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五·景賢
關燈
小
中
大
公步瀛、固原提督剛公塔聞之,鹹統兵先赴賊營,十七日辰刻已過會甯境。
賊聞官兵至,紛紛四竄,田五中鳥槍,自刎死,而賊黨會集山中猶稱未死,煽惑諸回,遂入靖遠,縱火燒木廠,煙焰蔽天,蘭州省城亦震動矣。
官兵複追擊之,賊遂從黃河以北繞至靖遠山後,奪舟而渡,又嘯聚于安定縣之馬家堡,因入官川裡,勢甚猖獗。
五月初六日,西鞏驿焚劫一空,賊遂于初七八兩日直抵通渭縣之牛營堡,徑奔馬營。
馬營為通渭沖衙,距城九十裡,商賈雲集,乃鞏昌府之一大都會也。
居民數千家及寺廟十餘所,俱為煨燼,惟存禮拜寺。
初九日,賊直抵渭城,縣官王某,四川進士也,懦弱而寡謀。
初聞賊來,邑紳前威遠令李仲晦者,原請王動帑練兵抵禦,王故迂,因循不聽。
适有密告王胥役中與賊通者,王遂收之獄。
賊聞之,圍愈急,王乃逸去,不三日而城陷矣。
仲晦父子亦遇害,積屍如山,填塞道路,凡倉庫衙署寺廟民居,盡付烈炬,靡有孑遺,反不如馬營之民尚有逃亡也。
當是時,會甯為彈丸小邑,而四面受敵,無井泉,去河甚遠。
李堡初聞賊警,遂戒嚴,即令四關廂居民拆毀房屋,移居城内,給之口糧,親率諸軍民登城鼓噪,以示其衆。
未幾,賊果來,幸城外無民居,無從焚劫。
去而複來者數次,李堡守益堅,下令軍民有獲殺一賊者,懸重賞,賊竟不敢至。
郭城驿距城僅百裡,有鄉倉,可貯粟萬石。
堡懼為賊所擊,率兵役營護之。
行至五十裡鋪,大雷雨,不得前,從泥濘中又行數裡。
時夜将半,昏黑莫辨,聞有舊吏王朝宰居此,遂于雨中扣門歇馬,且欲問訊,其家不敢留,亦不知有王朝宰者,但雲“賊已至馬家堡,聞安定尉已死于賊,賊将至金壇坪,去此不過二裡許,恐陷不測,請速行”。
堡曰:“若果爾命也,如冒雨而進,則前路高山深阱,路更崎岖,人馬一堕,當奈何。
”乃集随從者,各持器械,以備賊來。
堡獨坐土室中,衣帽淋漓,滅燈待旦。
天既明,雨亦止,鄉民知邑宰來,鹹荷鋤捍衛。
又前行十餘裡,遇有司馬荊公道乾奉檄運糧草牛羊馳至軍營者,謂之曰:“城池倉庫,縣令事也,不宜前往矣。
”堡乃還。
時賊氛愈熾,蟻聚蜂屯,槍炮之聲晝夜不絕。
賊往來于邑境,蹂躏于村莊者以千萬計,各村民聞變驚逸呼号者亦以千萬計。
一見煙起,則訛傳賊至,而各鄰邑難民聞會甯賊少,皆絡繹趨赴而來。
而會甯之民出逃者遇之,以為賊至矣,亦呼号奔竄,自相踐踏而死者亦以千萬計。
通渭既陷,遠近驚駭,惟恐官軍之不至也。
先是晉撫巴公延三奉使出口,于四月二十五日過會甯,見李堡初任,未谙軍務,為指示機宜。
堡随送啟行,而忽聞報至,賊即至會甯矣。
适逢巴公前騎先驅,賊驚而散,蓋不虞巴公之驟至也。
于是西安将軍傅公玉帶兵一千名,巴裡坤副都統永公安自山西進京,前來協剿,即傅公婿也。
