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一·舊聞
關燈
小
中
大
。
二十五日,賊知之,突擊羊尖鎮,勢甚張,建大旗,曰“大明中興”。
有數人來約戰,荊生慷慨慢罵,曰:“汝等豈不知聖主賢臣之俱出乎!尚猖獗如是,不日而殄滅矣。
”宗玉乃集衆議,言人人殊。
荊生銳然欲出,謂宗玉曰:“此先來者零賊也,避堅而擊瑕,莫逾于今日。
如賊衆齊集,則彼勢盛,我怯矣。
”乃貫甲提刀出勒衆,衆唯唯。
二十七日平明,賊索戰,列陣天台寺。
日方午,華甫率勇敢者數十人先出沖其鋒,賊皆陷,荊生與諸弟侄繼進,炮铳齊發,呼聲動天,賊大潰。
追至宜橋,賊縱火焚燒,煙焰迷目,宗玉越火而前,與賊相攻擊,殺七人。
華甫大呼曰:“前近宛山,皆賊巢,不可進,彼衆我寡,難敵矣,不若收兵固守為萬全計”。
宗玉聽之,乃三轉旗,衆皆退。
退至鎮,鎮民之老弱婦女逃避者已盡歸,鹹望塵而拜。
六月六日,賊複熾,紮營李家墳,營廣二裡許。
華甫、宗玉、荊生以三千人繼進,因與山明上馬而馳,賊惶急散走,以百艘越茭菱南去。
大衆集,無以渡,遙望賊旗飄飄然,惟歎恨而已。
七月朔薄暮,适大霧,荊生曰:“翦此賊在今夕矣。
”因與宗玉聚百舟,将啟行,而邑侯手劄至,且遣捕役官兵以相助,勢愈壯。
因穿入蘆葦縱炮鳴鑼,賊聞聲而遁,遺舟八百餘艘,被獲者二十餘賊,并器械糧食等。
次日,荊生縛解縣,民皆歡呼,骈肩塞路,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制也。
荊生怒,立公庭下斥言曰:“我輩得縣官親劄,靖一方之害,乃汝等翻欲陷我耶!甯死賊,毋媚役也。
”縣官出為周旋之,罵而散。
然諸邑民聞席氏起義,相效之,鹹結鄉兵擒殺,百裡内賊屍填港,舟不得行,而諸邑之流亡者,亦稍稍歸保妻子複故業矣。
是時蘇州鎮總兵有楊大宗,常州鎮副總兵有曹虎,本縣有徐參将,讵吳匏山、華七、陸四輩及諸賊匪多黨于三營之兵,兵無賊資,貧甚,銜恨刺骨,ぉぉ然思一隙以中席也。
入楊營者誣荊生窩盜,入曹營者誣華甫、宗玉叛謀,入徐營者誣席氏一門擅殺,凡控六大案。
一日忽有常州副總兵曹虎提兵來将滅席氏,荊生有族侄号長康者,善然諾,能辭辯,偕友徐敬賓挺身見曹,呈之以邑侯之榜與劄,言起鄉兵者,本出自邑侯,無他意。
曹總兵不識字,惟左右是聽,用極刑,令招叛謀,逼之甚,長康不屈死,而敬賓兩足斷,十指折,亦不屈。
遂以席氏弟兄名申文按道,而拘提甚急。
華甫、荊生既被執,下之獄,将一網無遺矣。
邑侯知其事急,具文詳六案以鳴其冤,卒弗解。
席氏家破身刑,沉冤莫訴,窮诘連引,親朋避逃,惟宗玉一人奔走蘇、常,哀籲于權勢之門而已。
有紀綱陳賢者任俠而好施,廣交而多智,為傾身護持,賄通折獄者,得輕比。
然而人懷賄賂,需索萬端,荊生曰:“必見撫軍方直供也。
”撫軍者,土公國寶也,素重常熟令剿賊功,而不知出諸華甫、宗玉、荊生也。
公既閱申文,接荊生甚和煦。
荊生因供曰:“大人提雄兵下江左,軍民人等所以望馬首而懾服者,以戢奸禁暴,得保斯民于故業也。
今暴者縱之,安者撓之,而衆執事兵弁等又奉行無當,毋乃非大人之初意乎?某居常熟之羊尖地,士弦歌,民稼穑,俗馴風厚,無過此者。
然三湖逼其前,四蕩列其後,大海寰其後,長江注其肩,固煙波蘆葦,奸雄藏伏之薮也。
治之為甚難,亂之則甚易。
況挺而走險,人之本性也。
大人莅茲土,慮深而謀密,外則江海,内則湖蕩,設官委兵,分守要害,真犬牙錯制,诘奸禦盜之良法也。
