竹、何義門、王虛舟輩,則專精考訂矣;然物之真僞,恐未免疏略。
收藏書畫有三等,一曰賞鑒,二曰好事,三曰謀利。
米海嶽、趙松雪、文衡山、董思翁等為賞鑒,秦會之、賈秋壑、嚴分宜、項墨林等為好事。
若以此為謀利計,則臨模百出,作僞萬端,以取他人财物,不過市井之小人而已矣,何足與論書畫耶! 看書畫亦有三等,至真至妙者為上等,妙而不真為中等,真而不妙為下等。
上等為随珠和璧,中等為優孟衣冠,下等是千裡馬骨矣。
然而亦要天分,亦要工夫,又須見聞,又須博雅,四者缺一不可。
詩文有一日之短長,書畫有一時之興會,雖真而乏佳趣,吾無取也。
《清河書畫舫》謂看字畫須具金剛眼力,鞫盜心思,乃能看得真切。
餘以為不然。
看字畫如對可人韻士,一望而知為多才尚雅,可與終日坐而不厭不倦者,并不比作文論古,必用全力赴之,隻要心平氣和,至公無私,毋惑人言,便為妙訣。
看得真則萬象畢呈,見得多自百不失一。
然而亦有天分存乎其間,并不在學問之深長,詩書之廣博也。
晉、唐名迹,品題甚少,即有品題,不過觀款題名而已。
至宋、元人始尚題詠,題得好益增名貴,題得不好益增厭惡。
至明之項墨林,則專用收藏鑒賞名号圖章見長,直是書畫遭劫,不可謂之品題也。
餘見某翰林題思翁山水卷,以文衡山用筆比拟之,是隔雲山一萬重矣。
國初北平孫退谷築萬卷樓,藏書甚富,而賞鑒書畫尤精,著有《庚子銷夏記》八卷。
退谷殁後,其物大半歸黃昆圃家,而散于海内者亦複不少。
如記中所載之唐僧懷素小草《千文》、歐陽文忠《集古錄跋尾》、黃山谷《松風閣詩》、朱晦翁《城南二十詠》、貫休《羅漢》、易元吉《猴貓圖》、宣和禦題《十八學士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趙榮祿書陶詩小楷及《枯樹賦》,餘皆親見之。
高江村嘗言,世人之好法書名畫而必欲竭資力以事收蓄,與決性命以饕富貴者何異?其言甚确。
然觀其有小印一枚,曰“江村三十年精力所聚”,可見其好之笃,嗜之深,未必能作雲煙過眼觀也。
《銷夏錄》中之物亦有真有僞,如蘇文忠《送安國教授詩》有陳石間跋者,今藏家黼堂侍郎家,的是雙鈎廓填,而江村亦收蓄之視為至寶,何也? 收藏書畫是雅事,原似雲煙過眼,可以過而不留,若一貪戀,便生觑觎之心,變雅而為俗矣。
試觀古來收藏家,從無有傳之數百年子孫尚能守者。
有明一代書家,前有三宋二沈,後有文、祝、董思翁諸公,此其最著者,其餘如吳匏庵、李貞伯、陸子傳、王雅宜、張東海、婁孟堅、陳魯南、王百谷、周公瑕之流,亦稱善書,可為案頭珍玩。
大約明之士大夫,不以直聲廷杖,則以書畫名家,此亦一時習氣也。
有明一代畫家,盛推文、沈、唐、仇為諸家之冠,然而可傳者尚多,如王孟端、戴文進、杜東原、姚公绶、陶雲湖、呂廷振、周東村、陳道複、王仲山、袁叔明、陸包山、宋石門、王酉室、錢叔寶、謝樗仙、趙文度、張君度、孫雪居、丁南羽、莫秋水、董思白、楊龍友、陳仲醇、李長蘅輩,亦卓然成家。
近時收藏書畫者,辄曰宋、元,宋、元豈易言哉?即有一二卷冊條幅,又為海内士大夫家珍秘,反不如降格相從,收取明人之易為力耳。
◎唐 玄宗《頌》,紙本,高七寸八分,長五尺八寸,紙凡四接,岐縫内俱有“開元”二字小印。
結構精嚴,筆法敷暢,迥非唐以後人所能為之。
有蔡京、蔡卞二跋,前後俱有宣和、政和小玺,蓋宋時曾入内府者。
相傳尚有黃山谷一跋,已亡之矣。
謹案禦刻《三希堂法帖》第二十七冊有明洪武初人林佑跋語雲:“唐玄宗《頌》,宋時藏于秘府,徽宗朝有千數集于後苑龍翔池,遂出此卷示蔡京、蔡卞,因題于後。
宋亡,卷遂流落民間,為指揮方明謙得之。
佑謂玄宗有一李林甫,徽宗有一蔡京,正鸱枭蔽日、鳳皇遠避之時,雖有數萬,何益于治亂存亡哉?”據此,則知卷後不止失去山谷一跋也。
今刻《經訓堂帖》者,即此本。
歐陽率更《夢奠帖》真迹,計七十八字。
宋時曾入禦府,有“悅生圖書”,則知又是賈秋壑家中物也。
後有趙子昂、郭天錫二題。
乾隆戊申歲,太倉畢竹癡員外曾購得,呈其兄秋帆先生,先生以“夢奠”二字非吉語,旋複還之。
