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堯讓天下于許由 稷為堯使見王母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十三章堯讓天下于許由稷為堯使見王母
且說帝堯接到各處水災奏報之後,憂危之至。
過了一年,水勢有增無減,那汾水下流逼近山海一帶,早已漲溢得不可收拾。
帝與群臣商議道:“照此下去,終究不是根本辦法,總須特派專員,前往治理才是。
但是在廷之臣,哪個是精于水利的呢?”大司農奏道:“前年孔壬來京時,臣和他細談,覺得他于水利一切,非常有研究,可否就叫他來辦理此事?”大司徒在旁,亦甚贊成。
帝堯搖搖頭道:“不行,不行。
這孔壬是著名的佞人,豈可任用呢?”羲叔道:“孔壬雖是佞人,但其才可用。
當今水災劇烈之時,可否請帝棄瑕錄用。
古人使詐使貪,亦是有的。
”帝堯還是躊躇。
和仲道:“現在無人可使,臣意不妨暫叫他來試試。
如果有效,那麼其功可錄。
如其無效,再加刑罰,亦未始不可。
”帝堯還未答應,羲仲道:“臣觀孔壬,雖是佞人,但近年以來,尚無劣迹,頗能盡心輔導玄元,或者已知改悔,革面洗心,亦未可知。
請帝勿咎其既往,專責其将來,何如?”帝堯見大衆都如此說,乃勉強答應道:“既如此,就叫他來試試。
”于是大司農等就饬人前去宣召。
過了多日,孔壬來到乎陽,朝見帝堯。
當他入朝之時,帝堯留心觀察,果見那株屈轶草,立刻折倒來指着他,并且一路旋轉,才知道前日赤将子輿等的話不謬,益發證實這孔壬真是佞人。
但是既已召來,不能即便遣去,隻能問他道:“現在雍、冀二州,水患甚大,在朝諸臣,多保薦汝去施治,汝自問能勝任嗎?如自問能勝任,朕即命汝前往,功成之日,自有懋賞。
如自問不能勝任,可即自辭,勿貪一時之官爵,緻誤蒼生而贻後悔。
”孔壬道:“陪臣承帝宣召并諸位大臣薦,如有犬馬之勞可效,無不竭力。
不過陪臣遠宋,未知二州水患,究竟如何情形,先前往觀察一周,才可定見。
”帝堯道:“能夠如此,亦見汝之慎重。
汝可即日前往察看。
”孔壬答應退出,自往各處去考察。
過了數月,方才回來奏道:“小臣已往各處看過,大約這次水患,是上面湖底淤淺之故。
湖底淤淺則容受不多,隻有往外面漲溢,這是一定之理。
所以小臣的愚見,治水者先清其源,必須往上流疏浚,以治它的根本,方才可以奏效;若徒從下流設法,是無益的。
況且下流三面,都是崇山包圍,更無法可想,不知帝意以為何如?”帝堯道:“汝能負責擔任此事嗎?”孔壬道:“上流疏浚工程浩大,不能求速效。
若帝能假臣以時日,臣敢負責擔任。
”帝堯道:“隻要能一勞永逸,朕亦不求速效。
汝從前在帝摯時代,曾經做過共工之官。
現朕仍舊命汝作共工,汝其前往,恪共乃事,欽哉!”孔壬拜謝退出。
以後大家不叫他孔壬,改稱共工了。
那時大司農、大司徒一班大臣,知道他承認了共工之職,都來訪他,問他人手辦理的方針,并且說如有困難之處,我們都願竭力幫助。
看官要知道,大司農等為什麼說這種話呢?一則固然希望水災從速平定,二則亦因為是薦舉人,有連帶責任的原故,所以不能不如此。
閑話不提。
當下共工謝過了他們的盛意,自去治水去了。
且說帝堯自從連遭水患之後,憂心愈深,把這個君主大位,看得來愈加可怕,急求從速脫卸。
一日,忽然想起許由。
上次他不是說,到沛澤去相訪的嗎?要讓這個天下,還是讓給他。
想罷之後,主意決定,即将政治仍交大司農等代理,即日命駕,往訪許由。
一徑往沛澤而來,果然見到許由。
帝堯對于他恭敬得很,執弟子之禮,北面而朝之。
說道:“弟子這幾年,連遭災患,百姓塗炭,想來總是德薄能鮮之故。
弟子當初即位的時候,曾經發願,暫時忝攝大寶,過一過渡,必定要訪天下之聖賢,将這天下讓給他。
現在弟子細想,并世聖賢無過于老師。
願将這天下讓與老師,請老師慨然擔任以救萬民,不勝幸甚。
”哪知許由聽了,竟決絕的不答應。
帝堯不便再說。
哪知到了次日,帝堯再訪許由,許由竟不知到了何處去了。
帝堯沒法,隻得仍回平陽而來。
一日,走到太行山邊,忽見樹林之中站着一個怪人,遍體生毛,長約七寸,仿佛如猿猴一般,不覺詫異之至,不知道他是人非人,即忙叫侍衛去探問。
過了片時,侍衛就偕了那人同來。
那人一見帝堯,就說道:“我是槐山人,名叫倔儉,你看了我的形狀奇怪,所以來問我嗎?”帝堯道:“不錯。
汝既然是人,何以會得如此?朕想來決不是生而如此的,其中必有原故,請你說來。
”偓佺道:“我從前遇着蚩尤氏之亂,家破人亡,逃到深山之内。
