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二·閱古
關燈
小
中
大
詳。
嘉慶六年冬,浙中陳南叔得一磚,文曰“太康三年七月廿日蜀師所作”,計十二字,則知蜀師為陶人也。
〔晉永平磚〕嘉慶丁巳歲,南康謝蘊山先生為浙江布政使,辟東園屋,得永平磚八塊,先生大喜,定為晉惠帝時物。
遂名之曰八磚書舫,賦詩紀之,一時和者,至數十家。
或以為明永平廠所造,非晉磚也。
先生怒曰:“爾輩嗜古家,每以穿鑿附會為長,區區瓦礫,何足深究耶!” 〔晉元康磚〕文曰“元康八年八月廿六日宣作”十一字。
按《晉書》惠帝第三改元,歲在戊午。
〔晉永甯磚〕文曰“永甯元年六月十九日淳”,下缺,計十字。
近嘉興張叔未解元得有一磚,文與前同,下曰“淳于氏作,奉在立”,共十有六字,載芑堂《金石契》。
又一磚文曰“永甯元年,歲在辛酉,蔡作”,上下兩端作蕉葉文,亦惠帝改元也。
〔晉永興磚〕文曰“永興二年八月”,下缺,計六字,亦惠帝改元,當在乙醜歲也。
山陰陳雪樵所得。
〔晉永嘉磚〕文曰“永嘉二年,歲在”,下缺,計六字。
按《晉書》,永嘉,懷帝紀元。
此雲二年,當是戊辰歲也。
此亦抱之所藏。
〔晉建興磚〕文曰“傳世富貴”,左側有“建興三”三字,當是建興三年也。
按《晉書》,愍帝改元曰建興。
考三年是乙亥,即蜀漢建元元年也。
〔蜀漢建元磚〕文曰“建元二年七月八日故民王有張申明仲和馬”十八字。
按建元是蜀漢年号也。
亦雪樵所得。
又東晉康帝、秦苻堅亦曰建元。
〔東晉泰元磚〕晉泰元磚有數種,其一日“泰元元年八”五字,一曰“晉泰元九年十月”,又一曰“晉太元十六年”,又一曰“蔔氏郭,太元廿一年”,皆陳抱之所藏,阮雲台尚書有跋語。
又嘉慶四年,山陰蘭渚山土人掘地得一穴,大逾甕,有好事者缒入,昏黑不可辨,地寬廣約一間屋許。
以火照之辄滅,以手扪壁得古磚五,每塊長一尺六寸,厚二寸,博一尺許,上有“晉太元廿二年建墓”,凡八字,作陽文凸起,四磚皆同。
其一磚尺寸相仿,文已磨滅,惟存“君諱堅,字君實,會稽山陰人也。
長子玩,次子玫”,凡廿二字,則陰文。
五磚皆楷書,今藏吳比部蘭馥家。
〔晉鹹康磚〕此磚拓本在吳門陸謹庭孝廉家見之,文曰“鹹康四年”。
按鹹康是東晉成帝年号也。
〔晉永和磚〕餘見者有兩磚,一曰“永和四年”,陸謹庭所藏車氏拓本也。
一曰“永和九年七月十”,下缺,張芑堂曾刻入《金石契》者也。
梁山舟侍講嘗題一詩雲:“頑物千年遂不磨,不知蕩幾滄波。
昭陵玉匣今安在,斷甓猶傳晉永和。
” 〔宋元嘉磚〕文曰“宋元嘉六年太歲己巳”,俱反文。
按宋文帝元嘉元年是甲子六年,乃己巳也。
此亦陳抱之所藏。
〔宋泰始磚〕此宋明帝年号也。
文曰“泰始二年四月”,六字,下缺。
陳雪樵得于山陰。
〔梁天監磚〕文曰“天監八年五月”六字。
杭州萬氏營葬于西溪,掘土得之。
磚藏丁龍泓先生家,載《金石契》。
〔梁台城磚〕本朝康熙中江甯民人于台城舊址掘得,一磚計有文四行,曰“南康府提調官”,下缺;“都昌縣提調官”,下缺;“總甲曹才”,下缺;“窯匠鄧”,下缺,共十九字。
車氏拓本也。
〔隋大業磚〕乾隆五十八年紹興府城蕺山下居民商姓于住屋清晖軒下掘土得之,磚旁有“隋大業九年太歲癸酉袁”,凡十字,磚頂上又有“遲檸”二字,疑陶人名也。
