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一·舊聞
關燈
小
中
大
◎有福
皇朝定鼎,大難悉平。
顧有明諸藩僭号自立,江南則有福王,浙西則有潞王,浙東則有魯王,江西則有益王,福建則有唐王,兩廣則有桂王,旋竄入楚、入黔、入滇。
是時滇、黔大亂,始而土司普吾沙,繼而張獻忠養子孫可望、李定國,日尋幹戈,摧殘粵、楚,而海寇鄭成功乘機竊發,肆擾江南,其他揭竿持挺者所在多有。
王師征讨,曆十有八年,翦除殆盡。
乃越十年,而耿精忠叛于閩,尚之信叛于粵東,孫延齡叛于粵西,吳三桂叛于滇、黔,陝、甘、楚、蜀流毒尤甚。
雖曰劫數,其中玉石俱焚,正複不少。
今幸遇承平之世,聖聖相傳,且又生于蘇、杭福地,自當立心行善,各執其業,以答天庥。
諺有雲:“有福不可享盡。
”願人人深省焉。
◎天道好還 南五華山故宮,桂王所建。
順治丁亥,洪公承疇督師由貴築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于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城。
桂王遁至阿瓦,三桂以重賞購得之,缢于桂陽府。
遂以功封平西王,鎮守雲貴,因據五華山故宮,增修十有餘年,備極壯麗。
康熙癸醜,三桂反,出攻長沙,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
平藩尚可喜發兵讨之,以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
乙卯歲,三桂僭尊号,丁巳,病死。
戊午,諸王貝勒讨賊,駐軍曲靖,賴将軍平耿精忠,自福建進征粵西,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三桂孫僞洪化,斬之,滇南大定。
金陵邵為章有詩雲:“擒人即是人擒處,誰道天公不好還。
” ◎沈百五 明末崇明有沈百五者,名廷揚,号五梅,家甚富,曾遇洪承疇于客舍。
是時洪年十二三,相貌不凡,沈以為非常人,見其窮困,延之至家,并延其父為西席,即課承疇。
故承疇感德,嘗呼沈為伯父。
後承疇已貴,适山東河南流賊橫行,淮河糧運辄阻,當事者鹹束手。
于是洪薦百五,百五乃盡散家财,不請帑藏,運米數千艘,由海道送京。
思陵召見,授戶部山東清吏司郎中加光祿寺卿。
不數年承疇已歸順本朝,百五獨不肯,脫身走海,尚圖結援,為大兵所獲。
洪往谕降,百五故作不識認,曰:“吾眼已瞎,汝為誰?”洪曰:“小侄承疇也,伯父豈忘之耶?”百五大呼曰:“洪公受國厚恩,殉節久矣,爾何人,斯欲陷我于不義乎!”乃揪洪衣襟,大批其頰。
洪笑曰:“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
”遂被執。
至于江甯,戮淮清橋下。
妾張氏收其屍,盡鬻衣裝,葬之虎丘東麓,廬墓二十年而死。
初百五結援時,手下有死士五百人,沈死後哭聲震天,一時同殉,殆有慘于齊之田橫雲。
◎血袍 蘇州楊忠文公廷樞,以順治元年殉節于裡第,事載府志。
有血袍一件,忠文之子易亭先生名無咎者謹藏于家,珍同球璧。
易亭生文叔先生繩武,文叔生石埭教谕慶孫,教谕十二三歲時,曾受業于先外祖華ㄍ山先生。
其時易亭尚在,年八十餘矣。
外祖既設帳于其家,拟請忠文公血袍一見,久之而未允也。
