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二·閱古

關燈
,元兵南下破台時,有家人竊負以逃,莫知所在。

    迨至順二年辛未,漁者偶網得之,乃在黃岩州南地名澤庫深水内。

    一村學究與漁鄰,頗聞賜券之說,售以鐵價,然二人皆不悟其字乃金也。

    有報于宗子叔琛之兄世,用十斛谷易得之。

    失水五十六年,青氈複還,誠為異事。

     明太祖洪武二年秋八月,燕都西北州郡次第皆平,郊祀天地,大告武成。

    又念開國大臣勞烈,将錫之以鐵券,前一月下禮官議立制度。

    翰林學士危素奏言:“唐和陵時嘗賜錢武肅王,其十五世孫尚德,字允一,号存齋,天台人,元末官青田教谕,實寶藏之。

    ”遣使者訪焉。

    尚德即世子也,奉诏椟券及五王遺像以進。

    上禦外朝,與丞相定國公李善長、禮部尚書牛亮、主事王肅觀之,镂木為式。

    敕省臣宴于儀曹,恩意有加。

    陛辭日,命還券、像,劉基、宋濂、王等鹹贈以詩。

    尚德并其祖王手迹,各裝潢為卷,曆代名賢俱有題跋。

     二十一年正月,十六世孫克邦以大臣薦赴阙,吏部引見。

    上以錢氏納土,至今子孫尚存,尋授克邦建昌知府。

    二十三年,都察院引見奉天殿,谕:“孺子前當五代時,天下大亂,各據偏方。

    爾祖能保兩浙之民不識兵革,到宋朝來,知太祖、太宗是真主,便将土地歸附。

    爾之祖先,忠孝好處,可延賞也。

    券、像複與爾歸守。

    ”永樂五年正月,禮部奉旨差行人曹閏馳驿至台,十七世孫廣西參政汝性同行人奉券進呈,覽畢,以禮敦遣,藏于宗子鳳墀家,世守不墜。

     至本朝乾隆二十七年,高宗皇帝南巡,三月初五日,予告刑部尚書裔孫錢陳群,率台之族孫武進士錢選等進呈乙覽,當奉到禦制七古詩一首。

    臣陳群進表稱謝,一時随駕諸大臣及守土大吏、在籍紳,如莊有恭、範清供、齊召南、沈德潛、蔣士铨、沈初、費淳等,皆有恭和禦制詩原韻,為一時之盛。

    案是券凡七登天子之庭,非若世之商彜、周鼎,徒以世遠得名者所可比并也。

     ◎金塗塔 先忠懿王造金塗塔事,不載于《吳越備史》。

    故自宋、元、明以來,人無有知之者。

    雖《嘉泰會稽志》、周文璞《方泉集》、《台州府志》、《輿地紀勝》及程孟陽《破山寺志》俱載有吳越金塗塔,而未見其物,故亦未詳其制。

    至本朝朱竹《曝書亭集》,竟視為塔之瓦,誤矣。

    乾隆壬子三月,餘遊蕪湖,忽見于吾友陳雪樵案上,塔高今工部尺四寸三分,中有一頂已缺,塔四版合成,上有四角,镂金剛八位,下層每面有佛三位,其中一層,即沙門德清所謂釋迦往因本行示相也。