〔唐大和磚〕文曰“大和六年”四字。
按唐文宗有大和年号,後人誤作太和耳。
〔唐大中磚〕文曰“大中四年”四字。
按唐宣宗年号也。
此二磚俱陳抱之所藏。
餘曩在吳門又見有“柳磚”二字,筆法顔魯公,想亦唐時磚也。
右漢、魏、晉、唐磚,合重文、異文及殘缺者計四十餘塊。
又有無年月可考者,如功曹史磚、左将磚、柳磚、崔氏造磚、李氏磚、王宥磚、東遷磚、潘氏磚、孫氏磚、大泉五十磚、五铢磚、可久長磚、長樂磚、壽考磚、安富貴磚、大吉祥磚之類,不能盡記,皆漢、唐物也。
◎銅鼓 銅鼓形如坐墩,中空無底,扣之有聲,面圓而多花紋,其上隐起,有四耳,作蛙黾之狀,無鑄造年月字樣。
有徑二尺餘者,有徑尺許者,亦大小不等。
餘生平所見,不下三四十枚。
惟晉陵趙瓯北先生家所藏一枚為最大。
今南、四川、廣東西俱有之。
國初趙秋谷有《銅鼓歌》,朱竹有《銅鼓考》,謂皆出自諸葛孔明所鑄,其實非也。
《後漢書·馬援傳》:于交址得駱越銅鼓,援取其鼓以鑄銅馬。
是在孔明之前。
《晉書·食貨志》:廣州夷人寶貴銅鼓。
又《載記》雲:“赫連勃勃鑄銅為大鼓,以黃金飾之。
”又在孔明之後。
惟《嶺表錄異》雲:“蠻夷之樂有銅鼓焉。
”《新唐書》雲:“蠻人宴聚則擊銅鼓。
”則銅鼓者,實苗蠻之所造,非孔明也。
◎銅帶鈎 古銅帶鈎,餘見者有二十餘種,形如螳螂,要皆是漢魏之物。
其下有文,皆吉語,如位至公侯、長宜君官、大吉祥、富貴昌之類,考者謂革帶所施。
《隋書·禮儀志》:革帶,案禮博二寸,今博三寸半,加金縷<角>、螳螂鈎,以相拘是也。
金縷者,即今之嵌金銀絲也。
◎玉昭文帶 昭文帶,本名彘。
《說文》:“彘,劍鼻玉也,所以鼻劍者也。
”今人謂之昭文帶。
古玉者固多,後人仿造者亦複不少。
餘見有漢玉者十餘條,其色有紅者、白者、黑者、白質黑章者、白質紅章者,恐皆是古人殉葬之物。
◎古鏡 餘三十年來所見古鏡極多,而各有不同。
一曰:“黃帝治鏡于西方,青龍白虎辟不羊,朱鳥玄武調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為保長生富貴昌。
”一曰:“煉治同錫清而明,以之為鏡宜文章。
光照天下達四方,長保二親世世昌。
”一曰:“十言之紀從竟始,調煉同華去惡滓。
刻竟均好置孫子,長保二親樂毋已。
壽同金石天王母,富如江海東西市。
”一雲:“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
胡虜殄滅天下服,風雨時節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兮。
”又雲:“人鑒以形,我鑒以心。
暗室屋漏,上帝汝臨。
”又雲:“得月之光,長毋相忘。
”按洪氏《隸續》所載鏡銘,與此亦大同小異。
餘謂諸鏡恐是唐、宋人翻沙,未必盡漢鏡也。
◎唐鏡 嘉慶己卯三月,錢塘趙晉齋來吳門,攜有一鐵鏡,徑六寸許,背有嵌金飛龍兩條,中有字曰“武德壬午年造,辟邪華镔鐵鏡”十二字。
其銘文雲:“三(乾卦),镔鐵作鏡辟大旱,清泉虔祈甘霖感。
魅孽當前驚破膽,服之疫疠莫能犯。
雙龍略垂長颔,回祿睢虧威早斂。
”共四十四字,金色煌然,真奇物也。