餘時在先生河南節署,一見,後不知所歸。
虞秘監書《汝南公主墓志》,起草凡十八行。
有李東陽、莫是龍、王世貞、毛、王鴻儒、陳繼儒、文嘉、嚴澄諸題,又錢谷、張鳳翼、獻翼觀款,相傳是王敬美奉常家故物也。
敬美謂其蕭散虛和,風流姿态,種種有筆外意,高可以入《蘭亭》、《頭眩方》之室,卑亦在《枯樹賦》上,其稱重如此。
張氏《清河書畫肪》則定為米元章臨本。
餘亦未敢視其必真,然董思翁曾刻入《戲鴻堂帖》,金壇王肯堂太史又模入《郁岡齋帖》,經諸賞鑒家品題,自足寶貴耳。
顔魯公《竹山書堂聯句詩》真迹,書于絹素,雄古渾厚,用墨如漆,迥非後人所能模仿。
國初藏真定梁相國家,刻入《秋碧堂帖》者是也。
乾隆辛亥歲,為畢秋帆先生所得。
先生殁後,圖籍星散,又為揚州吳杜村觀察所有。
嘉慶丁卯歲,粵東李載園太守來吳門,攜有杜少陵《贈衛八處士》詩墨迹卷,其書皆狂草,如張長史筆意,而杜村觀察适至,顔冊亦在箧中,餘因邀二君各持墨迹,同觀于虎丘懷杜閣下。
餘笑曰:“顔、杜生于同時,而未及一面,今千百年後使兩公真迹聚于一堂,實吾三人作介紹也。
”按《新唐書》,天寶十二載,安祿山反,魯公守平原,少陵避走三川。
後魯公以元載謗貶湖州、在大曆初年,正少陵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時也。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迹在上清瓊宮陰陽通真秘符之前,即海昌陳氏《藏真帖》祖本,其最後十二行是《藏真》之所阙也。
按《靈飛經》為唐開元廿六年玉真長公主奉敕寫,元袁清容始定為鐘紹
然而有笃好為性命者,似覺玩物喪志;有視為土苴者,亦未免俗不可醫。
餘嘗論之,其為人也多文,雖不知書畫,可也;其為人也無文,雖知書畫,不可也。
大約千人之中,難得一人愛之,即愛之而不得其愛之之道,雖金題玉躞,插架盈箱,亦何異于市中之骨董鋪邪? 考訂之與詞章,固是兩途,賞鑒之與考訂,亦截然相反,有賞鑒而不知考訂者,有考訂而不明賞鑒者。
宋、元人皆不講考訂,故所見書畫題跋殊空疏不切,至明之文衡山、都元敬、王州諸人,始兼考訂。
若本朝朱竹、何義門、王虛舟輩,則專精考訂矣;然物之真僞,恐未免疏略。
收藏書畫有三等,一曰賞鑒,二曰好事,三曰謀利。
米海嶽、趙松雪、文衡山、董思翁等為賞鑒,秦會之、賈秋壑、嚴分宜、項墨林等為好事。
若以此為謀利計,則臨模百出,作僞萬端,以取他人财物,不過市井之小人而已矣,何足與論書畫耶! 看書畫亦有三等,至真至妙者為上等,妙而不真為中等,真而不妙為下等。
上等為随珠和璧,中等為優孟衣冠,下等是千裡馬骨矣。
然而亦要天分,亦要工夫,又須見聞,又須博雅,四者缺一不可。
詩文有一日之短長,書畫有一時之興會,雖真而乏佳趣,吾無取也。
《清河書畫舫》謂看字畫須具金剛眼力,鞫盜心思,乃能看得真切。
餘以為不然。
看字畫如對可人韻士,一望而知為多才尚雅,可與終日坐而不厭不倦者,并不比作文論古,必用全力赴之,隻要心平氣和,至公無私,毋惑人言,便為妙訣。
看得真則萬象畢呈,見得多自百不失一。
然而亦有天分存乎其間,并不在學問之深長,詩書之廣博也。
晉、唐名迹,品題甚少,即有品題,不過觀款題名而已。
至宋、元人始尚題詠,題得好益增名貴,題得不好益增厭惡。
至明之項墨林,則專用收藏鑒賞名号圖章見長,直是書畫遭劫,不可謂之品題也。
餘見某翰林題思翁山水卷,以文衡山用筆比拟之,是隔雲山一萬重矣。
國初北平孫退谷築萬卷樓,藏書甚富,而賞鑒書畫尤精,著有《庚子銷夏記》八卷。
退谷殁後,其物大半歸黃昆圃家,而散于海内者亦複不少。
如記中所載之唐僧懷素小草《千文》、歐陽文忠《集古錄跋尾》、黃山谷《松風閣詩》、朱晦翁《城南二十詠》、貫休《羅漢》、易元吉《猴貓圖》、宣和禦題《十八學士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趙榮祿書陶詩小楷及《枯樹賦》,餘皆親見之。
