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五·景賢
關燈
小
中
大
◎鄉賢一
華景輝字曙生,吾邑之南塘人。
裔出南齊孝子寶後,祖楷,父禮卿,俱以資雄于鄉。
年十七,從吳門楊忠文公廷樞遊,研窮性命之學。
明鼎革時,禮卿為遊騎劫掠,驚悸死。
景輝椎心泣血,喪葬盡禮,事母以孝聞。
常建祖祠,置墓田,修宗譜,慎終追遠,務本為急。
兩弟早世,撫其孤,至成立。
從弟允斌為邑諸生,無子,亦雄于資。
允斌死,有遺腹子,而族中洶洶,利其家産者甚衆。
景輝為掌護之,曆二十年。
既授室,景輝乃為文祭弟,而盡以家産還之。
凡母黨親屬、鄰裡故舊,有貧乏失怙恃及婚嫁喪葬者,景輝必力為經紀,委曲矜全,各慰其欲以去。
屢遇歲荒,米谷騰貴,必減價平粜,捐粟赈濟。
遇豐年則必出所餘,以周貧困,而尤以孝弟為行仁之本。
故自家而族而鄉而親,莫不德之者。
順治元年,忠文公被難,景輝奔赴恸哭,哭止而起,賀其子無咎曰:“吾夫子道德文章,負海内重望。
今又就義成仁,若此千載而後,莫不知有維鬥先生矣。
”士論偉之。
後遁迹蠡濱,閉關獨處,擁書萬卷,晨夕嘯歌。
尤精研經義,雖盛暑祁寒,必衣冠點勘,至老無容。
所著有《存心養性編》三卷,《家訓必遵錄》一卷。
年八十,卒裡中,學者私谥為端肅先生雲。
吾邑有老儒鮑震西者,事母孝,二子亦孝謹。
而仲子尤笃摯,得一病甚劇。
伯于禱于城隍廟,夜宿廟中,夢神謂曰:“汝弟笃孝,上帝已命為淮陽侯,期在三月,弗能久矣。
”伯子寤,識其語,不使父及弟知。
震西有弟館于淮安者,忽返家,人詢之,曰:“吾夢淮南郭門有多人掃除行道,問之,雲:‘淮陽侯将到任矣。
’問淮陽侯為誰,曰:‘汝仲侄也。
’吾恐侄病,故急返耳。
”仲子果于三月卒。
卒之夜,裡中人皆言有儀仗燈彩入鮑家雲。
康熙中事。
華世桢字爾任,南塘人。
生母黃早卒,事後母秦,或無過鞭撲,世棟略無愠色,惟引咎順受而已。
從弟世桢被誣,力為營救,代白撫軍,事得雪。
嘗置墓田,廣祠宇。
臨事果決,鄉黨稱之。
卒年七十九。
子琦字景韓,少聰穎,好讀書,年三十餘始補博士弟子員。
為文雄放,有先輩風,而困于場屋。
乃設家塾,引掖後進,師範諸生,言規行矩,至數十百人皆拾青紫以去。
年七十七卒。
華世桢字元臣,世棟從弟,年十四喪父,哀毀如成人。
母郭守節,年九十餘,世桢每食,必躬親視膳,先意承歡,不少懈。
有弟已嗣出矣,而仍将父産兩析之。
族人有以居屋售于世桢者,将遷矣,其家有兩寡婦哭甚哀,不肯去。
世桢為之恻然,焚其券,仍令安居,而不責其值。
後複念其兩寡勵志守節,并為之請旌。
年七十餘,公舉世桢為鄉飲賓,辭不受。
卒年七十六。
王榮祖字霁雲,磚橋人。
狀貌奇偉,博學能文,不為章句之學,而孝謹聞于鄉裡。
嘗以古事預拟成敗,學者服其智識。
國朝順治初,天下初定,榮祖嘗自躬耕,與二三知己如吳郡林梅、孟臯輩對酒賦詩以為樂也。
年八十八而卒,著有《耕隐集》八卷。