    腹内有“吳越國王錢弘ㄈ敬造八萬四千寶塔,乙卯歲記”十九字,下又有一“保”字,想是造塔時所編記目耳。

    餘始為之作考,曾經供奉案頭者累月,一時士大夫賦詩,傳為佳話。

    後聞是塔為朱文正公所得,陛見時作面貢矣。

    嘉慶己卯歲,常熟劉君在市中亦得二枚,雲自石門縣田野中掘土出之,與前所見者無異。

    孫子潇庶常為作七古一首甚妙。

    古人雲:“傳聞不如親見。

    ”信哉! ◎宋宣和銅器 宣和年所鑄銅器甚多,據所見者,則有銅瓶、銅香爐、銅爵、銅壺、銅如意之屬。

    雖制作精妙,大約總不如周、秦、兩漢之樸而華也。

     ◎宋磁器 陶九成《辍耕錄》謂磁器始于五代,非也。

    嘗讀杜少陵《乞韋少府大邑磁碗詩》雲:“大邑燒磁輕且堅。

    ”則唐時已有之,至五代、兩宋而始盛耳。

    明永樂、宣德以及成、弘、正、嘉諸朝,皆稱極盛。

    而本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制作尤精,實超出乎前古。

    惟質地頗松而脆,不比宋、明之堅且結,可以垂久。

     ◎嶽氏銅爵 乾隆甲寅歲七月,餘寓西湖,監修表忠觀。

    桐鄉金雲莊比部示餘銅爵一,高裁尺五寸六分,深二寸七分,中镌“精忠報國”四篆字,爵右邊有小印曰:“嶽珂建造。

    ”按珂為武穆王孫,孝宗初政,始雪武穆之冤,訪求裔孫,賜葬建祠。

    此爵之造必其時也。

    比部雲拟将此爵歸之嶽廟中,以垂永久。

    武進趙味辛為作賦紀之。

     ◎秦桧鐵鍋 浙江藩署,南宋秘書省也。

    著作郎石待問嘗書“蓬巒”額于省中。

    謝蘊山先生為方伯時,命餘亦書此二字,以名其軒。

    軒前有大鐵鍋一具,可煮五石米飯。

    相傳為秦桧之家中舊物也。

     ◎元石礎 吳郡齊女門内有潘氏巷及拙政園、任蔣橋一帶,皆元時張士誠女夫潘元紹舊宅,故今尚有驸馬府及七姬廟之稱,俱為元紹遺迹。

    嘉慶二十年春三月,偶同潘榕臯、畏堂兩先生及其令子理齋戶部、樹庭中翰遊拙政園,園西有粉牆,露出桃花幾枝,因問兩先生為何家所居,曰程氏也。

    遂通知主人并往遊焉,見後園有石礎八枚,制作奇古。

    每一礎上蟠螭六面,下列三獸穿于螭首之下,高二尺許,圍圓四五尺,心竊喜之。

    主人曰:“此元時潘元紹家中物也。

    ”隔三四年,聞此宅已為他人所有,遂從程氏購歸,置之履園報春亭下。

    餘所得者僅四礎,其餘四礎為榕臯先生取去,亦置之須靜齋中。

    餘嘗有詩雲:“七姬冢上亂鴉翻,驸馬堂前秋草蕃。

    留得蒼苔蟠柱礎,任人移置别家園。

    ” 按《明史》至正十六年,張士誠陷平江,改名曰隆平府,開宏文館,設官屬,自立為吳王,妻劉氏為後,以女夫潘元紹為驸馬都尉,視同腹心。

    元紹好治園圃,聚斂金玉及法書名畫,日夜歌舞自娛。

    凡ヅυ、蹴鞠、遊談之士,無不羅至。

    及元紹敗,士誠俱置不問。

    世所謂七姬者,皆元紹妾也。

     餘得礎後,友人賦詩者甚衆,吳門陸君果泉又為賦《石礎歌》,用韓昌黎《石鼓歌》韻,尤妙,附記于此:“錢君新得元石礎,命我試作《石礎歌》。

    元季僞周潘驸馬,謀畫自謂同蕭何(事見《明史·張士誠傳》)出兵邀請美田宅,ヅυ蹴鞠慵提戈(皆元紹事)。

    大興土木驸馬府,石工朝夕相砻磨。

    結客少年曳珠履,藏嬌金屋皆绮羅。

    回廊曲榭何深邃,雕甍畫棟真巍峨。

    豫章便冉遠采取,武康文石搜岩阿。

    石破天驚金鼓震,檄飛八罪空譏呵。

    皂林一敗勢漸孤,西風黃葉謠非訛。

    摧坊倒碣作飛炮,羅雀掘鼠搜池蝌(平江被圍九月,兵食俱盡,至取坊碣充炮石,取水蟲食之,一鼠直百錢)。

    府中礎石偏完固,堅比金鐵蟠蛟鼍。

    書畫收藏更充滿,豈藉鑒定丹邱柯。

    三獸刻镂猛如虎,六龍圍繞飛如梭。

    風雲際會思航海,熟知海運路委蛇。

    趙家舊例受周禅,後房妝飾同宮娥(士誠改至正十四年為天元年,皆元紹謀也。

    元紹本為趙宋子孫,改姓潘氏。

    其國号曰大周者,思繼周也。

    後降元,去僞号,由海運漕粟十一萬石于大都。

    蘇城被圍,元紹等又勸士誠即用海運船襲取日本自立,如虬髯故事。

    蓋元時安南亦以婿受禅)。

    誰知一朝心膽碎,七姬涕淚流滂沱。

    銘留墨寶稱三絕(七姬墓志,張羽撰文,宋克書丹,盧熊篆,蓋世稱三絕)。

    盤薦紅顔調六和(元紹後房妾有蘇氏者,才色俱絕。

    元紹醉後,殺以飨客。

    楊鐵崖作《金盤美人行》歌)。

    殺妾何辜飨士卒,加租有額私升科(明大祖平定平江,籍沒元紹及周仁、徐義等田産,取私租簿以定田賦)。

    郎君投溷須眉動,夫人摩笄流血多(士誠既死,大祖複慮元紹叛,殺而投諸溷中,其妻張城破後,摩笄自殺)。

    亭館凄涼存石礎,何異荊棘悲銅駝。

    回想當年全盛日,朝歌暮舞常經過。

    周仁、徐義同筵燕,宋克、盧熊相切磋。

    或倚雲根斜點筆,或乘畫舫浮清波。

    勒石銘勳誇衛、霍,投戈立馬輕翦、頗。

    石人無眼已如此,石城有國難如他(元末有童謠雲:“石人一隻眼。

    ”明大祖以金陵石頭城為都)。

    堂呼都尉尊塑像,廟傍宰鄰{阿女}(驸馬府堂塑潘元紹夫婦像,在盤門麗娃鄉,是鄉相傳為吳伯舊宅)。

    至今尚有潘氏巷,來吊古三摩挲。

    玉冊流星镫影散,《太平》新曲今誰哦(士誠盛時,嘗于元夜張镫,有玉冊、流星、萬點金、百花團諸名目,與其母曹氏,其妻劉氏登觀風樓,召元紹等開賞镫宴,賦《望太平》諸曲)。

    齊雲樓廢啼烏鵲,金女墳沈來鴨鵝(士誠既厚葬其妾金姬,複用其父李素為隆平府丞,立廟建碑,命饒介撰丈,周伯琦書丹。

    其後墓陷為湖,今俗稱金姬湖)。

    滄海桑田五百載,石火電光一刹那。

    礎底尚镌天歲,痕疑銅柱匕中轲。

    君因訪碑得四礎,如聞漢碣來東河(今年河決山東,聞有新出漢碑)。

    珍藏不殊鐘與鼎,我欲來看常蹉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