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三·考索
關燈
小
中
大
學五書》之阙。
◎鲲鵬 餘幼時讀《莊子》“北溟有魚,其名為鲲”數語,為之大駭,以為斷無此理。
問之長者,雲:“此莊生寓言也。
”嘉慶丙子十月,安東縣知縣詳報沿海有大魚一頭,兩目已剜去,計長三十六丈,自背鬣至腹高七丈有餘。
又袁叔野刺史言山東蓬萊縣與海最近,一日有大物從空而來,兩翼垂天,日為之晦。
滿城人大懼,羅拜焚香,逾時而去,日光複明。
又《南彙縣志》載國初有大魚過海中,其鬣如山,蠕蠕而行,過七日七夜,豈即《莊子》所謂鲲鵬者非耶? ◎梅梁 禹廟梅梁,為詞林典故,由來久矣。
餘甚疑之,意以為梅樹屈曲,豈能為棟梁乎?即如金陵隐仙庵之六朝梅,西川崇慶州署之唐梅,滁州醉翁亭有歐陽公手植梅,浙江嘉興王店鎮有宋梅,太倉州東園亦有王文肅手種一株曰瘦鶴,皆無有成拱抱而直者。
偶閱《說文》梅字注曰:“楠也,莫杯切。
”乃知此梁是楠木也。
◎補天射日 《太平禦覽》載女娲氏煉石補天,後羿射畢十日,豈可信乎?餘釋之曰:“煉石補天者,言燒石成灰,可補屋漏也。
射畢十日者,言射的如日之圓,十日并中也。
”《山堂肆考》又謂羿善射,河伯溺殺人,則射其左臂;風伯壞人屋舍,則射中其膝,有功于天下,皆不經之言。
◎顔淑冉予 漢石室畫像題字雲:“顔淑獨處,飄風暴雨。
婦人乞宿,升堂入戶。
燃蒸自燭,懼見意疑。
未明蒸盡,扌宿芒續之。
”顔淑字叔子,事詳《詩巷伯》疏,與魯男子閉戶事異。
又紹興府學中有一唐碑刻《十哲贊》,稱冉予字子我。
案《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雲:“宰予字子我。
”裴る引鄭康成注曰:“魯人。
”《淮南子·人間訓》亦稱宰予,未聞其姓冉也。
然自必有據。
◎傘 古有簦無傘,《說文》簦字注:“蓋也。
”笠字注:“簦無柄也。
”然則簦即今之傘也。
《晉書·王雅傳》:“雅遇雨,請以傘入。
”此為傘字初見。
又《史記·五帝本紀》:“舜以兩笠自而下。
”皇甫谧注雲:“傘也。
”崔豹《古今注》:“太公伐纣,遇雨,乃為曲蓋。
”亦即傘也。
故今吳人呼傘為持笠,蓋本此。
又《三國志》:“忘其行軒。
”疑亦是傘,今俗作傘,然唐碑《吳嶽祠堂記》已用之。
◎扇 或謂古人皆用團扇,今之折扇是朝鮮、日本之制,有明中葉始行于中國也。
案《通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
”胡三省注雲:“腰扇,佩之于腰,今謂之折疊扇。
”則隋、唐時先有之矣。
◎轉蓬 《漢書·賈山傳》:“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托葬焉。
”師古注雲:“蓬顆,謂土塊。
”張華《博物志》“徐人謂塵土曰蓬塊。
”今吳人方言謂之蓬塵,即灰塵也。
杭人方言又謂之蓬兒,亦塵也。
如曹植詩:“轉蓬離本根,飄随長風。
何意回飚舉,吹我入雲中。
”《蕪城賦》:“孤蓬自振,驚砂坐飛。
”即《莊子》蓬之心,《管子》飛蓬之間,皆言塵土之義,未必是蓬草也。
然古人亦有認作蓬草者,如司馬彪詩:“百草應節生,含氣有深淺。
秋蓬獨何辜,飄搖随風轉。
”又唐人蔣防《轉蓬賦》:“淩寒後凋,雖有慚于松柏;近秋俱敗,亦無愧于蘭荪。
”觀此則知古人錯認之處不少。
試思蓬草何物,豈能吹入雲中而随風轉耶?此理之易明者也。
◎宗譜 唐尚氏族,貞觀初,有诏令天下貢氏族譜,奉敕旨第其甲乙,勒為成書,有譜者為望族,後世謂之譜學。
此讀書人别是一種學問,又在詞章考據舉業之外者也。
如吾族錢氏有《大宗譜》,武肅王《自叙》雲:“蓋聞古賢垂訓,先哲修身,莫大于上承祖祢之澤,下廣子孫之傳。
是故堯、舜之理天下,其先則曰敦睦九族,然後平章百姓,協和萬邦。
《詩》不雲乎:‘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是知為人子人臣之道,莫過于尊祖敬宗,揚名立身者也”雲雲。
其所謂《大宗譜》者,以少典氏為第一世,黃帝為第二世。
其略曰:錢氏之先,出于少典。
初,少典氏為諸侯,八傳而生黃帝。
