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年譜

關燈
八月。

    惺谷師示寂于佛日。

    師病時。

    大師割股救之。

    并賦偈雲:“幻緣和合受茲身。

    欲剜千瘡愧未能。

    爪許薄皮聊奉供。

    用酬嚴憚切磋恩。

    ” 九月。

    入孝豐。

    取道武林。

    晤璧如師。

    不旬日。

    師示寂。

    著惺谷、璧如二友合傳。

     始入北天目靈峰山過冬。

    即靈岩寺之百福院也。

    有句雲:“靈峰一片石。

    信可矢千秋。

    ”時山中無藏。

    為作請藏因緣。

     是冬。

    在靈峰講毗尼事義集要七卷。

    次夏。

    續完。

    聽者十餘人。

    惟徹因比丘能力行之。

     是冬。

    有溫陵徐雨海居士。

    向大師說占察妙典。

    大師遣人特往雲栖請得書本。

    一展讀之、悲欣交集。

    撰讀持回向偈。

     壬申。

    三十四歲。

     結夏靈峰。

    為自觀師秉羯磨授具戒。

     撰龍居禮大悲忏文。

    及禮大悲忏願文。

     癸酉。

    三十五歲。

     是春。

    為靈峰請藏至。

    未裝。

     撰西湖寺安居疏。

    結夏金庭西湖寺。

    細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

    聽者九人。

    能留心者。

    唯徹因、自觀及幻緣三比丘。

     撰前安居日供阄文。

    前安居日。

    大師自念再三翻讀律藏。

    深知時弊多端。

    不忍随俗誵訛。

    共蝕如來正法。

    而自受具。

    心雖殷重。

    佛制未周。

    爰作八阄。

    虔問三寶。

    若智旭比丘戒從心感得。

    十夏行持。

    當得作和尚阄。

    若得戒前。

    輕犯未淨。

    當得禮忏作和尚阄。

    先行忏法。

    若未得不成遮難。

    或已得未堪作範。

    當得見相好作和尚阄。

    禮忏求相。

    若不成難而未得。

    當得重受阄。

    如法秉受。

    更滿十夏。

    若成盜難而通忏。

    當得禮忏重受阄。

    若已成難。

    當得菩薩沙彌阄。

    若不許沙彌法。

    當得菩薩優婆塞阄。

    若一切戒法悉遮。

    當得但三歸阄。

    若得作和尚等三阄。

    誓忘身命。

    護持正法。

    甯受劇苦。

    作真聲聞。

    不為利名。

    作假大乘。

    若得重受等二阄。

    敦弟子職。

    誓不藐法。

    若得菩薩沙彌阄。

    誓尊養比丘。

    護持僧寶。

    若得菩薩優婆塞阄。

    誓以身命護正法。

    終不迷失菩提心。

    若得但三歸阄。

    誓服役佛法僧間。

    種種方便。

    摧邪顯正。

    并然香十炷。

    一夏持咒加被。

    至自恣日。

    更然頂香六炷。

    撰自恣日拈阄文。

    遂拈得菩薩沙彌阄。

     撰禮淨土忏文二首。

     冬。

    述占察行法。

     甲戌。

    三十六歲。

     癸酉、甲戌之際。

    大師匍匐苦患。

    徹因比丘獨盡心竭力相濟于颠沛中。

    毫無二心。

     是冬。

    在吳門幻住庵。

    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

    聽者僅五六人。

    惟自觀、僧聚二比丘能力行之。

     撰禮金光明忏文。

     乙亥。

    三十七歲。

     春。

    阻雨祥符。

    始晤影渠、道山(字靈隐)二師。

    為莫逆交。

    是冬。

    大師遘笃疾。

    二師盡力調治。

    不啻昆季母子也。

     撰講金光明忏告文。

     夏初。

    住武水智月庵。

    講演占察經。

    是時即有作疏之願。

    病冗交沓。

    弗克如願。

     述戒消災略釋、持戒犍度略釋。

    盂蘭盆新疏。

     丙子。

    三十八歲。

     是春。

    大師自輯淨信堂初集。

     三月。

    遁迹九華。

    禮地藏菩薩塔。

    求決疑網。

    拈得閱藏著述一阄。

    于彼抱病。

    腐滓以為馔。

    糠粃以為糧。

    忘形骸。

    斷世故。

    續閱藏經千餘卷。

     撰九華地藏塔前願文。

    亡母十周願文。

     丁醜。

    三十九歲。

     是歲夏、秋之際。

    居九子别峰。

    述梵網合注。

    先是如是昉公。

    遠從閩地。

    攜杖來尋。

    為其令師肖滿全公。

    請講此經。

    以資冥福。

    複有二三同志。

    歡喜樂聞。

    大師由是力疾敷演。

    不覺心華開發。

    義泉沸湧。

    急秉筆而随記之。

    共成玄義一卷。

    合注七卷。

     “案”梵網合注初刊之闆。

    存金陵古林庵。

    後康熙丙辰歲。

    沈書準應成時師之請。

    重刻闆。

    送嘉興楞嚴寺入藏流通。

    (見沈書準跋)日本元祿五年所刊之闆。

    即據此也。

     撰完梵網告文。

    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

     自觀印阇梨自武水尋大師于九子别峰。

    商證梵網佛頂要旨。

    大師見其躬行有餘。

    慧解不足。

    設壇中十問拶之。

     夢感正法衰替。

    痛苦而醒。

    寫懷二偈雲:“魔軍邪幟三洲徧。

    孽子孤忠一線微。

    夢斷金河情未盡。

    醒來餘淚尚沾衣”。

    “休言三界盡生盲。

    珠系貧衣性自明。

    肯放眼前閑活計。

    便堪劫外獨稱英。

    ” 戊寅。

    四十歲。

     結夏新安。

    重拈佛頂妙義。

    加倍精明。

     四十初度詩雲:“物論悠悠理本齊。

    年來漸覺脫筌蹄。

    拳開非實掌元在。

    翳去惟空眼不迷。

    流水有心終彙海。

    落花無語亦成溪。

    刹那生處生何性。

    卻笑威音劫外提。

    ” 自輯絕餘編。

     秋。

    踐誦帚師之約。

    入閩。

    渡洪塘。

    往溫陵。

     十一月撰陳罪求哀疏。

     己卯。

    四十一歲。

     住溫陵。

     誦帚昉師及一切知己堅請疏解大佛頂經。

    大師感其意。

    兼理夙願。

    在小開元撰述玄義二卷。

    文句十卷。

     刊佛頂玄義。

    闆藏大開元寺之甘露戒壇。

     如是師示寂。

    助其念佛。

    并為撰誦帚師往生傳。

     撰為如是師六七禮忏疏。

    挽如是師詩。

     庚辰。

    四十二歲。

     住漳洲。

     述金剛破空論。

    (在溫陵刊)蕅益三頌。

    齋經科注。

     辛巳。

    四十三歲。

     結冬溫陵月台。

    有郭氏問易。

    遂舉筆述周易禅解。

    稿未及半。

    以應請旋置。

     (錄者注)今泉州大開元寺藏有大師施贈之梵網經兩部。

    卷末有大師親筆題識。

    文曰:“崇祯辛巳。

    古吳智旭。

    喜舍陸部。

    奉大開元寺甘露戒壇。

    永遠持誦。

    ” 壬午。

    四十四歲。