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二·閱古
關燈
小
中
大
漢宮殿以年壽命名者甚多,率取頌禱之辭耳。
〔延年益壽〕此瓦趙、錢、俞、申諸君俱有之,亦得于長安市上。
當是甘泉宮益壽觀瓦。
〔延壽萬歲〕此瓦俞太學所得,當亦萬歲殿或延壽觀瓦也。
〔千秋萬歲〕此瓦亦諸君所有,出于漢城者。
《長安志》引《三輔黃圖》,謂未央宮有萬歲殿。
此即其殿瓦欤? 〔長毋相忘〕此張舍人所得,亦出自漢城,不知何宮所施。
案《長安志》引漢宮殿名有相思殿者,不知所在。
此疑為後宮所用也。
〔永受嘉福〕此瓦四字俱是蟲篆,蓋漢人有此篆法也。
俞太學得于長安肆中,引《董賢傳》為“椒風嘉祥”,或又引《揚雄傳》為“迎風嘉祥”。
細審之,實是“永受嘉福”四字耳。
〔永奉無疆〕此瓦錢、俞,申三君俱有之,皆得于漢城。
錢别駕定為漢太廟上所施。
〔便〕此瓦惟一“便”字,作陰文。
申大令得于長安市,引《漢書·武帝紀》六年四月,高園便殿火。
小顔曰:“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處,所以就便安也。
”據此則為便殿所施。
〔飛廉〕此瓦作飛廉形,俞太學得于漢城。
考《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曰:‘仙人好樓居。
’于是上令長安作飛廉觀。
”當是飛廉觀瓦也。
〔朱鳥〕此瓦作朱鳥形,錢别駕得于漢城。
案張平子《西京賦》李善注引漢宮阙名有朱鳥殿。
又《長安志》未央宮有朱雀殿,一名朱鳥殿,此其所施也。
〔玄武〕此瓦作玄武形,上蟠一蛇,趙文學得于漢城,引《史記·高祖本紀》:八年,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阙北阙。
注雲:“東有蒼龍阙,北有玄武阙。
”即玄武阙瓦也。
〔鳳〕此瓦作鳳形,俞太學從漢城仙女樓下得之。
考《漢書·武帝紀》及《郊祀志》,建章宮有鳳阙,此其瓦也。
〔萬物鹹成〕此瓦申大令得于長安市肆。
考《三輔黃圖》雲:“後宮在西,秋之象也。
秋主信,故以長秋、長信為名。
”今雲“萬物鹹成”者,當是長秋殿瓦。
〔上林〕此瓦錢、申、俞三君皆有之。
案《史記·始皇本紀》、《漢書·揚雄傳》及《東方朔傳》俱有上林苑,此上林門署衛垣之瓦也。
〔鹿甲天下〕此瓦上有二鹿形,下“甲天下”三字左行書,乃俞太學于淳化友人處索得者,不知其所由來,或謂天鹿閣瓦,非也。
案《長安志》引《關中記》,上林苑中有二十二觀,有衆鹿觀,“甲天下”者,言其多也,豈即衆鹿觀瓦耶? 〔三鳥〕此瓦有三鳥形,俞太學得于長安道上。
《長安志》二十二觀中有三雀觀,此其觀瓦也。
〔黃山〕此瓦惟“黃山”二字,俞太學得自興平。
《漢書地理志》槐裡有黃山宮,孝惠二年起。
《長安志》雲:“漢黃山宮在興平縣西南十裡。
”其為黃山宮瓦無疑。
〔宗正官當〕此瓦申大令得于漢城。
案《漢書高帝紀》,七年二月,置宗正官,以序九族。
《百官表》雲:“宗正,秦官,掌親屬。
”《史記·文帝紀》注《正義》曰:“漢置九卿,七日宗正。
