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二·閱古

關燈
◎周鼎 鎮洋畢秋帆先生巡撫陝西時得此鼎,高漢尺二尺四寸,周四尺八寸,兩耳,三足,中有銘文二十四行,共計四百又三字。

    銘分三節,第一節蓋因王錫赤環赤金等,而用金作牛鼎以祀文考宄伯也。

    第二節則小子[1234]訟于井叔,以金百爰贖五夫,受五夫而為誓詞也。

    第三節匡衆寇禾十秭,告東宮,因與匡季為誓詞也。

    案《說文》曰部:“[1234],出氣詞也,象氣出形。

    ”籀文從口,今無此字,皆作忽。

    餘謂象人言時口中出氣易于散也。

    《春秋傳》曰:“其亡也忽焉。

    ”《楚詞》:“忽而來兮。

    ”《洛神賦》:“飄忽若神。

    ”漢《樊敏碑》:“奄藏形。

    ”皆言易散之義。

    古人命名,自有意見,不必定取吉祥語。

    如《論語》之仲忽,《春秋》之鄭太子忽,皆名忽也。

    先生既得此鼎,久置經訓堂之東樓。

    餘嘗請于先生,盍送曲阜孔廟,供奉殿庭,垂之千古乎。

    卒未果,惜哉! ◎周邢叔鐘 秋帆先生家又有邢叔鐘一具,高漢尺五尺二寸,前後面俱十二乳,滿身青綠,間有朱砂斑,真寶物也。

    銘文四行,剝蝕過半,惟有“刑叔母曰:‘髀叔文祖皇考,對揚乃德,得屯乍魯永終于吉。

    毋不敢弗帥用文祖皇考”三十二字尚可辨,因名之曰邢叔鐘。

    此器曾開貢單奏進,以斤兩太重,難于擡運,入乾清門,而侍衛内監又不敢據以進宮,遂發還。

    先生殁後,家産入官,不知此鐘猶在人間否也。

     ◎周太簇鐘 金陵司馬舍人有周鐘一具,高一尺五寸,銘文中有[1234]字不可識,遂将拓本質之歙縣程瑤田先生,以周尺度之,曰:“此太簇鐘也。

    ”瑤田深于小學,當必有據。

     ◎周散邑銅盤 散邑盤,舊藏揚州徐氏,今歸洪氏,華秋嶽嘗繪圖。

    其形如盤,盤中有文十九行,末一行蝕其半,共計三百五十七字。

    山陽吳山夫、紹興俞楚江、嘉定錢辛楣、儀征江秋史、曲阜孔光生、蘇州江鄭堂皆有釋文。

    阮雲台先生為浙江巡撫時,收入《積古齋鐘鼎款識》,嘗命工仿造一個,可以亂真。

     案商、周之器,西漢時已有出土者,得之以為祥瑞,因而改元、立祀、作歌。

    至張敞、鄭衆,皆能辨識,其來尚矣。

    魏、晉、六朝、隋、唐之間,無有明其學而為考訂者。

    自宋劉原父刻《先秦古器記》,遂有歐陽永叔、葉少蘊、李公麟踵其後,而趙明誠、董彥遠、黃伯思、薛尚功、王子弁、翟耆年亦有著錄。

    自此好古之士,每得一器,必将諸集錄證之。

    而本朝之《西清古鑒》,尤備千古未有之奇。

    近時阮雲台宮保又刻《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洋洋大觀,愈精愈博,不特可補經傳之所未備,且可益許氏之所未及者,豈僅足資考訂而助翰墨哉!餘生平所見商、周之物,如鼎、鐘、彜、卣、壺、爵、盤、觚、觯、敦、、鬲,以及戈、劍、弩機之屬甚多,以有款識者為上品,無款識者次之,亦如看書畫,作雲煙過眼可也。

     ◎秦權 餘于嘉慶甲子在邗上見一秦權,上有文雲:“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诏丞相狀、绾,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