◎鐵券 唐昭宗乾甯四年,賜先武肅王鐵券,當為吾家至寶。
泳拜觀者凡兩次,第一次乾隆五十六年,在紹興府與修郡志,李曉園太守專劄台府克公借觀。
第二次則道光三年三月,泳省先世墳廟,至浙,親往台州觀之。
券藏東門外五十裡白石山下一小村莊,皆錢姓,地名裡外錢。
其守券者曰錢永興,兄弟三人,皆務農,輪流值管。
有小樓三間,專為藏券而造,并有五王遺像及忠懿王草書真迹,并宋、元、明人題跋極多。
惜鄉城遠隔,未得裝池為可惜耳。
謹案鐵券之制,其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闊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
蓋熔鐵而成,镂金其上者。
文二十四行,行十四字,惟“忠以衛社稷”一行,“社稷”二字平擡,連後官銜一行“中書侍郎”雲雲,合三百四十二字。
然剝蝕者已十之三四矣。
鐵色如墨,并無鏽濫,而金書爛然,光彩射目,尚如新制。
按自忠懿王納土後,至太宗之淳化元年,杭州守臣以前券及竹冊、玉冊各三副,诏诰百餘函進呈,诏賜忠懿王嗣子惟浚藏之汴京賜第。
仁宗登極,霸州防禦使晦侍左右,帝問券,欲見之。
晦遂進呈,帝覽訖,賜還,券藏于昭化坊賜第。
神宗元豐四年,特令錢氏孫朝奉大夫藻進呈,仍降付本家,永傳後裔。
至驸馬都尉景臻尚主,宗器屬焉,券遂安于都尉之第。
靖康元年,金人入寇,诏公主子榮國公忱奉母出居江南,以券行,因避地湘、湖間。
紹興元年,遷台,高宗遂即台城崇和門内賜公主第,由是券世藏于台之美德坊。
德二年丙子
嘉慶六年冬,浙中陳南叔得一磚,文曰“太康三年七月廿日蜀師所作”,計十二字,則知蜀師為陶人也。
〔晉永平磚〕嘉慶丁巳歲,南康謝蘊山先生為浙江布政使,辟東園屋,得永平磚八塊,先生大喜,定為晉惠帝時物。
遂名之曰八磚書舫,賦詩紀之,一時和者,至數十家。
或以為明永平廠所造,非晉磚也。
先生怒曰:“爾輩嗜古家,每以穿鑿附會為長,區區瓦礫,何足深究耶!” 〔晉元康磚〕文曰“元康八年八月廿六日宣作”十一字。
按《晉書》惠帝第三改元,歲在戊午。
〔晉永甯磚〕文曰“永甯元年六月十九日淳”,下缺,計十字。
近嘉興張叔未解元得有一磚,文與前同,下曰“淳于氏作,奉在立”,共十有六字,載芑堂《金石契》。
又一磚文曰“永甯元年,歲在辛酉,蔡作”,上下兩端作蕉葉文,亦惠帝改元也。
〔晉永興磚〕文曰“永興二年八月”,下缺,計六字,亦惠帝改元,當在乙醜歲也。
山陰陳雪樵所得。
〔晉永嘉磚〕文曰“永嘉二年,歲在”,下缺,計六字。
按《晉書》,永嘉,懷帝紀元。
此雲二年,當是戊辰歲也。
此亦抱之所藏。
〔晉建興磚〕文曰“傳世富貴”,左側有“建興三”三字,當是建興三年也。
按《晉書》,愍帝改元曰建興。
考三年是乙亥,即蜀漢建元元年也。
〔蜀漢建元磚〕文曰“建元二年七月八日故民王有張申明仲和馬”十八字。
按建元是蜀漢年号也。
亦雪樵所得。
又東晉康帝、秦苻堅亦曰建元。
〔東晉泰元磚〕晉泰元磚有數種,其一日“泰元元年八”五字,一曰“晉泰元九年十月”,又一曰“晉太元十六年”,又一曰“蔔氏郭,太元廿一年”,皆陳抱之所藏,阮雲台尚書有跋語。