不意官兵肺腸,更甚于盜賊,兵來盜去,縱使劫焚,兵去盜來,盡行抄蕩。
甚而至于賄脫真盜,誣指善良。
行者斷路,居者巷哭。
民自知死于盜死于兵,等死也。
遂嘩然為盜,三府之民不謀同起,械船飛槳,遍布洪濤,建幟立囤,絡繹村鎮。
白骨枕于野,赤血流于河,斯豈厄數之未盡耶?抑民心之好亂耶?夫不亂于招撫之初,而亂于安撫之後者,其故可知也。
本縣瞿父母蒿目時艱,熟籌本計,以為請鎮兵,庫竭而糧耗,出縣兵,城虛而勢危。
是以委劄鄙儒,略無疑忌者,以生世儒家,誠謹可倚也。
受任以來,剿賊是務,捐資竭産,卧甲枕戈,凡數月不寝處,得以平劇盜,複耕作,輸賦稅,是非為身謀,而為國謀也。
生并不敢幹當路,望厚賞,與彼弁争尺寸,而彼弁者喪心病狂,誣縱殺,誣叛謀,誣窩盜,又誣造僞劄,置僞官。
果是者一死不足以塞責,而滅族有餘矣。
瀝肝碎首,無以鳴冤,誓日指天,莫能伸曲。
伏願大人提貪弁與生質是非,鞫情實,得一言之見雪者,死亦暝目也。
今生已被虜,人被殺,兒孤婦寡,饑寒交迫,形槁心灰,雖生亦猶死也。
生死不足惜,而大人保江左,嘉惠萬民,竊憂諸執事武弁之未可信任也。
”荊生言既切,淚下交頤。
土公見之,怆然色變,顧左右而嘻曰:“不意官兵之至此也。
” 華甫、荊生之獄已涉期年,至是始雪,即彙集文書發本縣,一谳而還。
旋将華七杖斃,其吳匏山、陸四已為鄉人所殺,磔其屍。
時猶有薦紳先生得盜賄為之出結保護于當事者,土公乃饬江南分巡諸鎮将,一時收營。
旋上聞,非奉檄毋許出兵,武官不得受民詞,擅诘斷,權歸有司。
自此民不苦賊,而江南大治。
◎吳留村 吳留村,名興祚,字伯成,其先本浙之山陰人,中順治五年進士,時年十七。
其明年,即選江西萍鄉縣知縣,遷山西大甯縣知縣,升山東沂州府知府。
以事镌級,左補江南無錫縣知縣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
忽有奸人持制府劄立取庫金三千兩,吳疑之,诘以數語,其人伏罪。
乃告之曰:“爾等是極聰明人,故能作此伎倆。
若落他人手,立斬矣。
雖然看汝狀貌,尚有出息。
”乃畀以百金,縱之去。
後數年,閩寇日熾,吳解饷由海道至廈門,忽逢盜劫,已而盡還之。
盜過船叩頭謝罪曰:“公,大恩人也。
”詢之,即向所持劄取庫金者。
由是其人獻密計,為内應,将以報吳。
時閩浙總督為姚公啟聖,與吳同鄉,商所以滅寇之法。
康熙十五年冬,八閩既複,姚上聞,特擢福建按察使,旋升兩廣總督。
留村在無錫既膺殊遇,夙駕将行,錫之父老士庶被澤蒙庥者,自縣治以至河幹,直達于省城之金阊門,八九十裡,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數萬人。
其紳及受知之士,則操舟祖道,肆筵設席,鼓吹喧阗。
或有執卮酒以獻于道路者,亦連樯數十裡,依依不舍,使君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王永康 蘇州王永康者,逆臣吳三桂婿也,初,三桂與永康父同為将校,曾許以女妻永康。
時尚在襁褓,未幾父死,家無擔石,寄養鄰家。
比長飄流無依,至三十餘猶未娶也。
一日有相者謂永康雲:“君富貴立至矣。
”永康自疑曰:“相者言我富貴立至,從何處來耶?”有親戚老年者知其事,始告永康。
時三桂巳封平西王,聲威赫弈。
永康偶檢舊箧,果得三桂締姻帖,始發奇想。
遂求乞至南,無以自達,書子婿帖詣府門,越三宿乃得傳進。
三桂沉吟良久,曰:“有之。