”此瓦當是宗正官瓦也。
〔都司空瓦〕此瓦趙文學得于漢城。
案《漢書·百官表》,宗正屬官有都司空。
如淳曰:“律,司空主水及罪人。
” 〔右空〕此趙文學得之長安市中。
案《漢書·百官表》,少府,秦官,掌山海地澤之稅,以給供養。
屬官有左右司空。
據此當是右司空瓦。
〔上林農官〕此瓦錢别駕得于長安市中。
據《史記·平準書》,水衡、少府、大農、太仆各置農官。
則上林之有農官,當自此始。
此即農官治事處之瓦也。
〔宜富貴當〕此瓦亦取吉祥語意。
中有二小字,或說“金”旁作“刃”,為“劉”字,非也。
餘嘗見古鏡上有小印曰“千金”,細審之,實是“千金”二字。
〔高安萬世〕此錢别駕得自漢城。
别駕據《漢書·佞幸傳》,董賢封高安侯,上為起大第北阙下,重殿洞門,窮極技巧。
此即其殿瓦耶? 〔大〕此瓦俞太學得之漢城,不知所施。
〔有萬]錢别駕于漢城得一殘瓦,惟“萬”二字。
後申大令在長安市亦獲瓦半片,惟一“有”字,合而觀之,上下文藻相合,實“有萬意”三字耳。
漢碑“”、“喜”二字通用。
〔八風壽存當〕此瓦程彜齋得之漢城長樂鐘室舊址南百步埃塵之間。
因考《漢書·郊祀志》,王莽二年,興神仙事。
以方士蘇樂言,起八風台于宮中。
台成萬金,作樂其上。
此當是八風台瓦也。
〔[1234]〕此瓦嘉定錢既勤所得,上下左右作四神形,甚奇古。
阮雲台先生定為“豐”字瓦。
〔仁義自成〕此瓦程彜齋所得,不知所施。
〔虎〕此瓦作虎形,虎口前有一“申”字,不知何義。
或曰此真白虎觀瓦也。
右秦、漢瓦當三十六種,其中有重文者、異文者、殘阙者,共記所見一百二十餘塊,較諸家著錄為多。
◎古磚 按古磚題字,亦不載于歐、趙著錄,惟洪氏《隸續》有水平及汝伯甯諸磚,自後無有見者。
近來好古之士,漸次搜羅,日出日多。
老友海鹽張芑堂征君作《金石契》,山陰陳雪樵騎尉有《古磚題字考》,又吳興陳抱之太學作《金石圖》,俱載有漢、魏、兩晉、六朝諸磚,又借拓他人所得者,計三十種,傳之藝林,亦可備嗜古之一助雲。
〔漢萬歲磚〕此磚乾隆辛卯吳興莘芹圃得之,桐城胡雒君又于長興得一磚,亦有“萬歲”二字。
《隸續》載汝伯甯磚曰“萬歲舍”,曹叔文磚曰“千萬歲署舍”,邯君篆磚曰“萬秋宅”。
觀此則知漢人尚吉語,如瓦當文曰“千秋萬歲”、“萬年無疆”之類,必是漢磚無疑也。
〔漢五鳳磚〕此磚揚州阮雲台先生案頭見之,文曰“五鳳三年”四字,海鹽張芑堂所贻也。
〔漢竟甯磚〕文曰“竟甯元年歲”五字,下缺,上端作大獸面,形模古異,吳興陳抱之太學所得。
按《元帝紀》第四改元曰竟甯,“歲”字下當是“在戊子”三字無疑。
〔漢建平磚〕文僅“建平”二字,下缺。
按哀帝紀元曰建平,磚右側有一“宜”字,上有“廷尉書”三字。
《文獻通考》雲:“廷尉,秦官,漢因之。
景帝中元六年,更名大理。
武帝建元四年,複為廷尉。
哀帝元壽元年,複改為大理。
”知建平時猶未改也。
〔漢永建磚〕文僅“永建”二字,下缺。
按《後漢·順帝紀》,順帝在位十九年,紀元五,初紀曰永建,凡六年。
〔漢本初磚〕文曰“本初元年,歲在丙戌,下端日造作助”十四字。
按後漢質帝紀元本初隻一年。
此亦抱之所得。
