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九·碑帖
關燈
小
中
大
◎周石鼓文
周《石鼓文》在京師太學儀門内,為石刻中最古,高二尺,廣徑尺餘,形似鼓,而頂微圓,其一如臼。
相傳為周宣王獵鼓也,初棄陳倉野中(按《續漢·郡國志》右扶風陳倉注引《辛氏·三秦記》雲“陳倉有石鼓山,鳴則有兵”,并非上有《石鼓》舊文也。
今金石家辄曰陳倉《石鼓》者,恐誤)。
唐鄭餘慶徙鳳翔縣學,而亡其一。
宋皇四年,向傳師得之民間。
大觀二年,徙汴京國學,以金嵌其字。
靖康二年,金人辇至燕,剔其金,置大興學。
元大德十一年,大都教授虞集始移國學。
其篆凡六百五十言,至元中存三百八十六字,今僅存者二百八十餘字而已。
謂為周宣王鼓者,韓愈、張懷、窦Н也;謂為文王鼓至宣王刻詩者,韋應物也;謂為秦氏之文者,鄭樵也;謂宣王而疑之者,歐陽修也;謂宣王而信之者,趙明誠也;謂為成王鼓者,程琳、董也;謂為宇文周物者,馬定國也,故王伯厚皆駁正之。
至楊用修雲得李賓之家唐人拓本全文,恐是升庵僞造。
今陽湖孫淵如觀察竟取楊本刻諸虎丘孫子祠,亦好奇之甚矣。
高宗純皇帝以乾隆庚戌親臨辟雍,見石鼓漫泐,為立重欄,以蔽風雨,即以原文集為十詩,再刻十石,并禦制《石鼓文序》,仍從韓愈定為宣王時刻。
聖訓煌煌,垂示萬古,真藝林盛事雲。
◎秦泰山石刻 秦泰山石刻,唐時已亡,今所傳者二十九字,二世之文也。
據宋人劉模拓,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讀者一百四十有六字。
據《集古》、《金石》二錄,猶存四十字。
本朝乾隆初,碧霞元君廟災,則并二十九字亦亡之矣。
嘉慶乙亥歲,前泰安令蔣君伯生賦閑無事,獨遊岱頂,聞之故老雲:“玉女池中有古刻。
”遂車水尋覓,果得殘石兩小塊,審之僅十字,即二十九字中文也。
遂拓數十紙以贻海内博雅君子,則有翁覃溪閣學、阮雲台宮保、粱ぇ林方伯、孫淵如觀察俱賦詩作跋,為一時佳話。
按二世元年是壬辰,至今道光壬辰,已三十五甲子矣。
◎秦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十二行,計八十有六字,亦是二世之文。
今在山東諸城縣東南百六十裡,三面臨海,即琅琊台也。
案始皇刻石之文,具載《史記》,凡七處,峄山、泰山、琅琊、之罘、東觀、碣石、會稽是也。
惟峄山之文獨阙,故宋時鄭文寶補刻之。
元至正間,魯人申屠又以會稽刻石模于紹興府學。
餘又嘗得徐弦所模碣石門墨本刻之焦山方丈,實可補《史記》阙文,而學者有信之,有疑之,皆尚古之過也。
◎新莽天鳳刻石 山東鄒縣野田間新出王莽時天鳳二年刻石,七行,俱有界道,其後有“後子孫毋壞敗”六字,似是墓間石也。
今《五經》博士孟公繼良移置孟廟。
嘉慶庚午春,山東金鄉縣馬進士又于巨野縣之昌邑聚田間得殘碑一段,僅存銘文,上下亦不相連續,有雲“宣仁播威,賞恭糾[1234]”,又雲“奮旅揚旌,殄滅醜類,勳烈煥爾,聿用作詩”,雲雲,似此人以武功而顯者。
惜無紀年可考,惟存“七月六日甲子造”七字而已。
◎漢燕然山銘 吳江翁海村征君惠餘雙鈎《燕然山銘》,雲得之曲阜桂大令未谷,未谷得之玉虹樓所藏宋拓本,真如景星慶雲,世未易見。
餘細審之,謂必是後人重模,如西之作鹵,旦之作氏,寇之作寇,铄之作爍,之作,皆非漢人字體,又脫去“乘燕然”三字。
然未谷深于漢隸,必有精鑒,即是重模,亦非近時人所能為之。
案此銘,《集古》、《金石》二錄及《隸釋》、《隸續》、《漢隸》、《字原》俱不載,惟劉球《隸韻》引模數十字。
于奕正《天下金石志》、孫克宏《金石志》皆謂原石在今宣化府,而絕無傳拓之本,何耶?餘恐宣府之本亦是重模耳。
