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二·閱古
關燈
小
中
大
梓、洪、梁、越、潭、宣、廣、荊、桂、藍之字,猶如本朝順治通寶幕文有同、福、臨、東、江、宣、原、西、薊、昌、南、河、荊、雲、浙、陽、鞏、陝、延、襄是也。
即如五代十國所載鑄錢之事,如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閩、吳諸國流傳之錢,亦日漸日少矣。
嘉慶三年,海州嵇家溝鄉民浚池得巨甕二,發之,中實大泉五十、大布黃千皆滿,土花剝蝕,蒼翠可愛。
嘉慶戊寅春,紹興西郭門外西彜山下,土人掘得一墓,皆大磚砌成,狀如遂道,其中空洞無物,外有砂缸二具,不甚古,中貯五铢錢數萬枚,并無青綠。
郡人陳圭堂親見之,攜以示餘。
餘謂漢、蜀、兩晉時無窯器,唐、宋無五铢錢,皆事之不可解者。
吳江翁海村言:迪化州有屯兵墾地,得坎,深不逾丈,下見牆屋,積米盈倉,青蚨一堆,大徑寸,文曰“永安一千”,皆是鐵鑄。
此又前人之所未及者也。
乾隆己酉歲,荊州築堤取土,得古錢無數。
餘時在武昌節署,偶渡江至漢口,見肆中有古錢三千枚,皆購得之。
其錢文曰:“宋通元寶”、“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鹹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禧通寶”、“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曆重寶”、“皇元寶”、“至和元寶”、“嘉通寶”、“治平元寶”、“熙甯重寶”、“元豐通寶”、“元通寶”、“紹聖元寶”、“元符通寶”、“聖宋元寶”、“崇甯通寶”、“崇甯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重和通寶”、“宣和通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建炎通寶”、“紹興通寶”、“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紹熙元寶”、“慶元通寶”、“嘉泰元寶”、“開禧通寶”、“嘉定元寶”、“嘉定之寶”、“大宋元寶”、“紹定通寶”、“端平元寶”、“嘉熙重寶”、“淳元寶”、“皇宋元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鹹淳元寶”、“德元寶”,皆有宋一代之錢。
餘為分次甲乙,計五十三種。
幕中友洪稚存、徐朗齋、方子雲、孫香泉輩見之,半被分去。
案高宗南渡建都,改杭州曰臨安府,鑄銅牌行用,其文曰“臨安府行用”五字,其陰面曰“準叁伯文省”,亦有“準伍伯文省”者。
是當時國貧,補救變通之法。
其牌最少。
嘉慶十八年三月,高郵州城北擋軍樓後,為加築河工堤岸,民夫掘土得鐵錢數萬枚,并古鏡刀劍之屬,又有銅盤磁碗甚多。
其錢文曰“祥符”、“天聖”、“熙甯”、“元豐”、“元”、“紹聖”、“崇甯”、“政和”、“宣和”、“乾道”(背有同元等字)、“淳熙”(同十五,春十四,春十六)、“紹熙”(春元,春三,春四,春五,同二,同五)、“慶元”(春二,漢四,漢三,同六)、“嘉泰”(春元,同三)、“開禧”(春元,春二,漢二,漢三)、“嘉定”(春四,春十一,春十三,漢元,漢二,漢十三,漢十四)、“紹定”(春三,春五)、“淳”、“景定”、“皇宋”、“大宋”,計二十餘種,餘皆見之,其中亦有銅者。
按《宋史·食貨志》兩宋錢币,本有銅鐵二等,而折二、折三、當五、折十,則随時立制。
太祖初鑄錢,俱用銅,凡諸州輕小惡錢及鐵錯錢,悉禁之。
蜀平後,仍用鐵錢,其所謂小平錢、夾錫錢最後出,然亦不能通行郡縣。
大觀二年,蔡京複相江南,東西福建、兩浙始許鑄使鐵錢。
至紹興末年,淮、楚屯兵,月費五十萬,南北貿易,缗錢之入境者,不知其幾,于是沿邊皆用鐵錢。
乾道初,诏兩淮、京西亦用鐵錢。
