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一·舊聞
關燈
小
中
大
,立時而辦,擇日成婚,妝奁甚盛。
一面移檄江蘇撫臣,為其買田三千畝,大宅一區,在今郡城齊門内拙政園,相傳為張士誠婿僞驸馬潘元紹故宅也。
永康在南不過數月,即攜新婦回吳,終未接三桂一面。
永康既回,窮奢極欲,與當道往來,居然列于公卿之間。
後三桂敗事,永康先死,家産入官,真似邯鄲一夢,吳中故老尚有傳其事者。
◎炮異 明季亡将王蜚結水寨于太湖,沉一大炮于吳塘門。
值水涸,裡人秦宇明獲之,利其鐵,夜靜時,袖椎掊擊,炮作大聲吼,聲聞數裡,懼而埋之田。
十餘年,邑武弁張姓者鎮守吳塘門,居人有與秦相仇,指稱田中藏炮,秦因此破家。
移炮置無錫縣南城門上,以朱紅虎頭床覆載之。
曆二十年,耿精忠反于閩,檄四方炮赴,南取而去。
◎小韓都堂 順治十六年,海寇作亂,蘇郡有駐防兵來守,将軍祖大壽圈封民居以為駐防之所,号大營。
兵自婁門至桃花塢寶城橋而止,獨不及後闆廠一隅。
緣後闆廠有李灌溪模,曾任前明兵備。
時祖公為微員,有事當刑,幕友勸李解救。
李适擲色,曰:“此人有福,當得全色。
”一舉而得六紅,遂救之,得免,祖故以此報之也。
康熙三年,撫軍韓公心康奏請以駐防兵移至京口,去之日,恐兵有變,預與将軍謀,先備船于城外,令兵一時盡行出城,不得停留一刻,違者斬首。
蓋當時民間有借兵銀者,償之無已,名曰滿債。
韓公深知其意,預令欠戶遠逃,貼撫軍封條于門,兵來索債見之,舍去,民賴以安。
吳人感其德惠,立祠于虎丘半塘,春秋祀之,今韓公祠是也。
公撫吳時年未三十耳,俗呼為小韓都堂。
◎欠糧 順治十八年春,巡撫朱國治奏銷十七年分條銀,計江南紳士以逋欠除名者一萬四千餘人,常熟一縣計七百餘人,宮牆為之一空。
◎善知識 吾鄉華公亦祥,中順治十六年進士第二人,聖眷甚優。
康熙初,嘗随車駕幸香山,有某禅師者,德望素著,聖祖見之如禮佛然,而此僧箕踞自若也,亦祥含怒未發。
頃之,車駕出門,亦祥遂取所持錫杖痛毆之,慢罵曰:“爾何人,敢受天子拜耶!”僧曰:“不拜我,拜佛。
”華亦曰:“我不打你,打佛。
”僧乃合掌曰:“阿彌陀佛,善知識。
” ◎康熙六巡江浙 聖祖仁皇帝南巡始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十月二十六日,禦舟抵浒墅關,先于二十四日過揚州,将由儀征幸江甯府。
忽遇順風,可以速達京口,遂乘沙船順流而下,次早上金山,晚而登舟揚帆過丹陽、常州、無錫,俱未及泊,一晝夜行三百六十餘裡。
時湯文正公斌正為巡撫,務儉約,戒紛華。
禦舟已入邑境,縣令猶坐堂皇決事也。
上騎馬進阊門,士庶夾道,至阗塞不得前。
上辄緩辔,命勿跪,訪求民間疾苦,藹然若家人父子。
至接駕橋南,行幸瑞光寺。
巡撫前導,由盤門登城,窮檐屋,極目無際,上為眷念者久之。
遂從齊門而下,幸拙政園,晚達葑門,駐跸織造府。
第二次南巡是二十八年己巳,二月初三日,禦舟抵浒墅關,蘇州在籍諸臣汪琬、韓、歸允肅、缪彤等接駕。
日晡時,上入城,衢巷始結燈彩。
次日,幸虎邱,登萬歲樓。
時樓前有玉蝶梅一株盛開,芳香襲人。
上注目良久,以手撫之。
出至二山門,有蘇州士民劉廷棟、松江士民張三才等伏地進疏,請減蘇、松浮糧。
上命侍衛收進,谕九卿科道會議。