陝西巡撫畢公沅調西安、同州各營兵暨西安滿标、撫标兩營兵五千名,又調四川屯練降番兵二千名、甯夏兵一千二百名,又川北兵二千名、山西兵二千名,至西安候撥。
又河洲韓土司兵一千名,又瓦寺土司桑朗、雍中等自願效力,挑選精兵四百名。
而興安鎮總兵官三公德亦帶兵一千名,由秦州一路堵截。
延綏鎮總兵官策公蔔坦又帶兵一千名,由靜甯州一路堵截。
不數日而欽差大臣福公康安偕領侍衛内大臣海公蘭察暨巴圖魯、侍衛、章京等相繼而至,大學士阿公桂又挑選火器、健銳兩營京兵一千名,次第會集。
賊見官兵勢甚,遂退聚隴西之狼山,出攻隴西、伏羌二縣,複攻靜甯州、隆德縣城,俱堅守不動。
賊乃至底店子,底店子者,在靜甯州界,回民聚俗而居不下千餘家,沿途脅從者又數千人,以至驿遞不通者數日。
至六月初三日,賊聞王師北來,遂退入石峰堡。
石峰在萬山中,其高插天,石路甚險,惟北面一線可上。
賊踞為巢穴,築壘開溝,為負隅計,實絕地也。
福公既至,為相度地勢,斷其樵汲,立栅設卡。
時當三伏,七日無雨,賊下視四面重圍,勺水不得,遂大困。
七月四日夜半,賊有佚圍而出奪路奔逃者,官兵四面截殺,賊投崖堕阱無算,生擒萬餘,賊無一脫者。
賊既平,乃班師,而通渭王令忽從民間出,猶懷印绶,似尚欲複任者,遂伏法。
李堡時年五十餘,貧而傲,剛而直,兩月之間,須眉盡白,實有守城功,而祿弗及也。
其明年,遂改教皖江。
時按察使陳公步瀛已擢安徽布政使,司馬荊公道乾亦升調池州太守,而前任秦州刺史王公寬适為敬敷書院山長,邊城僚屬,重聚一方,酒酣耳熱,每談往事,辄欷欲泣而不能自己也。
陳公贈詩雲:“隴上鴻泥不可尋,偶來皖水共題襟。
循陔早誦歸田賦,磨盾猶懷禦敵心。
乍喜放鹇歌跌宕,豈因失馬怨崎。
眼前此會知難得,且把松醪仔細斟。
”荊公贈詩雲:“分襟何意複登堂,回首臯蘭雁幾行。
三月烽煙金甲赤,五年冰雪鬃毛蒼。
心驚往事同孤壘,天遣離人聚一方。
老我馳驅筋力憊,輸君報國有文章。
”王公贈詩雲:“河陽脫帻茹齑鹽,回首邊城飲水廉。
計拙真同纟光,談高欲卷雪霜髯。
冬烘病愈頭風檄,春酌燈沉細雨檐。
家近百花洲畔住,歸來訪我九峰尖。
”“隴坂長驅昔并鞍,險如蜀道豈辭難。
石峰紀事心逾壯,講院談兵膽尚寒。
帆逐雁聲催欲别,歲如客意送将闌。
寓人薪木期無毀,曾聽蕉窗夜雨殘。
”蓋惜之也。
◎書南園先生事 先生姓錢氏、諱澧,字東注,号南園,南昆明人。
其先有名鑄者,本籍浙江,為錢武肅王後。
明成化間,以遊幕至滇南。
會司理監太監錢能出鎮南,以其同姓,欲引附。
鑄恥之,避居迤西。
後能去,仍還昆明。
八傳而至拙叟公,生五子,先生其長也。
少穎異,刻勵為學,中乾隆三十七年進士,授庶吉士,散館為翰林檢讨,飽讀中秘書,文名藉甚,充國史館纂修官。
四十五年,充廣西副主考。
其明年冬,擢江南道禦史,稽查通倉事務。
适是年二月,逆回犯蘭州,而甘肅冒赈事發,獄已成矣,誅竄者幾百人,而獨不及陝西巡撫畢沅。
