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五·景賢

關燈
,言其次子熙文将就試江甯,若同舟以往,則旋松江甚便。

    以死父而缺生母之養,孝者不為也。

    芳容志不可轉,史恻然憐之,乃命作書畫數十幅,以己名刺遣齋夫遍投門下諸生,諸生有答者饋銀或四三錢,或五六錢,聚之得二十餘兩。

    因具衣履,别史君而行。

     自颍上至漢口,道經商、雒、黃、麻間,一路人煙稀少,崇岩巨嶺,綿亘千餘裡,為車馬所不通行者。

    惟乘竹轎,轎日費千錢,非有力者不能也。

    加以秋暑未退,草木正盛,瘴煙毒霧,終日不一開霁。

    又滑縣邪教将亂,奸人乘間伏莽,道多梗塞。

    芳容則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裡,遇無旅舍處,辄據石倚樹,露宿草間,或風雨驟至,往往淋漓達旦。

    嘗宿山家檐下,夢中為物所驚,覺則有長蛇一條,黑質白章,從領穿袖而出,芳容悸不敢動。

    又夜行青石嶺下,山半雙燈炯然,以為人也。

    呼之,燈忽不見,聽猛虎一聲,遮道而立,因竄身荒塹間以免。

    又山蹊過雨,水勢洶洶,赤腳行石齒中,忽踵決膚裂,流血不已。

    時有賣草帽者,數人同行。

    有地名往流集者,芳容至此不能複前,數人先去。

    未幾,有兩人倉皇而反,曰:“過此八九裡,峰回路轉處,突出十餘人,挺刃交下,劫所有以去,已斃一人,餘各他竄。

    吾所以逃歸者,欲訴之官也。

    ”芳容駭甚,明日俟多人為伴,始敢前行。

    山中所經危險之地,不可勝數。

    及抵漢口,則已清風戒寒矣。

     前在京時,戴君以路程目相贈,凡江途夷險、城市疏密,及停帆易艇、旅行水宿之事,無不詳備。

    遂依目中所載,附估客船以行。

    适公安水發不能前進,枉道由洞庭湖折而西上。

    舟中側席而坐,臨食而歎,時時以淚洗面,或竟夜不眠,咄咄自語。

    同舟者怪而問之,不以實告也。

     至宜昌,空囊如洗,飲食俱缺,檢随身物凡值一錢半镪者,悉付質庫,得錢一千餘文,易舟就道。

    是夕芳容夢其父形貌如昔,誡曰:“明日上灘,汝宜留意。

    ”明日過青灘,水勢狂悍,石角參錯波濤間,觸舟,舟漏,幾沉沒江中。

    既出險,各賀重生。

    乃于九月初一日抵歸州城下。

    自宜昌浮江上溯,灘灘梯接,勢若建瓴。

    歸州城瀕江設險,雞鳴犬吠,恍在霄漢。

    明初崇墉屹立,後為張獻忠所夷,乃栅要害守之。

    近複毀于寇亂,重事版築,官府方招集流亡,疏節闊目,與民生聚,由是闾閻,較舊制更嚴且整。

     芳容就寓州署之側,乃持戴君書谒吏目鐘君。

    鐘見書駭然,一再閱之,蹙然曰:“此鄉自被寇後,城郭人民皆非疇昔,即十年前事,知者甚鮮,況二十年耶?土著之民墓田丙舍,皆已為谷為陵,矧旅榇耶?汝既來此,且少弛擔簦,當行尋郊外,裹草根片土招魂歸葬,于孝子之心亦可無憾。