又嘉慶四年,山陰蘭渚山土人掘地得一穴,大逾甕,有好事者缒入,昏黑不可辨,地寬廣約一間屋許。
以火照之辄滅,以手扪壁得古磚五,每塊長一尺六寸,厚二寸,博一尺許,上有“晉太元廿二年建墓”,凡八字,作陽文凸起,四磚皆同。
其一磚尺寸相仿,文已磨滅,惟存“君諱堅,字君實,會稽山陰人也。
長子玩,次子玫”,凡廿二字,則陰文。
五磚皆楷書,今藏吳比部蘭馥家。
〔晉鹹康磚〕此磚拓本在吳門陸謹庭孝廉家見之,文曰“鹹康四年”。
按鹹康是東晉成帝年号也。
〔晉永和磚〕餘見者有兩磚,一曰“永和四年”,陸謹庭所藏車氏拓本也。
一曰“永和九年七月十”,下缺,張芑堂曾刻入《金石契》者也。
梁山舟侍講嘗題一詩雲:“頑物千年遂不磨,不知蕩幾滄波。
昭陵玉匣今安在,斷甓猶傳晉永和。
” 〔宋元嘉磚〕文曰“宋元嘉六年太歲己巳”,俱反文。
按宋文帝元嘉元年是甲子六年,乃己巳也。
此亦陳抱之所藏。
〔宋泰始磚〕此宋明帝年号也。
文曰“泰始二年四月”,六字,下缺。
陳雪樵得于山陰。
〔梁天監磚〕文曰“天監八年五月”六字。
杭州萬氏營葬于西溪,掘土得之。
磚藏丁龍泓先生家,載《金石契》。
〔梁台城磚〕本朝康熙中江甯民人于台城舊址掘得,一磚計有文四行,曰“南康府提調官”,下缺;“都昌縣提調官”,下缺;“總甲曹才”,下缺;“窯匠鄧”,下缺,共十九字。
車氏拓本也。
〔隋大業磚〕乾隆五十八年紹興府城蕺山下居民商姓于住屋清晖軒下掘土得之,磚旁有“隋大業九年太歲癸酉袁”,凡十字,磚頂上又有“遲檸”二字,疑陶人名也。
〔唐大和磚〕文曰“大和六年”四字。
按唐文宗有大和年号,後人誤作太和耳。
〔唐大中磚〕文曰“大中四年”四字。
按唐宣宗年号也。
此二磚俱陳抱之所藏。
餘曩在吳門又見有“柳磚”二字,筆法顔魯公,想亦唐時磚也。
右漢、魏、晉、唐磚,合重文、異文及殘缺者計四十餘塊。
又有無年月可考者,如功曹史磚、左将磚、柳磚、崔氏造磚、李氏磚、王宥磚、東遷磚、潘氏磚、孫氏磚、大泉五十磚、五铢磚、可久長磚、長樂磚、壽考磚、安富貴磚、大吉祥磚之類,不能盡記,皆漢、唐物也。
◎銅鼓 銅鼓形如坐墩,中空無底,扣之有聲,面圓而多花紋,其上隐起,有四耳,作蛙黾之狀,無鑄造年月字樣。
有徑二尺餘者,有徑尺許者,亦大小不等。
餘生平所見,不下三四十枚。
惟晉陵趙瓯北先生家所藏一枚為最大。
今南、四川、廣東西俱有之。
國初趙秋谷有《銅鼓歌》,朱竹有《銅鼓考》,謂皆出自諸葛孔明所鑄,其實非也。
《後漢書·馬援傳》:于交址得駱越銅鼓,援取其鼓以鑄銅馬。
是在孔明之前。
《晉書·食貨志》:廣州夷人寶貴銅鼓。
又《載記》雲:“赫連勃勃鑄銅為大鼓,以黃金飾之。
”又在孔明之後。
惟《嶺表錄異》雲:“蠻夷之樂有銅鼓焉。
”《新唐書》雲:“蠻人宴聚則擊銅鼓。
”則銅鼓者,實苗蠻之所造,非孔明也。
◎銅帶鈎 古銅帶鈎,餘見者有二十餘種,形如螳螂,要皆是漢魏之物。
其下有文,皆吉語,如位至公侯、長宜君官、大吉祥、富貴昌之類,考者謂革帶所施。
《隋書·禮儀志》:革帶,案禮博二寸,今博三寸半,加金縷<角>、螳螂鈎,以相拘是也。
金縷者,即今之嵌金銀絲也。
◎玉昭文帶 昭文帶,本名彘。
《說文》:“彘,劍鼻玉也,所以鼻劍者也。
”今人謂之昭文帶。