王之芳字伯聖,邑諸生,嚴毅方正,學博識精,膠庠中推為眉目。
詩文力追漢、魏,而尤敦于本行,每以孝友龈龈為後生家言,鄉裡多化之,鹹以為彥方複見雲。
卒年八十七,著有《古文評》、《家訓十則》。
張元義字心才,邑諸生,苦心力學,友愛天至,與其弟東美同居五十餘年無間言。
家甚貧,以館谷為生。
伯嘗少于仲,心才乃言曰:“餘兄弟垂老同居,安能保子侄之久合乎?盍分爨也?”仲媳恽氏聞之,即出見二翁,裣衽曰:“家不可析也。
憶媳于歸時,父嘗戒曰:‘張氏家庭最雍睦,同居已三世矣。
若汝去而析居,是汝之故也。
’”言畢而泣。
二翁笑曰:“有此賢婦,吾無憂矣。
”乃同爨終身。
王雨來,磚橋人,少貧,未讀書,而持身恭儉,孝友性成。
有弟四人俱幼,雨來能開拓田園,給與諸弟。
諸弟有逋負人者,雨來出己财償之。
終身如是,毫無怨色。
雨來嘗以事入官,應受杖,諸弟号泣願代。
令曰:“爾何人也?”諸弟對曰:“身受胞兄覆育之恩,故願代也。
”令乃歎曰:“爾等手足之情如此,其為人可知矣。
”命免杖。
一時啧啧人口。
雨來年七十餘卒。
子應魁,字裕臣,亦以孝稱。
吾鄉有蔡翁者,闆村人。
家甚貧,為人傭工,家中僅種田一二畝,以此為食。
父母死後,盡築為墓,負土成封,植以松楸,且編籬以衛之,見者莫不竊笑,其貧如故也。
隔二三年,松楸漸長,松下時出鮮菌,鄉人謂之松花菌,日出不窮,每朝持一二筐入市上賣得數百文。
如是者十餘年,積資千金,以之買田得屋,近且為小富翁,有田數百畝矣。
《史記·淮陰侯傳·贊》謂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衆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亦此意也。
◎鄉賢二 顧大任字永肩,号價仔,長洲庠生,官廣東按察司司獄,升知事,或薦補邑宰。
大任固辭曰:“我才豈能為百裡長耶?”當明崇祯間,世路日非,乞歸,力行義舉。
十四年,蘇州大疫,饑馑載道,顧傾囊赈濟,賴活甚多,家竟中落,僅存一屋,青苔滿壁。
甲申之變,呼天大恸曰:“我雖微秩,豈可偷生乎!”遂缢于庭。
家人救之,公厲聲曰:“汝輩欲污我耶!”又赴水,不死,遂成瘋疾,跛左足,不能起,或歌或哭,須發皆截,終日恸号,間日而食。
順治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嘔血數升,連呼“皇帝,臣來也”而沒,年六十一。
子顼,字君俨,由鄉薦官學博,甲申後,閉戶不言,數日一起。
南都再建,阮大铖屢聘屢卻,與同裡韓馨、鄭敷教結社闡學。
丙戌父喪,哀毀成疾,築廬于墓,梅花繞室,自矢清操,以終其身。
毛爾張字宅卿,長洲庠生,忠愍公維張弟,兄宦在都,公孝養其母。
甲申之變,缢于庭不死,旋至西跨塘祖祠中自經死。
此二人《殉節錄》失載,故補之。
長洲蔣宇均字理平,父廷宣,名輝,由庠生官貴州巡檢,借補龍裡縣典史,民心頗洽。
緣事挂誤,谪戍新疆。
宇均萬裡相随,寸步不離,同抵戍所。
