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大司農歸平陽 三苗驩兜降服
關燈
小
中
大
其為先朝舊臣,從寬拘禁,加以閉锢。
不料彼等黨羽甚多,竟被其破壁逸去,現已逃往南方,與其子三苗會合。
陰謀既已顯露,難保其不倒行逆施,請帝作速預備”等語。
帝堯看了,更為心焦,忙與群臣商議,秘密防禦。
過了兩月,大司農回來了,帝堯大喜,即忙宣召入朝。
大司農見帝,行過禮後,便将奉使情形詳細的說了一遍。
帝堯見西王母不允立即援助,不免失望,然亦無可如何。
談了一會,便和大司農說道:“汝風塵勞苦,可以歸家稍息,一切政治,明日再談吧。
”大司農就将西王母所贈的各物獻上,帝堯除取幾個桃李之類,命大司農、大司徒分獻姜嫄、簡狄外,其餘都頒賜群臣。
隻有沙棠果,依着西王母之言,特别存儲,概不分賜。
到了次日,帝堯視朝,大司農奏道:“臣昨聞三苗國謀叛,勢力北侵,不知帝何以禦之?”帝堯道:“朕對于用兵,本來甚不贊成。
況現在老将既亡,逢蒙亦死,就使要用兵,亦苦無人統率。
隻好密令鄰近各國,嚴加守備而已。
”大司農道:“以臣愚見,驩兜父子謀亂已久,遲早必有發作之一日。
但是遲則醞釀深而為禍大,不如趁此刻已有亂萌,從速讨伐。
雖則不能絕其本根,亦可加以懲創,使有戒懼,以戢其兇暴之心。
老将雖亡,臣知所有六師都系老将多年所訓練,其間智謀之人及忠勇之士均不少,未始不可以一戰。
所以依臣愚見,是宜讨伐。
”帝堯道:“汝之所見,朕非不知。
不過古人有言‘兵者兇器,戰者危事’。
就使戰勝,但是那些戰地的百姓,愁苦損失,何可勝言!所以朕不願的。
” 正在讨論時,忽見玄元又有奏報到來,說道:“驩兜、三苗,業經出兵北犯,現在已過雲夢大澤,将及漢水之濱。
窺揣他的計劃,不是攻豫州,就是攻雍州,請帝作速下令讨伐。
” 帝堯看了之後,知道這次戰事已不能免,遂叫大司農兼大司馬之職,統率師旅,前往征讨。
羲仲、和仲兄弟四人副之,大司徒在内籌劃軍饷。
大司農等皆頓首受命,一齊退朝,到司馬府中商議出兵之法,一面又發兵符,召集師旅。
過了多日,一切預備妥貼,正要誓師出發,忽然伊邑侯又有奏報到來,大緻說:“驩兜之兵已到丹水,不日就要逼近伊水,請帝速遣六師救援。
”帝堯看了,歎口氣道:“既然如此,朕親征吧。
”于是郊圻六師,第一師歸大司馬統帶,第二師歸羲仲統帶,第三師歸羲叔統帶,第四師歸和仲統帶,第五師歸和叔統帶,第六師留守京畿,歸大司徒節制。
一隊一隊的次第出發,真個是旌旗蔽日,兵甲連雲,浩浩蕩蕩,直向豫州而來。
路過王屋山,尹壽正值有病,帝堯往問之。
尹壽道:“帝此行出師必捷,可惜我病不能從行。
弟子篯铿頗有才略,可參軍事,請帝錄用。
”帝堯應諾,稍談片時,即便興辭。
那時篯铿已二十餘歲,既奉師命來佐帝堯,帝堯遂委以參謀之職。
那玄元聞帝親征,亦來迎接。
帝堯問起前方之事,玄元道:“臣探得驩兜現分兩路進兵,一路由白河向北,直攻外方山,以窺汝、颍,是個正兵。
一路連合育唐國之兵,溯丹水直攻華山,以窺雷首,是個奇兵,大概作為兩路包抄之勢。
現在正兵已到方城山,奇兵到何處,尚未探悉。
”帝堯聽了,遂開軍事會議,商量應付。
議了一會,決定以第一師、第三師合玄元之兵,以當驩兜之正兵。
以第二師、第四師直趨丹水,以當他的奇兵。
尚餘第五師,居中往來策應。
于是各師分頭預備臨敵,暫且不提。
且說驩兜父子為什麼要弄兵呢?原來他們兩個真個蓄志已久了。
從前所忌憚的隻有一個羿,所以帝堯南巡的時候,百計千方,陰謀毒害。
當老将羿受毒最甚之時,三苗等非常歡喜,以為必定死了。
哪知後來三人之病竟漸漸全愈,狐功等非常疑惑,不解其故,疑心赤将子輿不食五谷,或是有道術的,因此救了他們。
三苗主張趁他們病未全愈之時,舉兵去攻打,狐功道:“不可,我們這番設計,是謀暗殺,不謀明攻。
況且他手下尚有三千兵士,萬一攻他不下,或從他方逃去,豈不是弄巧反成拙嗎?就使殺死了這三個人,但是弑君之名我們已加在身上了。
他朝中還有棄、契兩兄弟,都是有才智得民心的。
又有逢蒙,他的本領不下于羿。
到那時起了傾國之兵來攻我們,臣報君仇,兄報弟仇,弟報師仇,名正言順,我們恐怕擋不住呢!” 三苗聽了,狐疑未決。
