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帝堯開鑿堯門山 果老事堯為待中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六十一章帝堯開鑿堯門山果老事堯為待中
且說帝堯正要上船,隻見山海中有無數大船,連翩直向此襖。
攏岸之後,為首的一個官員徑到帝堯前行禮叩見。
帝堯一旨,乃是共工孔壬。
原來共工自從受命治水之後,一向總在西北方做他的工作,有時或同他的臣子相柳計議一切,有時與南方的驩兜通通消息。
這時聽說帝堯巡守,料想要來觀察河工,他布置妥當之後,就來迎駕,從華山直尋到此。
帝堯就問他治水的一切肯形。
共工鋪張揚厲的說了一遍。
帝堯聽了,也不言語。
共工便司帝堯:“此刻将往何處?”帝堯道:“朕往橋山。
”共工道:“那麼不必再上船,從此地陸路一直向北就到了。
”帝堯道:“汝作向導亦使得。
” 于是大衆就跟着共工前行。
到了一處,共工指着前面的一座山向帝堯道:“從前逾過這山,路程較近。
現在被洪水沖刷,山洛填塞,裡面已變成一個大湖,不能行走,隻能繞山西而行,但要多幾日路程。
”帝堯聽了,知道那漁夫的舊居就在這裡,好好均田地,何以會變成湖?洪水沖刷,何以如此之厲害?心中終有氮疑惑,遂吩咐先到那座山上去望望。
不一時,到得半山,隻見那山之缺處微微有水流下,并不甚大,想來是從那湖内溢出來均。
但是山路陡險,處處絕壁,無路可通。
正在彷徨之際,忽見西面山上遠遠的來了一個人,看他在崎嘔峻峭之中飛步行走,竟像毫不經意的樣子,不覺有點納罕。
過了一會,已到帝堯面前,隻見他頭戴草笠,身着葛衣,足履芒鞋,手執竹杖,須髯飄飄,大有神仙之概。
一見帝堯,便拱手道:“聖天子駕到,迎候稽遲,死罪死罪。
”帝堯慌忙還禮,便問他:“貴姓?”那人道:“小道姓張,名果。
有些人以為小道有了些年紀,都呼小道為張果老,其實小道卻是一個單名。
”帝堯問道:“汝今年高壽幾何?”張果老笑笑道:“小呢,小呢,聖天子即位的那一年丙子,就是小道做人的第一年。
” 帝堯道:“那麼汝今年隻有三十六歲,并不算大,何以生得如此之蒼老呢?”張果老道:“小道自己也不知道,大約是操勞太過的原故。
”帝堯道:“朕聽見人說,此山之地将化為湖,汝早已知道,勸住在裡面的人從速遷移,不知道有這回事嗎?”張果老道:“是有的。
他們不肯聽小道之言,枉死了一大半。
”帝堯道:“好好的山地,何以會變成湖?汝又何以能預知? 這個理由可賜教嗎?”張果老道:“一得之愚,應該貢獻。
不過在此崎岖的山上,立談不便,不如下山去再說吧。
” 于是一齊下山,回到住宿之處,張果老便說道:“大凡地體主靜,是不應該有變動的。
但是靜極之後,不能不動。
古詩上有兩句,叫作‘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便是動的現象。
但是為什麼要動呢?因為地體之中含有水、火、風三種,這三種各安其位,不相侵犯,那麼地面自然安靜如常。
假使時候過久之後,水勢大盛,去侵犯了火,水火相激,化為熱氣,沖動地面,那地面自然隆起,深谷就變成丘陵了。
或者火勢大盛,卻烘幹了水,那地體漸漸收縮,高岸就變成深谷了。
或者地中之風吹撼了地水,扇動了地火,亦可以引起地的變動,這就是地陷成湖的理由。
” 篯铿在旁聽了,忍不住問道:“地中有火有風嗎?先生何以知之?”張果老道:“有證據。
你隻要看葬了多年的墳墓,掘開之後,有些棺木骨殖都化為灰燼,這就是為地火所燒。
有些棺木尚在,而所有骨殖及殉葬物等都攢聚于棺之一隅或墓中之一隅,這就是為地風所卷。
你若不相信,隻要去調查就是了。
”篯铿聽了不語。
帝堯又問張果老道:“汝何以預知這山地将變為湖呢?”張果老道:“這是小道的經驗。
小道因為住在山洞裡的時間多,又因為年紀癡長了些,各處跑來跑去,遇着過這種的事件很多。
又經過了長期的研究,所以未事之先,能夠望氣而知之。
但是這種望氣之法,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譬如地要震了,土龍為之出窟,雉子為之驚飛。
它的出窟,它的驚飛,就是它們的能夠前知。
然而問它們是什麼原故,恐怕它們亦說不出呢。
” 帝堯聽了這種迷離惝怳的話,将信将疑,但亦不再根究,便說道:“朕剛才察看情形,那山勢并不甚高,不知裡面的湖共有多少大?”張果老道:“裡面并不甚大。
這支山脈本是橋山的分支,它的水就從橋山南端的水流下來。
若從這山越過,便是橋山大路。
現在因為山勢一部忽然隆起,阻住了水路,所以蓄積而成湖,裡面的面積當然不大。
”帝堯聽了,想了一想,忽然向衆臣道:“朕的意思,這個湖水既然不大,又在山内,絕無用處,又阻礙來往的交通,要它何用?朕拟将山鑿它一口,将湖水洩去,依舊使它成為良田,恢複交通,汝等以為如何?”和仲道:“恐怕勞民傷财,得不償失。
”篯铿道:“依臣愚見,可先考察一番,如果可以施功,不妨開鑿,亦是推廣農田、改良路政之一法。