先生奏言:“冒赈折捐,固皆由王望法營私,但查望為藩司時,畢沅曾兩署陝甘總督,近在同城,豈竟毫無聞見。
誠使早發其奸,則播惡不至如此之甚,即陷于刑辟者,亦不至如此之多也。
臣雖不敢必其利令智昏,甘受所餌,惟是贍犭旬回護,不便舉發,甚非大臣居心之道。
”奏入,上是之,奪沅爵三級。
先是,台谏衙門自李漱芳左遷後,無人敢言事者。
居無何,複劾山東巡撫國泰吏事廢弛,借納貢名,貪婪無厭,官民苦之,所屬州縣虧空累累,奏請按問。
且言嗣後願皇上勿受貢物,俾天下督撫無以藉口。
上覽奏,即命軍機處傳訊澧,對曰:“禦史例得封聞言事,臣有見聞,不敢不告也。
”已而有旨随同軍機大臣和┞、劉墉、諾穆清等前往查訊。
當是時,和┞柄國,而國泰素奔走其門下者,人皆為先生危。
及扌互山東境,而和已早授意于國泰彌縫,辄以危言動先生。
先生曰:“且到山東再看。
”惟劉墉深知其弊,常與先生密商。
比到省盤庫,則和┞先言不用全數彈兌,第抽盤數十封,無短绌可也。
和遽起回館舍,先生請封庫。
次日徹<廣互>折封,則多系圓絲雜色銀,是借諸商鋪戶以充數者,因诘問庫吏,得其實。
遂出示召諸商來領,大呼曰:“遲來即封貯入官矣。
”于是商賈皆紛紛具領,庫藏為之一空。
複改道易馬,往盤他處亦然。
案遂定,而和亦無可如何也。
于是國泰與藩司于易簡俱交刑部治以罪。
上嘉之,以澧敢言,擢通政司參議。
三十八年四月,晉太常少卿,轉通政司副使。
上常召對便殿,其言秘,外人無有知者。
惟總管國子監
賊聞官兵至,紛紛四竄,田五中鳥槍,自刎死,而賊黨會集山中猶稱未死,煽惑諸回,遂入靖遠,縱火燒木廠,煙焰蔽天,蘭州省城亦震動矣。
官兵複追擊之,賊遂從黃河以北繞至靖遠山後,奪舟而渡,又嘯聚于安定縣之馬家堡,因入官川裡,勢甚猖獗。
五月初六日,西鞏驿焚劫一空,賊遂于初七八兩日直抵通渭縣之牛營堡,徑奔馬營。
馬營為通渭沖衙,距城九十裡,商賈雲集,乃鞏昌府之一大都會也。
居民數千家及寺廟十餘所,俱為煨燼,惟存禮拜寺。
初九日,賊直抵渭城,縣官王某,四川進士也,懦弱而寡謀。
初聞賊來,邑紳前威遠令李仲晦者,原請王動帑練兵抵禦,王故迂,因循不聽。
适有密告王胥役中與賊通者,王遂收之獄。
賊聞之,圍愈急,王乃逸去,不三日而城陷矣。
仲晦父子亦遇害,積屍如山,填塞道路,凡倉庫衙署寺廟民居,盡付烈炬,靡有孑遺,反不如馬營之民尚有逃亡也。
當是時,會甯為彈丸小邑,而四面受敵,無井泉,去河甚遠。
李堡初聞賊警,遂戒嚴,即令四關廂居民拆毀房屋,移居城内,給之口糧,親率諸軍民登城鼓噪,以示其衆。
未幾,賊果來,幸城外無民居,無從焚劫。
去而複來者數次,李堡守益堅,下令軍民有獲殺一賊者,懸重賞,賊竟不敢至。
郭城驿距城僅百裡,有鄉倉,可貯粟萬石。
堡懼為賊所擊,率兵役營護之。
行至五十裡鋪,大雷雨,不得前,從泥濘中又行數裡。