司農許子中以舒、蕲、黃皆産鐵,請各置監鼓鑄,舒州有同安監,蕲州有新春監,廣州有齊安監,江西有廣甯監,興國有富民監、大冶監,臨江有豐餘監,撫州有裕國監,湖北有漢陽監,是以大小鐵錢,通行于兩淮。
今諸錢之背有文曰:“同”、曰“春”、曰“漢”者,即同安、新春、漢陽諸監之所鑄也。
◎錢範 翁宜泉太守有《錢母說》,即朱竹所謂泉範,以銅為之,所以鼓鑄也。
今官局鼓鑄,皆用翻砂,所雲闆闆六十四者。
餘嘗親至錢局看鼓鑄,有一闆成二三十,有一闆成四五十不等,未必定是六十四也。
今錢範亦不等,有五铢泉一闆成八枚者,有大泉五十一闆成六枚者,亦有四枚兩枚者。
範必兩塊合成,中有二小筍,作牝牡形,所以符合,取不移動也。
惟古來博古家總未及此。
餘所見有四五種,近亦漸少矣。
◎秦漢銅印 集秦、漢印者,莫備于顧從義之《集古印譜》,雖宋《宣和印譜》、趙子昂《印史》、王俅《嘯堂集古錄》,皆所不及也。
餘少時最嗜漢印,所見官印私印不下千萬枚,皆能鑒别。
尤留心于官印,以為漢人缪篆紛纭,參雜隸法,不足以引證《說文》。
而職官之因革廢置,古今不同,實可以表裡史傳也。
嘗欲專摹秦、漢、魏、晉、六朝職官及蠻夷諸印為一集,有志而未逮雲。
◎秦漢瓦當 瓦當者,宋李好文《長安圖志》謂之瓦頭,蓋屋瓦皆仰;當兩仰瓦之際,為半規之瓦以覆之,俗謂筒瓦是也。
雲當者,以瓦文中有蘭池宮當、宗正官當、宜富貴當、八風壽存當,是秦、漢時本名。
《說文解字》雲:“當,田相值也。
”《韓非子·外儲說》:“玉卮無當。
”《史記·司馬相如傳》:“華榱璧當。
”司馬彪曰:“以璧為瓦之當也。
”《西都賦》:“裁金璧以飾當。
”注家謂當即底也,故謂之瓦當。
按瓦當之文,歐、趙、洪氏俱不載,蓋當時人猶未之見。
逮元六年,寶雞縣民權氏浚池,得古瓦,文曰:“羽陽千歲”,其事載王辟之《渑水燕談錄》。
又黃伯思《東觀餘論》亦載有“益延壽”三字瓦。
自是而後,阒無聞焉。
國朝康熙間,侯官林佶人得有長生未央瓦。
一時名士俱有詩,見于王阮亭、朱竹集中。
乾隆初年,浙人有朱楓者,以其子官關中,又得瓦當之有文者三十餘種,因作《秦漢瓦圖記》。
至四十八九年間,鎮洋畢秋帆先生為陝西巡撫,嘗著《關中金石記》,采瓦當文字十餘種入記中。
幕府諸客,如張舍人埙、宋孝廉葆醇、趙文學魏、錢别駕坫、俞太學肇修所獲瓦當最多。
後青浦王蘭泉先生為陝西廉訪,亦獲廿餘種。
而海内通博之士依兩公以遊者,歲不乏人,亦往往獲瓦以去。
時陽曲申大令兆定正候補長安,亦深好古篆籀之文,見諸君所得有異文奇字者,皆為雙鈎,用舊磚摹仿,較之原本毫發無遺,故特備于諸君。
而歙縣程彜齋敦為作《秦漢瓦當文字》一卷。
逮畢、王二公相繼遷擢,諸君亦皆星散,近亦不可多得。
蓋物之顯晦有時,誠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今就程彜齋、申大令兩家所拓本錄之,較畢公之《關中金石記》、王公之《金石萃編》為尤備焉。
〔十二字瓦〕文曰:“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甯。
”十二字。
此宋芝山、趙晉齋得于長安市中者,諸君斷為秦瓦。
〔蘭池宮當〕此瓦晉齋得之鹹陽。
考《漢書·地理志》,渭城有蘭池宮。
又《史記·始皇本紀》:“始皇微行鹹陽,與武士夜出,逢盜蘭池。
”《正義》引《括地志》:“蘭池陂,即古之蘭池,在鹹陽縣界。
”據此則始皇因池以為宮,又即以名宮也。
〔衛〕此瓦晉齋、獻之皆有之,俱得自漢城。
《長安志》雲:“又有作楚字者。
秦作六國宮室,用其國号以别之也。
”彜齋謂《漢百官表》有衛尉,掌宮門衛屯兵。
當為衛尉寺并宮内周垣下區廬瓦也。
〔長樂未央〕張、宋、趙、錢諸君俱有之,皆得自漢城。
《漢書·高帝紀》:五年後九月,關中治長樂宮。
《史記·高祖本紀》:七年,長樂宮成。
八年,蕭丞相作未央宮。
九年,未央宮成。
據此則長樂、未央本兩宮,此瓦文合而一之,亦取吉祥語意配合成文耳,未必某宮即用某字瓦也。
〔長生未央〕此瓦最多,諸君俱有之,皆出于漢城。
蓋亦未央宮瓦,亦取“長生”二字配合成文也。
〔長生無極〕此瓦亦出漢城,當是未央、長樂宮瓦也。
〔與天無極〕此瓦當與“長生無極”同意,頌禱之辭也。
