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年譜

關燈
是夏。

    自輯閩遊集。

     自溫陵返湖州。

     述大乘止觀釋要。

     靈峰山中藏經裝成。

     撰鐵佛寺禮忏文。

     癸未。

    四十五歲。

     結夏靈峰。

     是歲結制。

    簡閱藏經。

    僅千餘卷。

     崇祯十七年(清順治元年)甲申。

    四十六歲。

     是秋。

    居槜李。

    遊鴛湖寶壽堂。

    撰遊鴛湖寶壽堂記。

     返靈峰。

    有句雲:“靈峰片石舊盟新。

    ” 九月。

    述四十二章經、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解。

     是歲。

    大師退作但三歸依人。

     撰禮慈悲道場忏法願文。

    佛菩薩上座忏願文。

     乙酉。

    四十七歲。

     自去歲退作但三歸人以來。

    勤禮千佛、萬佛及占察行法。

    于今歲元旦獲清淨輪相。

     夏。

    撰周易禅解竟。

     撰大悲行法道場願文。

     是秋。

    住祖堂及石城北。

    共閱藏經二千餘卷。

     是歲。

    紫竹林颛愚大師遣七人來學。

     丙戌。

    四十八歲。

     晤妙圓尊者于石城之隈。

    同住濟生庵。

     撰占察行法願文。

     丁亥。

    四十九歲。

     三月。

    述唯識心要。

    相宗八要直解。

    九月。

    述彌陀要解。

    四書蕅益解。

     去歲。

    颛愚大師坐脫于紫竹林。

    門人以陶器奉全身供于林之山陽。

    今年弟子請歸雲居。

    于是金陵缁素以所存爪發衣缽。

    就山陽建塔供養。

    大師為撰志銘。

     是冬。

    自輯淨居堂續集。

     居祖堂幽栖寺。

    除夕普說。

     戊子、五十歲。

     成時師始晤大師。

    大師一日顧成時師曰:“吾昔年念念思複比丘戒法。

    迩年念念求西方耳。

    ”成時師大駭。

    謂何不力複佛世芳規耶。

    久之。

    始知師在家發大菩提願以為之本。

    出家一意宗乘。

    徑山大悟後。

    徹見近世禅者之病。

    在絕無正知見。

    非在多知見。

    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

    非在著戒相也。

    故抹倒禅之一字。

    力以戒教匡救。

    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

    令正法重興。

    後決不可得。

    遂一意西馳。

    冀乘本願輪。

    仗諸佛力。

    再來與拔。

    至于随時著述。

    竭力講演。

    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

    非法界衆生一時成佛。

    直下相應。

    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是冬。

    自輯西有寱餘。

     己醜。

    五十一歲。

     九月。

    從金陵歸卧靈峰。

     撰北天目十二景頌。

     臘月。

    力疾草法華會義。

    翌年正月告成。

     庚寅。

    五十二歲。

     結夏北天目。

    究心毗尼。

    念末世欲得淨戒。

    舍占察輪相之法。

    更無别塗。

     六月。

    述占察疏。

     自癸酉迄今十餘年。

    毗尼之學無人過問者。

    而能力行之徹因、自觀、僧聚三比丘。

    又皆物故。

    毗尼之學。

    真不啻滞貨矣。

    是夏安居靈峰。

    乃有心學律者十餘人。

    請大師重講。

    大師念向所輯。

    雖諸長并采。

    猶未一一折衷。

    又問辯、音義二書。

    至今未梓。

    因會入集要而重治之。

    兼削一二繁蕪。

    以歸簡切。

    名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六月二十一日。

    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序。

     安居竟。

    重拈自恣芳規。

    悲欣交集。

    慨然有作。

    賦偈雲:“秉志慵随俗。

    期心企昔賢。

    拟将凡地覺。

    直補涅槃天。

    半世孤燈歎。

    多生緩戒愆。

    幸逢針芥合。

    感泣淚如泉。

    正法衰如許。

    誰将一線傳。

    不明念處慧。

    徒誦木叉篇。

    十子哀先逝。

    諸英喜複聯。

    四弘久有誓。

    莫替馬鳴肩。

    ” 八月初八日。

    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跋。

     與見月律主書。

    談論律學。

    冀獲良晤。

     冬。

    住祖堂。

     辛卯。

    五十三歲。

     夏。

    結制長幹。

     九月。

    重登西湖寺。

     是冬。

    歸卧靈峰。

    重訂選佛圖。

     壬辰。

    五十四歲。

     結夏晟溪。

     草楞伽義疏。

    八月。

    遷長水南郊冷香堂。

    乃閣筆。

     秋。

    輯續西有寱餘。

     是歲臘月。

    草自傳。

    先是是秋大師決志肥遁。

    缁素遮道不得。

    請述行腳。

    冬。

    憩長水營泉寺。

    念行腳未盡緻。

    複述茲傳。

    曰八不道人傳。

    取中論八不。

    梵網八不之旨。

    又大師自雲:“古者有儒有禅有教有律。

    道人既蹴然不敢。

    今亦有儒有禅有教有律。

    道人又艴然不屑。

    故名八不也。

    ” (錄者注)大師一号“西有”。

    出家前曾用“金阊逸史”号。

     住長水。

    閱藏經千卷。

     癸巳。

    五十五歲。

     是春。

    大師過古吳。

    删改自述八不道人傳。

    故從古吳傳至留都。

    與長水本數處不同。

    後成時師謂傳收著述未盡。

    請補。

    于是與古吳本又增數句矣。

     夏四月。

    入新安。

    結後安居于歙浦天馬院。

    五月著選佛譜。

    閱宗鏡錄。

    删正法湧、永樂、法真諸人所纂雜說。

    引經論之誤。

    及曆來寫刻之譌。

    于三百六十餘問答。

    一一定大義。

    标其起盡。

    閱完。

    七月作校定宗鏡錄跋四則。

    又汰袁宏道集。

    存一冊。

    名袁子。

     秋八月。

    遊黃山白嶽諸處。

     冬。

    複結制天馬。

    著起信論裂網疏。

     (錄者注)是歲大師在歙浦栖雲院演說彌陀要解。

    釋義分科。

    間有與前不同。

    由性旦師錄出。

    甲午冬。

    大師病中。

    複口授數處令改正。

    名歙浦本。

    即今十要中之流通本也。

     甲午。

    五十六歲。

     正月應豐南仁義院請。

    法施畢。

    出新安。

    二月後褒灑日。

    還靈峰。

    自輯幻住雜編。

    夏卧病。

    選西齋淨土詩。

    制贊補入淨土九要。

    名淨土十要。

    夏竟。

    病愈。

    七月。

    述儒釋宗傳竊議。

    八月。

    續閱大藏竟。

    九月。

    成閱藏知津、法海觀瀾二書。

     九月一日。

    撰閱藏畢願文。

    計前後閱律三遍。

    大乘經兩遍。

    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