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五·景賢

關燈
救至船,诘之,則楊姓也,而身無一錢,不解所謂厚賞也。

    是夜月明,泊舟湖濱,得白金一定,始信神言之不爽。

    楊妻唐氏,庠生姜震女,亦有孝行。

    姑病疽,醫言不治,氏含泣吮之,出毒血數碗而愈。

    而己亦病疽者三載,不令姑知,後遇村妪授之藥,疽以痊。

    李客山作傳紀其事。

     長洲蔣示吉名仲芳,居婁門,編竹為屋,環以疏籬,興至吟詠,以此自終。

    尤精岐黃術,著有《醫宗說約》八卷、《望色啟微》三卷、詩文十卷。

    卒于康熙癸巳,年九十。

    其父君輔先生名元允,前明諸生。

    鼎革後,鍵戶著述,不複省人間事。

    所著《四書注解》、《山居閑集》為世傳誦。

    韓慕廬宗伯未遇時,嘗袖文求正,君輔曰:“子異日名臣也。

    ”屬其加墨,不可,曰:“我為世外人,尚欲品題天下士耶?” 蔣逢源字深資,長洲諸生,事親至孝。

    年十二,母病,夜半走神祠呼籲,願以身代,歸而迷其路,遇鄰妪攜歸。

    父殁,三年不入内,鄰裡罕見其面。

    家中偶失火,适祭祖茔歸,遂冒烈焰負母出,複冒火搶先世栗主,須發盡焦,死而複蘇。

    火焚後,母居堂兄家,晨夕省母,往來十餘裡。

    一夕沖雨過橋,失足堕河,傷一股,人救之,終身不令母知。

    葬父母,親自穿,即廬居墓側,每一哭,烏鳥俱下。

    家有一仆,母病欲歸,未決,逢源怒,逐之曰:“天下豈有無父母之人哉!”仆感泣而去。

    乾隆初,诏舉孝廉方正,當事者将以逢源名上聞。

    逢源不可,大哭曰:“《周官》不孝之刑,猶恐蹈之,安敢邀曠典乎!無其實而有其名,吾不願也。

    ”其伯兄學海以五經領鄉薦,選績溪教谕,報至,适父諱日,大哭不赴任。

    仲兄文河以五經食饩于庠,亦有孝行,鄉黨稱為蔣氏三孝子雲。

     顧培源字立忠,号笠舫,元和人。

    祖鼎榮,早卒。

    祖母缪,甘貧守節,常至絕糧,有碩鼠投錢之異,鹹稱苦節所感。

    培源天姿穎悟,切志于學。

    因父遠幕不歸,業市以養事祖母,恪代子職,飲食起卧,必躬自扶持,未敢稍怠。

    及壽終,哀毀成禮。

    尋父歸,僦居角直,旬日必往一省,自攜時物,欣然饷之,遇風雨,匍匐數十裡不顧也。

    迨父病,數月不解帶,虮虱滿身。

    生母陳患疽,親吮其瘡,病目,亦舐其目,并得瘥如故。

    及卒,毀容泣血,絕而複蘇者四。

    父止之,雖聽命,日必數恸,終年不複見齒。

    孝養其父十月三年,雖處寒微,必極奉甘旨。

    父沒居喪,形枯骨立,廬墓三年,種松芟草,常緻悲号。

    逢諱日祭祀,至老猶孺子泣。

    與兄同炊,三十餘年如一日。

    二嫂早故,撫其女,厚嫁之。

    三兄遠幕,依表兄申贊皇署,養嫂二十餘年,必恭敬止。

    晚年,家漸饒裕,擴宅構園,以娛泉石。

    倡修祖茔,不吝千金,荟然成林。

    族中代嫁者四,娶者五,殡葬者九。

    凡有所求,必傾囊以助之。

    及老力行善舉,家道旋落,宅屬他人,亦無難色也。

    嘉慶十八年九月卒,年八十。

    近重修郡志,尚未采入。

     毛金墉字韓望,齊門内華陽橋人。

    性至孝,事母唐極盡扶持甘旨之事。

    母享期頤,金墉亦耆耋,嘗作老萊之戲。

    其平生孝實,莫可枚舉,至今闾裡猶有傳述者。

     ◎嘉定錢氏兩先生傳 錢民字子辰,嘉定人。

    年十三而孤,家奇貧,不得已,廢書學賈,久之乃歎曰:“世多妄人,求其不妄者,聖賢而已。

    ”初名樞,嘗夢人教以名民,覺而思之,曰:“聖人與民亦類也。

    ”遂易名,慨然有希聖之志。

    聞青浦有孔子衣冠墓,擇日齋戒,拟往谒。

    是夜又夢有告者曰:“汝能謝絕漢以來諸儒論說,乃可為學也。

    ”自是始讀《六經》正文,題所居之室曰存養廛,端坐其中,學日益進。

    時陸稼書先生知嘉定縣,民谒之,議論多不合。

    人怪而詢之,則曰:“陸公從朱文公入,某從孔子入耳。

    ” 嘗與友人書,謂先聖之學,貴乎本末兼盡,始終有序。

    《大學》所謂知本者,知所作聖之基也。

    誠正者,為其作聖之功也。

    《中庸》所謂尊德性,先也,本也;道問學,後也,末也。

    即物窮理,其誤在于無本;《六經》為我注腳,其誤在于無末。

    《論語》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文公以為學者不可厭末求本,教人但學其末,是所謂其本亂矣。