至十九日,車駕自浙江回蘇,合郡士庶進萬民宴,上颔之,命近侍取米一撮,曰:“願百姓有飯吃。
”士民複請,上又取福橘一枚擲下,曰:“願爾等有福也。
” 第三次南巡是三十八年己卯,奉慈聖太後以行。
三月十四日駕抵蘇州,在籍紳士耆老接駕,俱有黃綢幡,幡上标明都貫姓名、恭迎聖駕字樣。
自姑蘇驿前,虎丘山麓,凡屬駐跸之所,皆建錦亭,聯以畫廊,架以燈彩,結以绮羅,備極壯麗,視甲子、己巳逾十倍矣。
十八日,恭逢萬壽聖誕,凡百士庶獻康衢謠若幹帙,頌聖詩若幹帙,萬壽詩若幹帙,分天地人和四冊,以祝萬年之觞。
又于諸山及在城名刹廣列祝聖道場,百姓歡呼塗路。
十九日,召蘇州在籍官員翁叔元、缪曰藻、顧、王原、祁慕琛、徐樹谷、徐升入見,賜賞各有差。
又賜彭孫通、尤侗、盛苻升禦書扁額。
二十日辰刻,禦駕出葑門,登舟幸浙江。
時兩江總督為遂甯張鵬翮,江蘇巡撫為商丘宋荦也。
上問雲:“聞吳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臣鵬翮奏雲:“此習俗使然。
”上笑雲:“此事恐爾等亦未能勸化也。
”四月朔日,駕由浙江回蘇。
初二日傳旨,明日欲往洞庭東山。
初三日早出胥口,行十餘裡,漁人獻馔魚銀魚兩筐,乃命漁人撒網,又親自下網獲大鯉二尾。
上色喜,命賞漁人元寶。
時巡撫已先到山上,少頃,有獨木船二撥槳前行,禦舟到岸,而随從者未至。
巡撫備大竹山轎一頂伺候,上升輿,笑曰:“到也輕巧。
”有山中耆老百姓等三百餘人執香跪接,又有比丘尼豔妝跪而奏樂,上雲:“可惜太後沒有來。
”其時翠峰寺僧超揆步行先驅,引路者倪巡檢、陳千總也。
在山士民老少婦女觀者雲集,上分付衆百姓:“你們不要踹壞了田中麥子。
”是時菜花已經結實成角,上命取一枝細看,問巡撫何用,奏雲打油。
上曰:“凡事必親見也。
”是日有水東民人告菱湖坍田賠糧,收紙付巡撫。
上問扈駕守備牛鬥雲:“太湖廣狹若幹?”奏雲八百裡。
上雲:“何以《具區志》止稱五百裡?”奏雲:“積年風浪,沖坍堤岸,故今有八百裡。
”上雲:“去了許多地方,何不奏聞開除糧稅乎?”奏雲:“非但水東一處,即如烏程之湖縷,長興之白茅嘴,宜興之東塘,武進之新村,無錫之沙氵敦口,長洲之貢湖,吳江之七裡港,處處有之。
”上雲:“朕不到江南,民間疾苦利弊焉得而知耶?”初四日,即由蘇起銮北發。
第四次南巡是四十二年癸未,二月十一日,駕抵蘇州。
時巡撫宋荦尚在任,一切行宮彩亭俱照舊例。
荦扈從時,見上勤于筆墨,每逢名勝,必有禦制詩,或寫唐人詩句。
荦從容奏雲:“臣家有别業在西陂,乞禦筆兩字,不令宋臣範成大石湖獨有千古。
”上笑曰:“此二字頗不易書。
”荦再奏雲:“臣曾求善書者書此二字,多不能工。
倘蒙出自天恩,乃為不朽盛事。
”上即書二字頒賜。
頃之,又命侍衛取入,重書賜之,上勤于筆墨如此。
第五次南巡是四十四年乙酉,三月十八日,駕抵蘇州。
是日為萬壽聖誕,奉上谕:“江南上下兩江舉監生員人等,有書法精熟,願赴内廷供奉抄寫者,著報名齊集江甯、蘇州兩處,俟朕回銮日親加考試。
”四月十四日,命掌院學士揆叙赴府學考,進呈冊頁,取中汪泰來等五十一人,同前考過郭元钅于等十人俱赴行宮引見,各蒙賜禦書石刻《孝經》一部。
是年,駕又幸昆山縣,登馬鞍山,旋往松江閱提标兵水操。
第六次南巡是四十六年丁亥,二月二十六日,上幸虎丘山。
三十日,幸鄧尉山聖恩寺,僧際志恭迎聖駕。
午後傳旨宮門伺候,禦賜人參二斤,哈蜜瓜、松子、榛子、頻婆果、葡萄等十二盤。