    如欲求真骨以歸,正恐徒勞無益耳。

    ”芳容固求公訪之,因遍詢州役及城内外琳宮佛宇,訖無知者。

    州有老役徐某,避亂居巴、巫間,常回州應役。

    一日至署,芳容适在座。

    鐘問曰:“前二十年,浙有黃公鐘岱官此,汝知之乎?”曰:“知之。

    ”曰:“黃有幕客周病殁于署,汝知之乎?”曰:“知之。

    其年某為役總,董率各役,黃本官系六月到任,攜幕客三人,一戴一許一周。

    周到署已病,一童子侍湯藥。

    一日童子喚某入,則已氣絕床上,藥瓯猶在手也。

    時黃本官與戴姓者在省未歸,惟許姓為具棺殓。

    雖事越二十餘年,猶能記其仿佛。

    ”芳容聞之,感泣不能止,急詢瘗埋之所。

    曰:“似在東關外骨墳塘,依稀偏左。

    自遭教匪蹂躏,恐迷其處矣。

    ”鐘謂芳容曰:“今略得影響,子宜移寓就近,東關外有太平庵者,可往居之,明當遣徐某為導,求其殡所。

    ”芳容乃移寓庵中。

     次日,乞徐為導,至骨墳塘。

    塘去城一二裡,荒山亂草,四周立石為界,為商旅叢葬之所。

    芳容伛偻草際,求之不可得。

    次日複往尋覓,日将<走坐>,仍不可得。

    芳容自念曰:“此間四五裡,白骨如莽,陳陳相因,拟盡半月之功,窮索瘗所。

    吾萬裡遠來,不得父骨,當投江而死耳。

    ”正然疑間,忽見十餘步外,片石半沒土中,亟掊土視之,石上字凡三行,中一行雲:“清故周文榮,系江蘇松江府華亭縣人。

    ”左行雲:“殁于癸醜年九月十七日卯時。

    ”右行雲:“某年月日同人公立。

    ”芳容心喜極而悲,号恸不能起,欲露宿冢上。

    徐某謂地多豺虎,常白晝齧人,因挾芳容歸寓。

     明日,趨告鐘,鐘欣然曰:“親骸既獲,大志已慰。

    若迎歸故裡,則江路遼遠,約略計之,非二百金不可。

    且掩土已久,不如無動。

    南宋大儒多有父母異葬者,可法也。

    ”芳容決意負骨歸,鐘不能止,曰:“此事宜告本州。

    ”次日乃告州牧劉公清祥,劉憫芳容志,命裡正與伍伯為助。

    鐘亦遣人來,預具水甕二,黃布囊一,油紙數幅,綿紙八番,蠶綿一束,線一纟句,及筆墨疏布小刀之屬,擇于重九日登山收骨。

    是日天朗氣清,雇土工二人,持祭物偕往。

    至則裡正、州役鹹在,乃陳祭冢下,啟土見棺,則前和已朽,觸處糜濫,棺破而骸見。

    芳容擗踴哀号,以口銜左臂肉,右手持刀割之,用力過猛,皮裂及肘,又割之,以肉抵父颏腭間,辄膠合如漆。

    左臂血沾漬骨上,亦深入不流。

    乃掬泥掩創,裹以疏布,匍匐拾骨。

    伍伯展油紙陳之,土工次第加纩,裹以綿紙。

    芳容乃以血和墨,寸别件記,凡若幹股裝為一囊,護以綿被。

    又以餘墨拓石上字數紙.為歸日征信,然後掩石入土。

     歸州江山雄奇,東郭尤勝。

    時登高者數十百人,聞有此事,至骨墳塘環而視之,無不淚下稱歎。

    乃負骨至太平庵,冀賣書畫作歸計。

    而窮途局,費無所出。

    有湖州商人某亦來遊,叩及裡居,因曰:“今遊擊張将軍廷國亦松江人也,子如未相識,當為之介紹。

    ”乃谒将軍于江上,各叙故舊,并告以不能歸骨之故。

    将軍恻然,許為謀之。

    次日鐘歡笑而至,曰:“大好遭際,昨有晏會,文武官皆集。

    張将軍以汝事告劉公,公謂孝行如某而困不能歸,官斯土者之咎也。

    首赙白銀五兩,餘官皆三兩,幕客三人各二兩,已二十餘兩矣。

    張将軍赙錢十缗,遣旗牌檄江船送至漢口,刻期于三日後起程,豈非大好遭際哉!”芳容惘然不知所對,因遣仆導芳容謝劉公。

    劉延至書室,命以隸寫《孝經》數幅,曰:“藏此孝子手迹,可為吾子孫勸也。

    ”又遍謝文武諸官。

     芳容臨行,鐘君持劉公官封書一通,俾歸投華亭縣,互相咨照。

    遂白衣冠負骨登舟,居人出郭争視,途為之塞,時嘉慶十八年九月二十日事也。

    及解纜,風順水急,不數日即達漢口,作書托旗牌謝張将軍,乃由漢口易舟而東。

    舟人于柁樓祀金龍神甚虔,芳容亦早晚焚香稽首,禱求默助。

    半月餘,竟達裡門。

    急省其母,雖望眼将穿,猶幸康健如昔。

    因寄骨城東佛舍,懸所拓石刻字于前,扶老母哭而祭之,聞者皆為酸鼻。

    既而蔔兆于祖墓之旁,營治井椁,即于十一月初九日安葬。

    時戴君寶德改官金華尉,乞假省親。

    适芳容負骸骨歸,亦來送葬,則又相顧詫為奇絕也。

    歸時以劉公官封書投華亭周公炜。

    葬既畢,周招至署中,獎歎不置,以為至性至情,非尋常庸行所及,将聞其事于朝,旌門如制。

     是役也,芳容在京師時幾凍餓死,正陽關幾病死,商、雒萬山中幾中蛇虎盜賊死,宜昌灘險幾破舟死,蓋及于死者數矣。

    非耿君不能出京,非戴君書,即往歸州,與不往等,非史君濟以資斧不能至漢口,非鐘君遣老役指迷,力任其事,無由覓冢得棺,非劉州牧與張将軍倡赙贈舟,不能浮江歸裡。

    乃瀕死更生,負骨窀穸,得報其祖父母遺命于地下者,皆其父文榮之靈,其母汪氏之節,鄉邦親故赈窮救患之德,而尤敬芳容之至孝為不可及也。

    其事與蘇州黃向堅萬裡尋親相類,記之以傳其人焉。

    道光三年三月勾吳錢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