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收藏

關燈
京書,其說蓋本思陵于經生書不收入内府一語,然亦未能斷定為鐘書也。

    明萬曆三十五年冬,董思翁得之吳用卿家,後思翁寫《蓮華經》,必展閱一過,珍如球璧。

    庚戌歲,思翁出所寫《蓮華》七卷,質于太常卿陳公增城所,每卷議值百金,而虞太常有難色,乃以《靈飛》一冊輔之。

    越十六年,思翁遣其子持金來索《蓮華》甚急,而陳氏正在勒石,不便遽反,往複不已。

    太常之子湖廣參政名之伸者,遂将《靈飛》抵《蓮華》以塞其意。

    參政私将《靈飛》割留四十三行藏于家,意作雷煥留劍公案,而思翁竟未檢及也。

    至戊辰歲,參政遇思翁于西湖昭慶寺,問《靈飛》無恙否,則已作王、謝家燕矣。

    自此四十三行藏于陳氏,傳至體齋中丞名用敷者,亦能世守。

    吾鄉秦味經司寇素聞《靈飛》名,從中丞借觀數四,中丞故為司寇門生,不得已,乃贈之。

    司寇既得,秘不示人,殁後其子靜軒太史稍稍誇于人間。

    中丞任安徽布政時,偶過錫山,以計賺歸,仍為陳氏所有,真藝林佳話也。

    餘老友陳無軒學博曾載入《寓賞編》,與餘備述甚詳。

    是細麻紙本,甚完好,都四十三行,計六百八十五字。

    較諸全本,雖僅吉光片羽,而與石本對勘,則結體用筆,毫發不爽,至于精神奕奕,自在遊行,又非石本所能幾及也。

    餘年來奔走衣食,以不獲一見為恨,後見曾氏《滋蕙堂帖》,乃知即從《藏真》翻刻,故亦缺此十二行,并作趙松雪僞跋于後,則較《藏真》有霄壤之隔矣。

    餘前年冬在千阝上,知為吳餘山文學所購,今中書舍人謝君若農借以上石。

    嘉慶辛未十月廿日過楓泾鎮,始觀于若農齋中,摩挲石刻幾三十年,一朝得見真迹,喜不自勝。

    他日尚拟從餘山再乞一觀,僅模此十二行以補陳、曾兩家之阙,不亦大快事耶! 徐季海書《朱巨川告》,白麻紙本,高八寸五分,長五尺八寸六分,計三十二行,前後有尚書吏部告身之印四十三方,又宣、政小玺,蓋宋時嘗入内府者。