一日忽命家人入書房請外祖,遂衣冠而進,見易亭服斬衰上香,三奠酒,三奠畢,俯伏大哭,命啟箱,取袍出,複大哭,然後呈示,外祖亦拜而觀之。
是紅袍有繡補,俱變黃色,刀痕血迹宛然。
外祖亦不覺失聲,趨而出。
蓋外祖之祖曙生公,故為忠文弟子也。
後外祖謂人曰:“易亭真孝子,吾早知如此,何忍觀之,以傷孝子之心耶。
”教谕之子名一鴻,号梅溪,中乾隆癸卯鄉榜。
餘曾見之,聞此袍至今猶在。
◎席氏多賢 蘇州東洞庭山有席康侯者,名本真,吳縣諸生。
其父右源為山中巨富,撄勢豪之網,牙角十年,家遂中落。
至康侯成人,遂解其紛,排其難,勢豪怯退舍避,然不使其父之知也。
選庖尋勝,杖履追随,日娛親于弦歌山水之間,色養以終其身。
迨父殁未幾,适當明季,蝗旱不登,餓莩載道,而齊魯幽燕之區為尤甚。
康侯以為畿輔重地也,不可饑馑,乃日夜焦心,思所以赈濟之法。
時司農告匮,百姓洶洶,地方大吏,亦惟有束手而已。
康侯遂散家财,走襄樊,挽粟數十萬石,普為赈救。
當事者以上聞,帝喜,授中書舍人,晉太仆少卿,以風勵天下。
不數年,大兵下江南,天下大定,而吳中少年乘機竊發,倡言起義,實縱剽劫。
康侯乃糾結鄉勇數千人,助當事破平之。
中丞土公國寶恨洞庭兩山不靖,将大索湖中。
康侯聞之,急宰牛載酒,厚款求解,湖民以安。
當流寇之再出鄖襄也,朝廷發兵防禦。
以兵糧不繼,戍卒嘩然。
康侯聞之,亟以十萬金為鹽菜費,戢亂兵而安帖之。
本朝蘆政既行計畝起科,濱山鹹擾,将為民累矣。
康侯力争于王侍中,止革之。
聞兖東被燹,暴露骸骨數十萬,募人而悉掩之。
知親舊逋者不能償契券,數千紙一旦而悉焚之。
至于塗窮計盡之輩,則呼而周之。
命懸絲縷之人,則助而救之。
迷津難渡,則具舟楫以濟之。
峻嶺難行,則道路以坦之。
有郡邑黉宮傾頹朽壞,茨而丹鹱之。
孔道舊迹,門樓表坊,有輕棄而賤售者,倍其價而存之。
墓以封也,樹以表也,有伐樹而削墓者,厚其遺而使人守之。
凡此忠君恤民利人利物之事,指不勝屈,說者謂比之陶朱公輸财親黨,蔔大夫毀家助邊,康侯實有過之。
吾友欽賜舉人世臣,其六世孫,翰林編修煜,其七世孫也。
順治戊子年,吾鄉膠宛兩山之間,有賊匪萬人嘯聚,擊掠村民,其頭目曰吳匏山、華七、陸四,俱自稱大王,或操舟數百,出沒于鵝湖、茭菱、華蕩,旗鼓相應。
當是時,城門晝閉,官兵斂迹,莫有聲言殺賊者。
常熟羊尖鎮東有席華甫瑛、席宗玉琮、席荊生珩兄弟,家素封,其先本東洞庭山,遷居于此,與康侯為兄弟行。
三人者皆名諸生,而多智略,乃相議曰:“民之銜賊也深矣,擄其赀,淫其婦,火其廬,恨無人為之率先耳。
袒臂一呼,人必響應,此摧枯之勢也。
”荊生曰:“欲為民除害,當散财而養士,然不可以輕試。
且擅兵興衆,即為罪階,或請命于上官,又恐掣肘,雖然,必假手于官而後可也。
” 于是荊生入城見邑侯瞿公,名四達,河内人。
語之曰:“鄉賊多,乞速請鎮兵,不然蔓延難治矣。
”邑侯曰:“鎮兵暴,徒擾民。
”荊生曰:“然則起一城之衆,父台自将之,某兄弟率鄉人之勇者從旁相助,必克賊矣。
”邑侯曰:“城無守奈何?”荊生默然良久,曰:“賊所耳而目之者,鎮兵縣兵也。
兵來賊去,兵去賊來,民無噍類矣。
夫鎮兵縣兵之不可遣,誠如公慮。
今賊跨城邑,掠赀重,淫兇焚殺,而官兵莫之撄,驕甚矣。
彼不虞鄉兵之猝至也,今能得父台委片劄,使愚兄弟得長一鄉,率衆出不意,所謂批亢持虛,是父台不赍糧,不折矢,可一戰而滅矣。
”邑侯大喜,即給旗委劄,出庫兵,恣荊生所取。
荊生歸,而華甫已先集三千人。