譜宗黃帝,而追帝之所自出,故以少典為一世,黃帝為二世。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生老童,老童生重黎,重黎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曰樊,曰惠連,曰铿,曰永言,曰安,曰季連。
樊為昆吾氏,惠連為參胡氏,永言為鄧人,安為曹姓,季連為芈姓,而铿即彭祖是也,商時為彭城伯,仕夏、商、周三代為國師,年七百九十七歲,四十九妻,五十四子。
其第二十六子孚承其後,為周文王師,拜官錢府上士,因去之竹而為錢氏,此定姓之祖也。
自此以下第七十一世而至武肅王。
原原本本,一絲不亂。
泳謂此譜,斷非武肅所作,尚是沿襲貞觀初所貢之氏族舊本。
即他姓之譜,如此類者甚多,皆渺茫之言,不足信也。
故顔師古極論之,謂“私譜之文,出于闾巷,家自為說,事非經典,苟引先賢妄相假托,無所取信,甯足據乎!”如《歐陽氏譜》隻序世系,自詢以下僅五世已閱三百年,自琮以下才百四十年,而業已十八世。
據三十年為一世之說,何長短之不齊也。
又《蘇氏族譜》引雲:“唐神堯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蘇氏自此始。
”案神堯者,高祖谥也,而味道并非高祖時人。
又載諱钅斤者為始祖,注雲:“不仕,娶黃氏,享年若幹,七月二十六日卒。
”既不詳世次,又不著紀年,究竟在何年之七月二十六日,皆可笑。
其《自叙》雲:“《蘇氏族譜》,小宗之法也,凡天下之人皆得而用之,而未及大宗也。
”其疏略如此,而亦謂之譜。
至今人尚有《歐譜》、《蘇譜》之稱,皆以為典據,謬矣! 宋狄青不認梁公為同族,世争重其言,吳毅父駁之,謂其武臣少讀書,昧于譜牒,而疏于原本。
若梁公之在唐,望雲思親,何其孝也;反周為唐,何其忠也。
既忠且孝,青恐不能克肖前人耳,何雲一時遭際,安敢自附前人邪!況狄之先,由周成王封少子于狄,因以為氏。
青與梁公實系一派,惟世遠人亡,徙遷靡定,譜牒莫稽,舉原一本者而途人視之,又何怪焉。
至今人家無譜牒可考者,辄以狄青之言為證,亦不足以為典據也。
惟吾錢氏一族,家家有譜,或此詳彼略,或彼詳此略,要其指歸,大約相同。
自武肅
◎鲲鵬 餘幼時讀《莊子》“北溟有魚,其名為鲲”數語,為之大駭,以為斷無此理。
問之長者,雲:“此莊生寓言也。
”嘉慶丙子十月,安東縣知縣詳報沿海有大魚一頭,兩目已剜去,計長三十六丈,自背鬣至腹高七丈有餘。
又袁叔野刺史言山東蓬萊縣與海最近,一日有大物從空而來,兩翼垂天,日為之晦。
滿城人大懼,羅拜焚香,逾時而去,日光複明。
又《南彙縣志》載國初有大魚過海中,其鬣如山,蠕蠕而行,過七日七夜,豈即《莊子》所謂鲲鵬者非耶? ◎梅梁 禹廟梅梁,為詞林典故,由來久矣。
餘甚疑之,意以為梅樹屈曲,豈能為棟梁乎?即如金陵隐仙庵之六朝梅,西川崇慶州署之唐梅,滁州醉翁亭有歐陽公手植梅,浙江嘉興王店鎮有宋梅,太倉州東園亦有王文肅手種一株曰瘦鶴,皆無有成拱抱而直者。
偶閱《說文》梅字注曰:“楠也,莫杯切。
”乃知此梁是楠木也。
◎補天射日 《太平禦覽》載女娲氏煉石補天,後羿射畢十日,豈可信乎?餘釋之曰:“煉石補天者,言燒石成灰,可補屋漏也。
射畢十日者,言射的如日之圓,十日并中也。
”《山堂肆考》又謂羿善射,河伯溺殺人,則射其左臂;風伯壞人屋舍,則射中其膝,有功于天下,皆不經之言。
◎顔淑冉予 漢石室畫像題字雲:“顔淑獨處,飄風暴雨。
婦人乞宿,升堂入戶。
燃蒸自燭,懼見意疑。
未明蒸盡,扌宿芒續之。
”顔淑字叔子,事詳《詩巷伯》疏,與魯男子閉戶事異。
又紹興府學中有一唐碑刻《十哲贊》,稱冉予字子我。
案《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雲:“宰予字子我。
”裴る引鄭康成注曰:“魯人。
”《淮南子·人間訓》亦稱宰予,未聞其姓冉也。
然自必有據。
◎傘 古有簦無傘,《說文》簦字注:“蓋也。
”笠字注:“簦無柄也。
”然則簦即今之傘也。
《晉書·王雅傳》:“雅遇雨,請以傘入。
”此為傘字初見。
又《史記·五帝本紀》:“舜以兩笠自而下。
”皇甫谧注雲:“傘也。
”崔豹《古今注》:“太公伐纣,遇雨,乃為曲蓋。
”亦即傘也。
故今吳人呼傘為持笠,蓋本此。
又《三國志》:“忘其行軒。
