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訓大夏讨渠搜 堯締交狐不諧

關燈
救鄰起見,不能不出兵了。

    到那時大夏國不能不負這個責任,值不值得,請他自思。

    隻要大夏國不幫助,那叛逆自膽寒,站不牢了。

    兵法所謂‘先聲而後實’,就是這個方法。

    ” 帝堯道:“萬一大夏國競倔強不聽,那麼将如何?”篯铿道:“果然他不肯聽,隻能出兵讨伐。

    路程雖遠,水災雖大,亦不能顧了。

    因為堂堂中國,有保護小國之責。

    現在渠搜國前王萬裡歸誠,以孤相托,今其太子又遠遠來此求救,若置之不理,或竟一無辦法,那麼四方各國無不聞而懈體,中國之威德體面,一無所存矣。

    所以臣說,大夏國萬一不聽,隻能出兵讨伐,一切不能管了。

    ”和仲道:“篯铿之策,臣甚以為然。

    臣對于西方各國情形頗能明白。

    彼等向來見中國版圖之大,人民之多,文化之高,器械之精,無不欽畏。

    自從老将羿射落九日之後,他們尤其畏服敬慕,所以果然用中國天子的命令去訓誨他,料來一定驚服,不敢不遵的。

    第二層,大夏國之君貪而驕,對于鄰國都不甚和睦,果然聯合了沃民等國,共同去教訓他,他知道衆怒難犯,一定更不敢倔強了。

    所以篯铿此策,臣以為可行。

    ”帝堯道:“那麼此刻何人可同他們去辦這件事呢?” 和仲道:“臣職掌西方,責無旁貸。

    臣願往。

    ”帝堯大喜,當下就将這個辦法和渠搜太子說了。

    太子等感激涕零,皆再拜稽首叩謝,随着和仲,向渠搜國而去。

     這裡帝堯等再向西行,路上遇見許多百姓,都勸阻帝堯:“不可前進,因為前面就是弱水,其水無力,不能負芥,本來難于濟渡的,現在又來了一種龍頭的怪物,名叫窫窳,盤據水中,以人為糧,蕃育它的子孫。

    附近居民被它們吞噬的已不知多少。

    大家無法可想,隻能遷而避之。

    那邊沿弱水上下兩岸,千餘裡之地,已是一片荒涼,人煙斷絕,不要說吃的沒有,就是住亦無可住了。

    所以勸帝勿往。

    ”帝堯聽了,不勝躊躇,還想冒險到那弱水望望。

    張果老力阻道:“窫窳雖惡,決不敢無禮于聖天子,這倒可放心的。

    隻有那弱水難渡,去亦何益?依小道愚見,不如仍回原路,泛山海,走梁州吧。

    ”帝堯不得已,隻能折回,再冒流沙之險。

    又辛苦了多日,才到崇吾山原地,沿泾水而下,乘舟泛山海,再溯渭水而上。

     一日,到了一處,張果老忽用手向南指道:“那邊蔥茏的山名叫谷口。

    當初人皇氏,生于刑馬山提地之國,龍軀人面,骧首連腋,其身九章,乘了雲車,輕過梁州,出這個谷口以到中原,何等熱鬧!此情此景,如在目前。

    不想如今此地已變成如此模樣,真是可歎!”篯铿便問道:“人皇氏如此形狀,是先生見過的嗎?”張果老道:“怎麼不是?不要說人皇氏見過,就是地皇氏、天皇氏也都見過呢。

    地皇氏女面龍颡,蛇身獸足;天皇氏碧顱秃揭,欣赢三舌,人首鱗身。

    他們的形狀都是很奇的。

    ”話未說完,帝堯就問道:“汝說今年才三十六歲,何以三皇都能見過?”張果老聽了,笑笑不答。

    帝堯又問道:“既然汝當初已看見三皇,那麼汝當時做什麼事?住在何處?”張果老道:“小道當時還小,不做什麼事,隻是閑遊。

    至于住處,就在前面,明朝經過的時候,可以去看看。

    ”帝堯見他如此說,亦不迫問。

    這晚就泊在北岸岐山腳下。

     次日早晨,尚未開船,帝堯和衆臣上岸閑步。

    忽見一人,頭戴箬笠,身着短衣,三绺長須,攜着行李,緩步而來。

    早有從人上前啟帝道:“這個就是那日逃避的狐不諧。

    ”帝堯一聽,慌忙迎上去施禮。

    狐不諧不料帝堯在此,無可躲避,隻得還禮,并道那日逃避之歉。

    帝堯道:“先生令德,欽佩久矣!敢請同上小舟,暢聆教益。

    ”狐不諧至此,無可奈何,隻得一同上船,與篯铿等各通過姓名,帝堯遂将胸中所欲解決之問題,統統提出來問狐不諧。

    狐不諧對答如流,言詞清敏。

    談了半日,帝堯大喜,就要拜他為師,狐不諧抵死不肯承認。

     後來赤将子輿等調停,總算承認作為帝友,于是就在船中行訂交之禮。

    帝堯就問他道:“足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