為防守計,兄弟三人又各以千金為助,日給錢米,為諸鄉勇安家,禦賊之日則倍是,更班巡警,直宿外悉守家肄農業,有不從者罰,從賊者殺之,以首解縣。
約束既定,推山明為隊長。
山明故烈士,勇力絕人,而爽直和易,無不敬愛之。
五月望日,宰牛享士,部伍始定
顧有明諸藩僭号自立,江南則有福王,浙西則有潞王,浙東則有魯王,江西則有益王,福建則有唐王,兩廣則有桂王,旋竄入楚、入黔、入滇。
是時滇、黔大亂,始而土司普吾沙,繼而張獻忠養子孫可望、李定國,日尋幹戈,摧殘粵、楚,而海寇鄭成功乘機竊發,肆擾江南,其他揭竿持挺者所在多有。
王師征讨,曆十有八年,翦除殆盡。
乃越十年,而耿精忠叛于閩,尚之信叛于粵東,孫延齡叛于粵西,吳三桂叛于滇、黔,陝、甘、楚、蜀流毒尤甚。
雖曰劫數,其中玉石俱焚,正複不少。
今幸遇承平之世,聖聖相傳,且又生于蘇、杭福地,自當立心行善,各執其業,以答天庥。
諺有雲:“有福不可享盡。
”願人人深省焉。
◎天道好還 南五華山故宮,桂王所建。
順治丁亥,洪公承疇督師由貴築大路取滇,李定國拒戰于曲靖,吳三桂由廣西四川旁搗其虛,至黃草壩入城。
桂王遁至阿瓦,三桂以重賞購得之,缢于桂陽府。
遂以功封平西王,鎮守雲貴,因據五華山故宮,增修十有餘年,備極壯麗。
康熙癸醜,三桂反,出攻長沙,潮州鎮,劉進忠首叛,遙為聲援。
平藩尚可喜發兵讨之,以次子尚之孝督師,屢出無功。
乙卯歲,三桂僭尊号,丁巳,病死。
戊午,諸王貝勒讨賊,駐軍曲靖,賴将軍平耿精忠,自福建進征粵西,亦由四川黃草壩直薄省城,俘三桂孫僞洪化,斬之,滇南大定。
金陵邵為章有詩雲:“擒人即是人擒處,誰道天公不好還。
” ◎沈百五 明末崇明有沈百五者,名廷揚,号五梅,家甚富,曾遇洪承疇于客舍。
是時洪年十二三,相貌不凡,沈以為非常人,見其窮困,延之至家,并延其父為西席,即課承疇。
故承疇感德,嘗呼沈為伯父。
後承疇已貴,适山東河南流賊橫行,淮河糧運辄阻,當事者鹹束手。
于是洪薦百五,百五乃盡散家财,不請帑藏,運米數千艘,由海道送京。
思陵召見,授戶部山東清吏司郎中加光祿寺卿。
不數年承疇已歸順本朝,百五獨不肯,脫身走海,尚圖結援,為大兵所獲。
洪往谕降,百五故作不識認,曰:“吾眼已瞎,汝為誰?”洪曰:“小侄承疇也,伯父豈忘之耶?”百五大呼曰:“洪公受國厚恩,殉節久矣,爾何人,斯欲陷我于不義乎!”乃揪洪衣襟,大批其頰。
洪笑曰:“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
”遂被執。
至于江甯,戮淮清橋下。
妾張氏收其屍,盡鬻衣裝,葬之虎丘東麓,廬墓二十年而死。
初百五結援時,手下有死士五百人,沈死後哭聲震天,一時同殉,殆有慘于齊之田橫雲。
◎血袍 蘇州楊忠文公廷樞,以順治元年殉節于裡第,事載府志。
有血袍一件,忠文之子易亭先生名無咎者謹藏于家,珍同球璧。
易亭生文叔先生繩武,文叔生石埭教谕慶孫,教谕十二三歲時,曾受業于先外祖華ㄍ山先生。
其時易亭尚在,年八十餘矣。
外祖既設帳于其家,拟請忠文公血袍一見,久之而未允也。
一日忽命家人入書房請外祖,遂衣冠而進,見易亭服斬衰上香,三奠酒,三奠畢,俯伏大哭,命啟箱,取袍出,複大哭,然後呈示,外祖亦拜而觀之。
是紅袍有繡補,俱變黃色,刀痕血迹宛然。
外祖亦不覺失聲,趨而出。
蓋外祖之祖曙生公,故為忠文弟子也。
後外祖謂人曰:“易亭真孝子,吾早知如此,何忍觀之,以傷孝子之心耶。
”教谕之子名一鴻,号梅溪,中乾隆癸卯鄉榜。