未幾,得家信,知母彭氏患病,即孑身回蘇侍疾。
母殁,守喪甫逾百日,又至戍所省父。
居數月,又回蘇葬母。
葬畢,仍往戍所。
居半載,父遇恩赦,乃侍奉回南。
前後五六載中,四次跋涉,繭足黧面,備嘗艱險,途中懸崖絕壑、豺虎蠻箐、水火盜賊之虞,無所不曆,瀕于死者屢矣。
從侄大熔仿黃向堅《萬裡緣》傳奇制曲,播其事,宇均聞之,怒曰:“天下豈有無父之人哉!”為拉雜摧燒之。
宇均為時庵少司馬侄,芝庭大司馬外孫,自幼見賞于二公,謂其至性有過人者。
孝子楊士選字有貞,吳縣人。
父公瑞,業賈,走中州營什一之利,屢竭其赀,郁而成疾,欲歸不得。
父之客徐生者來蘇言其狀。
士選時年十三,聞之瞿然驚起,向母曰:“父病危,隔二千裡,茕茕無倚,有子不得侍,何以立天地間,兒今日行矣。
”遽束裝出門。
舟經黃河,顧視東南,雲氣昏黑。
未幾,風雨大作,鄰舟覆者無算,舟人相顧失色。
士選竊禱曰:“某數固應死,但願一見父,死無恨矣。
”有頃風止,舟竟無恙,抵懷慶,人呼為孝子舟。
先是,其父病逆旅久,家問不通,自度無生理,夢神人語之曰:“爾子當來。
”比士選至,父驚喜,病少愈,遂奉父歸。
方公瑞業賈時,家已中落,至是益窘。
逾二載,娶婦唐氏。
值歲荒,米價騰貴,士選與其妻忍餓,惟餍糠秕,間屑豆食之,而于父母曲盡甘旨。
父病思食枇杷,時移居下堡村,僻不可得。
下堡近洞庭東山,因渡太湖覓之。
中流遇風,波浪沖激,同舟數人皆溺,獨士選以漁船救免。
漁人前夕夢神呼曰:“明日楊孝子有厄,吾從中保護,煩爾一手之力,必有重賞。
”及
裔出南齊孝子寶後,祖楷,父禮卿,俱以資雄于鄉。
年十七,從吳門楊忠文公廷樞遊,研窮性命之學。
明鼎革時,禮卿為遊騎劫掠,驚悸死。
景輝椎心泣血,喪葬盡禮,事母以孝聞。
常建祖祠,置墓田,修宗譜,慎終追遠,務本為急。
兩弟早世,撫其孤,至成立。
從弟允斌為邑諸生,無子,亦雄于資。
允斌死,有遺腹子,而族中洶洶,利其家産者甚衆。
景輝為掌護之,曆二十年。
既授室,景輝乃為文祭弟,而盡以家産還之。
凡母黨親屬、鄰裡故舊,有貧乏失怙恃及婚嫁喪葬者,景輝必力為經紀,委曲矜全,各慰其欲以去。
屢遇歲荒,米谷騰貴,必減價平粜,捐粟赈濟。
遇豐年則必出所餘,以周貧困,而尤以孝弟為行仁之本。
故自家而族而鄉而親,莫不德之者。
順治元年,忠文公被難,景輝奔赴恸哭,哭止而起,賀其子無咎曰:“吾夫子道德文章,負海内重望。
今又就義成仁,若此千載而後,莫不知有維鬥先生矣。
”士論偉之。
後遁迹蠡濱,閉關獨處,擁書萬卷,晨夕嘯歌。
尤精研經義,雖盛暑祁寒,必衣冠點勘,至老無容。
所著有《存心養性編》三卷,《家訓必遵錄》一卷。
年八十,卒裡中,學者私谥為端肅先生雲。
吾邑有老儒鮑震西者,事母孝,二子亦孝謹。
而仲子尤笃摯,得一病甚劇。
伯于禱于城隍廟,夜宿廟中,夢神謂曰:“汝弟笃孝,上帝已命為淮陽侯,期在三月,弗能久矣。
”伯子寤,識其語,不使父及弟知。
震西有弟館于淮安者,忽返家,人詢之,曰:“吾夢淮南郭門有多人掃除行道,問之,雲:‘淮陽侯将到任矣。