”命備一公館,授為三品官,供應器具
二十五日,賊知之,突擊羊尖鎮,勢甚張,建大旗,曰“大明中興”。
有數人來約戰,荊生慷慨慢罵,曰:“汝等豈不知聖主賢臣之俱出乎!尚猖獗如是,不日而殄滅矣。
”宗玉乃集衆議,言人人殊。
荊生銳然欲出,謂宗玉曰:“此先來者零賊也,避堅而擊瑕,莫逾于今日。
如賊衆齊集,則彼勢盛,我怯矣。
”乃貫甲提刀出勒衆,衆唯唯。
二十七日平明,賊索戰,列陣天台寺。
日方午,華甫率勇敢者數十人先出沖其鋒,賊皆陷,荊生與諸弟侄繼進,炮铳齊發,呼聲動天,賊大潰。
追至宜橋,賊縱火焚燒,煙焰迷目,宗玉越火而前,與賊相攻擊,殺七人。
華甫大呼曰:“前近宛山,皆賊巢,不可進,彼衆我寡,難敵矣,不若收兵固守為萬全計”。
宗玉聽之,乃三轉旗,衆皆退。
退至鎮,鎮民之老弱婦女逃避者已盡歸,鹹望塵而拜。
六月六日,賊複熾,紮營李家墳,營廣二裡許。
華甫、宗玉、荊生以三千人繼進,因與山明上馬而馳,賊惶急散走,以百艘越茭菱南去。
大衆集,無以渡,遙望賊旗飄飄然,惟歎恨而已。
七月朔薄暮,适大霧,荊生曰:“翦此賊在今夕矣。
”因與宗玉聚百舟,将啟行,而邑侯手劄至,且遣捕役官兵以相助,勢愈壯。
因穿入蘆葦縱炮鳴鑼,賊聞聲而遁,遺舟八百餘艘,被獲者二十餘賊,并器械糧食等。
次日,荊生縛解縣,民皆歡呼,骈肩塞路,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制也。
荊生怒,立公庭下斥言曰:“我輩得縣官親劄,靖一方之害,乃汝等翻欲陷我耶!甯死賊,毋媚役也。
”縣官出為周旋之,罵而散。
然諸邑民聞席氏起義,相效之,鹹結鄉兵擒殺,百裡内賊屍填港,舟不得行,而諸邑之流亡者,亦稍稍歸保妻子複故業矣。
是時蘇州鎮總兵有楊大宗,常州鎮副總兵有曹虎,本縣有徐參将,讵吳匏山、華七、陸四輩及諸賊匪多黨于三營之兵,兵無賊資,貧甚,銜恨刺骨,ぉぉ然思一隙以中席也。
入楊營者誣荊生窩盜,入曹營者誣華甫、宗玉叛謀,入徐營者誣席氏一門擅殺,凡控六大案。
一日忽有常州副總兵曹虎提兵來将滅席氏,荊生有族侄号長康者,善然諾,能辭辯,偕友徐敬賓挺身見曹,呈之以邑侯之榜與劄,言起鄉兵者,本出自邑侯,無他意。
曹總兵不識字,惟左右是聽,用極刑,令招叛謀,逼之甚,長康不屈死,而敬賓兩足斷,十指折,亦不屈。
遂以席氏弟兄名申文按道,而拘提甚急。
華甫、荊生既被執,下之獄,将一網無遺矣。
邑侯知其事急,具文詳六案以鳴其冤,卒弗解。
席氏家破身刑,沉冤莫訴,窮诘連引,親朋避逃,惟宗玉一人奔走蘇、常,哀籲于權勢之門而已。
有紀綱陳賢者任俠而好施,廣交而多智,為傾身護持,賄通折獄者,得輕比。
然而人懷賄賂,需索萬端,荊生曰:“必見撫軍方直供也。
”撫軍者,土公國寶也,素重常熟令剿賊功,而不知出諸華甫、宗玉、荊生也。
公既閱申文,接荊生甚和煦。
荊生因供曰:“大人提雄兵下江左,軍民人等所以望馬首而懾服者,以戢奸禁暴,得保斯民于故業也。
今暴者縱之,安者撓之,而衆執事兵弁等又奉行無當,毋乃非大人之初意乎?某居常熟之羊尖地,士弦歌,民稼穑,俗馴風厚,無過此者。
然三湖逼其前,四蕩列其後,大海寰其後,長江注其肩,固煙波蘆葦,奸雄藏伏之薮也。
治之為甚難,亂之則甚易。
況挺而走險,人之本性也。
大人莅茲土,慮深而謀密,外則江海,内則湖蕩,設官委兵,分守要害,真犬牙錯制,诘奸禦盜之良法也。
不意官兵肺腸,更甚于盜賊,兵來盜去,縱使劫焚,兵去盜來,盡行抄蕩。
甚而至于賄脫真盜,誣指善良。
行者斷路,居者巷哭。
