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以德教化人 舜師事許由
關燈
小
中
大
,聲音個個不同。
制成之後,吹起來,悠揚婉轉,如鸾吟風鳴,非常悅耳,舜自己亦頗覺得意。
次日,工作之暇,諸人又來請教。
舜便将制成的樂器先吹給他們聽,又教他們吹的方法。
衆人聽了,吹了,個個樂不可支。
但是樂器隻有大小兩件,你也要吹,我也要吹,不免争奪起來。
舜慌忙勸阻,趁勢便将做人應當推讓的大道理和他們說了一番,随又說道:“人所以和禽獸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個禮字。
禮的根據,就是退讓。
禽獸是沒有禮的,遇到可欲的東西就争,食物也争,雌雄也争,兩物争一食,兩雄争一雌,這是常見的。
争之不已,則奪;奪之不已,則相咬,相噬。
試問我們一個人,是不是應該如此?假使人人心中都隻知道有自己的利益,而不知道禮和理,請問世界上還能夠一日安甯嗎?人生的第一要事,是應該互助的。
同在一個範圍之内,你助我,我助你,和和氣氣,那麼何等的快樂!假使同在一個範圍之内,你但知道你的利益,不肯讓他;他又但知道他的利益,不肯讓你;結果必至争奪,兩敗俱傷,何苦要緊呢!現在這個樂器,你要吹,他也要吹,他和他又要吹,遂至于相争相奪,奪到後來,勢必奪破,大家沒得吹,豈不是兩敗俱傷嗎?如若知道退讓,他吹了你吹,你吹了他吹,既不至于相鬧,又不費力氣,又不費時間,何等的好呢!你們假使剛才不争,互相推讓,此刻早已大家都吹過了。
” 衆人聽了這番話,仔細一想,覺得剛才的這一番争鬧,的确無謂而可笑,于是就有一個人間道:“那麼,誰應該先吹? 誰應該後吹?還是拈阄呢?還是抽簽呢?”舜道:“我看都用不着,最要緊的是講禮。
禮别尊卑,禮分長幼。
尊者先,卑者後;年長者先,年幼者後。
這是天然排定的次序。
何必抽簽拈阄呢?”内中一個人忽然問道:“你處處講讓講禮,我們前回弄破你的茅屋,侵占你的田地,斷絕你的水源,你總不和我們計較,是不是就是讓嗎?”舜道:“是呀,這個就是讓。
假使我不讓,勢必和諸位争,争的結果,無論是那一方面失敗,終究必至于大傷感情。
古人說得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本來都是好好兄弟,何苦傷害感情呢,所以我情願退讓了。
” 内中有一個人又說道:“假使我們隻管侵占你的田,你怎樣呢?” 舜道:“天下之大,空地甚多。
就使諸位将我的田統統占去,我亦還有别處之田可以去耕,何必定與諸位相争?總而言之,人生在世,禮讓為先,情誼為重,貨利财産等等,皆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朝可以散,夕可以聚,隻有禮讓情義,是人和禽獸分别的關頭,假使棄去了禮讓,滅絕了情義,雖則得了便宜,占了許多财産,終究是所得不償所失呢。
諸位以為如何?” 衆人聽了,天良漸漸發現,不覺都呆了,寂無一聲。
舜看了他們一會,便笑道:“我們言歸正傳吧。
這個樂器名字叫箫,是我想出來的,制造非常容易,我一個人昨晚已制成兩個,假使大家制造起來,更加快,隻要幾個晚上,大家都可以有得吹了。
現在我看要吹者輪流吹;不要吹的,跟着我制造,如何?”衆人此時都推讓起來了,大家都不要吹,情願跟着舜制造。
一晚功夫,便已制成了二三十具,大家分配,還有得多。
那餘多的,卻又彼此相讓。
讓到後來,大家都不要,就存在舜處,請舜分配。
于是每人各執一箫,一路吹,一路走,歡天喜地而去。
自此之後,當地的豪強不但不來欺舜,而且個個都敬重舜。
有時鄰居争鬥,都要請舜裁判,舜的話比官令還要佩服,絕無疑意。
舜平日總是為人父言,依于慈;為人子言,依于孝,為人兄言,依于友;為人弟言,依于恭;為人夫言,依于和;為人妻言,依于柔;為鄰舍言,依于睦;為朋友言,依于信;為做人言,依于仁義。
如此而已。
半年以後,風氣大變,種田的人居然都知道自己取那硗瘠之地,而将那肥沃之地互相推讓了。
舜又教他們作室築牆,以茅蓋屋,舍去了那個穴居的陋習,以合于衛生之道。
大家亦都一一依從,果然比穴居舒服便利,于是益發愛舜敬舜。
遠方的人民聽見這個風聲,搬到此地來住的絡繹不絕,偏僻之地漸成了繁盛之區,可見舜化導的功效了。
舜看見他們如此,亦是安心,然而一想自己得罪父母,隻身遠竄,不能事奉,不由得不憂來填膺。
再看看鄰居之人,一家父子兄弟,融融洩洩。
而自己則零丁孤苦,有家歸不得,尤覺傷心。
一日,正在秋收之際,想到父母,禁不住仰天放聲大哭,聲音悲慘。
号泣了一會,忽覺背後有人用手拍他的肩,并問道:“足下何如此之悲也?”舜慌忙拭淚起身,轉頭一望,卻是一
