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三·考索

關燈
之惑。

    ”合觀諸說,則非台明矣。

    劉向因《國策》宋君築台,齊桓女闾賴子罕扌失民,管仲三歸以掩君過,遂以三歸系于築台之下,誤為台名,紫陽襲其誤耳。

     ◎亳 顧亭林《日知錄》論《說文》雲:“毫為京兆杜陵亭,此地理之不合者。

    ”案《史記集解》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

    ”《索隐》:“秦甯公與亳王戰毫,王奔,遂滅湯社。

    皇甫谧雲:‘周桓王時,自有亳王号湯,非殷也。

    ’”此亳在陝西長安縣南,若殷湯所封,是河南偃師之薄。

    《書傳》及本書原作“薄”,如《逸周書·殷祝解》雲:“湯放桀而歸薄。

    ”《郊特牲》:“薄社北牖。

    ”《管子·地數篇》雲:“湯有七十裡之薄。

    ”《墨子·非攻篇》雲:“湯奉桀衆以克,有屬諸侯于薄。

    ”《荀子·議兵篇》雲:“古者湯以薄。

    ”《呂覽具備篇》雲:“湯嘗約于韋阝薄矣。

    ”高誘注:“‘薄’或作‘亳。

    ’”惟《孟子》作“湯居亳”,蓋借音字。

    則《說文》所指京兆杜陵亭者,未嘗誤也。

    桐城孫岌之教授嘗著《摧經齋劄記》,考之甚詳。

     ◎周 《爾雅·釋鳥》周注:“子鳥出蜀中。

    ”下雲:“燕燕,。

    ”案“”字音規,周即子規也。

    《說文》誤其句讀,解“”字曰周燕,陸德明《經典釋文》亦承許氏之誤。

     ◎寡公 《左傳》:“齊崔杼生成及疆而寡。

    ”是丈夫喪耦亦可稱寡。

    俗語有寡公寡婦之說,非無本也。

     ◎詞 《晉語》:“範文子莫退于朝。

    武子曰:‘何莫也?’對曰:‘有秦客詞于朝。

    ’”注:“,隐也,謂以隐伏谲詭之言聞于朝也。

    ”案隐語如《左傳》“庚癸鞠”,及鄒衍、淳于髡、東方朔之微言皆是也,故曰詞。

    東坡詩雲:“巧語屢曾遭薏苡,度詞聊複托芎。

    ”或作庾詞者誤。

     ◎元堂 《呂覽》:“天子居青陽。

    ”高誘注:“東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元堂。

    ”今吳語呼“客堂”曰“員堂”,殊無意義,恐是“元”之誤。

    以人家朝南,上元堂俱北出耳。

     ◎并為傍 《史記·始皇本紀》:“并海上,北至琅琊”,“遂并海,至平原津”,“并海南,至會稽。

    ”《封禅書》:“并海上,北至碣石。

    ”《大宛傳》:“還并南山,欲從羌中歸。

    ”《漢·郊祀志》:“遂登會稽,并海上”,“東巡碣石,并海”,“皆在齊北,并渤海”。

    《溝洫志》:“并北山,東至洛。

    ”《薛宣傳》:“酷吏并緣為奸。

    ”以上“并”字,《索隐》、師古注皆步浪反,讀曰“傍”,今吳語所雲“靠并”、“依并”是也。

     ◎草書 昔人謂草書在篆隸之前。

    趙壹曰:“草書起秦之末。

    ”衛恒曰:“漢興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

    至章帝時齊相杜度作草書,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謂章草之始。

    ”餘以為皆非也。

    草書之名,實起于草稿。

    《史記·屈原傳》:“屈原屬草稿未定。

    ”是古篆隸皆有草稿書,非今之草書也。

    熟觀二王草書,字字從真行而生,豈草書反在篆隸之前乎?雖《淳化閣帖》有漢章帝草書,實是王著妄作,不可遂為典據。

     ◎老先生 老先生之稱,始見于《史記·賈誼傳》。

    明時稱翰林曰老先生,雖年少總稱老先生。

    國初稱相國曰老先生,兩司稱撫台亦曰老先生。

    近時并不以稱老先生為尊,而以為賤,何也? ◎名士 《漢書》:“聞張耳、陳餘兩人,乃魏之名士。

    ”“名士”二字始見《月令》雲:“聘名士。

    ”又《史記·律書》亦雲:“自是之後,名士疊興。

    ”謂名家、法家之士,非有名德有詞章之謂也,今人往往誤用。

     ◎古今人表 班孟堅列《古今人表》于《漢書》中,顔師古以為但次古人而不表今人者,其書未畢故也。

    于是後人有議之,有駁之,訖無定論。

    餘獨謂不然,蓋上古之世,聖帝明王接踵而生,故聖人、仁人、智人居多。

    中古之世,則漸生中下之人。

    至戰國時,則下愚之人接踵而生,上上之人少矣。

    故自周公、孔子而後,無有一人列于上上者。

    班氏意蓋本孔子“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二語,是借古人以鑒今人,此立表之深意也。

    若必欲以有漢一代之人盡列表中,試問将高祖以下諸帝,置于聖人之列耶?仁人之列耶?抑孟堅是漢人,能雌黃本朝人物耶?且序中立意,原歸乎顯善彰惡,勸戒後人,故博采焉。

    後人讀書,每每誤會前人意見如此。

    暇時拟著兩漢人表以補班、範兩家之書,亦一快事。

     ◎親家 今人呼姻親為親家,始見于《後漢書·禮儀志》。

    “親家公”三字,則見于《隋書》李穆弟李渾傳,皆作平聲讀。

    今吳人呼親家為{宀親}家,又作去聲讀。

    《左傳》:“師服曰:‘庶人工商,各有分親。

    ’”是親家之親,本讀去聲也。

    案《說文》:“{宀親},至也,初僅切。

    ”秦刻石文:“{宀親}巡遠方”,“{宀親}巡天下”,猶言親之至也。

    唐盧綸《王驸馬花燭詩》雲:“人主人臣是{宀親}家。

    ”可見呼親家為{宀親}家者,其來久矣。

     ◎大長公主 先六世祖會稽郡王諱景臻,尚宋神宗第十女賢穆大長公主,事見《宋史·外戚傳》。

    心竊疑之,以為行次第十,何以加“大長”二字。

    案《漢書》,天子女稱公主,姊妹稱長公主,姑稱大長公主,至高宗朝,蓋賢穆已長三四輩矣。

     ◎關侯世家 關侯神廟始于唐貞元十八年,為玉泉伽藍,有董亻廷為記。

    宋、元、明以來,皆有封号。

    至本朝,顯靈尤盛,尊為武廟,祀以太牢,與孔子并重,今且尊之為帝矣。

    餘嘗晤江都校官鄭君名環者,為作《關侯世家》,以《三國志》本傳為主,而注之以曆代祀典雜說,直至本朝加封徽号及恩錫、緻祭、典禮為一卷,頗為詳備。

    惟稱周将軍為實有其人,見本傳中,不知何據。

     ◎打ㄣ 本朝禮制,幼輩見長者,下屬見上司,仆人見主人,以一足略屈,欲作拜勢,謂之打ㄣ。

    此上古已有之。

    《史記·滑稽傳》:“┮鞠跽。

    ”徐廣曰:“跽與跽同,謂小跪也。

    ”《說文》曰:“ㄣ,蹴也。

    一曰卑也,桊也,莊緣切。

    ”又《後漢書》:“高句麗在遼之東,跪拜曳一足。

    ”即鄭注《周禮》“奇拜”之義,為屈一膝是也。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