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述洪水之來源 說黃河之成因
關燈
小
中
大
陰山等山脈,将從前注入翰海的水流隔斷,地勢又逐漸升高,迫得那陽纡大澤之水,隻能向南方而流,這是上文所說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一原因。
同時青海、新疆、西藏之地,亦發生了變化,土地亦漸漸隆起,迫得那西海之水又向東流,從甘肅滔滔不斷的灌到陽纡大澤裡,這是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二原因。
再加以那時山西北部火山連連噴發,從東面遏迫陽纡大澤,那澤中之水當然盛不住,滿了出來,這是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三原因。
總而言之,中國古書上所說,雖則不能盡信,但是亦不能一概抹煞。
即如黃河重源之說,照現在地形看起來,萬無此理;然而古書言之鑿鑿。
古人雖愚,亦愚不至此。
就使要僞造,亦須造得相像。
所以在下又敢暫時假定,說當時西海之水漸漸幹涸,是從西面、南面先幹起。
西面帕米爾高原,是全世界最高之原,南面西藏,亦可稱世界最高之原。
惟其上升得早,所以最高。
所有的水,自然傾向低處而流。
到得後來,西藏高原因有大山隔絕了,所以岡底斯山這個昆侖所出的河源,久已無人知道,隻有西藏人古老相傳,還能記得。
至于新疆與青海中間的隔斷比較的遲,到了後來做《爾雅》這部書的人還能知道,所以有“河出昆侖虛色白”的這一句,下文又說道“所渠并千七百”這一句,可見當時新疆南部與青海間的西海業已漸漸幹涸,變成無數湖渠,那河水從蔥嶺曲曲折折東南流,并合了不少湖渠,才到甘肅。
後來到得漢朝以後,地形又變,兩處隔絕了,考查地理的人,求其說而不得,隻好說河水潛行地中,是個重源,難怪引起後人的駁诘了。
說到此處,在下還有一個推想。
大凡古人取一個名字,總有一個意義。
譬如現在陝、甘二省之地,古時叫作雍州。
何以取名叫雍呢了雍者壅也,壅塞不通也。
當時壅州之地,南面是秦嶺山、岷山、西傾山,東面是華山,上連梁山,緊緊包祝本來已經水流不通,當中潴成一個山海了,全靠北面一個翰海,西面一個西海,水流還可以渲洩出去。
禁不得地形改變,不但不能渲洩出去,倒反傾灌過來,更是壅塞不通了,所以叫作雍州。
至于大川的取名,亦都有取義。
譬如江水,江者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另有一說,江者貢也,貢賦往來之所必經也。
又譬如淮水,淮者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于海也。
又譬如浙水以曲折而得名,濟水以穿過黃河而得名,大概都有一個理由。
獨有河水,有些人說,河者下也,随地下處而通流也。
這個解釋,覺得太不确切。
凡是水流哪一條不是随地下處而通流的呢?還有一說,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陰引度也。
這個解釋,玄妙已極,真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話。
據在下的推想,河水既然自古以來沒有的,忽然竟有這股水出于孟門之上,滔滔汩汩而來,安得不發生疑問,說道這水是從何處來的呢?所以在下的推想,與其說河之為言荷也,不如說河之為言何也,較為妥當。
講到它的來源,因為地形改變的原故,不要說帝堯的時候沒有弄清楚,就是主張重源的人,亦沒有弄清楚。
漢武帝叫張骞尋河源,說道遇見了牽牛、織女星,因此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之說,更可謂荒乎其唐,沒有弄清楚。
就是元朝尋河源,僅僅尋到星宿海,也是沒有弄清楚。
直到清朝,才知道是出于噶達素齊老峰之下,總算弄清楚了。
可知道清朝以前,這水究竟從何處來?列朝要派人尋找,豈非是個何字的意義嗎?而且這條水,不但上流弄不清楚,便是它的下流也弄不清楚。
忽而入渤海,忽而人黃海,忽而又入渤海,變遷最大者已有九次,試問究竟哪一處是它本來的流路?恐怕沒有人能準确指得出。
就是夏禹王當時,已經分河的下流為九條,究竟那一條是正幹,亦不可知。