〔億年無疆〕此俞太學得于長安市上,不知所施。
或謂王莽妻陵瓦,非也。
考秦、
即如五代十國所載鑄錢之事,如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閩、吳諸國流傳之錢,亦日漸日少矣。
嘉慶三年,海州嵇家溝鄉民浚池得巨甕二,發之,中實大泉五十、大布黃千皆滿,土花剝蝕,蒼翠可愛。
嘉慶戊寅春,紹興西郭門外西彜山下,土人掘得一墓,皆大磚砌成,狀如遂道,其中空洞無物,外有砂缸二具,不甚古,中貯五铢錢數萬枚,并無青綠。
郡人陳圭堂親見之,攜以示餘。
餘謂漢、蜀、兩晉時無窯器,唐、宋無五铢錢,皆事之不可解者。
吳江翁海村言:迪化州有屯兵墾地,得坎,深不逾丈,下見牆屋,積米盈倉,青蚨一堆,大徑寸,文曰“永安一千”,皆是鐵鑄。
此又前人之所未及者也。
乾隆己酉歲,荊州築堤取土,得古錢無數。
餘時在武昌節署,偶渡江至漢口,見肆中有古錢三千枚,皆購得之。
其錢文曰:“宋通元寶”、“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鹹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禧通寶”、“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曆重寶”、“皇元寶”、“至和元寶”、“嘉通寶”、“治平元寶”、“熙甯重寶”、“元豐通寶”、“元通寶”、“紹聖元寶”、“元符通寶”、“聖宋元寶”、“崇甯通寶”、“崇甯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重和通寶”、“宣和通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建炎通寶”、“紹興通寶”、“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紹熙元寶”、“慶元通寶”、“嘉泰元寶”、“開禧通寶”、“嘉定元寶”、“嘉定之寶”、“大宋元寶”、“紹定通寶”、“端平元寶”、“嘉熙重寶”、“淳元寶”、“皇宋元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鹹淳元寶”、“德元寶”,皆有宋一代之錢。
餘為分次甲乙,計五十三種。
幕中友洪稚存、徐朗齋、方子雲、孫香泉輩見之,半被分去。
案高宗南渡建都,改杭州曰臨安府,鑄銅牌行用,其文曰“臨安府行用”五字,其陰面曰“準叁伯文省”,亦有“準伍伯文省”者。
是當時國貧,補救變通之法。
其牌最少。
嘉慶十八年三月,高郵州城北擋軍樓後,為加築河工堤岸,民夫掘土得鐵錢數萬枚,并古鏡刀劍之屬,又有銅盤磁碗甚多。
其錢文曰“祥符”、“天聖”、“熙甯”、“元豐”、“元”、“紹聖”、“崇甯”、“政和”、“宣和”、“乾道”(背有同元等字)、“淳熙”(同十五,春十四,春十六)、“紹熙”(春元,春三,春四,春五,同二,同五)、“慶元”(春二,漢四,漢三,同六)、“嘉泰”(春元,同三)、“開禧”(春元,春二,漢二,漢三)、“嘉定”(春四,春十一,春十三,漢元,漢二,漢十三,漢十四)、“紹定”(春三,春五)、“淳”、“景定”、“皇宋”、“大宋”,計二十餘種,餘皆見之,其中亦有銅者。
按《宋史·食貨志》兩宋錢币,本有銅鐵二等,而折二、折三、當五、折十,則随時立制。
太祖初鑄錢,俱用銅,凡諸州輕小惡錢及鐵錯錢,悉禁之。
蜀平後,仍用鐵錢,其所謂小平錢、夾錫錢最後出,然亦不能通行郡縣。
大觀二年,蔡京複相江南,東西福建、兩浙始許鑄使鐵錢。
至紹興末年,淮、楚屯兵,月費五十萬,南北貿易,缗錢之入境者,不知其幾,于是沿邊皆用鐵錢。
乾道初,诏兩淮、京西亦用鐵錢。
司農許子中以舒、蕲、黃皆産鐵,請各置監鼓鑄,舒州有同安監,蕲州有新春監,廣州有齊安監,江西有廣甯監,興國有富民監、大冶監,臨江有豐餘監,撫州有裕國監,湖北有漢陽監,是以大小鐵錢,通行于兩淮。
今諸錢之背有文曰:“同”、曰“春”、曰“漢”者,即同安、新春、漢陽諸監之所鑄也。