制成之後,吹起來,悠揚婉轉,如鸾吟風鳴,非常悅耳,舜自己亦頗覺得意。
次日,工作之暇,諸人又來請教。
舜便将制成的樂器先吹給他們聽,又教他們吹的方法。
衆人聽了,吹了,個個樂不可支。
但是樂器隻有大小兩件,你也要吹,我也要吹,不免争奪起來。
舜慌忙勸阻,趁勢便将做人應當推讓的大道理和他們說了一番,随又說道:“人所以和禽獸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個禮字。
禮的根據,就是退讓。
禽獸是沒有禮的,遇到可欲的東西就争,食物也争,雌雄也争,兩物争一食,兩雄争一雌,這是常見的。
争之不已,則奪;奪之不已,則相咬,相噬。
試問我們一個人,是不是應該如此?假使人人心中都隻知道有自己的利益,而不知道禮和理,請問世界上還能夠一日安甯嗎?人生的第一要事,是應該互助的。
同在一個範圍之内,你助我,我助你,和和氣氣,那麼何等的快樂!假使同在一個範圍之内,你但知道你的利益,不肯讓他;他又但知道他的利益,不肯讓你;結果必至争奪,兩敗俱傷,何苦要緊呢!現在這個樂器,你要吹,他也要吹,他和他又要吹,遂至于相争相奪,奪到後來,勢必奪破,大家沒得吹,豈不是兩敗俱傷嗎?如若知道退讓,他吹了你吹,你吹了他吹,既不至于相鬧,又不費力氣,又不費時間,何等的好呢!你們假使剛才不争,互相推讓,此刻早已大家都吹過了。
” 衆人聽了這番話,仔細一想,覺得剛才的這一番争鬧,的确無謂而可笑,于是就有一個人間道:“那麼,誰應該先吹? 誰應該後吹?還是拈阄呢?還是抽簽呢?”舜道:“我看都用不着,最要緊的是講禮。
禮别尊卑,禮分長幼。
尊者先,卑者後;年長者先,年幼者後。
這是天然排定的次序。
何必抽簽拈阄呢?”内中一個人忽然問道:“你處處講讓講禮,我們前回弄破你的茅屋,侵占你的田地,斷絕你的水源,你總不和我們計較,是不是就是讓嗎?”舜道:“是呀,這個就是讓。
假使我不讓,勢必和諸位争,争的結果,無論是那一方面失敗,終究必至于大傷感情。
古人說得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本來都是好好兄弟,何苦傷害感情呢,所以我情願退讓了。
” 内中有一個人又說道:“假使我們隻管侵占你的田,你怎樣呢?” 舜道:“天下之大,空地甚多。
就使諸位将我的田統統占去,我亦還有别處之田可以去耕,何必定與諸位相争?總而言之,人生在世,禮讓為先,情誼為重,貨利财産等等,皆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朝可以散,夕可以聚,隻有禮讓情義,是人和禽獸分别的關頭,假使棄去了禮讓,滅絕了情義,雖則得了便宜,占了許多财産,終究是所得不償所失呢。
諸位以為如何?” 衆人聽了,天良漸漸發現,不覺都呆了,寂無一聲。
舜看了他們一會,便笑道:“我們言歸正傳吧。
這個樂器名字叫箫,是我想出來的,制造非常容易,我一個人昨晚已制成兩個,假使大家制造起來,更加快,隻要幾個晚上,大家都可以有得吹了。
現在我看要吹者輪流吹;不要吹的,跟着我制造,如何?”衆人此時都推讓起來了,大家都不要吹,情願跟着舜制造。
一晚功夫,便已制成了二三十具,大家分配,還有得多。
那餘多的,卻又彼此相讓。
讓到後來,大家都不要,就存在舜處,請舜分配。
于是每人各執一箫,一路吹,一路走,歡天喜地而去。
自此之後,當地的豪強不但不來欺舜,而且個個都敬重舜。
有時鄰居争鬥,都要請舜裁判,舜的話比官令還要佩服,絕無疑意。
舜平日總是為人父言,依于慈;為人子言,依于孝,為人兄言,依于友;為人弟言,依于恭;為人夫言,依于和;為人妻言,依于柔;為鄰舍言,依于睦;為朋友言,依于信;為做人言,依于仁義。
如此而已。
半年以後,風氣大變,種田的人居然都知道自己取那硗瘠之地,而将那肥沃之地互相推讓了。
舜又教他們作室築牆,以茅蓋屋,舍去了那個穴居的陋習,以合于衛生之道。
大家亦都一一依從,果然比穴居舒服便利,于是益發愛舜敬舜。
遠方的人民聽見這個風聲,搬到此地來住的絡繹不絕,偏僻之地漸成了繁盛之區,可見舜化導的功效了。
舜看見他們如此,亦是安心,然而一想自己得罪父母,隻身遠竄,不能事奉,不由得不憂來填膺。
再看看鄰居之人,一家父子兄弟,融融洩洩。
而自己則零丁孤苦,有家歸不得,尤覺傷心。
一日,正在秋收之際,想到父母,禁不住仰天放聲大哭,聲音悲慘。
号泣了一會,忽覺背後有人用手拍他的肩,并問道:“足下何如此之悲也?”舜慌忙拭淚起身,轉頭一望,卻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