高江村嘗言,世人之好法書名畫而必欲竭資力以事收蓄,與決性命以饕富貴者何異?其言甚确。
然觀其有小印一枚,曰“江村三十年精力所聚”,可見其好之笃,嗜之深,未必能作雲煙過眼觀也。
《銷夏錄》中之物亦有真有僞,如蘇文忠《送安國教授詩》有陳石間跋者,今藏家黼堂侍郎家,的是雙鈎廓填,而江村亦收蓄之視為至寶,何也? 收藏書畫是雅事,原似雲煙過眼,可以過而不留,若一貪戀,便生觑觎之心,變雅而為俗矣。
試觀古來收藏家,從無有傳之數百年子孫尚能守者。
有明一代書家,前有三宋二沈,後有文、祝、董思翁諸公,此其最著者,其餘如吳匏庵、李貞伯、陸子傳、王雅宜、張東海、婁孟堅、陳魯南、王百谷、周公瑕之流,亦稱善書,可為案頭珍玩。
大約明之士大夫,不以直聲廷杖,則以書畫名家,此亦一時習氣也。
有明一代畫家,盛推文、沈、唐、仇為諸家之冠,然而可傳者尚多,如王孟端、戴文進、杜東原、姚公绶、陶雲湖、呂廷振、周東村、陳道複、王仲山、袁叔明、陸包山、宋石門、王酉室、錢叔寶、謝樗仙、趙文度、張君度、孫雪居、丁南羽、莫秋水、董思白、楊龍友、陳仲醇、李長蘅輩,亦卓然成家。
近時收藏書畫者,辄曰宋、元,宋、元豈易言哉?即有一二卷冊條幅,又為海内士大夫家珍秘,反不如降格相從,收取明人之易為力耳。
◎唐 玄宗《頌》,紙本,高七寸八分,長五尺八寸,紙凡四接,岐縫内俱有“開元”二字小印。
結構精嚴,筆法敷暢,迥非唐以後人所能為之。
有蔡京、蔡卞二跋,前後俱有宣和、政和小玺,蓋宋時曾入内府者。
相傳尚有黃山谷一跋,已亡之矣。
謹案禦刻《三希堂法帖》第二十七冊有明洪武初人林佑跋語雲:“唐玄宗《頌》,宋時藏于秘府,徽宗朝有千數集于後苑龍翔池,遂出此卷示蔡京、蔡卞,因題于後。
宋亡,卷遂流落民間,為指揮方明謙得之。
佑謂玄宗有一李林甫,徽宗有一蔡京,正鸱枭蔽日、鳳皇遠避之時,雖有數萬,何益于治亂存亡哉?”據此,則知卷後不止失去山谷一跋也。
今刻《經訓堂帖》者,即此本。
歐陽率更《夢奠帖》真迹,計七十八字。
宋時曾入禦府,有“悅生圖書”,則知又是賈秋壑家中物也。
後有趙子昂、郭天錫二題。
乾隆戊申歲,太倉畢竹癡員外曾購得,呈其兄秋帆先生,先生以“夢奠”二字非吉語,旋複還之。
餘時在先生河南節署,一見,後不知所歸。
虞秘監書《汝南公主墓志》,起草凡十八行。
有李東陽、莫是龍、王世貞、毛、王鴻儒、陳繼儒、文嘉、嚴澄諸題,又錢谷、張鳳翼、獻翼觀款,相傳是王敬美奉常家故物也。
敬美謂其蕭散虛和,風流姿态,種種有筆外意,高可以入《蘭亭》、《頭眩方》之室,卑亦在《枯樹賦》上,其稱重如此。
張氏《清河書畫肪》則定為米元章臨本。
餘亦未敢視其必真,然董思翁曾刻入《戲鴻堂帖》,金壇王肯堂太史又模入《郁岡齋帖》,經諸賞鑒家品題,自足寶貴耳。
顔魯公《竹山書堂聯句詩》真迹,書于絹素,雄古渾厚,用墨如漆,迥非後人所能模仿。
國初藏真定梁相國家,刻入《秋碧堂帖》者是也。
乾隆辛亥歲,為畢秋帆先生所得。
先生殁後,圖籍星散,又為揚州吳杜村觀察所有。
嘉慶丁卯歲,粵東李載園太守來吳門,攜有杜少陵《贈衛八處士》詩墨迹卷,其書皆狂草,如張長史筆意,而杜村觀察适至,顔冊亦在箧中,餘因邀二君各持墨迹,同觀于虎丘懷杜閣下。
餘笑曰:“顔、杜生于同時,而未及一面,今千百年後使兩公真迹聚于一堂,實吾三人作介紹也。
”按《新唐書》,天寶十二載,安祿山反,魯公守平原,少陵避走三川。
後魯公以元載謗貶湖州、在大曆初年,正少陵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時也。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迹在上清瓊宮陰陽通真秘符之前,即海昌陳氏《藏真帖》祖本,其最後十二行是《藏真》之所阙也。
按《靈飛經》為唐開元廿六年玉真長公主奉敕寫,元袁清容始定為鐘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