’問淮陽侯為誰,曰:‘汝仲侄也。
’吾恐侄病,故急返耳。
”仲子果于三月卒。
卒之夜,裡中人皆言有儀仗燈彩入鮑家雲。
康熙中事。
華世桢字爾任,南塘人。
生母黃早卒,事後母秦,或無過鞭撲,世棟略無愠色,惟引咎順受而已。
從弟世桢被誣,力為營救,代白撫軍,事得雪。
嘗置墓田,廣祠宇。
臨事果決,鄉黨稱之。
卒年七十九。
子琦字景韓,少聰穎,好讀書,年三十餘始補博士弟子員。
為文雄放,有先輩風,而困于場屋。
乃設家塾,引掖後進,師範諸生,言規行矩,至數十百人皆拾青紫以去。
年七十七卒。
華世桢字元臣,世棟從弟,年十四喪父,哀毀如成人。
母郭守節,年九十餘,世桢每食,必躬親視膳,先意承歡,不少懈。
有弟已嗣出矣,而仍将父産兩析之。
族人有以居屋售于世桢者,将遷矣,其家有兩寡婦哭甚哀,不肯去。
世桢為之恻然,焚其券,仍令安居,而不責其值。
後複念其兩寡勵志守節,并為之請旌。
年七十餘,公舉世桢為鄉飲賓,辭不受。
卒年七十六。
王榮祖字霁雲,磚橋人。
狀貌奇偉,博學能文,不為章句之學,而孝謹聞于鄉裡。
嘗以古事預拟成敗,學者服其智識。
國朝順治初,天下初定,榮祖嘗自躬耕,與二三知己如吳郡林梅、孟臯輩對酒賦詩以為樂也。
年八十八而卒,著有《耕隐集》八卷。
王之芳字伯聖,邑諸生,嚴毅方正,學博識精,膠庠中推為眉目。
詩文力追漢、魏,而尤敦于本行,每以孝友龈龈為後生家言,鄉裡多化之,鹹以為彥方複見雲。
卒年八十七,著有《古文評》、《家訓十則》。
張元義字心才,邑諸生,苦心力學,友愛天至,與其弟東美同居五十餘年無間言。
家甚貧,以館谷為生。
伯嘗少于仲,心才乃言曰:“餘兄弟垂老同居,安能保子侄之久合乎?盍分爨也?”仲媳恽氏聞之,即出見二翁,裣衽曰:“家不可析也。
憶媳于歸時,父嘗戒曰:‘張氏家庭最雍睦,同居已三世矣。
若汝去而析居,是汝之故也。
’”言畢而泣。
二翁笑曰:“有此賢婦,吾無憂矣。
”乃同爨終身。
王雨來,磚橋人,少貧,未讀書,而持身恭儉,孝友性成。
有弟四人俱幼,雨來能開拓田園,給與諸弟。
諸弟有逋負人者,雨來出己财償之。
終身如是,毫無怨色。
雨來嘗以事入官,應受杖,諸弟号泣願代。
令曰:“爾何人也?”諸弟對曰:“身受胞兄覆育之恩,故願代也。
”令乃歎曰:“爾等手足之情如此,其為人可知矣。
”命免杖。
一時啧啧人口。
雨來年七十餘卒。
子應魁,字裕臣,亦以孝稱。
吾鄉有蔡翁者,闆村人。
家甚貧,為人傭工,家中僅種田一二畝,以此為食。
父母死後,盡築為墓,負土成封,植以松楸,且編籬以衛之,見者莫不竊笑,其貧如故也。
隔二三年,松楸漸長,松下時出鮮菌,鄉人謂之松花菌,日出不窮,每朝持一二筐入市上賣得數百文。
如是者十餘年,積資千金,以之買田得屋,近且為小富翁,有田數百畝矣。
《史記·淮陰侯傳·贊》謂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衆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亦此意也。