”大家聽了這話,都甚贊成。
帝堯回顧張果老道:“道者,汝看如何?”張果老笑道:“小道此來就專為此事。
小道早料此路必将複開
攏岸之後,為首的一個官員徑到帝堯前行禮叩見。
帝堯一旨,乃是共工孔壬。
原來共工自從受命治水之後,一向總在西北方做他的工作,有時或同他的臣子相柳計議一切,有時與南方的驩兜通通消息。
這時聽說帝堯巡守,料想要來觀察河工,他布置妥當之後,就來迎駕,從華山直尋到此。
帝堯就問他治水的一切肯形。
共工鋪張揚厲的說了一遍。
帝堯聽了,也不言語。
共工便司帝堯:“此刻将往何處?”帝堯道:“朕往橋山。
”共工道:“那麼不必再上船,從此地陸路一直向北就到了。
”帝堯道:“汝作向導亦使得。
” 于是大衆就跟着共工前行。
到了一處,共工指着前面的一座山向帝堯道:“從前逾過這山,路程較近。
現在被洪水沖刷,山洛填塞,裡面已變成一個大湖,不能行走,隻能繞山西而行,但要多幾日路程。
”帝堯聽了,知道那漁夫的舊居就在這裡,好好均田地,何以會變成湖?洪水沖刷,何以如此之厲害?心中終有氮疑惑,遂吩咐先到那座山上去望望。
不一時,到得半山,隻見那山之缺處微微有水流下,并不甚大,想來是從那湖内溢出來均。
但是山路陡險,處處絕壁,無路可通。
正在彷徨之際,忽見西面山上遠遠的來了一個人,看他在崎嘔峻峭之中飛步行走,竟像毫不經意的樣子,不覺有點納罕。
過了一會,已到帝堯面前,隻見他頭戴草笠,身着葛衣,足履芒鞋,手執竹杖,須髯飄飄,大有神仙之概。
一見帝堯,便拱手道:“聖天子駕到,迎候稽遲,死罪死罪。
”帝堯慌忙還禮,便問他:“貴姓?”那人道:“小道姓張,名果。
有些人以為小道有了些年紀,都呼小道為張果老,其實小道卻是一個單名。
”帝堯問道:“汝今年高壽幾何?”張果老笑笑道:“小呢,小呢,聖天子即位的那一年丙子,就是小道做人的第一年。
” 帝堯道:“那麼汝今年隻有三十六歲,并不算大,何以生得如此之蒼老呢?”張果老道:“小道自己也不知道,大約是操勞太過的原故。
”帝堯道:“朕聽見人說,此山之地将化為湖,汝早已知道,勸住在裡面的人從速遷移,不知道有這回事嗎?”張果老道:“是有的。
他們不肯聽小道之言,枉死了一大半。
”帝堯道:“好好的山地,何以會變成湖?汝又何以能預知? 這個理由可賜教嗎?”張果老道:“一得之愚,應該貢獻。
不過在此崎岖的山上,立談不便,不如下山去再說吧。
” 于是一齊下山,回到住宿之處,張果老便說道:“大凡地體主靜,是不應該有變動的。
但是靜極之後,不能不動。
古詩上有兩句,叫作‘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便是動的現象。
但是為什麼要動呢?因為地體之中含有水、火、風三種,這三種各安其位,不相侵犯,那麼地面自然安靜如常。
假使時候過久之後,水勢大盛,去侵犯了火,水火相激,化為熱氣,沖動地面,那地面自然隆起,深谷就變成丘陵了。
或者火勢大盛,卻烘幹了水,那地體漸漸收縮,高岸就變成深谷了。
或者地中之風吹撼了地水,扇動了地火,亦可以引起地的變動,這就是地陷成湖的理由。
” 篯铿在旁聽了,忍不住問道:“地中有火有風嗎?先生何以知之?”張果老道:“有證據。
你隻要看葬了多年的墳墓,掘開之後,有些棺木骨殖都化為灰燼,這就是為地火所燒。
有些棺木尚在,而所有骨殖及殉葬物等都攢聚于棺之一隅或墓中之一隅,這就是為地風所卷。
你若不相信,隻要去調查就是了。
”篯铿聽了不語。
帝堯又問張果老道:“汝何以預知這山地将變為湖呢?”張果老道:“這是小道的經驗。
小道因為住在山洞裡的時間多,又因為年紀癡長了些,各處跑來跑去,遇着過這種的事件很多。
又經過了長期的研究,所以未事之先,能夠望氣而知之。
但是這種望氣之法,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譬如地要震了,土龍為之出窟,雉子為之驚飛。
它的出窟,它的驚飛,就是它們的能夠前知。
然而問它們是什麼原故,恐怕它們亦說不出呢。
” 帝堯聽了這種迷離惝怳的話,将信将疑,但亦不再根究,便說道:“朕剛才察看情形,那山勢并不甚高,不知裡面的湖共有多少大?”張果老道:“裡面并不甚大。
這支山脈本是橋山的分支,它的水就從橋山南端的水流下來。
若從這山越過,便是橋山大路。
現在因為山勢一部忽然隆起,阻住了水路,所以蓄積而成湖,裡面的面積當然不大。
”帝堯聽了,想了一想,忽然向衆臣道:“朕的意思,這個湖水既然不大,又在山内,絕無用處,又阻礙來往的交通,要它何用?朕拟将山鑿它一口,将湖水洩去,依舊使它成為良田,恢複交通,汝等以為如何?”和仲道:“恐怕勞民傷财,得不償失。
”篯铿道:“依臣愚見,可先考察一番,如果可以施功,不妨開鑿,亦是推廣農田、改良路政之一法。
”大家聽了這話,都甚贊成。
帝堯回顧張果老道:“道者,汝看如何?”張果老笑道:“小道此來就專為此事。
小道早料此路必将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