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一·舊聞

關燈
吾見和尚年老也。

    ”六次南巡中,天恩溫谕,莫可殚述,江南父老至今猶能言之。

    初,無錫惠山寄暢園有樟樹一株,其大數抱,枝葉皆香,千年物也。

    聖祖每幸園,嘗撫玩不置。

    回銮後,猶憶及之,問無恙否。

    查慎行詩雲:“合抱淩雲勢不孤,名材得并豫章無。

    平安上報天顔喜,此樹江南隻一株。

    ”迨聖祖賓天,此樹遂枯,亦可異也。

     ◎鬥富 康熙初,有陽山朱鳴虞者,富甲三吳,遷居申衙前,即文定公舊宅。

    其左鄰有吳三桂侍衛趙姓者,混名趙蝦,豪橫無比,常與朱鬥富,凡優伶之遊朱門者,趙必羅緻之。

    時屆端陽,若輩先赴趙賀節飲酒,皆留量。

    趙以銀杯自小至大羅列于前,曰:“諸君将往朱氏,吾不強留,請各自取杯一飲而去何如?”諸人各取小者立飲,趙令人暗記,笑曰:“此酒是連杯偕送者。

    ”其播弄人如此。

     朱曾于元宵挂珠燈數十盞于門,趙見之愧無以匹,命家人碎之。

    朱不敢與較,商于雅園顧吏部予鹹,顧唯唯。

    乃以重币招吳三桂婿王永康來宴飲,席散遊園,置碎燈于側。

    王問曰:“可惜好珠燈,何碎不修?”朱曰:“此左鄰趙蝦所為,因平西之人,未敢較也。

    ”王會意耳,語家人連夜逐趙出城另遷,一時大快人心。

    鳴虞之子後入翰林,常與王往來。

    王居北街拙政園,俱先三桂死。

    今申衙前尚有陽山朱弄之名,問所謂朱鳴虞、趙蝦之号,竟無有知者。

     ◎南州逸事 玉峰徐大司寇乾學,善飲啖,每早入朝,食實心饅頭五十、黃雀五十、雞子五十、酒十壺,可以竟日不饑。

    同朝京江張相國玉書,古貌清瞿,每一朝止食山藥兩片、清水一杯,亦竟日不饑。

    二公之不類如此。

    徐公解組後,常寓蘇州雅園顧氏。

    凡人有一面者,終身不忘,無材藝者不入門下。

    有執贽者先繕帙以進,公十行俱下,頃刻終篇,其有不善處,則折角志之。

    其人進見,公面命指示,一字不爽。

    故凡人有奇材者,必有異相也。

     ◎測字 阊門外上津橋朱某家貧,欲入山尋死,遇仙解救,授測字一書,其驗如神。

    求之者必需預定日期,每日隻測一字,取資一兩,懸牌門首,某日測某人字。

    時吳三桂将反,有文書來,向蘇藩庫借饷十萬兩。

    方伯慕公天顔躊躇莫決,乃延朱測字,且告以故。

    朱曰:“請命一字。

    ”适幾上有殘柬,慕公随手翻轉,指“正”字為枚。

    朱曰:“不可借。

    ‘正’似‘王’字,王心已亂。

    且柬正面合幾上,正而反矣,即反之兆也。

    ”慕即拒之。

    未幾,果應其言。

    其子亦習父業,占驗不減于父,但非一日測一字也。

    有人以“武”字問有子否,朱曰:“絕矣,一代無人,自此而止。

    ”其人果無後。

    朱子死,其書遍尋不得,或以為仙人收去,遂失其傳。

    朱之孫号心傳,曾孫号孔亭,俱習醫,亦頗有名。

     ◎題壁 康熙十八年,三藩為亂,調兵四出。

    有卒過橫泾,宿關帝廟,題二絕句雲:“昔為典兵使,今反在兵列。

    十載從軍行,太阿混凡鐵。

    ”“四海男兒志,沙場得得行。

    深閨今夜月,同此照凄清。

    ”此人亦奇士也。

     ◎骐骥詩 吾鄉有錢一飛者,嘗賦《骐骥詩》七古一首,言馬至骐骥之良,尚為人駕馭,羁絆其身,故結句雲:“何如猛虎深山裡,一嘯風生百獸寒。

    ”其父見之愀然曰:“此子将來必為盜賊。

    ”欲殺之,一飛遂逃去,後為逆臣吳三桂将領參謀。

    康熙十九年正月,勇略将軍趙良棟領兵迫剿,一飛始逃歸。

    老而無子,竟以壽終。

     ◎人心刁詐 康熙二十三年,兩江總督于清端公成龍,喜微服潛行,察疑獄,求民隐。

