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訓大夏讨渠搜 堯締交狐不諧

關燈
不在此地,來此何事?”狐不諧道:“訪一個人。

    ”帝堯問:“所訪何人?”狐不諧道:“此人姓王,名栩,聞說有經天緯地之略,于各種學術無不通曉。

    而且他的年紀大約已有幾百歲。

    他是軒轅氏時候的人。

     某聽他有時住在北面的一座什麼鬼谷山,所以不遠千裡,前來訪之,但是竟沒有遇到。

    據說到南方的亦是一座什麼鬼谷山去了。

    ”赤将子輿聽了,便說道:“不錯,不錯。

    當時果然聽見說有王栩這麼一個人。

    黃帝晚年曾經想召用他,後來和浮丘公、容成公等商量了許久,說道:“這個人才藝雖大,時運未至,直要等到再過二千年,才有許多知名之人出在他門下,建功立業,那時他的大名才可以顯著。

    再過多少年,有一班蔔筮的人,非常崇奉他,供他的形像,雖不能傾倒豪傑,然而販夫牧豎,卻可以個個知道他的名字,那才是他交運之日,于今尚非其時。

    ” 于是遂不去用他。

    野人當日聽了這番話,非常詫異,以為天下決無如此長壽之人。

    不想此人果然尚在,可見黃帝和浮丘、容成諸公,真是能前知的神仙呢。

    “ 大家聽了,頗為奇異,都說:“可惜尋他不着,不然和他談談,倒是好的。

    ”當下狐不諧便問帝堯:“此番西去,是否巡守?”帝堯便将這次經過的事,統統告訴了他一遍。

    狐不諧道:“原來如此。

    帝此去求見西王母,能否見到雖然是一個問題,但是為民上的人,總應該盡人事而聽天命,帝作速去吧,不要為某一人耽誤大事。

    ”說罷,立起身來告辭。

    帝堯與他訂了後會之期,方才别去。

     這裡帝堯等亦泛舟前進,旋即舍舟登陸,向南山而行,路甚崎岖,但尚不礙行路。

    一日,正行走問,張果老忽哈哈大笑,向帝堯道:“那日帝問小道從前住在何處,如今到了,請帝和諸位到小道的舊居歇歇吧。

    ”說罷當先領路,由路旁一座嶺上走上去,曲曲彎彎,不片時,看見一塊平曠之地,緊貼岩下。

     岩内有一洞,窈然而深,頗為寬廣,其中蝙蝠矢卻又甚多。

    篯铿忍不住,又問道:“先生何以專喜洞居,而與蝙蝠為伍?” 張果老正色道:“虧足下是個博古的人,三皇之世,有房屋嗎? 至于蝙蝠,是我的子孫,何足為奇呢?”篯铿聽了這話,又覺稀奇,但見他如此神氣,以為他發惱了,亦不再追究,一笑而罷。

    出洞一看,隻見平地之外,懸崖陡落,下面就是潛水,風景甚壯。

    徘徊一時,仍由原路進行。

    帝堯因求見西王母之心甚切,恨不得立刻就到,所以一路上無心玩賞風景,絕不停留。

     過了多日,果然已到西海。

    從前大司農來,是先到三危山,尋到三個青鳥使,才能過去。

    帝堯亦知道尋到青鳥使,是煩難之事,但是既已來了,決無退縮之理。

    一面吩咐從人預備船隻,一面齋戒沐浴,虔誠的望西禱告了九日,方才率領衆臣上船,徑向三危山開去。

    幸喜得海波不揚,水平如鏡,開到後來,漸漸薄暮,一輪紅日從那崦嵫山背後沉了下去。

    晚餐之後,帝堯與衆臣到舵樓上來望望,但覺夜色蒼茫,滿天星鬥,遙望前途,渺無邊際,正不知道三危、昆侖是在哪一方面。

     忽而赤将子輿向西指點道:“那邊仿佛若有光呢,是什麼東西?”大衆一看,果然遠遠地有無數光耀,大者如月,小者如星,正不知是什麼東西。

    但見其光漸漸移動,且系迎面而來。

     過了一會,那光耀更近,愈大亦愈亮了,仿佛光耀之下聚着許多人。

    篯铿慌忙向帝堯作賀道:“恭喜,恭喜,這一定是三青鳥使來迎接了。

    ”帝堯未及答應,赤将子輿忙叫舟人卸了帆篷,以便停船相待。

    又過了片時,那光耀果然已到面前。

    隻見那浮在海面上的并不是船,是個老年大樹的一段枯根,足有三丈多長。

    後面許多根枝,根根翹起,散布在空中,那光耀就從根枝的尖上發出來,高低上下,不可逼視,火樹銀花,照得四周和白晝一樣。

    枯枝上面坐着許多仙客,都是羽衣霞帔,星冠雲裾。

     有的手執笙箫,有的斜抱雲和,有的倚着,有的仰着,看見了帝堯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