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三·考索

關燈
市蜃樓 王仲瞿常言:“始皇使徐福入海求神仙,終無有驗。

    而漢武亦蹈前轍,真不可解。

    此二君者,皆聰明絕世之人,胡乃為此捕風捉影疑鬼疑神之事耶?後遊山東萊州,見海市,始恍然曰:‘秦皇、漢武俱為所惑者,乃此耳。

    ’”其言甚确。

     高郵州西門外嘗有湖市,見者甚多。

    按高郵湖本宋承州城陷而為湖者,即如泗州舊城亦為洪澤湖矣,近湖人亦見有城郭樓台人馬往來之狀。

    因悟蓬萊之海市,又安知非上古之樓台城郭乎?則所現者,蓋其精氣雲。

     ◎請雨 請雨祈晴之說,自古有之。

    如《檀弓》、《呂氏春秋》、《荀子》、《春秋繁露》,皆有載者。

    如董江都之閉陽門則雨,欲止則反是之謂也。

    餘謂晴雨是天地自然之理,雖帝王之尊,人心之靈,安能挽回造化哉!即有道術,如畫符遣将、呼風喚雨諸法,亦不過盡人事以待天耳。

    杭人請雨祈晴,則全仗觀音力,尤為可笑。

    究竟觀音果能祈雨耶?不能祈雨耶?吾不知之也。

    阮雲台宮保巡撫浙江,适逢大旱,未往天竺進香,而人心遂大不服,啧有繁言。

    世俗之惑,一至于此。

     ◎水車 大江以南灌田之法,俱用水車,其來已久。

    又名曰桔槔。

    《莊子·天運篇》:“桔槔者,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故水車為桔槔也。

    《太平禦覽》引《魏略》曰:“馬鈞居京都有地,可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出更入,其巧百倍。

    ”水車之制始此。

    東坡《無錫道中賦水車詩》雲:“翻翻聯聯銜尾鴉,荦荦确确脫骨蛇。

    分畦翠浪走雲陣,刺水綠針抽稻芽。

    ”可謂形容盡緻。

    近吳門沈狎鷗孝廉按之古法制龍尾車,不須人力,令車盤旋自行,一日一人可灌田三四十畝,豈不大善。

    然隻可用之北地,不可施之江南。

    且一車需費百餘金,一壞即不能用。

    餘謂農家貧者居多,分毫計算,豈能辦此。

    猶之風車非不善,在大江邊可行,若是日無風,便不得水,總之不如水車之妙。

     ◎土地之神 今墳墓上有土地之神,每年祭掃,必設酒脯祀之,其來已久,見《檀弓》:“以幾筵舍奠于墓左。

    ”注:“虞翻雲:‘舍奠墓左,為父母形體在此,禮其神也。

    ’”《正義》雲:“置于墓左,禮地神也。

    ” ◎潤筆 潤筆之說,于晉、宋,而尤盛于唐之元和長慶間。

    如韓昌黎為文必索潤筆,故劉禹錫《祭退之文》雲:“一字之價,辇金如山。

    ”李邕受饋遺钜萬,皇甫索缣九千,白樂天為元微之作墓銘,酬以輿馬、绫帛、銀鞍、玉帶之類,不可枚舉。

     ◎鄉勇自古有之 古人寓兵于農,言兵即可以為農,農即可以為兵也。

    後世分兵農為兩途,言兵不可以為農,農不可以為兵也。

    今之所謂鄉勇者,非兵非農,與之言兵,素不知幹戈之輕重;與之言農,又不知稼穑之艱難,然則何以用之哉!《韓非子》有言曰:“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