    今襲号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

    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诏。

    故刻左,使毋疑。

    ”共一百字,雖青綠遍體,并不剝蝕一字。

    心竊疑之,自後又見兩枚,與甲子所見者無異,乃知皆仿造也。

     ◎漢量 漢銅量一,重今曹平三斤十二兩。

    其文雲:“律石衡蘭奉(蝕二字),容六鬥,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

    ”共二十二字。

    向藏桐鄉汪硯畦家,今不知所歸。

    又見長白斌少仆家亦有銅量一具,容米四鬥許,亦是漢物。

    《說文》[A16K]字(許委切)注雲:“米一斛舂為八鬥。

    ”又雲:“米一斛舂為九鬥。

    ”據此則量有大小不同,非若今之定以五鬥為一斛也。

     ◎漢陶陵鼎 是鼎為揚州阮雲台宮保所藏,蓋上有文雲:“重十一斤。

    ”器上有文雲:“容一鬥,重八斤一兩。

    ”又雲:“重十斤。

    ”今除蓋以庫平法馬秤之,重四斤十三兩三錢二分。

    所雲容一鬥者,以今官鬥較之,得一升八合。

    何古今權量之不同也。

    宋陳無擇雲:“二十四铢為兩,每兩古文五铢錢四個,開元錢三個。

    ”至趙宋廣科,以開元錢十個為兩,今之三兩當漢、唐十兩。

    故今之升鬥、尺寸、斤兩,皆後大于前也。

    宮保雲:“器與銘辭不相應者,恐當時共鼎正多,不知何時互錯耳。

    ”鼎今藏焦山方丈。

    嘉慶十九年冬,餘從高郵回吳,适遇王南陔中丞,同遊焦山,撫摩一過。

     ◎漢銅洗 漢銅洗,餘所見者不下十數具,即古盤之屬也。

    有陽嘉洗,有大吉羊洗,有富貴昌宜侯王洗,有章和、中平、永建洗,有宜子孫大富貴洗,大約皆本朝出土者居多。

     ◎建昭雁足镫 青浦王蘭泉司寇家有雁足镫,其镫檠似雁一足立起,上燃以镫,燭油并用,制作甚精。

    上有“建昭三年,考工輔為内者造銅雁足,重三斤八兩”雲雲五十九字。

    阮雲台宮保考為大将軍王鳳之物。

    鳳于永光二年嗣封陽平侯,陽朔元年成帝所賜也。

    嘉慶廿五年春,餘嘗仿造四具,贈斌笠耕觀察,觀察自為制銘,每當夜宴,四镫爛然,頗令人發懷古之幽情也。

     ◎漢長安銅尺 銅尺一,今藏嘉定瞿木夫通守家,銅質堅貞,青綠可愛。

    上有文雲:“長安銅尺卅枚,第廿,元延二年八月十八日造。

    ”計十有八字,篆法精密,的是漢人,與曲阜孔氏所藏慮亻銅尺相等,惟此尺作陽文。

    疊起,較之,慮亻尺短六分。

    按慮亻尺造于後漢章帝建初六年,距前漢成帝元延二年不過九十二年,已長短之不同如此。

    《漢書·地理志》:長安縣,高帝五年置,屬京兆尹,為領縣第一。

    今文雲“長安銅尺卅枚”,當是在長安鑄者三十枚,此為第二十,未必鑄三十枚以頒郡縣也。

     《晉書·律曆志》載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史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為尺,相傳謂之漢官尺,未聞有鑄銅為尺者。

    今慮亻尺既流傳人間,或又疑此尺為劉歆所造。

    然案宋秦喜《鐘鼎款識拓本》中有晉尺,上有文雲:“周尺,《漢志》劉歆銅尺,後漢建武銅尺,晉前尺并同。

    ”十九字。

    今将此尺與晉尺較之,又短八分,則知非歆造矣。

    案今之裁尺大于工部營造尺,猶之宋三司布帛尺大于晉尺,晉尺大于漢建初尺,建初尺大于元延尺,元延尺大于周尺是也。

    時代既殊,尺有赢羨,難以定論雲。

     ◎古泉 古者金、貨、布、币、刀俱謂之泉,其名始見于《史記·平準書》及《食貨志》。

    梁顧ピ有《泉譜》,宋陶嶽有《貨泉錄》,杜鎬有《鑄泉故事》,羅泌《路史》有《泉币考》,金光襲有《泉寶錄》,李孝美、董俱有《泉譜》,洪遵、徐象梅俱有《泉志》。

    近方氏嵩年有《錢譜》十卷,朱氏近漪又有《古金待問錄》,華氏師道有《錢币考》,翁氏宜泉有《古錢考異》,所載貨布币刀大備。

     案《管子》言:“燧人氏以來,未嘗不以輕重為天下也。

    ”蓋謂制貨以權輕重,此即用币之始,而其制則未聞。

    或謂太昊氏以前已有錢矣,高陽氏謂之金,有熊氏謂之貨,陶唐氏謂之泉,夏、商謂之币,亦謂之布,齊人謂之刀。

    曰泉、曰布者,取流通之義也。

    故太公作九府圜法,周景王鑄寶貨,秦鑄半兩,漢興亦有半兩,又三铢、四铢、五铢、八铢。

    而王莽又鑄貨泉小泉直一、麼泉一十、幼泉二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及貨布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大布黃千之類。

    又東漢正品亦有五铢,蜀漢正品有直百、直百五铢,又有曰大泉五百、大泉當千者,皆古泉也。

     晉初用魏五铢,吳興沈充又鑄小錢,徑三分,名沈郎錢。

    又有趙石勒鑄豐貨,成李壽鑄漢興之類。

    宋有四铢、五铢、二铢、孝建、孝建四铢、景和、永光之類,年号入錢文自此始。

    齊、梁有五铢、五朱、大通五铢、大富五铢、大吉五铢,拓跋魏有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之類,陳有大貨六铢,宇文周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布泉,隋亦有五铢錢。

    至唐初始有開元通寶、乾封錢寶、乾元重寶、大曆元寶、建中通寶、鹹通元寶之類,而開元通寶最為繁多。

    其幕有字,乃武宗時所鑄,如京、洛、兖、福、興、平、昌、潤、襄、益、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