〔漢中平磚〕文曰“中平五年七月”,下缺,計六字,其左側有“萬歲富貴”四字。
按《後漢·靈帝紀》,帝在位廿二年,紀元四,末改元曰中平,凡六年。
〔漢亭長磚〕揚州羅兩峰有一磚,畫像車騎,外貌一人,方面豐頤,有須,兩手執旗幹而立。
上有八分書“亭長”二字,宛如漢石室畫像。
按《漢官儀》,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以為衛士,一歲為材官,五十六乃得免為民,就田合選為亭長。
亦漢磚也。
〔吳寶鼎磚〕康熙四年,吳之村民于小雁嶺掘地得之,文曰:“大吳寶鼎二年,歲在丁亥作。
”計十一字,書法在篆隸之間。
一面有螭文,筆勢勁挺。
朱竹《曝書亭集》亦載此磚,以為宮殿上所用,引孫皓起昭明宮為證。
然魏、晉以前,磚上大率皆有文,不獨此磚也。
〔吳潘冢磚〕文曰“嘉興象西潘儒南父母墳茔磚”十二字,又兩頭有曰“潘冢”、曰“潘墓”,皆篆書,共十六字。
浙江嘉興、海鹽諸處委巷頹垣中,往往有之,其書法非隸非篆,絕似《國山碑》。
張芑堂《金石契》定為孫吳時磚,引赤烏五年避太子和嫌名,改嘉禾為嘉興,亦一證。
〔晉太康磚〕太康磚,餘所見者甚多,其文亦不一。
乾隆五十年,吳中大旱,居民于太湖中掘井得數百塊,皆太康磚也。
其文曰“太康七年七月十七日吳賀申作”十三字。
又吳興陳抱之亦得有“太康八年,臨安□弼制萬年”十一字磚,磚右側有“萬歲不敗”四字。
又一塊曰“太康□年五月十三日”九字。
此吳門陸默齋舍人所藏也。
〔晉蜀師磚〕蜀師磚,嘉興之海鹽,揚州之平山堂,皆掘有蜀師磚。
或以為蜀都城磚,非也。
然“蜀師”二字,義終未
〔延年益壽〕此瓦趙、錢、俞、申諸君俱有之,亦得于長安市上。
當是甘泉宮益壽觀瓦。
〔延壽萬歲〕此瓦俞太學所得,當亦萬歲殿或延壽觀瓦也。
〔千秋萬歲〕此瓦亦諸君所有,出于漢城者。
《長安志》引《三輔黃圖》,謂未央宮有萬歲殿。
此即其殿瓦欤? 〔長毋相忘〕此張舍人所得,亦出自漢城,不知何宮所施。
案《長安志》引漢宮殿名有相思殿者,不知所在。
此疑為後宮所用也。
〔永受嘉福〕此瓦四字俱是蟲篆,蓋漢人有此篆法也。
俞太學得于長安肆中,引《董賢傳》為“椒風嘉祥”,或又引《揚雄傳》為“迎風嘉祥”。
細審之,實是“永受嘉福”四字耳。
〔永奉無疆〕此瓦錢、俞,申三君俱有之,皆得于漢城。
錢别駕定為漢太廟上所施。
〔便〕此瓦惟一“便”字,作陰文。
申大令得于長安市,引《漢書·武帝紀》六年四月,高園便殿火。
小顔曰:“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處,所以就便安也。
”據此則為便殿所施。
〔飛廉〕此瓦作飛廉形,俞太學得于漢城。
考《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曰:‘仙人好樓居。
’于是上令長安作飛廉觀。
”當是飛廉觀瓦也。
〔朱鳥〕此瓦作朱鳥形,錢别駕得于漢城。
案張平子《西京賦》李善注引漢宮阙名有朱鳥殿。
又《長安志》未央宮有朱雀殿,一名朱鳥殿,此其所施也。