◎漢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八年) 是碑舊在陝西華陰縣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毀,片石無存。
海内所傳,惟有兩本,一為商丘宋氏漫堂所藏,一為華陰王無異所藏。
然宋本缺十字,王氏本缺百五字,可以辨拓本之先後。
近阮雲台宮保又得一本,雲是甯波天一閣藏本,亦有缺字,是又在王本後矣。
宮保嘗自刻一石于雷塘祖茔,并将歐陽《集古錄》跋語真迹附刻其上,可謂嗜古者矣。
◎漢元儒先生婁壽碑(熹平三年) 是碑舊藏吳門蔣韻濤學博家,前阙四十八字,後有豐道生題跋,知明時與《夏承碑》同藏于吾鄉華東沙氏,即真賞齋主人名夏者也。
乾隆六十年,餘從韻濤侄春臯明經雙鈎得之,以寄翁覃溪先生,曲阜桂未谷遂以刻之京邸,此顧南原作《隸辨》時所未見。
◎漢熹平石經(熹平四年) 《熹平石經》,見于《後漢書·靈帝紀》,熹平四年議郎蔡邕與堂典、馬日、張馴、韓說、單等奏求正定諸經,而刻至光和中。
尋遭董卓之亂,焚燒洛陽宮府官舍,碑已殘阙。
後魏武定四年,由洛陽移至邺城。
周大象元年,又從邺城移至洛陽。
隋開皇六年,又從洛陽徙至長安。
轉移遷徙,碑益漫滅,故唐初已有十不存一之歎。
洪氏《隸釋》所載,不過九百七十又一字而已。
餘于乾隆五十年七月偶于書肆中購得舊本《管子》一部,中夾雙鈎五六紙,率皆殘阙不全,細心尋繹,得《尚書·洪範篇》七十八字,《君篇》十三字,《魯詩·魏風》七十三字,《唐風》三十一字,《儀禮·大射儀》三十七字,《聘禮》廿八字,《公羊》隐公四年《傳》十八字,《論語·微子篇》百七十字,《堯曰篇》三十九字,又盍毛、包、周有無不同之說及博士左立姓名十八字,合五百餘字,不詳何人所摹。
惟視《管子》第一本上有國初徐樹丕印記,則知為牆東老人所鈎無疑矣。
故翁覃溪閣學有詩雲:“《熹平石經》紙摹十,錢子得自徐牆東。
”蓋紀實也。
自餘模勒之後,南昌學宮有重模本,紹興學宮有重模本,如臯姜氏有重模本,而王司寇《金石萃編》亦載之。
五十七年,餘北行過濟甯,錢塘黃小松時為運河司馬,又藏有舊拓《尚書·盤庚》五行,《論語·為政》八行,《堯曰》四行。
小松屬餘并刻之,均為藝林罕見之寶。
◎漢涼州刺史魏元丕碑(光和四年) 《魏元丕碑》,泰安趙氏所藏,世無第二本。
洪氏《碑圖》雲:“碑十六行,石已斷剝,所存者行三十一字,題名四行,行四人。
”然則洪不言有陰者,是題名即在正面也。
翁覃溪、張瘦銅、孔荭谷、孫淵如諸先生俱為考證,實存四百九十九字,較《隸釋》少二十五字,此本卻多出七字。
審其用筆之妙,較《張遷》結體相似,而蒼勁過之,漢隸中能品也。
◎漢幽州刺史朱龜碑(中平二年) 是碑系舊紙舊拓,亦是人間希有之物。
據《隸釋》雲有四百十三字,今本隻有一百六十四字,尚是三分之一。
惟碑中書惠兩字,洪氏所無也。
◎漢郭有道陳仲弓碑(建甯二年) 《郭有道》、《陳仲弓》二碑,皆蔡中郎撰文,所謂無愧辭者。
惟兩碑久亡,歐、趙亦未之見也。
今山西介休驿路旁有《郭有道碑》,是國初傅青主重書,後鄭谷口又書一碑,與傅書并峙,故顧南原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譏。
《陳仲弓碑》世亦無有,洪氏所載惟有《太丘長陳壇碑》。
嘉慶元年,餘偶書一本贈山陰陳雪樵騎尉,騎尉遂以刻石,因椎拓數百紙傳播坊間,不知何時流入海外,日本人視為原刻,戊辰、己巳之間,寄信中華海舶,一時要五百本,市者仍以餘書翻刻以應之。
海外人以耳為目,不知真僞如此。
◎漢淳子長夏承碑(建甯三年) 吳門陸謹庭孝廉家有《夏承碑》,中阙“化行”以下三十字,後有豐人叔、楊景西二跋,即吳山夫雙鈎之所自出也。
王虛舟所見亦即此本。