上雲:“
一面移檄江蘇撫臣,為其買田三千畝,大宅一區,在今郡城齊門内拙政園,相傳為張士誠婿僞驸馬潘元紹故宅也。
永康在南不過數月,即攜新婦回吳,終未接三桂一面。
永康既回,窮奢極欲,與當道往來,居然列于公卿之間。
後三桂敗事,永康先死,家産入官,真似邯鄲一夢,吳中故老尚有傳其事者。
◎炮異 明季亡将王蜚結水寨于太湖,沉一大炮于吳塘門。
值水涸,裡人秦宇明獲之,利其鐵,夜靜時,袖椎掊擊,炮作大聲吼,聲聞數裡,懼而埋之田。
十餘年,邑武弁張姓者鎮守吳塘門,居人有與秦相仇,指稱田中藏炮,秦因此破家。
移炮置無錫縣南城門上,以朱紅虎頭床覆載之。
曆二十年,耿精忠反于閩,檄四方炮赴,南取而去。
◎小韓都堂 順治十六年,海寇作亂,蘇郡有駐防兵來守,将軍祖大壽圈封民居以為駐防之所,号大營。
兵自婁門至桃花塢寶城橋而止,獨不及後闆廠一隅。
緣後闆廠有李灌溪模,曾任前明兵備。
時祖公為微員,有事當刑,幕友勸李解救。
李适擲色,曰:“此人有福,當得全色。
”一舉而得六紅,遂救之,得免,祖故以此報之也。
康熙三年,撫軍韓公心康奏請以駐防兵移至京口,去之日,恐兵有變,預與将軍謀,先備船于城外,令兵一時盡行出城,不得停留一刻,違者斬首。
蓋當時民間有借兵銀者,償之無已,名曰滿債。
韓公深知其意,預令欠戶遠逃,貼撫軍封條于門,兵來索債見之,舍去,民賴以安。
吳人感其德惠,立祠于虎丘半塘,春秋祀之,今韓公祠是也。
公撫吳時年未三十耳,俗呼為小韓都堂。
◎欠糧 順治十八年春,巡撫朱國治奏銷十七年分條銀,計江南紳士以逋欠除名者一萬四千餘人,常熟一縣計七百餘人,宮牆為之一空。
◎善知識 吾鄉華公亦祥,中順治十六年進士第二人,聖眷甚優。
康熙初,嘗随車駕幸香山,有某禅師者,德望素著,聖祖見之如禮佛然,而此僧箕踞自若也,亦祥含怒未發。
頃之,車駕出門,亦祥遂取所持錫杖痛毆之,慢罵曰:“爾何人,敢受天子拜耶!”僧曰:“不拜我,拜佛。
”華亦曰:“我不打你,打佛。
”僧乃合掌曰:“阿彌陀佛,善知識。
” ◎康熙六巡江浙 聖祖仁皇帝南巡始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十月二十六日,禦舟抵浒墅關,先于二十四日過揚州,将由儀征幸江甯府。
忽遇順風,可以速達京口,遂乘沙船順流而下,次早上金山,晚而登舟揚帆過丹陽、常州、無錫,俱未及泊,一晝夜行三百六十餘裡。
時湯文正公斌正為巡撫,務儉約,戒紛華。
禦舟已入邑境,縣令猶坐堂皇決事也。
上騎馬進阊門,士庶夾道,至阗塞不得前。
上辄緩辔,命勿跪,訪求民間疾苦,藹然若家人父子。
至接駕橋南,行幸瑞光寺。
巡撫前導,由盤門登城,窮檐屋,極目無際,上為眷念者久之。
遂從齊門而下,幸拙政園,晚達葑門,駐跸織造府。
第二次南巡是二十八年己巳,二月初三日,禦舟抵浒墅關,蘇州在籍諸臣汪琬、韓、歸允肅、缪彤等接駕。
日晡時,上入城,衢巷始結燈彩。
次日,幸虎邱,登萬歲樓。
時樓前有玉蝶梅一株盛開,芳香襲人。
上注目良久,以手撫之。
出至二山門,有蘇州士民劉廷棟、松江士民張三才等伏地進疏,請減蘇、松浮糧。
上命侍衛收進,谕九卿科道會議。
至十九日,車駕自浙江回蘇,合郡士庶進萬民宴,上颔之,命近侍取米一撮,曰:“願百姓有飯吃。
”士民複請,上又取福橘一枚擲下,曰:“願爾等有福也。
” 第三次南巡是三十八年己卯,奉慈聖太後以行。