時夜将半,昏黑莫辨,聞有舊吏王朝宰居此,遂于雨中扣門歇馬,且欲問訊,其家不敢留,亦不知有王朝宰者,但雲“賊已至馬家堡,聞安定尉已死于賊,賊将至金壇坪,去此不過二裡許,恐陷不測,請速行”。
堡曰:“若果爾命也,如冒雨而進,則前路高山深阱,路更崎岖,人馬一堕,當奈何。
”乃集随從者,各持器械,以備賊來。
堡獨坐土室中,衣帽淋漓,滅燈待旦。
天既明,雨亦止,鄉民知邑宰來,鹹荷鋤捍衛。
又前行十餘裡,遇有司馬荊公道乾奉檄運糧草牛羊馳至軍營者,謂之曰:“城池倉庫,縣令事也,不宜前往矣。
”堡乃還。
時賊氛愈熾,蟻聚蜂屯,槍炮之聲晝夜不絕。
賊往來于邑境,蹂躏于村莊者以千萬計,各村民聞變驚逸呼号者亦以千萬計。
一見煙起,則訛傳賊至,而各鄰邑難民聞會甯賊少,皆絡繹趨赴而來。
而會甯之民出逃者遇之,以為賊至矣,亦呼号奔竄,自相踐踏而死者亦以千萬計。
通渭既陷,遠近驚駭,惟恐官軍之不至也。
先是晉撫巴公延三奉使出口,于四月二十五日過會甯,見李堡初任,未谙軍務,為指示機宜。
堡随送啟行,而忽聞報至,賊即至會甯矣。
适逢巴公前騎先驅,賊驚而散,蓋不虞巴公之驟至也。
于是西安将軍傅公玉帶兵一千名,巴裡坤副都統永公安自山西進京,前來協剿,即傅公婿也。
陝西巡撫畢公沅調西安、同州各營兵暨西安滿标、撫标兩營兵五千名,又調四川屯練降番兵二千名、甯夏兵一千二百名,又川北兵二千名、山西兵二千名,至西安候撥。
又河洲韓土司兵一千名,又瓦寺土司桑朗、雍中等自願效力,挑選精兵四百名。
而興安鎮總兵官三公德亦帶兵一千名,由秦州一路堵截。
延綏鎮總兵官策公蔔坦又帶兵一千名,由靜甯州一路堵截。
不數日而欽差大臣福公康安偕領侍衛内大臣海公蘭察暨巴圖魯、侍衛、章京等相繼而至,大學士阿公桂又挑選火器、健銳兩營京兵一千名,次第會集。
賊見官兵勢甚,遂退聚隴西之狼山,出攻隴西、伏羌二縣,複攻靜甯州、隆德縣城,俱堅守不動。
賊乃至底店子,底店子者,在靜甯州界,回民聚俗而居不下千餘家,沿途脅從者又數千人,以至驿遞不通者數日。
至六月初三日,賊聞王師北來,遂退入石峰堡。
石峰在萬山中,其高插天,石路甚險,惟北面一線可上。
賊踞為巢穴,築壘開溝,為負隅計,實絕地也。
福公既至,為相度地勢,斷其樵汲,立栅設卡。
時當三伏,七日無雨,賊下視四面重圍,勺水不得,遂大困。
七月四日夜半,賊有佚圍而出奪路奔逃者,官兵四面截殺,賊投崖堕阱無算,生擒萬餘,賊無一脫者。
賊既平,乃班師,而通渭王令忽從民間出,猶懷印绶,似尚欲複任者,遂伏法。
李堡時年五十餘,貧而傲,剛而直,兩月之間,須眉盡白,實有守城功,而祿弗及也。
其明年,遂改教皖江。
時按察使陳公步瀛已擢安徽布政使,司馬荊公道乾亦升調池州太守,而前任秦州刺史王公寬适為敬敷書院山長,邊城僚屬,重聚一方,酒酣耳熱,每談往事,辄欷欲泣而不能自己也。
陳公贈詩雲:“隴上鴻泥不可尋,偶來皖水共題襟。
循陔早誦歸田賦,磨盾猶懷禦敵心。