◎鄉賢二 顧大任字永肩,号價仔,長洲庠生,官廣東按察司司獄,升知事,或薦補邑宰。
大任固辭曰:“我才豈能為百裡長耶?”當明崇祯間,世路日非,乞歸,力行義舉。
十四年,蘇州大疫,饑馑載道,顧傾囊赈濟,賴活甚多,家竟中落,僅存一屋,青苔滿壁。
甲申之變,呼天大恸曰:“我雖微秩,豈可偷生乎!”遂缢于庭。
家人救之,公厲聲曰:“汝輩欲污我耶!”又赴水,不死,遂成瘋疾,跛左足,不能起,或歌或哭,須發皆截,終日恸号,間日而食。
順治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嘔血數升,連呼“皇帝,臣來也”而沒,年六十一。
子顼,字君俨,由鄉薦官學博,甲申後,閉戶不言,數日一起。
南都再建,阮大铖屢聘屢卻,與同裡韓馨、鄭敷教結社闡學。
丙戌父喪,哀毀成疾,築廬于墓,梅花繞室,自矢清操,以終其身。
毛爾張字宅卿,長洲庠生,忠愍公維張弟,兄宦在都,公孝養其母。
甲申之變,缢于庭不死,旋至西跨塘祖祠中自經死。
此二人《殉節錄》失載,故補之。
長洲蔣宇均字理平,父廷宣,名輝,由庠生官貴州巡檢,借補龍裡縣典史,民心頗洽。
緣事挂誤,谪戍新疆。
宇均萬裡相随,寸步不離,同抵戍所。
未幾,得家信,知母彭氏患病,即孑身回蘇侍疾。
母殁,守喪甫逾百日,又至戍所省父。
居數月,又回蘇葬母。
葬畢,仍往戍所。
居半載,父遇恩赦,乃侍奉回南。
前後五六載中,四次跋涉,繭足黧面,備嘗艱險,途中懸崖絕壑、豺虎蠻箐、水火盜賊之虞,無所不曆,瀕于死者屢矣。
從侄大熔仿黃向堅《萬裡緣》傳奇制曲,播其事,宇均聞之,怒曰:“天下豈有無父之人哉!”為拉雜摧燒之。
宇均為時庵少司馬侄,芝庭大司馬外孫,自幼見賞于二公,謂其至性有過人者。
孝子楊士選字有貞,吳縣人。
父公瑞,業賈,走中州營什一之利,屢竭其赀,郁而成疾,欲歸不得。
父之客徐生者來蘇言其狀。
士選時年十三,聞之瞿然驚起,向母曰:“父病危,隔二千裡,茕茕無倚,有子不得侍,何以立天地間,兒今日行矣。
”遽束裝出門。
舟經黃河,顧視東南,雲氣昏黑。
未幾,風雨大作,鄰舟覆者無算,舟人相顧失色。
士選竊禱曰:“某數固應死,但願一見父,死無恨矣。
”有頃風止,舟竟無恙,抵懷慶,人呼為孝子舟。
先是,其父病逆旅久,家問不通,自度無生理,夢神人語之曰:“爾子當來。
”比士選至,父驚喜,病少愈,遂奉父歸。
方公瑞業賈時,家已中落,至是益窘。
逾二載,娶婦唐氏。
值歲荒,米價騰貴,士選與其妻忍餓,惟餍糠秕,間屑豆食之,而于父母曲盡甘旨。
父病思食枇杷,時移居下堡村,僻不可得。
下堡近洞庭東山,因渡太湖覓之。
中流遇風,波浪沖激,同舟數人皆溺,獨士選以漁船救免。
漁人前夕夢神呼曰:“明日楊孝子有厄,吾從中保護,煩爾一手之力,必有重賞。
”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