◎錢範 翁宜泉太守有《錢母說》,即朱竹所謂泉範,以銅為之,所以鼓鑄也。
今官局鼓鑄,皆用翻砂,所雲闆闆六十四者。
餘嘗親至錢局看鼓鑄,有一闆成二三十,有一闆成四五十不等,未必定是六十四也。
今錢範亦不等,有五铢泉一闆成八枚者,有大泉五十一闆成六枚者,亦有四枚兩枚者。
範必兩塊合成,中有二小筍,作牝牡形,所以符合,取不移動也。
惟古來博古家總未及此。
餘所見有四五種,近亦漸少矣。
◎秦漢銅印 集秦、漢印者,莫備于顧從義之《集古印譜》,雖宋《宣和印譜》、趙子昂《印史》、王俅《嘯堂集古錄》,皆所不及也。
餘少時最嗜漢印,所見官印私印不下千萬枚,皆能鑒别。
尤留心于官印,以為漢人缪篆紛纭,參雜隸法,不足以引證《說文》。
而職官之因革廢置,古今不同,實可以表裡史傳也。
嘗欲專摹秦、漢、魏、晉、六朝職官及蠻夷諸印為一集,有志而未逮雲。
◎秦漢瓦當 瓦當者,宋李好文《長安圖志》謂之瓦頭,蓋屋瓦皆仰;當兩仰瓦之際,為半規之瓦以覆之,俗謂筒瓦是也。
雲當者,以瓦文中有蘭池宮當、宗正官當、宜富貴當、八風壽存當,是秦、漢時本名。
《說文解字》雲:“當,田相值也。
”《韓非子·外儲說》:“玉卮無當。
”《史記·司馬相如傳》:“華榱璧當。
”司馬彪曰:“以璧為瓦之當也。
”《西都賦》:“裁金璧以飾當。
”注家謂當即底也,故謂之瓦當。
按瓦當之文,歐、趙、洪氏俱不載,蓋當時人猶未之見。
逮元六年,寶雞縣民權氏浚池,得古瓦,文曰:“羽陽千歲”,其事載王辟之《渑水燕談錄》。
又黃伯思《東觀餘論》亦載有“益延壽”三字瓦。
自是而後,阒無聞焉。
國朝康熙間,侯官林佶人得有長生未央瓦。
一時名士俱有詩,見于王阮亭、朱竹集中。
乾隆初年,浙人有朱楓者,以其子官關中,又得瓦當之有文者三十餘種,因作《秦漢瓦圖記》。
至四十八九年間,鎮洋畢秋帆先生為陝西巡撫,嘗著《關中金石記》,采瓦當文字十餘種入記中。
幕府諸客,如張舍人埙、宋孝廉葆醇、趙文學魏、錢别駕坫、俞太學肇修所獲瓦當最多。
後青浦王蘭泉先生為陝西廉訪,亦獲廿餘種。
而海内通博之士依兩公以遊者,歲不乏人,亦往往獲瓦以去。
時陽曲申大令兆定正候補長安,亦深好古篆籀之文,見諸君所得有異文奇字者,皆為雙鈎,用舊磚摹仿,較之原本毫發無遺,故特備于諸君。
而歙縣程彜齋敦為作《秦漢瓦當文字》一卷。
逮畢、王二公相繼遷擢,諸君亦皆星散,近亦不可多得。
蓋物之顯晦有時,誠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今就程彜齋、申大令兩家所拓本錄之,較畢公之《關中金石記》、王公之《金石萃編》為尤備焉。
〔十二字瓦〕文曰:“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甯。
”十二字。
此宋芝山、趙晉齋得于長安市中者,諸君斷為秦瓦。
〔蘭池宮當〕此瓦晉齋得之鹹陽。
考《漢書·地理志》,渭城有蘭池宮。
又《史記·始皇本紀》:“始皇微行鹹陽,與武士夜出,逢盜蘭池。
”《正義》引《括地志》:“蘭池陂,即古之蘭池,在鹹陽縣界。
”據此則始皇因池以為宮,又即以名宮也。
〔衛〕此瓦晉齋、獻之皆有之,俱得自漢城。
《長安志》雲:“又有作楚字者。
秦作六國宮室,用其國号以别之也。
”彜齋謂《漢百官表》有衛尉,掌宮門衛屯兵。
當為衛尉寺并宮内周垣下區廬瓦也。
〔長樂未央〕張、宋、趙、錢諸君俱有之,皆得自漢城。
《漢書·高帝紀》:五年後九月,關中治長樂宮。
《史記·高祖本紀》:七年,長樂宮成。
八年,蕭丞相作未央宮。
九年,未央宮成。
據此則長樂、未央本兩宮,此瓦文合而一之,亦取吉祥語意配合成文耳,未必某宮即用某字瓦也。
〔長生未央〕此瓦最多,諸君俱有之,皆出于漢城。
蓋亦未央宮瓦,亦取“長生”二字配合成文也。
〔長生無極〕此瓦亦出漢城,當是未央、長樂宮瓦也。
〔與天無極〕此瓦當與“長生無極”同意,頌禱之辭也。
〔億年無疆〕此俞太學得于長安市上,不知所施。
或謂王莽妻陵瓦,非也。
考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