民自知死于盜死于兵,等死也。
遂嘩然為盜,三府之民不謀同起,械船飛槳,遍布洪濤,建幟立囤,絡繹村鎮。
白骨枕于野,赤血流于河,斯豈厄數之未盡耶?抑民心之好亂耶?夫不亂于招撫之初,而亂于安撫之後者,其故可知也。
本縣瞿父母蒿目時艱,熟籌本計,以為請鎮兵,庫竭而糧耗,出縣兵,城虛而勢危。
是以委劄鄙儒,略無疑忌者,以生世儒家,誠謹可倚也。
受任以來,剿賊是務,捐資竭産,卧甲枕戈,凡數月不寝處,得以平劇盜,複耕作,輸賦稅,是非為身謀,而為國謀也。
生并不敢幹當路,望厚賞,與彼弁争尺寸,而彼弁者喪心病狂,誣縱殺,誣叛謀,誣窩盜,又誣造僞劄,置僞官。
果是者一死不足以塞責,而滅族有餘矣。
瀝肝碎首,無以鳴冤,誓日指天,莫能伸曲。
伏願大人提貪弁與生質是非,鞫情實,得一言之見雪者,死亦暝目也。
今生已被虜,人被殺,兒孤婦寡,饑寒交迫,形槁心灰,雖生亦猶死也。
生死不足惜,而大人保江左,嘉惠萬民,竊憂諸執事武弁之未可信任也。
”荊生言既切,淚下交頤。
土公見之,怆然色變,顧左右而嘻曰:“不意官兵之至此也。
” 華甫、荊生之獄已涉期年,至是始雪,即彙集文書發本縣,一谳而還。
旋将華七杖斃,其吳匏山、陸四已為鄉人所殺,磔其屍。
時猶有薦紳先生得盜賄為之出結保護于當事者,土公乃饬江南分巡諸鎮将,一時收營。
旋上聞,非奉檄毋許出兵,武官不得受民詞,擅诘斷,權歸有司。
自此民不苦賊,而江南大治。
◎吳留村 吳留村,名興祚,字伯成,其先本浙之山陰人,中順治五年進士,時年十七。
其明年,即選江西萍鄉縣知縣,遷山西大甯縣知縣,升山東沂州府知府。
以事镌級,左補江南無錫縣知縣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
忽有奸人持制府劄立取庫金三千兩,吳疑之,诘以數語,其人伏罪。
乃告之曰:“爾等是極聰明人,故能作此伎倆。
若落他人手,立斬矣。
雖然看汝狀貌,尚有出息。
”乃畀以百金,縱之去。
後數年,閩寇日熾,吳解饷由海道至廈門,忽逢盜劫,已而盡還之。
盜過船叩頭謝罪曰:“公,大恩人也。
”詢之,即向所持劄取庫金者。
由是其人獻密計,為内應,将以報吳。
時閩浙總督為姚公啟聖,與吳同鄉,商所以滅寇之法。
康熙十五年冬,八閩既複,姚上聞,特擢福建按察使,旋升兩廣總督。
留村在無錫既膺殊遇,夙駕将行,錫之父老士庶被澤蒙庥者,自縣治以至河幹,直達于省城之金阊門,八九十裡,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數萬人。
其紳及受知之士,則操舟祖道,肆筵設席,鼓吹喧阗。
或有執卮酒以獻于道路者,亦連樯數十裡,依依不舍,使君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王永康 蘇州王永康者,逆臣吳三桂婿也,初,三桂與永康父同為将校,曾許以女妻永康。
時尚在襁褓,未幾父死,家無擔石,寄養鄰家。
比長飄流無依,至三十餘猶未娶也。
一日有相者謂永康雲:“君富貴立至矣。
”永康自疑曰:“相者言我富貴立至,從何處來耶?”有親戚老年者知其事,始告永康。
時三桂巳封平西王,聲威赫弈。
永康偶檢舊箧,果得三桂締姻帖,始發奇想。
遂求乞至南,無以自達,書子婿帖詣府門,越三宿乃得傳進。
三桂沉吟良久,曰:“有之。
”命備一公館,授為三品官,供應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