〔玄武〕此瓦作玄武形,上蟠一蛇,趙文學得于漢城,引《史記·高祖本紀》:八年,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阙北阙。
注雲:“東有蒼龍阙,北有玄武阙。
”即玄武阙瓦也。
〔鳳〕此瓦作鳳形,俞太學從漢城仙女樓下得之。
考《漢書·武帝紀》及《郊祀志》,建章宮有鳳阙,此其瓦也。
〔萬物鹹成〕此瓦申大令得于長安市肆。
考《三輔黃圖》雲:“後宮在西,秋之象也。
秋主信,故以長秋、長信為名。
”今雲“萬物鹹成”者,當是長秋殿瓦。
〔上林〕此瓦錢、申、俞三君皆有之。
案《史記·始皇本紀》、《漢書·揚雄傳》及《東方朔傳》俱有上林苑,此上林門署衛垣之瓦也。
〔鹿甲天下〕此瓦上有二鹿形,下“甲天下”三字左行書,乃俞太學于淳化友人處索得者,不知其所由來,或謂天鹿閣瓦,非也。
案《長安志》引《關中記》,上林苑中有二十二觀,有衆鹿觀,“甲天下”者,言其多也,豈即衆鹿觀瓦耶? 〔三鳥〕此瓦有三鳥形,俞太學得于長安道上。
《長安志》二十二觀中有三雀觀,此其觀瓦也。
〔黃山〕此瓦惟“黃山”二字,俞太學得自興平。
《漢書地理志》槐裡有黃山宮,孝惠二年起。
《長安志》雲:“漢黃山宮在興平縣西南十裡。
”其為黃山宮瓦無疑。
〔宗正官當〕此瓦申大令得于漢城。
案《漢書高帝紀》,七年二月,置宗正官,以序九族。
《百官表》雲:“宗正,秦官,掌親屬。
”《史記·文帝紀》注《正義》曰:“漢置九卿,七日宗正。
”此瓦當是宗正官瓦也。
〔都司空瓦〕此瓦趙文學得于漢城。
案《漢書·百官表》,宗正屬官有都司空。
如淳曰:“律,司空主水及罪人。
” 〔右空〕此趙文學得之長安市中。
案《漢書·百官表》,少府,秦官,掌山海地澤之稅,以給供養。
屬官有左右司空。
據此當是右司空瓦。
〔上林農官〕此瓦錢别駕得于長安市中。
據《史記·平準書》,水衡、少府、大農、太仆各置農官。
則上林之有農官,當自此始。
此即農官治事處之瓦也。
〔宜富貴當〕此瓦亦取吉祥語意。
中有二小字,或說“金”旁作“刃”,為“劉”字,非也。
餘嘗見古鏡上有小印曰“千金”,細審之,實是“千金”二字。
〔高安萬世〕此錢别駕得自漢城。
别駕據《漢書·佞幸傳》,董賢封高安侯,上為起大第北阙下,重殿洞門,窮極技巧。
此即其殿瓦耶? 〔大〕此瓦俞太學得之漢城,不知所施。
〔有萬]錢别駕于漢城得一殘瓦,惟“萬”二字。
後申大令在長安市亦獲瓦半片,惟一“有”字,合而觀之,上下文藻相合,實“有萬意”三字耳。
漢碑“”、“喜”二字通用。
〔八風壽存當〕此瓦程彜齋得之漢城長樂鐘室舊址南百步埃塵之間。
因考《漢書·郊祀志》,王莽二年,興神仙事。
以方士蘇樂言,起八風台于宮中。
台成萬金,作樂其上。
此當是八風台瓦也。
〔[1234]〕此瓦嘉定錢既勤所得,上下左右作四神形,甚奇古。
阮雲台先生定為“豐”字瓦。
〔仁義自成〕此瓦程彜齋所得,不知所施。
〔虎〕此瓦作虎形,虎口前有一“申”字,不知何義。
或曰此真白虎觀瓦也。
右秦、漢瓦當三十六種,其中有重文者、異文者、殘阙者,共記所見一百二十餘塊,較諸家著錄為多。
◎古磚 按古磚題字,亦不載于歐、趙著錄,惟洪氏《隸續》有水平及汝伯甯諸磚,自後無有見者。