那時獨自一人,飲食無着,饑餓不過,恰好山中松樹甚多,累累的都是松子,我就權且拿來充饑,渴了之後就以溪水作飲料。
不知不覺約過了一年,那身上就長出細毛來
過了一年,水勢有增無減,那汾水下流逼近山海一帶,早已漲溢得不可收拾。
帝與群臣商議道:“照此下去,終究不是根本辦法,總須特派專員,前往治理才是。
但是在廷之臣,哪個是精于水利的呢?”大司農奏道:“前年孔壬來京時,臣和他細談,覺得他于水利一切,非常有研究,可否就叫他來辦理此事?”大司徒在旁,亦甚贊成。
帝堯搖搖頭道:“不行,不行。
這孔壬是著名的佞人,豈可任用呢?”羲叔道:“孔壬雖是佞人,但其才可用。
當今水災劇烈之時,可否請帝棄瑕錄用。
古人使詐使貪,亦是有的。
”帝堯還是躊躇。
和仲道:“現在無人可使,臣意不妨暫叫他來試試。
如果有效,那麼其功可錄。
如其無效,再加刑罰,亦未始不可。
”帝堯還未答應,羲仲道:“臣觀孔壬,雖是佞人,但近年以來,尚無劣迹,頗能盡心輔導玄元,或者已知改悔,革面洗心,亦未可知。
請帝勿咎其既往,專責其将來,何如?”帝堯見大衆都如此說,乃勉強答應道:“既如此,就叫他來試試。
”于是大司農等就饬人前去宣召。
過了多日,孔壬來到乎陽,朝見帝堯。
當他入朝之時,帝堯留心觀察,果見那株屈轶草,立刻折倒來指着他,并且一路旋轉,才知道前日赤将子輿等的話不謬,益發證實這孔壬真是佞人。
但是既已召來,不能即便遣去,隻能問他道:“現在雍、冀二州,水患甚大,在朝諸臣,多保薦汝去施治,汝自問能勝任嗎?如自問能勝任,朕即命汝前往,功成之日,自有懋賞。
如自問不能勝任,可即自辭,勿貪一時之官爵,緻誤蒼生而贻後悔。
”孔壬道:“陪臣承帝宣召并諸位大臣薦,如有犬馬之勞可效,無不竭力。
不過陪臣遠宋,未知二州水患,究竟如何情形,先前往觀察一周,才可定見。
”帝堯道:“能夠如此,亦見汝之慎重。
汝可即日前往察看。
”孔壬答應退出,自往各處去考察。
過了數月,方才回來奏道:“小臣已往各處看過,大約這次水患,是上面湖底淤淺之故。
湖底淤淺則容受不多,隻有往外面漲溢,這是一定之理。
所以小臣的愚見,治水者先清其源,必須往上流疏浚,以治它的根本,方才可以奏效;若徒從下流設法,是無益的。
況且下流三面,都是崇山包圍,更無法可想,不知帝意以為何如?”帝堯道:“汝能負責擔任此事嗎?”孔壬道:“上流疏浚工程浩大,不能求速效。
若帝能假臣以時日,臣敢負責擔任。
”帝堯道:“隻要能一勞永逸,朕亦不求速效。
汝從前在帝摯時代,曾經做過共工之官。
現朕仍舊命汝作共工,汝其前往,恪共乃事,欽哉!”孔壬拜謝退出。
以後大家不叫他孔壬,改稱共工了。
那時大司農、大司徒一班大臣,知道他承認了共工之職,都來訪他,問他人手辦理的方針,并且說如有困難之處,我們都願竭力幫助。
看官要知道,大司農等為什麼說這種話呢?一則固然希望水災從速平定,二則亦因為是薦舉人,有連帶責任的原故,所以不能不如此。
閑話不提。
當下共工謝過了他們的盛意,自去治水去了。
且說帝堯自從連遭水患之後,憂心愈深,把這個君主大位,看得來愈加可怕,急求從速脫卸。
一日,忽然想起許由。
上次他不是說,到沛澤去相訪的嗎?要讓這個天下,還是讓給他。
想罷之後,主意決定,即将政治仍交大司農等代理,即日命駕,往訪許由。
一徑往沛澤而來,果然見到許由。
帝堯對于他恭敬得很,執弟子之禮,北面而朝之。
說道:“弟子這幾年,連遭災患,百姓塗炭,想來總是德薄能鮮之故。
弟子當初即位的時候,曾經發願,暫時忝攝大寶,過一過渡,必定要訪天下之聖賢,将這天下讓給他。
現在弟子細想,并世聖賢無過于老師。
願将這天下讓與老師,請老師慨然擔任以救萬民,不勝幸甚。
”哪知許由聽了,竟決絕的不答應。
帝堯不便再說。
哪知到了次日,帝堯再訪許由,許由竟不知到了何處去了。
帝堯沒法,隻得仍回平陽而來。
一日,走到太行山邊,忽見樹林之中站着一個怪人,遍體生毛,長約七寸,仿佛如猿猴一般,不覺詫異之至,不知道他是人非人,即忙叫侍衛去探問。
過了片時,侍衛就偕了那人同來。
那人一見帝堯,就說道:“我是槐山人,名叫倔儉,你看了我的形狀奇怪,所以來問我嗎?”帝堯道:“不錯。
汝既然是人,何以會得如此?朕想來決不是生而如此的,其中必有原故,請你說來。
”偓佺道:“我從前遇着蚩尤氏之亂,家破人亡,逃到深山之内。
那時獨自一人,飲食無着,饑餓不過,恰好山中松樹甚多,累累的都是松子,我就權且拿來充饑,渴了之後就以溪水作飲料。
不知不覺約過了一年,那身上就長出細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