餘曾見之,聞此袍至今猶在。
◎席氏多賢 蘇州東洞庭山有席康侯者,名本真,吳縣諸生。
其父右源為山中巨富,撄勢豪之網,牙角十年,家遂中落。
至康侯成人,遂解其紛,排其難,勢豪怯退舍避,然不使其父之知也。
選庖尋勝,杖履追随,日娛親于弦歌山水之間,色養以終其身。
迨父殁未幾,适當明季,蝗旱不登,餓莩載道,而齊魯幽燕之區為尤甚。
康侯以為畿輔重地也,不可饑馑,乃日夜焦心,思所以赈濟之法。
時司農告匮,百姓洶洶,地方大吏,亦惟有束手而已。
康侯遂散家财,走襄樊,挽粟數十萬石,普為赈救。
當事者以上聞,帝喜,授中書舍人,晉太仆少卿,以風勵天下。
不數年,大兵下江南,天下大定,而吳中少年乘機竊發,倡言起義,實縱剽劫。
康侯乃糾結鄉勇數千人,助當事破平之。
中丞土公國寶恨洞庭兩山不靖,将大索湖中。
康侯聞之,急宰牛載酒,厚款求解,湖民以安。
當流寇之再出鄖襄也,朝廷發兵防禦。
以兵糧不繼,戍卒嘩然。
康侯聞之,亟以十萬金為鹽菜費,戢亂兵而安帖之。
本朝蘆政既行計畝起科,濱山鹹擾,将為民累矣。
康侯力争于王侍中,止革之。
聞兖東被燹,暴露骸骨數十萬,募人而悉掩之。
知親舊逋者不能償契券,數千紙一旦而悉焚之。
至于塗窮計盡之輩,則呼而周之。
命懸絲縷之人,則助而救之。
迷津難渡,則具舟楫以濟之。
峻嶺難行,則道路以坦之。
有郡邑黉宮傾頹朽壞,茨而丹鹱之。
孔道舊迹,門樓表坊,有輕棄而賤售者,倍其價而存之。
墓以封也,樹以表也,有伐樹而削墓者,厚其遺而使人守之。
凡此忠君恤民利人利物之事,指不勝屈,說者謂比之陶朱公輸财親黨,蔔大夫毀家助邊,康侯實有過之。
吾友欽賜舉人世臣,其六世孫,翰林編修煜,其七世孫也。
順治戊子年,吾鄉膠宛兩山之間,有賊匪萬人嘯聚,擊掠村民,其頭目曰吳匏山、華七、陸四,俱自稱大王,或操舟數百,出沒于鵝湖、茭菱、華蕩,旗鼓相應。
當是時,城門晝閉,官兵斂迹,莫有聲言殺賊者。
常熟羊尖鎮東有席華甫瑛、席宗玉琮、席荊生珩兄弟,家素封,其先本東洞庭山,遷居于此,與康侯為兄弟行。
三人者皆名諸生,而多智略,乃相議曰:“民之銜賊也深矣,擄其赀,淫其婦,火其廬,恨無人為之率先耳。
袒臂一呼,人必響應,此摧枯之勢也。
”荊生曰:“欲為民除害,當散财而養士,然不可以輕試。
且擅兵興衆,即為罪階,或請命于上官,又恐掣肘,雖然,必假手于官而後可也。
” 于是荊生入城見邑侯瞿公,名四達,河内人。
語之曰:“鄉賊多,乞速請鎮兵,不然蔓延難治矣。
”邑侯曰:“鎮兵暴,徒擾民。
”荊生曰:“然則起一城之衆,父台自将之,某兄弟率鄉人之勇者從旁相助,必克賊矣。
”邑侯曰:“城無守奈何?”荊生默然良久,曰:“賊所耳而目之者,鎮兵縣兵也。
兵來賊去,兵去賊來,民無噍類矣。
夫鎮兵縣兵之不可遣,誠如公慮。
今賊跨城邑,掠赀重,淫兇焚殺,而官兵莫之撄,驕甚矣。
彼不虞鄉兵之猝至也,今能得父台委片劄,使愚兄弟得長一鄉,率衆出不意,所謂批亢持虛,是父台不赍糧,不折矢,可一戰而滅矣。
”邑侯大喜,即給旗委劄,出庫兵,恣荊生所取。
荊生歸,而華甫已先集三千人。
為防守計,兄弟三人又各以千金為助,日給錢米,為諸鄉勇安家,禦賊之日則倍是,更班巡警,直宿外悉守家肄農業,有不從者罰,從賊者殺之,以首解縣。
約束既定,推山明為隊長。
山明故烈士,勇力絕人,而爽直和易,無不敬愛之。
五月望日,宰牛享士,部伍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