    ”乃知鄉勇自古有之。

     ◎泉之為錢 餘年二十七八,館于吳門徐複堂家正,錄先世《大宗譜》,譜中載铿第二十六子孚為周文王師,拜官錢府上士,因去之竹而為錢氏,此定姓之祖。

    時内閣學士年才十四五,見之笑曰:“《周禮·泉府》字皆作‘泉’。

    《說文》曰:‘錢,铫也,古田器。

    ’不可以錢作泉也。

    ”餘答曰:“子不見鄭司農注雲‘泉,故書作錢’耶?”蓋泉之為錢,其來久矣。

    近嘉定獻之别駕坫,凡為人書碑版、楹帖、條幅名款,竟書泉坫,亦尚古好奇之甚。

    蓋泉别有一姓,《後周書》有泉企,上洛豐陽人,《新唐書》諸夷蕃将傳有泉男生。

    獻之畢竟以錢為泉,亦覺無謂。

     ◎劄樸 老友桂未谷大令嘗作《劄樸》二十卷,考訂精确,發前人所未有,略記數條于此: 或問:“今學宮之樂舞生本于何書?”桂未谷曰:“《周禮》師掌教國子舞羽歙。

    鄭注:‘所謂舞也。

    ’今人稱樂舞者,誤也。

    ” 或問:“青黑異色,今北地人辄呼黑為青者何也?”桂未谷曰:“《史記》:‘秦二世時,趙高欲作亂,或以青為黑,黑為黃。

    ’民言從之,至今猶存其語耳。

    ” 或問:“今之善訟者,謂之刁風,南北通行,何義也?”桂未谷曰:“此字循習不察久矣。

    《史記·貨殖傳》:‘而民雕捍’。

    《索隐》注雲:‘言如雕性之捷捍也。

    ’吏胥苟趨省筆以代雕耳,猶福州書吏書藩台為潘台是也。

    ” 或問:“四月八日為浴佛日,有典乎?”桂未谷曰:“《宋書·劉敬宣傳》:‘敬宣八歲喪母,四月八日見衆人灌佛,乃下頭上金鏡,為母灌佛。

    ’即鑄金象佛也。

    《文選·七命》:‘乃煉乃铄,萬辟千灌。

    ’王粲《刀銘》:‘灌辟以數。

    ’皆鑄之義也。

    今人以為浴佛,誤矣。

    ” 或問:“今之履曆有典乎?”桂未谷曰:“今之履曆,猶古之腳色也。

    《通鑒》:‘隋虞世基掌選曹,受納賄賂,多者超越等倫,無者注腳色而已。

    ’注雲:‘注其入仕所曆之色也’。

    宋末參選者,具腳色狀,即根腳之謂也。

    ” 或問:“棺有前和後和之稱,何也?”桂未谷曰:“案《呂氏春秋》:‘昔王季曆葬陽山之尾,{亦水}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

    ’謝惠連《祭古冢文》雲:‘兩頭無和’是也。

    ” ◎北音無入聲 顧亭林曰:入為閏聲,李子德編入聲俱轉去聲,蓋北音無入聲,以《五經》、《左》、《國》盡出北人也。

    如費無極之“極”字,《史記》、《吳越春秋》俱讀作忌,猶如郦食其、審食其,“食”字俱音異也。

    《易》未濟初六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朱子注曰:“極字未詳。

    ”考上下韻亦不協,若讀如忌聲,則上下韻俱葉矣。

    或解作無忌憚,義亦通。

    或曰:“如子言古無入聲,與《中原韻》何别?”餘曰:“《五經》、《左》、《國》,上世之北音;《中原韻》,後世之北音也。

    ” ◎古韻 今所用韻與《唐韻》不同,以今音葉唐詩者誤矣。

    而昧于學者,以《唐韻》葉三百篇尤誤。

    要知古今言語各殊,聲音遞變,漢、魏以還,已不同于《詩》、《騷》,況唐、宋乎?且一方有一方之音,豈能以今韻葉古韻乎?近金壇段懋堂大令有《六書音均表》,高郵夏澹人孝廉有《三百篇原聲》,吾鄉安彙占孝廉有《說文韻征》,皆可補顧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