所以這條黃河,始終在疑問之中。
河者,何也。
在下這個理想,恐怕是不錯的。
但是再問一句,為什麼始終成疑問呢?在下敢再複說一句,這條黃河古時是沒有的。
同時青海、新疆、西藏之地,亦發生了變化,土地亦漸漸隆起,迫得那西海之水又向東流,從甘肅滔滔不斷的灌到陽纡大澤裡,這是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二原因。
再加以那時山西北部火山連連噴發,從東面遏迫陽纡大澤,那澤中之水當然盛不住,滿了出來,這是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三原因。
總而言之,中國古書上所說,雖則不能盡信,但是亦不能一概抹煞。
即如黃河重源之說,照現在地形看起來,萬無此理;然而古書言之鑿鑿。
古人雖愚,亦愚不至此。
就使要僞造,亦須造得相像。
所以在下又敢暫時假定,說當時西海之水漸漸幹涸,是從西面、南面先幹起。
西面帕米爾高原,是全世界最高之原,南面西藏,亦可稱世界最高之原。
惟其上升得早,所以最高。
所有的水,自然傾向低處而流。
到得後來,西藏高原因有大山隔絕了,所以岡底斯山這個昆侖所出的河源,久已無人知道,隻有西藏人古老相傳,還能記得。
至于新疆與青海中間的隔斷比較的遲,到了後來做《爾雅》這部書的人還能知道,所以有“河出昆侖虛色白”的這一句,下文又說道“所渠并千七百”這一句,可見當時新疆南部與青海間的西海業已漸漸幹涸,變成無數湖渠,那河水從蔥嶺曲曲折折東南流,并合了不少湖渠,才到甘肅。
後來到得漢朝以後,地形又變,兩處隔絕了,考查地理的人,求其說而不得,隻好說河水潛行地中,是個重源,難怪引起後人的駁诘了。
說到此處,在下還有一個推想。
大凡古人取一個名字,總有一個意義。
譬如現在陝、甘二省之地,古時叫作雍州。
何以取名叫雍呢了雍者壅也,壅塞不通也。
當時壅州之地,南面是秦嶺山、岷山、西傾山,東面是華山,上連梁山,緊緊包祝本來已經水流不通,當中潴成一個山海了,全靠北面一個翰海,西面一個西海,水流還可以渲洩出去。
禁不得地形改變,不但不能渲洩出去,倒反傾灌過來,更是壅塞不通了,所以叫作雍州。
至于大川的取名,亦都有取義。
譬如江水,江者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另有一說,江者貢也,貢賦往來之所必經也。
又譬如淮水,淮者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于海也。
又譬如浙水以曲折而得名,濟水以穿過黃河而得名,大概都有一個理由。
獨有河水,有些人說,河者下也,随地下處而通流也。
這個解釋,覺得太不确切。
凡是水流哪一條不是随地下處而通流的呢?還有一說,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陰引度也。
這個解釋,玄妙已極,真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話。
據在下的推想,河水既然自古以來沒有的,忽然竟有這股水出于孟門之上,滔滔汩汩而來,安得不發生疑問,說道這水是從何處來的呢?所以在下的推想,與其說河之為言荷也,不如說河之為言何也,較為妥當。
講到它的來源,因為地形改變的原故,不要說帝堯的時候沒有弄清楚,就是主張重源的人,亦沒有弄清楚。
漢武帝叫張骞尋河源,說道遇見了牽牛、織女星,因此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之說,更可謂荒乎其唐,沒有弄清楚。
就是元朝尋河源,僅僅尋到星宿海,也是沒有弄清楚。
直到清朝,才知道是出于噶達素齊老峰之下,總算弄清楚了。
可知道清朝以前,這水究竟從何處來?列朝要派人尋找,豈非是個何字的意義嗎?而且這條水,不但上流弄不清楚,便是它的下流也弄不清楚。
忽而入渤海,忽而人黃海,忽而又入渤海,變遷最大者已有九次,試問究竟哪一處是它本來的流路?恐怕沒有人能準确指得出。
就是夏禹王當時,已經分河的下流為九條,究竟那一條是正幹,亦不可知。
所以這條黃河,始終在疑問之中。
河者,何也。
在下這個理想,恐怕是不錯的。
但是再問一句,為什麼始終成疑問呢?在下敢再複說一句,這條黃河古時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