近來好古之士,漸次搜羅,日出日多。
老友海鹽張芑堂征君作《金石契》,山陰陳雪樵騎尉有《古磚題字考》,又吳興陳抱之太學作《金石圖》,俱載有漢、魏、兩晉、六朝諸磚,又借拓他人所得者,計三十種,傳之藝林,亦可備嗜古之一助雲。
〔漢萬歲磚〕此磚乾隆辛卯吳興莘芹圃得之,桐城胡雒君又于長興得一磚,亦有“萬歲”二字。
《隸續》載汝伯甯磚曰“萬歲舍”,曹叔文磚曰“千萬歲署舍”,邯君篆磚曰“萬秋宅”。
觀此則知漢人尚吉語,如瓦當文曰“千秋萬歲”、“萬年無疆”之類,必是漢磚無疑也。
〔漢五鳳磚〕此磚揚州阮雲台先生案頭見之,文曰“五鳳三年”四字,海鹽張芑堂所贻也。
〔漢竟甯磚〕文曰“竟甯元年歲”五字,下缺,上端作大獸面,形模古異,吳興陳抱之太學所得。
按《元帝紀》第四改元曰竟甯,“歲”字下當是“在戊子”三字無疑。
〔漢建平磚〕文僅“建平”二字,下缺。
按哀帝紀元曰建平,磚右側有一“宜”字,上有“廷尉書”三字。
《文獻通考》雲:“廷尉,秦官,漢因之。
景帝中元六年,更名大理。
武帝建元四年,複為廷尉。
哀帝元壽元年,複改為大理。
”知建平時猶未改也。
〔漢永建磚〕文僅“永建”二字,下缺。
按《後漢·順帝紀》,順帝在位十九年,紀元五,初紀曰永建,凡六年。
〔漢本初磚〕文曰“本初元年,歲在丙戌,下端日造作助”十四字。
按後漢質帝紀元本初隻一年。
此亦抱之所得。
〔漢中平磚〕文曰“中平五年七月”,下缺,計六字,其左側有“萬歲富貴”四字。
按《後漢·靈帝紀》,帝在位廿二年,紀元四,末改元曰中平,凡六年。
〔漢亭長磚〕揚州羅兩峰有一磚,畫像車騎,外貌一人,方面豐頤,有須,兩手執旗幹而立。
上有八分書“亭長”二字,宛如漢石室畫像。
按《漢官儀》,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以為衛士,一歲為材官,五十六乃得免為民,就田合選為亭長。
亦漢磚也。
〔吳寶鼎磚〕康熙四年,吳之村民于小雁嶺掘地得之,文曰:“大吳寶鼎二年,歲在丁亥作。
”計十一字,書法在篆隸之間。
一面有螭文,筆勢勁挺。
朱竹《曝書亭集》亦載此磚,以為宮殿上所用,引孫皓起昭明宮為證。
然魏、晉以前,磚上大率皆有文,不獨此磚也。
〔吳潘冢磚〕文曰“嘉興象西潘儒南父母墳茔磚”十二字,又兩頭有曰“潘冢”、曰“潘墓”,皆篆書,共十六字。
浙江嘉興、海鹽諸處委巷頹垣中,往往有之,其書法非隸非篆,絕似《國山碑》。
張芑堂《金石契》定為孫吳時磚,引赤烏五年避太子和嫌名,改嘉禾為嘉興,亦一證。
〔晉太康磚〕太康磚,餘所見者甚多,其文亦不一。
乾隆五十年,吳中大旱,居民于太湖中掘井得數百塊,皆太康磚也。
其文曰“太康七年七月十七日吳賀申作”十三字。
又吳興陳抱之亦得有“太康八年,臨安□弼制萬年”十一字磚,磚右側有“萬歲不敗”四字。
又一塊曰“太康□年五月十三日”九字。
此吳門陸默齋舍人所藏也。
〔晉蜀師磚〕蜀師磚,嘉興之海鹽,揚州之平山堂,皆掘有蜀師磚。
或以為蜀都城磚,非也。
然“蜀師”二字,義終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