    其鮮于樞、張可與張宴三題之後,并書《新唐書》本傳二十行,又董思翁一跋,即《戲鴻》、《快雪》祖本也。

    餘在畢秋帆先生家見之,後為豪貴所索,遂入京師。

     《範隋告身》,絹本,高八寸,長三尺六寸。

    僖宗鹹通二年六月告,上署雲“将仕郎權知幽州良鄉縣主簿範隋”十四字,即文正公五世祖也。

    後有宋人跋語二十一人,元人跋語二人。

    今藏吳門範氏義莊,有石刻。

     懷素小草《千文》卷,黃素絹本,高九寸,長八尺七寸六分。

    筆法嚴密,字字用意,脫去平時劍拔弩張之習,而一趨于自然。

    後題“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書,時年六十有三”,字勢略偏側,正其晚年作也。

    後有宣、政二玺,即《宣和書譜》所載四卷之一。

    卷用黃素,八方,每交接處用軍司馬印印之。

    相傳素師居永州龍興寺,即吳呂蒙故宅,寺後浚井,得軍司馬印,故素師每作書必用是印。

    後有文休承一題,具載始末,嚴分宜《冰山錄》中物也。

    本朝康熙中,為商丘宋中丞所得,不知何時歸入明府。

    乾隆丙午歲,吳杜村太史購于京師,以贈畢秋帆先生。

    餘嘗模入《經訓堂帖》,較《停雲》所刻,有過之無不及處。

     有唐一代,墨迹、告身而外,惟佛經尚有一二,大半皆出于衲子、道流,昔人謂之經生書。

    其書有瘦勁者近歐、褚,有豐腴者近顔、徐,筆筆端嚴,筆筆敷暢,自頭至尾,無一懈筆,此宋、元人所斷斷不能及者。

    唐代至今千餘年,雖是經生書,亦足寶貴。

    往時雲間沈屺雲司馬托餘集刻晉、唐小楷,為其聚唐經七八種,一曰《心經》(即屺雲所藏),一曰《郁單越經》(歙鮑席芬家所藏),一曰《轉輪王經》(繁昌鮑東方所藏),一曰《金剛經》(吳門陸謹庭所藏),一曰《長壽王品迦那經》(甯波孫曉江所藏),一曰《大般若經》(吳門黃荛圃所藏),一曰《蓮華經》(揚州徐芝亭所藏),一曰漢陽塔中殘經(張芑堂所藏)。

    他如《兜沙經》(吳門葉氏所刻)、《律藏經》(王夢樓所藏)之類,生平所見者,不一而足,乃悟《靈飛經》之非鐘紹京書,不辯而自明矣。

     羅昭谏嘗為先武肅王鎮海軍掌書記,昭宗賜王鐵券,時羅正在幕府,則謝表必其手筆也。

    餘年十九,在吳門清嘉坊書肆中見昭谏手書《謝鐵券表》稿,字如中指大,後書“乾甯四年月日臣羅隐代脫”十二宇。

    代脫者,代為脫稿之義也。

    後有劉青田一題,考之最詳。

    國初藏勵宗萬家,不知何時流落吳門。

    當時索價五百金,無有售者,後為粵東一客所得,屈指四十餘年,至今猶在心目。

     張僧繇沒骨山水一幅,絹本,上列兩峰,青綠相間,其下蒼松三株,白雲一道,掩映于紫翠之間,落筆雄奇,出人意表。

    舊為宛平王相國家所藏,畫之上方有禹鴻胪之鼎題記。

     尉遲乙僧《天王像》,絹本,著色,真唐人筆法也。

    本立軸,作袖卷裝池,橫看,自宋時已然,後有宣和、紹興小玺及内府圖書之印,并明道元年十月十日奉聖旨審定及内侍盧道隆等官銜,又元張金界奴上進題名一行,項墨林家物也。

    畢秋帆尚書以五百金得之,乾隆五十六年七月進呈,今藏内府。

     ◎五代 先武肅王賜崇吳院長老僧嗣匡墨牒一道,前一行有“天下都元帥”五大字,後題“龍德二年十二月牒”,最後又大書“都元帥吳越王”六字。

    下有押,猶今之畫稿也。

    文作骈體,字徑六分,絕似蘇靈芝《憫忠寺碑》,蓋晚唐書法皆如此。

    是物自元、明以來世藏台州本家,與鐵券并守。

    憶于乾隆辛亥歲,餘在會稽同修郡志,嘗借觀,為雙鈎一通,刻《小清秘閣帖》中。

    至道光癸未歲,餘再至會稽,則知為家薪溪族祖所得矣。

    按《姑蘇志》,崇吳寺在今吳江縣充浦,前臨太湖,兩洞庭山在望。

    惟地僻鄉隅,鮮有至者。

    他日拟再刻一通,付之寺僧,猶見五代時牒封寺院之文也。

     先忠懿王工于草書,見之史冊,今藏台州白石山本家者,乃手狀七行,後具押字,餘前已雙鈎刻石,其米元章、危太樸諸跋皆為人竊去,惟存熙甯、元豐、元題名而已。

    中有賈平章觀款,書法極工。

    癸未春三月,餘往台州,因觀鐵券,又複摩挲者累日。

     楊凝式《神仙起居法》真迹,凡八行,後有米友仁、商挺、留夢炎諸題。

    阮雲台宮保嘗以示餘,餘頗疑之,未為雙鈎,其後卒以刻石,有跋記于後。

     王齊翰《挑耳圖》卷,前有徽宗禦題“勘書圖”三字,又“王齊翰妙筆”五字。

    畫一貴人自挑其耳,坐于屏幛之前,衣紋精細,設色甚工,俨然吳道子法也。

    後有蘇東坡、颍濱兄弟及王晉卿題跋。

    舊為吾鄉安氏之物,嘉慶壬戌十月在揚州吳杜村太史家見之。

     世稱唐小李将軍之畫,今所傳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