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述洪水之來源 說黃河之成因

關燈
第五十二章述洪水之來源說黃河之成因 且說帝堯既遭十日并出之災,又遭地震、火山之患,休息撫綏,喘息方定,哪知禍事又到了。

    一日,忽報孟門山大水沖發,滔滔不斷,将人民房屋田畜等,沖沒子不少。

    帝堯大驚!暗想:“這時并非夏秋,何來蛟水?”忙命大司農、羲叔等前往查看。

     那孟門山在平陽之西,相距不過二百裡。

    大司農等一路走去,隻見路上已有水流,愈走愈西,那水流愈大。

    到得山下一看,隻見那山上的水,竟同瀑布一般滾滾而下,四散分流。

    大司農至此,知道決不是蛟水了,遂和羲叔商量,到山頂上去察看。

    但是水勢甚大,不能上去,後來從别處山上繞道過去,千辛萬苦竟達到目的。

     隻見山的北面,竟化為一個大湖,愈向北方,湖面愈大,竟有汪洋千裡,一望無際的情形。

    大司農道:“那面我記得是陽纡大澤,不要是大澤的水漲溢嗎?”羲叔道:“陽纡大澤,離此地至少有七八百裡,就使漲溢,亦何至于如此之大。

    ”兩人議論了一會,不得要領,趕快下山,星夜回到平陽,告知帝堯。

    帝堯聽了,亦無法可施,隻得向大司農說道:“既然如此,亦隻能盡人事,趕快叫附近的百姓,遷徙開去,一面修築堤防,将這股水驅向下流低窪之地,如此而已。

    ”大司農聽了,就出去布置。

    哪知過了幾日,雍州地方的奏報到,說道:“梁山之上,大水沖下,淹沒民田,傷害人畜不少,現在還是滾滾不住的在那裡流。

    按着情形看起來,與孟門山之水,正是相類。

    孟門山在東,梁山在西,想來這股水是兩面分流的。

    ”帝堯與群臣至此,更覺無法可施,嘴裡常常說道:“這個水從何處來的呢?這個水從何處來的呢?” 在下編書,編到此地,不能不先将這個水的來源,大略說一說明,庶幾看書的人,可以明白。

    據在下的推想,現在的黃河,在帝堯以前,是沒有的。

    何以見得呢?現在的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巴顔喀喇山噶達素齊老峰之下,東南流折向西北,又折向東北,入甘肅境,直向東北流,出長城,循賀蘭山東麓、陰山南麓,再折而南,經龍門之峽,直到華山之北,再折而東,以人河南,經河北、山東兩省,以入海,它的流向是如此的。

     再将它兩岸的山脈一看,北面是祁連山、松山、賀蘭山、陰山,南面是岷山、西傾山、鳥鼠同穴山、六盤山、白于山、梁山,接着龍門山,東面是管涔山,上面由洪濤山而接陰山,下面由呂梁山而亦接着龍門山。

    照這個地形看起來,從龍門以上,黃河的上源,實已包圍于群山之中,無路可通。

    但是既然有這許多水,如果不成為鹽湖,總須有一個出路,所以古書上說:“上古之時,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

    ”就是指帝堯時代之水災而言了。

    但是這個地方,就有一個疑問:如果這個水,是向來出孟門之上的,那麼已成為習慣,它的下流,當然早有了通路,何至于成災?夏禹又何必去鑿它?如果這個水,到帝堯時代,才出孟門之上,以至成災的,那麼請問帝堯以前,這個水的出路究竟在哪裡?如果是個鹽湖,向來并無出口,那麼何以到了帝堯時代,忽然要尋出口?這種地方,都是可以研究之處。

     在下的推想,地殼由熱而冷,冷到若幹度,必須收縮一回。

     每遇收縮之時,就是地形大為改變之時,所以從有地球以來到現在,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萬萬年。

    但是人類的曆史,卻是有限。

     印度隻有四千多年的曆史,中國隻有五千多年的曆史,埃及亦隻有七千多年的曆史,都是世界最古之國了。

    便是新近發現的巴比倫古迹,據說在一萬年以前已有文化,但是亦不過一萬多年。

    從地球經過的壽命看來,也不過幾萬萬分之一。

    難道一萬多年以前,還沒有人類嗎?難道一萬多年以前的人,還沒有文化嗎?據在下想來,一定不是如此。

    既然有人類,既然有文化,何以現在大家都不知道呢?就是為地殼屢經收縮,地形屢經改變的原故。

     地形改變有二種:一種是全部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