    本亂而求末之治,豈可得乎?此未合于《大學》也。

    《孟子》曰:“堯、舜之知不遍物。

    ”《中庸》曰:“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文公教初學者,即責以知既盡,而後意可誠。

    《語類》又雲:“格物者,窮事事物物之理;緻知者,知事事物物之理。

    ”如此則意之惑亂殊甚,又何可誠。

    且使堯、舜複生,亦恐知不遍物,況初學乎!此未合于《孟子》也。

    程子曰:“不必盡格天下之物。

    ”又雲:“存心一草木器用之間。

    ”如此而望有得,如炊沙而欲其成飯也。

    文公則曰:“上而無極,下而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

    一書未讀,即阙了一書道理。

    一事不窮,即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即阙了一物道理。

    須著逐件與他理會過。

    ”愚意無極太極,是天人合一之學,學至有成,亦可自得。

    初學者學之,雖非先務,無傷也。

    草木昆蟲事物之衆,人無百歲壽算,何能一一盡之。

    孟子以為治天下不可耕且為,文公亦以為大臣不當親細務,奈何志在學聖,而反務盡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哉!此未合于程子也。

     又言今之學者,不知追求孔、孟之實,而隻辨朱、陸之所以異,非聖學本務,去道甚遠。

    所以近世學文公者,止得念庵之學而已矣;學象山者,止得陽明之學而已矣。

    在朱、陸當日,雖有不同,亦不至相辟如明儒之甚也。

    學聖而相辟是務,故聖學日亡也。

    其議論類如此。

    民後以貧死,稼書先生嘗作《錢子辰字說》以勉之。

     錢王炯字青文,嘉定縣學生,少博學經籍,事父母以孝聞。

    其兄早殁,撫其孤成立。

    幼從太倉李景初課誦,李殁,無子,迎其妻黃氏,敬養三十餘年。

    及其殁也,為制喪服,葬而除之。

    嘗謂讀書必先識字,于四聲清濁辨别,無少訛溷。

    經史之外,旁及天文地學,以及蔔筮祿命之書,亦無不窮究也。

    惟不喜二氏之學,嘗雲:“仙言長生,佛言不滅,二者皆未可信。

    夫神依形以立,未有形去而神存者。

    今二氏之徒遍天下,卒無一人能見古仙古佛者,則長生非生,不滅乃滅也。

    孔子言疾沒世而名不稱,立德、立功、立言,吾儒之不朽,即吾儒之長生不滅也。

    ”乾隆二十三年,有司舉鄉飲禮,延為大賓。

    知縣介玉濤問何以緻壽,答曰:“某生平不知導引服餌之術,但文字外無他嗜好,未嘗輕易喜怒耳。

    ”卒年九十二。

    以孫大昕貴,诰贈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讀,晉贈中憲大夫、詹事府少詹事。

     ◎書會甯令李君守城事 李君名堡,号石濤,元和人。

    少讀書,刻厲為學,中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二甲進士。

    四十五年,選授陝西會甯縣知縣。

    堡到任之明年,适歲歉,視民疾苦,乃捐廉赈饑,男婦老幼就食者以數萬計。

    度不能赀,日夜焦心。

    查有前任詳請修署之官帑得千金,遂詳報上官,以工代赈,自此城郭儒學衙署俱煥然一新,為士民所悅。

     會甯為關中沖要,其東北三百裡接平涼府鹽茶廳之小山,正北為靖遠縣境。

    其自小山至靖遠界所經村落,則有打喇赤、劉家井、狼山、黑虎坌、黃家坳等處,皆隸縣之北境。

    西北二百裡外,則有鐵木山,山以西為安定縣之馬家堡、官川裡,山以東為黑莊、郭城驿、金壇坪、乾溝,皆會甯境内地也。

    縣西南接通渭縣之牛營堡,正西則接安定縣之西鞏驿,距會甯城六十裡。

    正南為通渭、隴西、伏羌三縣。

    東南為通渭之石峰堡,直接一岡川,皆與會甯接壤僻路也。

     四十九年四月十五日,忽有逆回田五倡亂,初在平涼府鹽茶廳之小山中結衆起事,不過三百餘人。

    先焚西安州土堡,肆行劫掠。

    時陝甘總督李公侍堯、按察使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