明嘉靖間,是碑與《婁壽碑》俱吾鄉華東沙氏故物,今重刻本甚多,不堪入目矣。
◎
相傳為周宣王獵鼓也,初棄陳倉野中(按《續漢·郡國志》右扶風陳倉注引《辛氏·三秦記》雲“陳倉有石鼓山,鳴則有兵”,并非上有《石鼓》舊文也。
今金石家辄曰陳倉《石鼓》者,恐誤)。
唐鄭餘慶徙鳳翔縣學,而亡其一。
宋皇四年,向傳師得之民間。
大觀二年,徙汴京國學,以金嵌其字。
靖康二年,金人辇至燕,剔其金,置大興學。
元大德十一年,大都教授虞集始移國學。
其篆凡六百五十言,至元中存三百八十六字,今僅存者二百八十餘字而已。
謂為周宣王鼓者,韓愈、張懷、窦Н也;謂為文王鼓至宣王刻詩者,韋應物也;謂為秦氏之文者,鄭樵也;謂宣王而疑之者,歐陽修也;謂宣王而信之者,趙明誠也;謂為成王鼓者,程琳、董也;謂為宇文周物者,馬定國也,故王伯厚皆駁正之。
至楊用修雲得李賓之家唐人拓本全文,恐是升庵僞造。
今陽湖孫淵如觀察竟取楊本刻諸虎丘孫子祠,亦好奇之甚矣。
高宗純皇帝以乾隆庚戌親臨辟雍,見石鼓漫泐,為立重欄,以蔽風雨,即以原文集為十詩,再刻十石,并禦制《石鼓文序》,仍從韓愈定為宣王時刻。
聖訓煌煌,垂示萬古,真藝林盛事雲。
◎秦泰山石刻 秦泰山石刻,唐時已亡,今所傳者二十九字,二世之文也。
據宋人劉模拓,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讀者一百四十有六字。
據《集古》、《金石》二錄,猶存四十字。
本朝乾隆初,碧霞元君廟災,則并二十九字亦亡之矣。
嘉慶乙亥歲,前泰安令蔣君伯生賦閑無事,獨遊岱頂,聞之故老雲:“玉女池中有古刻。
”遂車水尋覓,果得殘石兩小塊,審之僅十字,即二十九字中文也。
遂拓數十紙以贻海内博雅君子,則有翁覃溪閣學、阮雲台宮保、粱ぇ林方伯、孫淵如觀察俱賦詩作跋,為一時佳話。
按二世元年是壬辰,至今道光壬辰,已三十五甲子矣。
◎秦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十二行,計八十有六字,亦是二世之文。
今在山東諸城縣東南百六十裡,三面臨海,即琅琊台也。
案始皇刻石之文,具載《史記》,凡七處,峄山、泰山、琅琊、之罘、東觀、碣石、會稽是也。
惟峄山之文獨阙,故宋時鄭文寶補刻之。
元至正間,魯人申屠又以會稽刻石模于紹興府學。
餘又嘗得徐弦所模碣石門墨本刻之焦山方丈,實可補《史記》阙文,而學者有信之,有疑之,皆尚古之過也。
◎新莽天鳳刻石 山東鄒縣野田間新出王莽時天鳳二年刻石,七行,俱有界道,其後有“後子孫毋壞敗”六字,似是墓間石也。
今《五經》博士孟公繼良移置孟廟。
嘉慶庚午春,山東金鄉縣馬進士又于巨野縣之昌邑聚田間得殘碑一段,僅存銘文,上下亦不相連續,有雲“宣仁播威,賞恭糾[1234]”,又雲“奮旅揚旌,殄滅醜類,勳烈煥爾,聿用作詩”,雲雲,似此人以武功而顯者。
惜無紀年可考,惟存“七月六日甲子造”七字而已。
◎漢燕然山銘 吳江翁海村征君惠餘雙鈎《燕然山銘》,雲得之曲阜桂大令未谷,未谷得之玉虹樓所藏宋拓本,真如景星慶雲,世未易見。
餘細審之,謂必是後人重模,如西之作鹵,旦之作氏,寇之作寇,铄之作爍,之作,皆非漢人字體,又脫去“乘燕然”三字。
然未谷深于漢隸,必有精鑒,即是重模,亦非近時人所能為之。
案此銘,《集古》、《金石》二錄及《隸釋》、《隸續》、《漢隸》、《字原》俱不載,惟劉球《隸韻》引模數十字。
于奕正《天下金石志》、孫克宏《金石志》皆謂原石在今宣化府,而絕無傳拓之本,何耶?餘恐宣府之本亦是重模耳。
◎漢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八年) 是碑舊在陝西華陰縣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毀,片石無存。
