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帝喾深山尋女 唐堯降生母家

關燈


    老臣的意思,拟将軍士分為十隊,分隊搜索,似乎較為便利。

    ” 帝喾道:“此言極是,但是在何處集合呢?“老将道:”集合之處,每日相機而定。

    明日集合之地就定在前面高山上吧。

    ” 帝喾聽了,極以為然。

    到了次日,老将羿果然約束軍士,分為十隊,叫他們分頭去尋。

    那常儀因迷信壓發頭向西的原故,不肯繞道,直向西行。

    哪知如此十餘日,越過無數山嶺,看看已到資水沿岸了,仍是杳無消息。

    帝喾勸常儀道:“朕看起來不必尋了。

    再過去都是溪洞,艱阻異常,而且保不住還有瘴氣,甚危險呢!“常儀至此,亦自知絕望,但是心終不肯就死,指着前面一座大山向帝喾說道:“且到那座山上看看,如果再沒有影響,那麼就回去吧。

    ”帝喾依言,就令大衆渡過資水,向着大山而行。

     哪知走到半山,忽然有一條帨丢在遠遠的草地裡,被那帝女所愛的宮女瞥眼看見,忙忙的走過去拾起來,仔細一看,原來是帝女所用的帨,驚喜異常,不由得大聲喊道:“這條帨豈不是帝女的嗎!”大衆一聽,如同觸着電氣一般,齊聲說道:“那麼帝女一定在這座山裡了。

    就使不在這座山裡,亦總是從這座山裡經過的,我們趕快去尋吧!” 原來自從出發以來,尋了十多日,大家的意興除了常儀等以外,都漸漸懈怠了,以為大海裡撈針,是永遠不會撈着的。

     現在既然發現了這條遺帨,把大家的意興重複又鼓舞起來,而且比到從前還要來得熱烈,因為已經确有痕迹,确有端倪了。

     哪知剛剛到得山頂,陡然之間大霧迷漫起來,對面不見一人,伸手不見五指,将前路一齊迷祝衆人至此,頗覺惶窘,而且福無雙至,禍不單臨,一霎之間,又是雷聲隆隆,電光閃閃,狂風急起,驟雨旋來。

    大衆趕忙集隊,支撐帷帳。

     原來這個帷帳的制度是帝喾所創造的。

    帝喾因為巡狩出行的原故,路有遠近,地有夷險,不必一定有客館,亦不必一定要趕到客館,所以特别創出這種帷帳來,夜間搭起,可以遮風,可以阻雨,可以免霜露的欺虐,和住房屋中無異。

    日裡動身的時候,就将這帷帳拆下,折疊起來,捆載而去,絕不累贅,是個極便利的物件。

    這次大衆猝不及防,在昏霧之中摸索支撐,頗覺費力,而且雨勢既急,風勢尤狂,剛剛支撐得好,又被風吹倒了,弄得來人人手忙腳亂,個個衣裳淋漓。

    好容易将帷帳支好了,大家躲了進去,略略喘息,那時風也定了,雨也止了,雷聲也收了,獨有那電光依舊和紫金蛇一樣,在空中掣個不休。

     這時候萬衆寂靜,但聽得帳中泠泠之聲,響個不已。

     讀者諸君,要知道這泠泠之聲是什麼呢?原來常儀平日極喜歡彈琴,曾經取一種碧瑤之梓做一張琴,不時的在那裡彈的。

     帝喾因為她歡喜琴,是個極高雅的事情,所以遇到好的琴,總買來給她彈。

     後來得到一張琴,真是異寶了,不但品質好,彈起來音調佳,而且每遇到電光一照,它就會得應光而鳴,因此給它取一個名字,叫作電母琴。

    常儀愛如性命,時刻不離。

    這次南行,自然也帶在身邊了。

    剛才雷霆風雨,聲響甚大,而且在忙亂之中,故不曾聽到。

    如今萬賴俱寂,所以覺得那泠泠之聲震人耳鼓。

    帝喾聽了,知道天氣一時無晴霁之望,不覺心中焦急。

    又過了許久,電光止了,大家探頭向帳外一望,但覺沉沉昏晦,亦不知道究竟是晝是夜,然而無法可施,隻得耐心聽之而已。

     又過了許久,帝女所愛的那個宮女忽然站起來說道:“兀的不是盤瓠在那裡叫嗎?”常儀和其他宮人等仔細靜聽,都覺寂無聲息,便斥她道:“何曾有此事呢?你是自己的心理作用,或者是耳鳴弄錯了。

    ”那宮人力争道:“盤瓠的吠聲是我聽慣的,哪裡會弄錯。

    而且此刻還在那裡狂吠,仿佛愈走愈近的樣子,你們聽見嗎?”說罷,側着耳,伸着手,向外邊指指。

    大家又仔細聽了一回,依然寂無聲息,都責備她的錯誤。

    那宮女不服,氣忿忿的說道:“讓我去喚喚它看。

    ” 說着,不等常儀答應,将身挨出帳外,像個要去呼喚的意思。

    哪知這一去竟不複回來了。

    帳裡的人等了許久,不見她進内,亦不聽見她嗾狗之聲,頗覺詫異。

    提着她的名字叫,亦不見答應,這才大家驚疑起來,慌忙通知衛士,叫他們設法去尋。

    但是在此昏暗迷漫之中,伸手不見五指,舉步不辨高低,哪裡去尋呢?隻能在附近一帶提着名字,叫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