三月十四日駕抵蘇州,在籍紳士耆老接駕,俱有黃綢幡,幡上标明都貫姓名、恭迎聖駕字樣。
自姑蘇驿前,虎丘山麓,凡屬駐跸之所,皆建錦亭,聯以畫廊,架以燈彩,結以绮羅,備極壯麗,視甲子、己巳逾十倍矣。
十八日,恭逢萬壽聖誕,凡百士庶獻康衢謠若幹帙,頌聖詩若幹帙,萬壽詩若幹帙,分天地人和四冊,以祝萬年之觞。
又于諸山及在城名刹廣列祝聖道場,百姓歡呼塗路。
十九日,召蘇州在籍官員翁叔元、缪曰藻、顧、王原、祁慕琛、徐樹谷、徐升入見,賜賞各有差。
又賜彭孫通、尤侗、盛苻升禦書扁額。
二十日辰刻,禦駕出葑門,登舟幸浙江。
時兩江總督為遂甯張鵬翮,江蘇巡撫為商丘宋荦也。
上問雲:“聞吳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臣鵬翮奏雲:“此習俗使然。
”上笑雲:“此事恐爾等亦未能勸化也。
”四月朔日,駕由浙江回蘇。
初二日傳旨,明日欲往洞庭東山。
初三日早出胥口,行十餘裡,漁人獻馔魚銀魚兩筐,乃命漁人撒網,又親自下網獲大鯉二尾。
上色喜,命賞漁人元寶。
時巡撫已先到山上,少頃,有獨木船二撥槳前行,禦舟到岸,而随從者未至。
巡撫備大竹山轎一頂伺候,上升輿,笑曰:“到也輕巧。
”有山中耆老百姓等三百餘人執香跪接,又有比丘尼豔妝跪而奏樂,上雲:“可惜太後沒有來。
”其時翠峰寺僧超揆步行先驅,引路者倪巡檢、陳千總也。
在山士民老少婦女觀者雲集,上分付衆百姓:“你們不要踹壞了田中麥子。
”是時菜花已經結實成角,上命取一枝細看,問巡撫何用,奏雲打油。
上曰:“凡事必親見也。
”是日有水東民人告菱湖坍田賠糧,收紙付巡撫。
上問扈駕守備牛鬥雲:“太湖廣狹若幹?”奏雲八百裡。
上雲:“何以《具區志》止稱五百裡?”奏雲:“積年風浪,沖坍堤岸,故今有八百裡。
”上雲:“去了許多地方,何不奏聞開除糧稅乎?”奏雲:“非但水東一處,即如烏程之湖縷,長興之白茅嘴,宜興之東塘,武進之新村,無錫之沙氵敦口,長洲之貢湖,吳江之七裡港,處處有之。
”上雲:“朕不到江南,民間疾苦利弊焉得而知耶?”初四日,即由蘇起銮北發。
第四次南巡是四十二年癸未,二月十一日,駕抵蘇州。
時巡撫宋荦尚在任,一切行宮彩亭俱照舊例。
荦扈從時,見上勤于筆墨,每逢名勝,必有禦制詩,或寫唐人詩句。
荦從容奏雲:“臣家有别業在西陂,乞禦筆兩字,不令宋臣範成大石湖獨有千古。
”上笑曰:“此二字頗不易書。
”荦再奏雲:“臣曾求善書者書此二字,多不能工。
倘蒙出自天恩,乃為不朽盛事。
”上即書二字頒賜。
頃之,又命侍衛取入,重書賜之,上勤于筆墨如此。
第五次南巡是四十四年乙酉,三月十八日,駕抵蘇州。
是日為萬壽聖誕,奉上谕:“江南上下兩江舉監生員人等,有書法精熟,願赴内廷供奉抄寫者,著報名齊集江甯、蘇州兩處,俟朕回銮日親加考試。
”四月十四日,命掌院學士揆叙赴府學考,進呈冊頁,取中汪泰來等五十一人,同前考過郭元钅于等十人俱赴行宮引見,各蒙賜禦書石刻《孝經》一部。
是年,駕又幸昆山縣,登馬鞍山,旋往松江閱提标兵水操。
第六次南巡是四十六年丁亥,二月二十六日,上幸虎丘山。
三十日,幸鄧尉山聖恩寺,僧際志恭迎聖駕。
午後傳旨宮門伺候,禦賜人參二斤,哈蜜瓜、松子、榛子、頻婆果、葡萄等十二盤。
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