海内所傳,惟有兩本,一為商丘宋氏漫堂所藏,一為華陰王無異所藏。
然宋本缺十字,王氏本缺百五字,可以辨拓本之先後。
近阮雲台宮保又得一本,雲是甯波天一閣藏本,亦有缺字,是又在王本後矣。
宮保嘗自刻一石于雷塘祖茔,并将歐陽《集古錄》跋語真迹附刻其上,可謂嗜古者矣。
◎漢元儒先生婁壽碑(熹平三年) 是碑舊藏吳門蔣韻濤學博家,前阙四十八字,後有豐道生題跋,知明時與《夏承碑》同藏于吾鄉華東沙氏,即真賞齋主人名夏者也。
乾隆六十年,餘從韻濤侄春臯明經雙鈎得之,以寄翁覃溪先生,曲阜桂未谷遂以刻之京邸,此顧南原作《隸辨》時所未見。
◎漢熹平石經(熹平四年) 《熹平石經》,見于《後漢書·靈帝紀》,熹平四年議郎蔡邕與堂典、馬日、張馴、韓說、單等奏求正定諸經,而刻至光和中。
尋遭董卓之亂,焚燒洛陽宮府官舍,碑已殘阙。
後魏武定四年,由洛陽移至邺城。
周大象元年,又從邺城移至洛陽。
隋開皇六年,又從洛陽徙至長安。
轉移遷徙,碑益漫滅,故唐初已有十不存一之歎。
洪氏《隸釋》所載,不過九百七十又一字而已。
餘于乾隆五十年七月偶于書肆中購得舊本《管子》一部,中夾雙鈎五六紙,率皆殘阙不全,細心尋繹,得《尚書·洪範篇》七十八字,《君篇》十三字,《魯詩·魏風》七十三字,《唐風》三十一字,《儀禮·大射儀》三十七字,《聘禮》廿八字,《公羊》隐公四年《傳》十八字,《論語·微子篇》百七十字,《堯曰篇》三十九字,又盍毛、包、周有無不同之說及博士左立姓名十八字,合五百餘字,不詳何人所摹。
惟視《管子》第一本上有國初徐樹丕印記,則知為牆東老人所鈎無疑矣。
故翁覃溪閣學有詩雲:“《熹平石經》紙摹十,錢子得自徐牆東。
”蓋紀實也。
自餘模勒之後,南昌學宮有重模本,紹興學宮有重模本,如臯姜氏有重模本,而王司寇《金石萃編》亦載之。
五十七年,餘北行過濟甯,錢塘黃小松時為運河司馬,又藏有舊拓《尚書·盤庚》五行,《論語·為政》八行,《堯曰》四行。
小松屬餘并刻之,均為藝林罕見之寶。
◎漢涼州刺史魏元丕碑(光和四年) 《魏元丕碑》,泰安趙氏所藏,世無第二本。
洪氏《碑圖》雲:“碑十六行,石已斷剝,所存者行三十一字,題名四行,行四人。
”然則洪不言有陰者,是題名即在正面也。
翁覃溪、張瘦銅、孔荭谷、孫淵如諸先生俱為考證,實存四百九十九字,較《隸釋》少二十五字,此本卻多出七字。
審其用筆之妙,較《張遷》結體相似,而蒼勁過之,漢隸中能品也。
◎漢幽州刺史朱龜碑(中平二年) 是碑系舊紙舊拓,亦是人間希有之物。
據《隸釋》雲有四百十三字,今本隻有一百六十四字,尚是三分之一。
惟碑中書惠兩字,洪氏所無也。
◎漢郭有道陳仲弓碑(建甯二年) 《郭有道》、《陳仲弓》二碑,皆蔡中郎撰文,所謂無愧辭者。
惟兩碑久亡,歐、趙亦未之見也。
今山西介休驿路旁有《郭有道碑》,是國初傅青主重書,後鄭谷口又書一碑,與傅書并峙,故顧南原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譏。
《陳仲弓碑》世亦無有,洪氏所載惟有《太丘長陳壇碑》。
嘉慶元年,餘偶書一本贈山陰陳雪樵騎尉,騎尉遂以刻石,因椎拓數百紙傳播坊間,不知何時流入海外,日本人視為原刻,戊辰、己巳之間,寄信中華海舶,一時要五百本,市者仍以餘書翻刻以應之。
海外人以耳為目,不知真僞如此。
◎漢淳子長夏承碑(建甯三年) 吳門陸謹庭孝廉家有《夏承碑》,中阙“化行”以下三十字,後有豐人叔、楊景西二跋,即吳山夫雙鈎之所自出也。
王虛舟所見亦即此本。
明嘉靖間,是碑與《婁壽碑》俱吾鄉華東沙氏故物,今重刻本甚多,不堪入目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