”疑亦是傘,今俗作傘,然唐碑《吳嶽祠堂記》已用之。
◎扇 或謂古人皆用團扇,今之折扇是朝鮮、日本之制,有明中葉始行于中國也。
案《通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
”胡三省注雲:“腰扇,佩之于腰,今謂之折疊扇。
”則隋、唐時先有之矣。
◎轉蓬 《漢書·賈山傳》:“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托葬焉。
”師古注雲:“蓬顆,謂土塊。
”張華《博物志》“徐人謂塵土曰蓬塊。
”今吳人方言謂之蓬塵,即灰塵也。
杭人方言又謂之蓬兒,亦塵也。
如曹植詩:“轉蓬離本根,飄随長風。
何意回飚舉,吹我入雲中。
”《蕪城賦》:“孤蓬自振,驚砂坐飛。
”即《莊子》蓬之心,《管子》飛蓬之間,皆言塵土之義,未必是蓬草也。
然古人亦有認作蓬草者,如司馬彪詩:“百草應節生,含氣有深淺。
秋蓬獨何辜,飄搖随風轉。
”又唐人蔣防《轉蓬賦》:“淩寒後凋,雖有慚于松柏;近秋俱敗,亦無愧于蘭荪。
”觀此則知古人錯認之處不少。
試思蓬草何物,豈能吹入雲中而随風轉耶?此理之易明者也。
◎宗譜 唐尚氏族,貞觀初,有诏令天下貢氏族譜,奉敕旨第其甲乙,勒為成書,有譜者為望族,後世謂之譜學。
此讀書人别是一種學問,又在詞章考據舉業之外者也。
如吾族錢氏有《大宗譜》,武肅王《自叙》雲:“蓋聞古賢垂訓,先哲修身,莫大于上承祖祢之澤,下廣子孫之傳。
是故堯、舜之理天下,其先則曰敦睦九族,然後平章百姓,協和萬邦。
《詩》不雲乎:‘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是知為人子人臣之道,莫過于尊祖敬宗,揚名立身者也”雲雲。
其所謂《大宗譜》者,以少典氏為第一世,黃帝為第二世。
其略曰:錢氏之先,出于少典。
初,少典氏為諸侯,八傳而生黃帝。
譜宗黃帝,而追帝之所自出,故以少典為一世,黃帝為二世。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生老童,老童生重黎,重黎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曰樊,曰惠連,曰铿,曰永言,曰安,曰季連。
樊為昆吾氏,惠連為參胡氏,永言為鄧人,安為曹姓,季連為芈姓,而铿即彭祖是也,商時為彭城伯,仕夏、商、周三代為國師,年七百九十七歲,四十九妻,五十四子。
其第二十六子孚承其後,為周文王師,拜官錢府上士,因去之竹而為錢氏,此定姓之祖也。
自此以下第七十一世而至武肅王。
原原本本,一絲不亂。
泳謂此譜,斷非武肅所作,尚是沿襲貞觀初所貢之氏族舊本。
即他姓之譜,如此類者甚多,皆渺茫之言,不足信也。
故顔師古極論之,謂“私譜之文,出于闾巷,家自為說,事非經典,苟引先賢妄相假托,無所取信,甯足據乎!”如《歐陽氏譜》隻序世系,自詢以下僅五世已閱三百年,自琮以下才百四十年,而業已十八世。
據三十年為一世之說,何長短之不齊也。
又《蘇氏族譜》引雲:“唐神堯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蘇氏自此始。
”案神堯者,高祖谥也,而味道并非高祖時人。
又載諱钅斤者為始祖,注雲:“不仕,娶黃氏,享年若幹,七月二十六日卒。
”既不詳世次,又不著紀年,究竟在何年之七月二十六日,皆可笑。
其《自叙》雲:“《蘇氏族譜》,小宗之法也,凡天下之人皆得而用之,而未及大宗也。
”其疏略如此,而亦謂之譜。
至今人尚有《歐譜》、《蘇譜》之稱,皆以為典據,謬矣! 宋狄青不認梁公為同族,世争重其言,吳毅父駁之,謂其武臣少讀書,昧于譜牒,而疏于原本。
若梁公之在唐,望雲思親,何其孝也;反周為唐,何其忠也。
既忠且孝,青恐不能克肖前人耳,何雲一時遭際,安敢自附前人邪!況狄之先,由周成王封少子于狄,因以為氏。
青與梁公實系一派,惟世遠人亡,徙遷靡定,譜牒莫稽,舉原一本者而途人視之,又何怪焉。
至今人家無譜牒可考者,辄以狄青之言為證,亦不足以為典據也。
惟吾錢氏一族,家家有譜,或此詳彼略,或彼詳此略,要其指歸,大約相同。
自武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