古玉者固多,後人仿造者亦複不少。
餘見有漢玉者十餘條,其色有紅者、白者、黑者、白質黑章者、白質紅章者,恐皆是古人殉葬之物。
◎古鏡 餘三十年來所見古鏡極多,而各有不同。
一曰:“黃帝治鏡于西方,青龍白虎辟不羊,朱鳥玄武調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為保長生富貴昌。
”一曰:“煉治同錫清而明,以之為鏡宜文章。
光照天下達四方,長保二親世世昌。
”一曰:“十言之紀從竟始,調煉同華去惡滓。
刻竟均好置孫子,長保二親樂毋已。
壽同金石天王母,富如江海東西市。
”一雲:“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
胡虜殄滅天下服,風雨時節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兮。
”又雲:“人鑒以形,我鑒以心。
暗室屋漏,上帝汝臨。
”又雲:“得月之光,長毋相忘。
”按洪氏《隸續》所載鏡銘,與此亦大同小異。
餘謂諸鏡恐是唐、宋人翻沙,未必盡漢鏡也。
◎唐鏡 嘉慶己卯三月,錢塘趙晉齋來吳門,攜有一鐵鏡,徑六寸許,背有嵌金飛龍兩條,中有字曰“武德壬午年造,辟邪華镔鐵鏡”十二字。
其銘文雲:“三(乾卦),镔鐵作鏡辟大旱,清泉虔祈甘霖感。
魅孽當前驚破膽,服之疫疠莫能犯。
雙龍略垂長颔,回祿睢虧威早斂。
”共四十四字,金色煌然,真奇物也。
◎鐵券 唐昭宗乾甯四年,賜先武肅王鐵券,當為吾家至寶。
泳拜觀者凡兩次,第一次乾隆五十六年,在紹興府與修郡志,李曉園太守專劄台府克公借觀。
第二次則道光三年三月,泳省先世墳廟,至浙,親往台州觀之。
券藏東門外五十裡白石山下一小村莊,皆錢姓,地名裡外錢。
其守券者曰錢永興,兄弟三人,皆務農,輪流值管。
有小樓三間,專為藏券而造,并有五王遺像及忠懿王草書真迹,并宋、元、明人題跋極多。
惜鄉城遠隔,未得裝池為可惜耳。
謹案鐵券之制,其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闊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
蓋熔鐵而成,镂金其上者。
文二十四行,行十四字,惟“忠以衛社稷”一行,“社稷”二字平擡,連後官銜一行“中書侍郎”雲雲,合三百四十二字。
然剝蝕者已十之三四矣。
鐵色如墨,并無鏽濫,而金書爛然,光彩射目,尚如新制。
按自忠懿王納土後,至太宗之淳化元年,杭州守臣以前券及竹冊、玉冊各三副,诏诰百餘函進呈,诏賜忠懿王嗣子惟浚藏之汴京賜第。
仁宗登極,霸州防禦使晦侍左右,帝問券,欲見之。
晦遂進呈,帝覽訖,賜還,券藏于昭化坊賜第。
神宗元豐四年,特令錢氏孫朝奉大夫藻進呈,仍降付本家,永傳後裔。
至驸馬都尉景臻尚主,宗器屬焉,券遂安于都尉之第。
靖康元年,金人入寇,诏公主子榮國公忱奉母出居江南,以券行,因避地湘、湖間。
紹興元年,遷台,高宗遂即台城崇和門内賜公主第,由是券世藏于台之美德坊。
德二年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