    然奸人造言散布,以傾怨家,或反失入,屬吏雖灼知而不敢言也。

    有布衣程姓者,進見直言,且指目擊一二事為征,公悚然曰:“微子言,吾安知人心刁詐若此耶?” 陳恪勤公鵬年守吳,亦喜微行。

    有金獅巷富室汪姓兩子,以暧昧事殺其師,賄通上下,衙門以疑案結局。

    惟公不可以利誘,汪遂重賄左近茶坊、酒肆、腳夫、渡船諸人,囑其鹹稱冤枉。

    公察之,衆口如一,遂不深究。

    又劉家浜富家乳妪攜一小孩,看稍懈,忽不見,殺死城幹,剝去金珠衣服,緝兇無著。

    公夜出查訪,遇醉漢曰:“此沈某殺也。

    ”次日拿沈審問,沈極口稱冤。

    其實并無此事,略加刑即釋焉。

    孔子曰:“衆好之,必察焉。

    衆惡之,必察焉。

    ”善夫! ◎鐵面禦史 湯文正公斌莅任江蘇,聞吳江令即墨郭公有墨吏聲,公面責之。

    郭曰:“向來上官要錢,卑職無措,隻得取之于民。

    今大人如能一清如水,卑職何敢貪耶?”公曰:“姑試汝。

    ”郭回任,呼役汲水洗其堂,由是大改前轍。

    公喜,特保舉卓異。

    而前任督撫江蘇者,餘公國柱也,方掌綸扉,征賄巨萬,聞之銜恨刺骨。

    嗾人劾奏,虞山翁鐵庵司寇,從而和之。

    賴聖祖皇帝英明,稔知郭無他故,得以保全。

    時長洲貢生何義門焯在京考選為司寇門生,遂登翁之門,攘罵不已,索還門生帖,否則改稱,不認為師,義門由是知名。

    二十六年,郭公内升禦史,于半年中參罷三宰相、兩尚書、一閣學,直聲振天下,稱為鐵面禦史。

    旋以吳江張令虧空,舉發舊案,株連落職,拟遣戍。

    幸蒙聖明洞鑒,以郭居官尚有風力,免其治罪。

    二十八年,擢兩湖總督。

     ◎明哲保身 湯潛庵先生撫蘇時,嘗詣東林講學。

    有邑紳某,曾委蛇闖逆而脫歸者,于座講明哲保身之義,縷縷不絕。

    潛庵厲聲雲:“比幹谏而死,亦是明哲保身。

    ”邑紳面發赤,無地可入。

    然先生實不知其舊事也。

     ◎陸清獻公 陸稼書先生宰嘉定,日坐堂上課子讀書,夫人在後堂紡績。

    民有事控縣者,即出票交原告,喚被告,如抗出差。

    其聽訟也,以理喻,以情恕,如家人父子調停家事,漸成無訟之風。

    有兄弟争訟不休,公謂之曰:“弟兄不睦,倫常大變,予為斯民父母,皆予教訓無方之過也。

    ”遂自跪烈日中,訟者感泣,自此式好無尤。

    嗚呼!若先生者,誠聖人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者也。

    公生辰,貧不能備壽筵,夫人笑之,公曰:“汝且出堂視之,較壽筵何如?”但見堂上下,香燭如林,斯民敬之若神明焉。

     相傳稼書先生殁後,為嘉定縣城隍,縣民數百人直至平湖接公上任。

    時先生夫人尚在,謂縣人曰:“公在縣時不肯費民一錢,今遠道見迎,恐非公意耳。

    ” ◎禦舟即事詩 吳南村廷桢,博學多才,書法少師趙、董,館于巡撫慕公天顔署中。

    南村故吳人,因冒陝西籍中式北闱,行查斥革。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恭逢聖祖南巡,廷桢獻詩。

    四月朔日,上自浙江回銮,伏谒平望河幹。

    上召見,命作禦舟即事,韻限三江一絕。

    吳援筆立就,雲:“金波溶漾照旌幢,共慶回銮自越邦。

    ”正在構思,聞自鳴鐘響,宋中丞荦奏曰:“将到吳江矣。

    ”吳遂得續句雲:“禦幄裁詩行漏報,計程應已到吳江。

    ”上得詩,甚喜,稱賞。

    次日引見,命廷桢寫擘窠大字訖,問廷桢曰:“蘇州民既庶矣,看來是庶而未富。

    ”對曰:“并非不富,隻因皇上視民如傷之心太切了,覺得如此。

    ”天顔甚豫,遂命禮部注冊複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