後來叫了巫先來,請他作法,問之于神,果然不吉,三
不料彼等黨羽甚多,竟被其破壁逸去,現已逃往南方,與其子三苗會合。
陰謀既已顯露,難保其不倒行逆施,請帝作速預備”等語。
帝堯看了,更為心焦,忙與群臣商議,秘密防禦。
過了兩月,大司農回來了,帝堯大喜,即忙宣召入朝。
大司農見帝,行過禮後,便将奉使情形詳細的說了一遍。
帝堯見西王母不允立即援助,不免失望,然亦無可如何。
談了一會,便和大司農說道:“汝風塵勞苦,可以歸家稍息,一切政治,明日再談吧。
”大司農就将西王母所贈的各物獻上,帝堯除取幾個桃李之類,命大司農、大司徒分獻姜嫄、簡狄外,其餘都頒賜群臣。
隻有沙棠果,依着西王母之言,特别存儲,概不分賜。
到了次日,帝堯視朝,大司農奏道:“臣昨聞三苗國謀叛,勢力北侵,不知帝何以禦之?”帝堯道:“朕對于用兵,本來甚不贊成。
況現在老将既亡,逢蒙亦死,就使要用兵,亦苦無人統率。
隻好密令鄰近各國,嚴加守備而已。
”大司農道:“以臣愚見,驩兜父子謀亂已久,遲早必有發作之一日。
但是遲則醞釀深而為禍大,不如趁此刻已有亂萌,從速讨伐。
雖則不能絕其本根,亦可加以懲創,使有戒懼,以戢其兇暴之心。
老将雖亡,臣知所有六師都系老将多年所訓練,其間智謀之人及忠勇之士均不少,未始不可以一戰。
所以依臣愚見,是宜讨伐。
”帝堯道:“汝之所見,朕非不知。
不過古人有言‘兵者兇器,戰者危事’。
就使戰勝,但是那些戰地的百姓,愁苦損失,何可勝言!所以朕不願的。
” 正在讨論時,忽見玄元又有奏報到來,說道:“驩兜、三苗,業經出兵北犯,現在已過雲夢大澤,将及漢水之濱。
窺揣他的計劃,不是攻豫州,就是攻雍州,請帝作速下令讨伐。
” 帝堯看了之後,知道這次戰事已不能免,遂叫大司農兼大司馬之職,統率師旅,前往征讨。
羲仲、和仲兄弟四人副之,大司徒在内籌劃軍饷。
大司農等皆頓首受命,一齊退朝,到司馬府中商議出兵之法,一面又發兵符,召集師旅。
過了多日,一切預備妥貼,正要誓師出發,忽然伊邑侯又有奏報到來,大緻說:“驩兜之兵已到丹水,不日就要逼近伊水,請帝速遣六師救援。
”帝堯看了,歎口氣道:“既然如此,朕親征吧。
”于是郊圻六師,第一師歸大司馬統帶,第二師歸羲仲統帶,第三師歸羲叔統帶,第四師歸和仲統帶,第五師歸和叔統帶,第六師留守京畿,歸大司徒節制。
一隊一隊的次第出發,真個是旌旗蔽日,兵甲連雲,浩浩蕩蕩,直向豫州而來。
路過王屋山,尹壽正值有病,帝堯往問之。
尹壽道:“帝此行出師必捷,可惜我病不能從行。
弟子篯铿頗有才略,可參軍事,請帝錄用。
”帝堯應諾,稍談片時,即便興辭。
那時篯铿已二十餘歲,既奉師命來佐帝堯,帝堯遂委以參謀之職。
那玄元聞帝親征,亦來迎接。
帝堯問起前方之事,玄元道:“臣探得驩兜現分兩路進兵,一路由白河向北,直攻外方山,以窺汝、颍,是個正兵。
一路連合育唐國之兵,溯丹水直攻華山,以窺雷首,是個奇兵,大概作為兩路包抄之勢。
現在正兵已到方城山,奇兵到何處,尚未探悉。
”帝堯聽了,遂開軍事會議,商量應付。
議了一會,決定以第一師、第三師合玄元之兵,以當驩兜之正兵。
以第二師、第四師直趨丹水,以當他的奇兵。
尚餘第五師,居中往來策應。
于是各師分頭預備臨敵,暫且不提。
且說驩兜父子為什麼要弄兵呢?原來他們兩個真個蓄志已久了。
從前所忌憚的隻有一個羿,所以帝堯南巡的時候,百計千方,陰謀毒害。
當老将羿受毒最甚之時,三苗等非常歡喜,以為必定死了。
哪知後來三人之病竟漸漸全愈,狐功等非常疑惑,不解其故,疑心赤将子輿不食五谷,或是有道術的,因此救了他們。
三苗主張趁他們病未全愈之時,舉兵去攻打,狐功道:“不可,我們這番設計,是謀暗殺,不謀明攻。
況且他手下尚有三千兵士,萬一攻他不下,或從他方逃去,豈不是弄巧反成拙嗎?就使殺死了這三個人,但是弑君之名我們已加在身上了。
他朝中還有棄、契兩兄弟,都是有才智得民心的。
又有逢蒙,他的本領不下于羿。
到那時起了傾國之兵來攻我們,臣報君仇,兄報弟仇,弟報師仇,名正言順,我們恐怕擋不住呢!” 三苗聽了,狐疑未決。
後來叫了巫先來,請他作法,問之于神,果然不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