乍喜放鹇歌跌宕,豈因失馬怨崎。
眼前此會知難得,且把松醪仔細斟。
”荊公贈詩雲:“分襟何意複登堂,回首臯蘭雁幾行。
三月烽煙金甲赤,五年冰雪鬃毛蒼。
心驚往事同孤壘,天遣離人聚一方。
老我馳驅筋力憊,輸君報國有文章。
”王公贈詩雲:“河陽脫帻茹齑鹽,回首邊城飲水廉。
計拙真同纟光,談高欲卷雪霜髯。
冬烘病愈頭風檄,春酌燈沉細雨檐。
家近百花洲畔住,歸來訪我九峰尖。
”“隴坂長驅昔并鞍,險如蜀道豈辭難。
石峰紀事心逾壯,講院談兵膽尚寒。
帆逐雁聲催欲别,歲如客意送将闌。
寓人薪木期無毀,曾聽蕉窗夜雨殘。
”蓋惜之也。
◎書南園先生事 先生姓錢氏、諱澧,字東注,号南園,南昆明人。
其先有名鑄者,本籍浙江,為錢武肅王後。
明成化間,以遊幕至滇南。
會司理監太監錢能出鎮南,以其同姓,欲引附。
鑄恥之,避居迤西。
後能去,仍還昆明。
八傳而至拙叟公,生五子,先生其長也。
少穎異,刻勵為學,中乾隆三十七年進士,授庶吉士,散館為翰林檢讨,飽讀中秘書,文名藉甚,充國史館纂修官。
四十五年,充廣西副主考。
其明年冬,擢江南道禦史,稽查通倉事務。
适是年二月,逆回犯蘭州,而甘肅冒赈事發,獄已成矣,誅竄者幾百人,而獨不及陝西巡撫畢沅。
先生奏言:“冒赈折捐,固皆由王望法營私,但查望為藩司時,畢沅曾兩署陝甘總督,近在同城,豈竟毫無聞見。
誠使早發其奸,則播惡不至如此之甚,即陷于刑辟者,亦不至如此之多也。
臣雖不敢必其利令智昏,甘受所餌,惟是贍犭旬回護,不便舉發,甚非大臣居心之道。
”奏入,上是之,奪沅爵三級。
先是,台谏衙門自李漱芳左遷後,無人敢言事者。
居無何,複劾山東巡撫國泰吏事廢弛,借納貢名,貪婪無厭,官民苦之,所屬州縣虧空累累,奏請按問。
且言嗣後願皇上勿受貢物,俾天下督撫無以藉口。
上覽奏,即命軍機處傳訊澧,對曰:“禦史例得封聞言事,臣有見聞,不敢不告也。
”已而有旨随同軍機大臣和┞、劉墉、諾穆清等前往查訊。
當是時,和┞柄國,而國泰素奔走其門下者,人皆為先生危。
及扌互山東境,而和已早授意于國泰彌縫,辄以危言動先生。
先生曰:“且到山東再看。
”惟劉墉深知其弊,常與先生密商。
比到省盤庫,則和┞先言不用全數彈兌,第抽盤數十封,無短绌可也。
和遽起回館舍,先生請封庫。
次日徹<廣互>折封,則多系圓絲雜色銀,是借諸商鋪戶以充數者,因诘問庫吏,得其實。
遂出示召諸商來領,大呼曰:“遲來即封貯入官矣。
”于是商賈皆紛紛具領,庫藏為之一空。
複改道易馬,往盤他處亦然。
案遂定,而和亦無可如何也。
于是國泰與藩司于易簡俱交刑部治以罪。
上嘉之,以澧敢言,擢通政司參議。
三十八年四月,晉太常少卿,轉通政司副使。
上常召對便殿,其言秘,外人無有知者。
惟總管國子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